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與聖子》
2024-10-02 06:29:54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3—1505年
大理石
高度:128厘米
比利時布魯日聖母教堂
16世紀第一個十年,是米開朗琪羅極為忙碌的時期,為數眾多的潛在贊助人委託他創作藝術品,其中有一群富有的弗蘭德斯商人想要他設計一尊塑像裝飾故鄉布魯日的聖母教堂。這件作品也不負眾望,成為米開朗琪羅最優美但並非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人稱「布魯日聖母」。作品散發著無可抗拒的魅力,部分是因為這塊大理石石料毫無瑕疵、澄澈透明之美。藝術家巧奪天工的技術將這種可塑性極差的材料變成鮮活的肉體和大片柔軟的衣紋。出色的雕刻工藝服從於米開朗琪羅對作品題材富於想像力的理解:一位萬般無奈的母親酸楚地陪伴在獨子身邊。
幼年基督全身赤裸,有著超乎年齡(看不出具體年紀)的洞察力,安全地站在母親兩腿之間。母親莊嚴的身軀環繞著他,仿佛已經將他納入自己的身體。聖母安如座下的磐石,與幼子試探性的動作形成對照。孩子的左臂靠在她抬起的左腿上垂下,右手與她的手纏繞在一起。這類虛構的下意識動作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是米開朗琪羅創作人像的藝術特色之一。小小的手指滑落下來,我們從中感受到孩子離開母親的懷抱是多麼的不舍,又是何等的無奈。這個動作與聖母的右手形成鮮明對比,那隻手正在不經意間護住一本即將滑落的書。書本暗示她的閱讀被孩子打斷,同時也令人想起那段痛苦的歷史早已被《聖經》預言,並即將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孩子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他的體重幾乎全壓在左腿上,手拉著母親衣袍上的褶皺,扯出一道長長的弧形衣紋,從左下方一直向上延伸到孩子腦袋邊上。這種無法言喻的豐饒之感,加上陰影與高光、實體與空隙的鮮明對比,突出了人物面部和姿態所傳達出來的顫抖情緒。基督的右腿懸空——下一步將是從童年到成年、從人到上帝的過渡,他將不再是天賜的禮物,而是犧牲品。他低垂著的眼瞼望向祭壇,使我們意識到他未來的命運。
孩子寬闊、胖嘟嘟的五官與母親瘦削、疲憊的臉龐形成鮮明對比,她的眼睛、鼻孔和嘴唇是用類似書法的線條描繪出來的。她頭上的斗篷使她被認為縮小了比例的臉更加突出,頭頂的褶皺可以看作某種頭飾。米開朗琪羅在她的額頭上划過一條細線,光線照在上面的時候會產生淺淺的陰影,好像一層透明的面紗。
與羅馬的《聖母憐子像》一樣,米開朗琪羅以純粹之美令我們欲罷不能。然而,人們沉浸在審美愉悅中的同時,對作品深意的領悟也漸入佳境,這一過程更是加倍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