第十六章 隋唐神話的外向認同與民族大融合
2024-10-02 07:35:36
作者: 田兆元
16.1 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的新特點
隋唐時,民族關係發生一系列的新變化。當匈奴、鮮卑主體大體與漢人融合後,中原地區的主人已非原漢人種族了。由於不同種族頻頻入主中原,且都打出炎黃子孫的旗號,人們對不同種族都可成為華夏正宗已沒有質疑。一方面,華夏傳統在北方繼續綿延發展;另一方面,一批漢人勢力南下並與蠻越文化融合,華夏文化獲得新發展。前者帶著大漠草原上的剛勁強悍的活力,使華夏文化走向陽剛一路;後者帶著水鄉柔媚明麗的風情,又使華夏文化增添幾分陰柔之美。同一文化源頭,衍生出兩股不同的文化巨流,這就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一種分野。隋唐時期,中華民族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隋唐王朝的血統並非純種漢人。隋煬帝有鮮卑血統。李淵母出自拓跋鮮卑的獨孤氏,李淵只能說是混血兒。唐太宗、高宗的生母都是鮮卑血統,故隋唐時代的皇室種族是漢、鮮卑結合而成的新漢族,已與傳統的漢人不同了[1],這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結果。
北朝時期,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後,認祖歸宗時,要遠溯五帝,因為他們希望有一個正宗的華夏血統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的主人。在他們看來,東晉及南朝諸政權都是僭偽,他們才是正宗。事實正是如此,東晉、南朝不過南下充當了一個文化傳播的角色,是舊漢族的代表。中國文化的主流還活躍在中原土地上,這裡的新漢族正顯示出異常強勁的活力。到隋唐時,漢與五胡的融合已告一段落。漢也好,五胡也好,都是炎黃子孫已成共識。並且這新的漢族所建立起的強大政權,已是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無法取代的。那些少數民族沒有能力入主中原,於是跟大隋、李唐結親,以成秦晉之好;或乾脆說成是李氏後人,跟隋唐成直系親屬,以成一穩定的藩屬。隋唐王朝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上也表現出平等和寬容的態度,他們並沒有以大自居,迫使各民族仰承華夏文化傳統,反倒為了民族和睦而俯就異族習俗,向異族學習新東西。李唐王朝這樣做,並沒有損傷唐文化的尊嚴,反使唐文化呈現出從未有過的博大氣度。
隋唐時的中國主流神話,在僅由儒家所主導的原皇家祀典及五帝神系的基礎上增添佛、道兩翼,二教於朝野大行已成事實。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區域內,二教更是大行其道。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隋唐綜合了這種文化勢力,文化認同不再局限於儒家學說及其神系,佛道也成了中國文化代表的新的標記之一。於是,這個新的文化團體在儒、道、佛的任何一面旗幟甚至在少數民族的某一原始宗教與神話旗幟下都能達成共識。這時,神話依舊是民族關係的紐帶,只是內容更加寬泛、更加豐富,所認同的對象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
唐統治者以兄弟民族神話為基礎作文化認同,以發展相互關係,這種認同是一種外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