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船桅

2024-10-12 23:29:45 作者: 汪曾祺

  石桅岩在鶴盛鄉下岙村北。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下汽車,沿卵石路往下,上船。水不深,很平靜,很清,而顏色綠如碧玉。夾岸皆削壁,迴環曲折。群峰倒影映入水中,毫髮不爽。船行影上,倒影稍稍晃動。船過後,即又平靜無痕。是為「小三峽」。有人以為「小三峽」這個名字不好,叫做「小三峽」的地方太多了,而且也不像三峽。提出改一個名字。中國的「小三峽」確實不少,都不怎麼像。「小三峽」嘛,哪能跟三峽一樣呢,有那麼一點三峽的意思就行了。一定要改一個名字,可以叫做「三峽小樣」。但我看可以不必費那個事。「小三峽」,挺好,大家已經叫慣了。

  小三峽兩邊山上樹木蔥蘢,無隙處。偶見紅樹,鮮紅鮮紅,不是楓樹,也不是烏桕,問問本地人,說這是野漆樹。

  我們坐的船,輕輕巧巧,一頭尖翹。問林斤瀾:「這也是舴艋舟麼?」斤瀾說:「也算。」幼年讀李清照詞:「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以為「舴艋」只是個比喻。斤瀾小說中也提到舴艋舟,我以為是承襲了李清照的詞句。沒想到這是一個實體,永嘉把這種船就叫做舴艋舟。一般的舴艋舟比我們所坐的要小得多,只能容三四人(我們的船能坐二十人),樣子很像蚱蜢。永嘉人所說的蚱蜢是尖頭,綠色鞘翅,鞘翅下有桃紅色膜翅的那一種,北京人把這種蚱蜢叫做「掛大扁兒」。我以為可以選一處舴艋舟較多的水邊立一塊不很大的石碑,把李清照的這首《武陵春》刻在上面(李清照曾流寓溫州,可能到過永嘉)。字最好請一個女書法家來寫,能填詞的更好。

  出小三峽,走一段卵石縱橫的路(實是在卵石灘上踏出一條似有若無的路),又遇一片水,渡水至岸,有鋼梯,躡梯而上,至水仙洞。稍憩,出洞沿石級至峰頂。峰頂有野樹一株,向內欹偃,極似盆景。樹幹不粗,而甚遒勁,樹根深深扎進岩石中,真可謂「咬定青山」。邁過這棵大盆景,撫樹一望,對面諸峰,爭先恐後,奔奔沓沓,皆來相就。

  首當其衝的山峰,狀如巨獸,曰「麒麟送子」。或以為「麒麟送子」,名不雅馴,擬改之為「駝峰」,以其形狀更像一頭奔跑而來的駱駝,我覺得也不必。天下山峰似駱駝而名為駝峰者多矣。山名與其求其形似,不如求其神似。「麒麟送子」好處在一「送」字。

  沿石級而下,復至水仙洞略坐。洞不很大,可容二三十人。洞之末端漸狹小,有一個歪歪斜斜的鐵燭架,算是敬奉水仙之處了。

  據傳,水仙是一少女,生前為人施藥治病,後仙去,鄉人為紀念她,名此洞曰水仙洞。水仙洞不在水邊,卻在山頂。既在山頂,仍叫水仙,這是很有意思的。

  我建議把水仙洞稍稍整治一下,在洞之末端鑿出一個拱頂的小龕,內供水仙像。水仙像可向福建德化訂製,白瓷,如「滴水觀音」瓷像那樣,形貌亦可略似觀音,亦可持瓶滴水,但宜風鬟霧鬢,蕭蕭颯颯,不似觀音那樣莊肅。像不必大,二三尺即可。

  作水仙洞歌:

  往尋水仙洞,

  卻在山之巔。

  想是仙人慕虛靜,

  幽居不欲近人寰。

  朝出白雲漫浩浩,

  暮歸星月已皎然。

  不識仙人真面目,

  只聞輕唱秋水篇。

  在水仙洞口待渡(船工回家吃飯去了),至對岸,稍左,即石桅岩。「石」與「桅」本不相干,但據說多年來就是這樣叫的,是老百姓起的名字。起名字的百姓,有點禪機。聽說從某一角度看,是像船桅的,但從我們立足處,看不出,只覺得一尊巨岩,拔地而起。岩是火成花崗岩,岩面淺紅色,正似中國山水畫裡的「淺絳」。岩淨高三百零六米,巍然獨立。四面諸峰不敢與之比高(諸峰皆只二百米左右),只能退避,但於遠處遙望,盡其仰慕惶恐之忱。石桅岩通體皆石,岩頂石隙,亦生草木,遠視之,但如毛髮痦痣而已。曾經有小伙子攀到山頂,伐倒幾棵大樹,沒法運下岩,就心生一計,把樹解為幾段,用力推下。下岩一看,都已摔成碎片。

  石桅岩之南,有一片很大的草坪,地極平,草很乾淨。在高岩亂石之間有這麼一片天然草坪,也很奇怪。我們幾個上了歲數的,在草坪上野餐了一次(年輕人都爬過後山到農民家去吃飯去了)。煮芋頭,燉番薯,炒米粉,紅燒山雞(山里養的雞),飲農家自製的老酒,陶然醉飽。

  作石桅銘:

  石桅停泊,

  歷千萬載。

  閱幾滄桑,

  青顏不改。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