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沉淪與上升:近代中國的U字形歷史進程
2024-10-02 04:39:56
作者: 姜濤,卞修躍,虞和平;謝放等
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和觀察,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軌跡明顯地出現了「沉淪」和「上升」的發展階段,所謂「沉淪」和「上升」,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長期以來,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學者對中國近代史的總的概括是:近代中國的歷史是屈辱的歷史。從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失敗時候起,中國社會便逐漸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近代中國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這便是近代中國歷史的「沉淪」,不是時代的進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一個統一的歷史過程,是不可分割的。半封建是在半殖民地前提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晚清封建社會腐朽落後喪失部分獨立主權而形成的,這種半封建不等於半資本主義。近代中國的苦難,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沉淪」是基本的特徵。這是歷史學家對中國近代史的一種總的解說。
20多年前,有學者發表論文,提出近代中國不僅有「沉淪」,還有「上升」,認為近代中國社會「從發展趨勢看,存在著兩個互相矛盾而又互相連接、互相制約的過程,一個是從獨立國變為半殖民地(半獨立)並向殖民地演化的過程,一個是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向資本主義演化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存在著某種關聯,但本質上不是互相結合,而是互相排斥。前者是個向下沉淪的過程,後者則是個向上發展的過程。」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對獨立國家而言的,半封建是對半資本主義而言的。半殖民地地位的確立並不等於半封建社會的形成,二者並非同一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並非不能分割。向半殖民地的沉淪主要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向半封建的發展主要由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社會是社會的進步,而不是「歷史的沉淪」。半資本主義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僅有「沉淪」,而且有「上升」。這種「沉淪」和「上升」是同時並存的。這是歷史學家對近代中國歷史的又一種解說。說近代中國「沉淪」,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看到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社會發展的落後和政府的腐敗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後果,中國社會不能正常發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淪喪,戰爭頻仍,人民受苦,這還不是「沉淪」嗎?但是,僅止於此,卻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近代中國以後有積極的、向上的發展。說近代中國的「沉淪」中有「上升」,也有它合理的地方,因為他們看到了在沉淪、屈辱的中國仍然存在著上升的因素。但說在「沉淪」的過程中始終「包含著向上的因素」,「沉淪」與「上升」同時並存,也不能解釋整個中國近代史。
怎樣解釋才符合歷史發展的真實呢?
帝國主義侵略確實使中國社會發生「沉淪」,使獨立的中國社會變為半殖民地,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受到嚴重損傷。但是,由於中國人民在「沉淪」和屈辱中不斷反省和覺悟,反抗力度逐漸加大;也由於在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刺激下逐漸生長了資本主義,特別是民族資本主義因素,產生了新的階級力量,因此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沉淪」不是中國社會的惟一標誌,換句話說,近代中國社會也不是永遠沉淪下去。即使是「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個「深淵」也應該有一個底。這個底就是「沉淪」和「上升」的轉折點。
這個深淵的「底」在哪裡?底就在20世紀的頭20年,就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後至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因為是「谷底」,所以是中國社會最困難的時候:《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最大的打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更加重了,西有英國對西藏的大規模武裝侵略,東有日俄在東北為瓜分中國勢力範圍進行的武裝廝殺,北有俄國支持下外蒙古的獨立運動,南有日本、英國、法國在台灣、九龍租借地和廣州灣租借地的統治;到1915年以後,又有日本強行向中國提出的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辛亥革命以後又有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日本出兵青島和山東,以及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至於極點。看起來中國社會變得極為黑暗、極為混亂,毫無秩序、毫無前途。這正是「沉淪」到「谷底」的一些表徵。但是,正像黑暗過了是光明一樣,中國歷史發展在谷底時期出現了向上的轉機。19世紀60-70年代從西方引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慢慢在中國社會落地生根,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開始有了較大生長,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成長起來,並逐漸發出經濟和政治的呼聲。與此同時,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也開始成長和集結。中國社會內部增長著的資產階級改革派開始組織起來,向清政府要求政治權利,發動了一系列對內對外的政治、經濟訴求。與此同時,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壯大起來,並導演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的偉大歷史事件。這個革命的結果,資產階級革命派未能掌握國家政權,社會政治、經濟未能按照革命派的設計沿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向發展,甚至更加黑暗。中國人重新考慮出路。於是,新文化運動發生了,五四愛國運動發生了,馬克思主義大規模傳入並被人們接受也在這時候發生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從這時改弦更張,重新奮鬥。中國共產黨在這時候成立,並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確主張。我們可以看出,從這時候起,中國社會內部發展明顯呈現上升趨勢,中國人民民族覺醒和階級覺醒的步伐明顯加快了。在這以前,中國社會也有不自覺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也有改革派的主張和吶喊,但相對於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而言,不占優勢;在這以後,帝國主義的侵略還有加重的趨勢(如日本侵華),但人民的覺醒,革命力量的奮鬥,已經可以扭轉「沉淪」,中國社會的積極向上一面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了。
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一個元寶形,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後上升,升出一片光明。這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直到20世紀初期,包括《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到北洋軍閥統治的大部分時期,中國社會的「沉淪」到了谷底。在谷底及其以前的時期,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來說,面臨的主要是「沉淪」,雖然中國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方面,實際上存在著積極的、向上的因素,但這種因素的發展是漸進的、緩慢的,相對於社會「沉淪」主流來說,它是弱小的。北伐完成,標誌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開始走出谷底,隨著新的經濟因素不斷成長、壯大,隨著新的社會階級的出現,隨著人民群眾、社會精英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的日漸覺醒,社會向上的、積極的因素逐漸發展成為社會的主流因素,影響著社會向好的方面發展。雖然消極的、「沉淪」的因素仍然嚴重地存在,其對中國社會的壓迫,甚至不比北洋軍閥時期以前弱,但是由於有新的階級、新的政黨、新的經濟力量、人民群眾的普遍覺醒這樣的上升因素在起作用,終於制止了帝國主義使中國滑向殖民地的企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近代史不僅是屈辱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不屈不撓奮鬥的歷史。屈辱主要體現在歷史的「沉淪」時期,奮鬥主要體現在歷史的「上升」時期。這不是說歷史的「沉淪」時期沒有奮鬥,那個時期中國人民有過不少次的奮鬥,但是,由於覺醒程度不夠,物質力量不夠,鬥爭經驗不夠,那時候中國人民的奮鬥還不足以制止中國社會的「沉淪」;在歷史的上升時期,不是沒有屈辱,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甚至比以往歷次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造成的損害還要嚴重,但由於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艱苦奮鬥,中國社會不僅避免了繼續「沉淪」,而且贏來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從而避免了給中國社會帶來新的屈辱,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完整,為中國的現代化造就了基礎條件。
「沉淪」和「上升」,中國社會走出了一條U字形路線,經過了110年的艱苦奮鬥,終於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誕生了人民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