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得住的只有心
2024-10-02 06:04:45
作者: 劍眉枉凝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統率大軍南征荊州,劉表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
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大軍還沒開到荊州,劉表就已經撐不住了,躺在襄陽城裡奄奄一息。
大公子劉琦得到老爹病危的消息,急忙從江夏趕來探望。蔡瑁等人怕劉表見到劉琦節外生枝,竟然阻攔劉琦,不讓他們父子見最後一面。劉琦只好哭著喊著傷心欲絕地回到江夏。
劉備也從樊城過江探望劉表。劉表見到劉備後,將荊州托於劉備,提議自己死後由劉備接任荊州刺史。這就是「劉表托國」。
關於劉表臨終托國,很多人表示懷疑,就連為《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也提出了質疑。但這一說法,分別出自王粲的《英雄記》、王沈的《魏書》、孔衍的《漢魏春秋》三書。尤其是《英雄記》的作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此時他正寄寓荊州,雖然沒有得到劉表的重用,但處在同一時代同一城市,能夠耳聞目睹,他的記載更能接近事實。何況王粲一直心向曹操,後來勸說劉琮投降,被曹操任命為丞相府秘書(丞相掾)、封為關內侯,他對於敵對勢力劉備一方,應該不會虛構這一事件進行褒美。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上三書的記載雖然在細節上略有不同,卻能證明劉表至少說過讓劉備代理荊州的話。
不過在這個世界上,靠得住的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說的話,而是一個人的心。
劉表說這句話的時候,荊州已經十分危急,將荊州托於劉備並不是他本意,只是形勢所迫,用意是讓劉備出力保衛荊州。當然,劉表也可能只是用語言試探一下劉備,大家互相謙讓一番就完事了,誰都不必當真,誰當真誰天真。至於劉表究竟是出於哪種心思說出讓劉備代理荊州的話,我們已經無法知曉。
劉備也未必明白劉表真實的心思,但是否明白一個將死之人劉表的心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蔡瑁、蒯越等荊州實力派的心思——絕對不會同意自己代理荊州。即使劉表是真心的,劉表一死,蔡瑁、蒯越等人必然會改弦更張擁立劉琮。如果鬧到這一步,就只能靠槍桿子說話了。而以劉備手中的槍桿子,想要壓制蔡瑁、蒯越等人,難度是非常高的,最大的可能性是重蹈徐州的覆轍——外敵(徐州時是呂布,現在是曹操)一到,內部立即分裂,投降的投降,背叛的背叛,蔡瑁、蒯越就是曹豹、申耽——照樣是得而復失。
在一個地方跌倒一次,是教訓。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悲哀。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劉備明白要了荊州也是白要,即使劉表是真心實意也不能要。
荊州我想要,卻不是現在。
成大事者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劉備隱藏起自己的欲望,對劉表的提議進行了一番推辭。《魏書》記載劉備的回答是:「您(劉表)的兒子很好,可以當好接班人,您就安心養病吧。」(諸子自賢,君其憂病)
有人勸說劉備乾脆要了荊州,這麼一塊大好地盤,不要白不要,要了不白要啊!劉備再次拒絕,而且從道德層面說出理由:「此人(劉表)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當然,劉備的話同樣未必可靠,可靠的只有心——一顆知己知彼的心。
八月,坐擁荊州近二十年、一生騎牆看風景的劉表在襄陽病逝。
隨後,官二代劉琮被蔡瑁等人擁立為荊州牧。
劉表的遺產總共是荊州牧、鎮南將軍、成武侯三份,劉琮繼承了最大最實惠的荊州牧,怕哥哥劉琦不高興,就把成武侯的封號送給劉琦,也算是利益均沾了。
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的方式,明顯是有問題的。在劉琮眼裡利益均沾的好事,在劉琦看來完全是拿他開涮。
分家產分到這麼個空頭封號,大公子劉琦當然不高興。按照公理來說,他作為長子,理應繼承荊州牧,可現在明顯是公理靠不住。
公理靠不住,還有什麼靠得住?拳頭,劉琦以為靠得住的有且只有拳頭。雖然自己的拳頭不怎麼硬,他還是抱著試一試不認輸的心態,決定起兵討回一個公道。
但劉琦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而且錯得太離譜。不是靠拳頭解決問題的思路錯了,而是碰到了一個更大更硬的拳頭。
這個更大更硬的拳頭就是曹操。此時曹操的大軍已經浩浩蕩蕩地開進荊州地盤,首先進入北部的新野。
劉琦只好無可奈何地收回自己脆弱無力的拳頭,將解決遺產繼承問題的時間無限期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