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轉折 人性比智商更關鍵
2024-10-02 06:04:42
作者: 劍眉枉凝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北征烏桓徹底掃清了袁紹父子的勢力,勝利班師回到大本營鄴城,並開掘了一個人工湖泊——玄武池,用來訓練水軍。
有點智商的人,都知道曹操的下一個目標一定是荊州。
劉表雖然人品好,但他也不傻,他明白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他很鬱悶,也很後悔。
劉表輕易不後悔,但這一次他是真後悔,他甚至向劉備認錯。
不為別的,只為劉備的一個計謀,這是劉表改變命運的最後一次機會。
一年前,曹操親自率領主力北上遠征烏桓,後方空虛。劉備向劉表提出建議,率軍進攻許都,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趁機抄了曹操的老窩。
曹操的手下,果然是有人才的,還不止一個,而是一撥。這一撥人都料到劉備會來抄後路。
關鍵時刻,郭嘉又瀟灑地站了出來,以實際行動再一次證明了什麼叫頂尖謀士,什麼叫超世之才。
郭嘉認為,人性比智商更關鍵,只分析計謀的優劣,不考慮人性的弱點,是大錯特錯。劉備的計謀不錯,可惜劉表絕不會採用,因為劉表絕對不可能信任劉備。劉表作為一個資深座談客,他關心的從來都不是遠在千里之外的許都,只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荊州。劉備倒是志存高遠,心懷天下,但在劉表的猜忌之下只能明哲保身,搞不出什麼大動作,絲毫不足為慮。
郭嘉的發言,消除了眾人的顧慮,包括曹操在內,都對他報以欽佩的目光。世界上最難知的是人心,最難把握的是人性,而郭嘉的一雙眼,看人看到骨子裡去了,不論是人心還是人性,在他眼裡都如掌心紋路,一覽無遺。
事實證明,郭嘉又一次對了。
不出所料,劉表又一次錯了。
事後,劉表向劉備認錯:「不聽你的建議,錯失了大好機會,如今我是後悔莫及啊。」
劉備當然也很鬱悶,但他明白鬱悶後悔從來都於事無補,只能向前看,於是安慰劉表:「如今天下亂成一鍋粥,兵連禍結,機會多多,一次沒抓住機會不要緊,以後能抓住就好,不必後悔。」
事實上,劉備抓住了日後的機會,劉表卻沒有。
因為有人不由分說殺了過來。
率先殺過來的人不是曹操,而是江東集團新接班的孫權。
自從猛人孫堅死在襄陽城下,江東孫家就琢磨著如何讓劉表從這個天底下消失——所謂不共戴天之仇。孫權接班後,一準備停當就帶上一票人馬到荊州搞實戰演習,完了順手牽一些百姓回去。
這樣的日子情願也罷不情願也罷,說實話劉表已經習慣了。但這一次不一樣,劉表的江夏(今湖北武昌)被孫權攻克並慘遭屠城,太守黃祖因公殉職。黃祖是劉表的老弟兄,當年的孫堅正是被他帶著一票人馬乾掉的,他常年鎮守江夏對抗江東孫氏,把守著荊州的東大門。
這下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劉表再也瀟灑不起來了。
劉表人品再好志氣再小,直接繳槍投降他還是不願意。他準備派遣一個親信帶兵前往江夏收拾殘局,再造一個堅固的東大門。
派出的親信是長子劉琦。
按理說,劉琦作為長子不應該外出,應該待在家裡等著接班。尤其是這個時期,劉表年事已高,說不定哪天就一命嗚呼了,可荊州不能沒有接班人啊!
劉琦不想去江夏,卻不能不去。因為如果他待在襄陽,不但接不了班,還有可能陪著他爹共赴黃泉。
只為劉琦還有一個不一般的弟弟——劉琮。
劉琮的不一般之處在於他的老婆——是劉表繼妻蔡夫人的侄女(劉琮不是《三國演義》中所寫的蔡夫人之子)。有了這一層關係,蔡夫人與哥哥蔡瑁、外甥張允等人,堅決站到了劉琮一邊。
雖然劉表在選拔接班人問題上同樣騎牆不定,但蔡瑁主外掌握軍隊,蔡夫人主內枕邊吹風,吹來吹去硬是把劉表吹了個回心轉意,答應讓劉琮做唯一接班人。劉琮成為接班人以後,為了保證順利接班,他的同盟自然將劉琦視為眼中釘。
大公子劉琦也不是傻蛋,他預感到了危險。為了活下去這個樸素的念頭,他找到剛剛加入劉備陣營的諸葛亮求救。但請教多次,諸葛亮就是推來推去不出一計。
諸葛亮這樣做,倒不是把劉琦當作外人。此時蔡瑁、蒯越、張允等人結成了統一戰線,擁戴劉琮打壓劉琦。劉備與劉琦作為蔡瑁一夥共同的敵人,在感情上非常接近。也正因為如此,劉琦才敢找劉備手下的諸葛亮為自己出謀劃策。
諸葛亮不出計,是基於一貫的做事原則——謹慎。疏不間親啊,再怎麼說劉琦、劉琮都是親兄弟;再者隔牆有耳,支持劉琦就是反對劉琮,難保不泄露出去。萬一計謀泄露,劉備一方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在強烈的求生欲望驅使下,智商平平的劉琦創造性地想出了一個讓諸葛亮開口的方法。他邀請諸葛亮一起到自己府中的後花園春遊。春色滿園,風景怡人,兩人坐在花園中的閣樓上邊看風景邊聊天,非常愜意。
諸葛亮正在不亦樂乎的時候,劉琦命令手下將上樓的梯子去掉,隨後哭喪著臉可憐兮兮地向他求救:「今天這個地方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只有你我二人,你說的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絕對沒有第三個人知道。現在你可以給我出個主意了吧?」
劉琦如此有誠意,諸葛亮要是還不出主意,就有點不近人情了,他含蓄地說了一句:「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兩人都是聰明人,明白這句話的含義,是在家待著很可能像春秋時期晉國太子申生一樣被幹掉,而跑到外邊就能保全性命,說不定還能像晉文公重耳一樣曲線救國,最終當上老闆。
因此,在黃祖死後,大公子劉琦發揚風格,主動爭取前往死亡之地江夏出任太守。
對很多人來說,離權力越遠越安全。
比如劉琦。他一旦離開荊州權力中心襄陽,就等於放棄與劉琮爭當接班人。蔡瑁等人自然也樂見其成,不會從中阻撓;何況以劉琦的用兵才能,會不會成為又一位因公殉職的江夏太守,蔡瑁以為實在是不好說,也不可說。
諸葛亮出山以後,就一直心向劉備。他的這一妙計,實際上是計中計。對劉琦來說,出任江夏太守,雖然也很危險,但至少不用生活在陰影之中,可以暫時保住性命;對劉備來說,就多了一個有力的幫手,日後可以聯手對抗荊州實力派蔡瑁、蒯越等人。畢竟一個手握兵權的太守,比一個不受寵信的公子強太多。
於是,劉琦帶著幾分僥倖幾分惆悵,前往江夏彌補黃祖的空缺。從能力來說,公子劉琦並不比太守黃祖強多少。只要江東的風浪一來,劉琦很可能成為下一個因公殉職的高級幹部。
在亂世三國,平靜不是常態,戰爭才是。
不久,果然起風了,這次的風浪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
風從北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