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鵝湖之會與朱陸之辯
2024-10-02 06:38:24
作者: 何善蒙
程朱理學,尤其是經過朱子的完善之後,自南宋以來發展蔚為壯觀,及至元代被立為官學,對於整個中國傳統影響深遠。
朱子用理和氣的關係來解釋世界的構成,我們後來稱其為「理本論」。這是對二程思想的繼承,二程對自己的理論非常有自信,認為「『天理』二字是自家體貼出來的」。朱子認可二程的理論,並且在二程理論的基礎上完善了理氣關係的討論,從而確立起他的理本論。顯然,在朱熹看來理是外在的,是天理,所以「理也者,形而上者道也」。在這個理氣結構中,理是根本的,理落實於人為性,是人的根據,人之形體稟之於氣。由此,當然朱子也必須講心性問題。對於心的理解不是從本體意義上出發的,他強調的是心的知覺和主宰的作用,正是在心的作用下,才有人心和道心的區分。人心是從形氣而言的,道心則是從天理而言的,二者都是可以在一心之上呈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天理和人慾,事實上就是因為人心的不同事實呈現的結果,因此,「存天理、滅人慾」的工夫實際上就是針對心展開的,在這裡,「心」是朱子理學工夫所指向的對象。作為工夫而言,其所要達到的結果很自然要合乎天理。所以,朱子強調以心合於天理,人心聽命於道心,這樣心與理就成了兩個不同的東西,而且心是第二義的。
總之,理和氣、心和性在理論上表現出來的二元結構範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也和儒家傳統的圓融結構不太一致。因此,與朱子同時的陸九淵非常直接地批評了這種解釋框式。
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陸九淵《與曾宅之》)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雖然朱子一直強調一個心,但是在朱子這裡,心是屬於氣和理的,實際上存在著將人心和道心二分的傾向,這是陸九淵不滿的。按照陸九淵的看法,心與理必然為一,而不是二,而且這種一不是像朱子所理解的用「心」去「合乎理」而達到的一,而是從在後天工夫論意義上來說,本來就是一。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陸九淵《與李宰》)
所以,在陸九淵看來,心應該是孟子所講的四端之心,也就是道德本心,這一點後來也是為王陽明所繼承的。所以,心同理同,心即是理。這是陸九淵的作品唯一一次提到「心即理」,但他對於這個問題是極其有自覺的。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陸九淵年譜》)
據說這是陸九淵十三歲時講的話。心同理同,心和理是什麼關係,朱子以為是通過努力心理合一,但是那個心已經不是本體意義上的心了。按照心性論中心必須是本體的心,朱子之學和陸九淵之學有很大的差別,是本體設定的差別,一為理,一為心,所以陸九淵強調簡約,朱子強調格物窮理,需要不斷的工夫,要講學。
由此,心即理,心同理同,在陸九淵這裡,心是作為本體的存在,它和理的關係是先天一致的。因此,心成為本心,成為孟子意義上的道德本心。在這個意義上,陸九淵之學與朱熹之學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氣象,二者之間的爭辯也是在所難免的。朱陸思想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本體論、工夫論兩個層面。就本體的層面來說,如前所言,朱熹以理為本體,心不是本體,具有知覺義和主宰義;陸九淵則以心與理為一,心為宇宙本體。由此,延伸到工夫論的層面,朱熹認為理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心具眾理而應萬物,故主張即事窮理,通過「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的積累,最終豁然貫通,掌握天理,以心合於理,作為其工夫論的最終歸宿;而陸九淵則認為既然心含萬物,故主張先立乎大,內求於心。所以,朱熹非常注重講學讀書,泛觀博覽;而陸九淵則認為理在吾心,故主張發明本心,反對一味講學讀書,認為講學是向外馳騖。
當然,陸九淵並不認為講學本身是不好的,而是覺得如果沒有確立本心,沒有一個根本的主宰的話,講學無非是向外的過程,實際上是為物慾所牽,並不是合乎理的方式。陸九淵一直講先立乎其大,其小不可奪。「大」就是心,就要先確立本心。他認為朱子的思想是支離破碎的,無法返回內心。因此針對朱熹理學的講學讀書、泛觀博覽,陸九淵提出了自己心學的簡易工夫。而在朱熹看來,陸九淵的這種做法,則是流入了禪宗一系,不屬於儒學應該有的方式。
朱陸之間的爭論,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為了調停兩者之間的爭議,當時與朱熹、張栻並稱為「東南三賢」的呂祖謙[2]出面召集朱陸雙方,會於江西的鵝湖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1175年6月,朱子和呂祖謙一起剛編完《近思錄》(這是理學的教科書),來到鵝湖,當時主要參加者為朱熹、呂祖謙以及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在會面之前,陸九淵和陸九齡兄弟之間先達成了一致,認同陸九淵的看法,然後一致針對朱熹。朱熹在這次辯論中明顯居於下風。當然,鵝湖之會也並沒有如呂祖謙預期的那樣起到調和二人矛盾的作用。
[1] 儒道二家之學。
[2] 呂祖謙和朱熹是好友,也是陸九淵當年考進士時的主考,所以和雙方都比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