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大衛》

2024-10-02 06:30:57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約1530年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大理石

  高度:146厘米

  佛羅倫斯巴傑羅美術館

  較之於《勝利者》,被稱為《阿波羅》或《大衛》的作品也許在「對立式平衡」上沒有進行同樣大膽的探索,但有些方面,它的鮮明風格卻絲毫不遜色。針對兩件作品的畫像研究均無法得出確切結論,儘管《阿波羅/大衛》的解讀空間也許要更狹窄些。作品的主題取決於人們如何理解讀取人物肩部和右腳下那幾堆未完成的石料:如果那是箭袋,那麼這個人物更有可能是阿波羅;如果腳下踩著的是人頭,那麼是大衛的可能性大些。僅僅改變作品的一個特徵,這個人物就可能從異教徒的神變成《聖經》中的英雄,這證明米開朗琪羅將古典時期的藝術和基督教藝術進行了折中,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融合。無論是阿波羅還是大衛,作品的首要元素都是一個站立的裸體青年。

  回顧早期在《聖馬太》上的實驗性嘗試,《阿波羅/大衛》著重刻畫了一條腿和一隻抬起的手臂:另一隻手臂垂在右側,似乎抓著什麼東西(一塊石頭?一根箭?),勾起並扭轉到極限的左臂,向後扭轉的頭顱讓人想起《復活基督》中的動作,但這件作品沒有英雄人物式的人體比例,表面也沒有像上述早期作品一樣經過最後的拋光處理。此外,蛛網狀的細密鑿痕提醒我們,作品並未完成,確切地說,是處於尚未確定人物身份的階段。

  為作品假設的兩個主題,大衛還是阿波羅,都沒能恰當體現人物身上深沉的氣質。向下傾斜的頭部、彎曲的動作和一絲不掛的裸體使這件作品有一種模稜兩可的感覺——謙虛、寧靜、感性——這與人們給出的幾個暴力主題的備選項反差很大。人物的姿態極為精緻,目的更像是表現藝術,而非敘事。

  1532年,亞歷山德羅·德·美第奇(洛倫佐的私生子,美第奇家族小教堂的建造就是為了紀念他)被宣布成為佛羅倫斯大公,共和政府的殘餘勢力遭到殲滅。佛羅倫斯如今由一位暴躁、專制的美第奇王儲統治,米開朗琪羅幾乎失去了保障和安寧,整個城市處於嚴厲的臨時州總督巴托洛梅奧·瓦洛里(Bartolomeo Valori)的掌控中。瓦洛里精明、工於心計,為了權力不惜代價,在邪惡無情、瞬息萬變的政治風雲中安然無恙。米開朗琪羅的外交智謀對瓦洛里來說是棋逢對手。瓦洛里要他拿出宮殿和雕塑設計,米開朗琪羅欣然從命,這當然是為了爭取新當局的青睞。他開始雕刻《阿波羅/大衛》,作品主題最終是什麼,要看贊助人最終心血來潮如何定義。

  佛羅倫斯政治局勢逐步改善,瓦洛里被派往羅曼尼亞地區任外交官員,米開朗琪羅對這兩個訂件也漸漸提不起興趣了。《阿波羅/大衛》沒有完成,也沒有交付,成了1534年藝術家永久遷往羅馬時的又一個棄子。

  (上)米開朗琪羅(1475—1564)

  《阿波羅/大衛》

  約1530年

  大理石

  高度:146厘米

  佛羅倫斯巴傑羅美術館

  (右)羅素·菲倫蒂諾(據說)

  根據米開朗琪羅的畫稿臨摹的《利達》

  1530年

  畫布油畫

  105.4厘米×141厘米

  倫敦國家美術館

  在佛羅倫斯歷史上一個特別具有破壞性的時期,米開朗琪羅出於政治目的創作過幾件作品,包括為了爭取對佛羅倫斯的軍事支持(未能達到目的)而為阿方索·德·埃斯特創作的《利達》,以及為可恨和專橫的軍事總督巴托洛梅奧·瓦洛里創作的《阿波羅/大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