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鴉片戰爭的開始
2024-10-02 04:12:03
作者: 姜濤,卞修躍,虞和平;謝放等
虎門銷煙的壯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也反襯了西方殖民主義和鴉片販子們卑劣貪婪的嘴臉。當道光帝、林則徐等人還沉浸在繳獲、銷毀鴉片的勝利喜悅之中時,他們並未意識到已經落入英國殖民主義者和鴉片販子們所策劃的陷阱之中:由於中國政府嚴厲的禁菸措施,鴉片販子們的鴉片煙土大量地囤積在躉船之中,實際上已無法脫手。於是,當林則徐、鄧廷楨等人勒令繳煙時,被困在廣州商館之內的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們竟出人意料地把他們所囤積的鴉片悉數繳出。他們深知,對華鴉片走私貿易與英國資產階級統治集團的利益密切地聯繫在一起,英國政府不可能無視這種巨大利益的損失。英國的大鴉片販子們逃回倫敦,很快便與英國資產階級統治集團互相勾結起來,叫囂發動侵華戰爭,策劃以武力從中國勒索賠款,彌補損失。而英國政府當局也長久懷有對中國的巨大的侵略貪慾。於是,他們預定了侵略戰爭的戰略和目標,派出遠征艦隊,遠涉萬里重洋,把戰爭帶到了中國。
一 英國的戰爭叫囂與遠征軍的派遣
早在19世紀之初,英國殖民當局即曾經想通過對華使用武力,實現其通過外交手段無法達到的目的,擴張其在華殖民侵略勢力。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未能達到英國當局的外交目的,英國即企圖使用武力奪取由葡萄牙人竊據的澳門。19世紀初,英國乘法國和西班牙聯軍侵入葡萄牙之機,以協助葡人防守澳門為由,於1802年3月(嘉慶七年二月)派出兵船6艘,駛至伶仃洋面,準備登陸,結果以英法和約簽字而未果。1808年(嘉慶十三年),英印總督敏多又乘拿破崙占領葡萄牙之機,再次派兵前來,於9月21日登岸占領澳門之東望洋、娘媽閣、伽思蘭三炮台。時任兩廣總督的吳熊光派行商前往勸其撤離,不果。乃於10月5日下令封艙,試圖借停止貿易逼英國人就範。英國人反於10月下旬以兵船3艘駛入虎門,停泊於黃埔,逼近省城廣州。11月14日,英兵駕舢板10隻至廣州,向十三行裝取伙食。清軍往阻不聽,總兵黃飛鵬下令轟擊,斃英兵1名,傷3名,英人乃退黃埔。同一天,嘉慶帝諭令吳熊光統兵剿辦。吳奉嘉慶帝嚴旨後,調集官兵2600名,駐守於黃埔和澳門。英人見清軍大兵壓境,方始妥協,於12月中旬離開黃埔駛往澳門,次年3月離開澳門。這樣,英國人最初圖謀的以武力奪取中國領土澳門的企圖以失敗告終。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國阿美士德使團訪華再次遭到失敗。英國當局意識到其打開中國大門,擴大對華貿易,以及維護對華鴉片走私貿易的目的,很難通過外交手段實現,於是開始製造對華戰爭輿論,並著手進行戰爭準備。1830年(道光十年),廣州英商大衛蓀在回答英國下議院考察東印度公司當時情況及大不列顛、印度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情況小組委員會的詢問時斷言:「中英之間遲早會有一場戰爭。」當時在中國廣東從事貿易的英國商人也認為,只有強硬的態度,才會使中國讓步,「到現在為止,產生過效果的唯一手段是我們軍艦的行動」。1832年2月下旬至9月初(道光十二年正月至八月),東印度公司廣東商館職員林德賽化名胡夏米,率78名船員,乘英國商船「阿美士德」號,對中國東南沿海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偵察、勘測航行,對中國沿海水道、重要港口、海防武備等進行了刺探,繪製了翔實的航海圖,為日後英國殖民者對華發動鴉片戰爭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重要軍事情報,成為英國策動對華侵略戰爭的重要準備。
1838年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禁絕鴉片,中國政府嚴禁鴉片走私政策確立。林則徐堅決有效的禁菸活動,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利益,但對罪惡的鴉片走私貿易而言,不啻為致命的打擊。由於鴉片貿易給英國走私商人、英印當局和英國政府都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所以中國的禁菸運動在英國引起強烈震動,戰爭的論調甚囂塵上。而此次叫囂戰爭最起勁的,正是當時在中國的英國駐廣州商務監督義律和那些鴉片走私販子。
1839年4月3日(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義律在同意遵照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諭帖,呈繳英商全部的鴉片後,即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誣衊中國的禁菸是所謂「不可饒恕的暴行」,是「侵犯英國生命財產、侵犯英王尊嚴」的行為,聲稱這是「陛下政府對於過去所受一切損害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這是把我們將來和這個帝國的商務安放在穩固而廣闊的基礎之上最有希望的機會」。因此,他建議對中國不宣而戰,以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立刻用武力占領舟山島,嚴密封鎖廣州、寧波兩港,以及從海口直到運河口的揚子江江面。4月6日,他再次寫信給巴麥尊,強調應由「女王陛下政府進行有力的干涉」,以實現在中國建立殖民者永久的居留地,讓女王陛下的旗幟牢固地飄揚在中國的海岸。此後,一直到5月下旬,義律陸續向英國國內發出了鼓吹對華戰爭的函件。
與此同時,被困在廣州商館內的英國鴉片販子也一直籌劃唆使英國政府發動侵華戰爭。5月下旬,所有被迫繳出鴉片的英國商人在廣州商館內達成協議,決定組成一個代表團回國活動,煽動英國政府發動戰爭。這些商人離開廣州後,隨即共同簽名起草了一份請願書,送交巴麥尊,敦促英國政府予以干預,以使把同中國的貿易置於永久可靠的基礎之上。
8月初,林則徐命令外商繳煙的消息傳到英國倫敦。英國國內那些與鴉片走私貿易之間有著利害關係的議員、銀行家、商人、船主等立刻積極開展煽動戰爭的幕後活動,紛紛向英國政府提出各種建議和要求。他們認為,中國的禁菸,給了英國一個極好的戰爭機會,可以使英國乘戰勝之餘威,提出各種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不能輕易放過。他們鼓吹:「對於中國和對付一切軟弱的政府一樣,果敢地施用武力,可以得到意外的效果。"8月7日上午,與侵華有關的要人在倫敦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敦促政府挑起對華戰爭。參加會議的有莫克·維卡、拉本德、約翰·阿拜·斯密斯及其兩個兄弟、威廉·克勞復、拜茲、顛地和格蘭特等9人(查頓還在回國的途中)。會後,除拜茲之外的8人與巴麥尊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會議。關於這次會議的情形,參加者之一威廉·克勞復記述稱:「他向我們查問了許許多多的事情,這就把他的企圖在我們心上造成深刻的印象。我們預料政府要採取強硬行動,派出足量的海軍,叫中國感覺得到海軍的威脅。譬如封鎖珠江口,以及珠江到東北一線的沿海,或者還在占領廈門,以便截斷台灣米糧的供應——這種供應是福建人所必不可少的。」此後,這些人又採取各種方式,不斷對英國政府施加影響。8月19日,他們再次開會討論策動對華戰爭問題,決定由拉本德、查頓等9人組成委員會,負責策動工作。24日,九人委員會再次開會,決定以拉本德、斯密斯和查頓3人組成核心小組,隨時和政府保持聯繫。27日,拉本德等3人核心小組和利物浦印度協會分別謁見巴麥尊,要求早做決策。30日,利物浦印度協會以及曼徹斯特39位工業資本家和商人均致函巴麥尊,攻擊中國正義的禁菸是一種「侵略行為」,要求政府對中國採取強有力的對策。10月1日,倫敦98家公司及商人聯名致函巴麥尊,聲稱「英僑的生命財產全無保障」,強調「對華貿易規模之大,地位之重要,牽連著重大的工商業的利益,和對於英帝國的稅收、人民的生活,有莫大的影響」,敦促英國政府早日表明意圖。
在一大批英國商人、鴉片販子的煽動下,英國政府最終作出了發動對華戰爭的決定。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召開會議,專門討論中國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終於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並訓令印度總督對英國艦隊司令所採取的任何必要行動予以合作。1840年2月20日,英國政府任命海軍少將喬治·懿律為遠征軍司令、全權公使,查理·義律為其副手。同時,外交大臣巴麥尊根據鴉片販子查頓等人提供的情報和戰爭方案,對懿律下達訓令,指示其封鎖廣州及中國沿海口岸、占領舟山、要求賠償、割讓島嶼、訂立條約等侵華的作戰和外交方針。3月25日,英艦「都魯壹」號自新威爾斯港駛抵廣東海面,其他英國艦船也滿載著英國海陸各軍,由其本土、南非、印度等地源源不斷地向中國開來,戰爭的烏雲迅速向中國逼近。
二 中國方面的「備戰」
林則徐按照既定方針,在廣東一面收繳鴉片,一面催令外國商人具結永不夾帶鴉片入口。1839年5月2日,當鴉片收繳過半時,林則徐即宣布照常開艙貿易。但是,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故意從中阻撓,於19日發出通告,不許英國商船進口,22日又重申了這一通告,要求英國人隨他一起離開廣州。24日,在廣州商館被困了一個月的義律藉口治病,離開廣州前往澳門,顛地等16名大鴉片販子也在出具永不再來的甘結後,同日隨他離開。6月14日,林則徐發出告示,號召英國商人突破義律的阻撓,將商船開進黃埔貿易。同時,林則徐還會同鄧廷楨札飭澳門同知蔣立昂諭令義律,限令所有清繳鴉片的空躉,如要裝貨,可以開進黃埔;如不進貨,則在5日之內開行;其他貨如已由黃埔裝貨出口,或剛從外洋抵粵,均須在5日之內進口或開行,不許稍作逗留。但是,義律對林則徐等人的諭令置若罔聞,英國船隻在限滿之後,依舊漂蕩在尖沙嘴洋面,既不進口貿易,也不開行他去。
正當此時,又生枝節。1839年7月7日,英國30餘名水手登岸,在尖沙嘴村酗酒行兇,打傷多人。當時路過那裡的農民林維喜也被毆成重傷,次日殞命。事發之後,林則徐非常重視,一面派員赴現場勘驗,一面諭令義律「立即捉拿正凶,並交出受審處死」。但義律拒不交凶,百般狡辯。林則徐等乃於8月15日發布告示,禁止供應英人糧食及一切生活用品,凡為英人服務的買辦、僕役等,限3天內撤出,否則處以極刑,絕不寬貸。同時,林則徐再次諭令義律交出兇犯。而義律不僅對中國方面的要求不予理睬,反而變本加厲,進行挑釁。他令人駕著舢板,明懸牌照,上書「鴉片」,於漲潮時隨流送入各口內,誘人售賣。遇有中國兵船驅逐,他們便先用槍炮進行抵抗。遇有中國「兵船拿獲漢奸,該夷膽敢將官兵誆去,擄禁夷船,勒令釋放漢奸」。林則徐對此十分憤慨。8月22日,他又會同鄧廷楨再次傳諭義律,歷數其罪行,勒令其「即日送出凶夷,並將新來鴉片全數呈繳」。但義律閉門不納。8月23日,義律逃出澳門。8月24日,林則徐決定採取斷然措施,諭告葡萄牙澳門總管,將英人驅出澳門。次日,澳門總管通知英人。此後數日之內,英人全部由澳門撤離,漂泊海上。
此時正值英國國內侵華戰爭聲浪甚囂塵上之時,中英兩國關係走到了非常緊張的地步。當林則徐奉旨赴粵查禁鴉片時,即已意識到將面臨一場十分複雜尖銳的鬥爭,因此他在京面見道光帝時,即懇陳海口要害,「須得精兵嚴守,庶夷人不得竄入」。龔自珍也告誡他,「此行宜以重兵自隨」,抵粵後要「修整軍器」,「火器宜講求」。林則徐抵粵後,一面嚴厲禁菸,一面即著手整頓沿海防務。虎門收繳鴉片後,他親自視察了虎門防務。8月間,他又同鄧廷楨先赴香山視察,復於9月3日至澳門巡視,回程改行水路,於6日再抵虎門,並留此地3個多月,到12月11日才回到廣州。在這期間,他採取了許多加強防衛的措施,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經過對虎門形勢的考察,林則徐認為虎門海口是中路扼要之區,「西則香山,東則大鵬,形成兩翼」。為了加強防衛,林則徐決定在尖沙嘴南麓和官涌偏南的石排各添建1座炮台,安置大炮56門,並「設法密購西洋大銅炮及他夷精製之生鐵大炮,自五千斤至八九千斤不等」,計先後共購西洋各國大炮200多門,增排珠江兩岸和尖沙嘴、官涌各炮台,用以加強各炮台之火力,控制尖沙嘴與香港之間的港灣。同時,林則徐認真整頓水師,參懲受賄故縱之水師將弁,修造戰船,購買西船,加緊水陸兵丁操練,以提高水師戰鬥力。經過整頓,水師面目一新,「號令嚴明,聲勢壯盛」。為加強重點防衛,林則徐先後增調水陸兵丁近8000名扼要布防,計中路防線共配備兵丁5100名,其中虎門各炮台3000名,澳門1300名,九龍尖沙嘴一帶800名,並配備1000名機動兵力。此外,林則徐還下令招募水勇5000人,與水師互為配合,以為海上專攻夷船之用。他與鄧廷楨會同發布告示,號召廣東人民同仇敵愾,準備隨時迎擊登陸來犯之敵。為了給來自海面上的敵船以有效的打擊,林則徐提出「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方策,並著手制訂《剿夷兵勇約法七章》,對攻擊敵船的戰術作了具體的規定。同時,林則徐也十分重視對西方國家的情報收集與調查研究工作,他聘用人員,翻譯西文書報,了解外國情況,分析中外形勢,密切關注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的動向,隨時將所獲得的英國艦船來華消息與行蹤及時向朝廷奏報,並向沿海諸省通報。經林則徐積極整頓,周密布防,廣東沿海防禦得到很大加強,並在隨之而來的抗擊英軍侵略的戰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義律等人自從被逐出澳門後,託身於空躉,漂泊於海上,陷於困境之中。1839年8月31日,英艦「窩拉疑」號在艦長斯密斯率領下駛抵廣東海域。義律見有兵艦來援,復開釁端。9月4日,義律和斯密斯登上快艇「路易莎」號,在巡洋艦「珍珠」號和「窩拉疑」號附屬快艇陪伴下前往九龍山,先派郭士立向水師船遞送信件,要求接濟。當時九龍山口岸有3艘中國水師船停泊,水師官員派兵弁反覆勸導,郭士立仍糾纏不休。下午2時,義律派人送去最後通牒,威脅說:如果在半小時以內還不備好供應物品,他就要轟沉水師兵船。雙方正在交涉中,斯密斯即令附屬快艇向中國水師船開火。接著,「路易莎」號和「珍珠」號也同時對準水師船射擊。中國水師船立刻對侵略者施以堅決還擊,岸上炮台也投入戰鬥,英艦「路易莎」號的主帆被打中19炮。下午5時,英艦「威廉要塞」號和「窩拉疑」號相繼趕到,立刻投入戰鬥。清兵一面用網紗等物躲避密集的英艦炮火,一面奮力反擊。英「劍橋」號船長得忌剌士率16名英籍水手,從「路易莎」號後面繞到水師船尾企圖偷襲,被水師船擊斃多人。得忌剌士的胳臂亦被擊穿。戰鬥持續到6時30分,英艦才撤出戰鬥。是為九龍之戰。此役,中國水師方面陣亡士兵2名,重傷2名,輕傷4名。英艦方面,據林則徐事後查報上奏稱:「夷人撈起屍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漁舟迭見夷屍,隨潮漂淌,撈獲夷帽數頂,並查知假扮兵船之船主得忌剌士手腕被炮打斷,此外夷人受傷者尤不勝計。」九龍之戰是中英之間的第一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戰,它是由英國侵略者蓄意挑起的武裝衝突,結果以英國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
九龍之戰遭到失敗後,英國人並不甘心,不久又挑起了穿鼻之戰。11月3日,已經遵式具結的英國商船「皇家薩克遜」號在穿鼻洋面準備入口進行正常貿易。斯密斯指揮兵艦進行阻攔,並向其轟了一炮,迫令折回。水師提督關天培聞訊,率水師船5艘前往巡查。正詢查間,英艦「窩拉疑」號突然開炮襲擊。關天培當即命令開炮反擊。戰鬥持續了一個小時許,中國軍隊由於突遭襲擊,且武器裝備不如敵方,損失較重,3艘中國兵船受傷進水,兵丁陣亡15人,傷數十人。戰鬥中,關天培手、臉等處被彈片擦傷,鮮血直流。但他臨危不懼,屹立戰船桅前指揮反擊。在中國水師的奮勇反擊下,英艦「窩拉疑」號後樓、旗帆均被擊中,「海阿新」號船桅、橫帆亦被擊中。英艦見勢不妙,方始狼狽逃走。穿鼻之戰是英國殖民侵略者為阻撓英國商人具結入口進行正當貿易、破壞中國人民正義的禁菸運動、維護罪惡的鴉片走私貿易而蓄意挑起的又一次武裝進犯。
義律等人不甘心失敗。從穿鼻之戰發生當天至11月13日,10天之內,英國兵船先後6次向尖沙嘴以北的官涌山進犯,企圖把中國守軍驅走,拔除對尖沙嘴洋面的威脅,以便其聚泊。但在中國守軍的英勇抗擊下,雙方6次接戰,英人均未能取勝。英船「於澳門既不能陸居,於尖沙又不能水處」,不得不開往外洋漂泊。關於穿鼻之戰和官涌之戰,林則徐事後曾向道光帝作了詳細的匯報。
英國兵船對廣東海口的迭番襲擾,亦令道光帝不勝其煩。1839年10月29日、12月13日,他兩次頒諭停止貿易,將英船概行驅逐。但在此之前,英國政府已經確立了發動戰爭的方針。道光帝和他的大臣們並沒有意識到,在英國兵船這些小規模的武裝挑釁後面,緊隨而來的將是一場直接影響清王朝統治命運,進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
而中國方面的備戰,除了林則徐在廣東基於以武力為禁絕鴉片之後盾的思想而積極整頓水師,加強防禦,並且取得了抗擊英船侵犯的勝利外,沿海諸省當局均未意識到戰爭已然迫在眉睫。福建省海岸綿長,與廣東水陸相接,鴉片流毒幾與粵省相若。過去該省文武員弁,多於鴉片走私有所染指,包庇故縱多有發生,海防形同虛設,水師戰鬥力極弱。1840年鄧廷楨調任閩浙總督後,「堅持有進無退之心」,決心將禁菸一鼓作氣地進行到底,懲辦了一批鴉片走私慣犯和與煙販勾結舞弊的官吏員弁,並親赴海口查勘海防,購置外國重炮,添設各海口炮墩,以加強防備力量。但鄧廷楨之加強海防,也是意在以武力為禁菸之後盾,防範英船的滋擾,並沒有準備打一場關係到國家、民族歷史前途的戰爭。江、浙往北以上,沿海各省當局更於海防無所關心,林則徐曾經把自己掌握到的英船來華動向與行蹤知會沿海各省,提醒加強警惕,卻反被江浙等省大吏視為「事出過慮」。所以,當戰爭爆發之後,英國遠征艦隊得以在中國沿海肆意地北上南下,而中國則在戰爭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動不利的局面。
三 最初的戰鬥
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對華作戰的決定後,那些極力煽動對華戰爭的英國商人和鴉片販子們十分興奮,拉本德、查頓等人積極為英國政府出謀劃策,提供作戰方案。10月18日,巴麥尊致義律第15號機密訓令,告訴他英國政府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令他早做準備。11月2日,拉本德等人致函巴麥尊,提出了全面的對華作戰方案。巴麥尊乃據該方案為基礎,加以調整,11月4日以機密件致海軍部。同日,巴麥尊向義律發出第16號機密訓令,授予他和馬他侖與中國交涉之全權,囑他在英國遠征軍到達前儘量收集各種有用的情報,同時將自己擬定的作戰方案抄送給義律。在訓令中,巴麥尊叫囂,對付中國的策略是:「開頭先來一個打擊,然後再說道理。"1840年2月20日,在英國政府任命懿律為英國遠征軍艦隊司令後,巴麥尊就對華作戰方案等內容向懿律等下達了最後訓令。訓令要求英軍抵達中國海域後,首先封鎖珠江,扣留商船,然後立即北上,切斷台灣和廈門之間的運輸,占領舟山群島中適於做司令站以便長期占領的島嶼,「在中國政府答應下來的一切條款全都充分實現以前,應該繼續占領所占島嶼」。同時,訓令要求封鎖舟山群島至杭州灣的江口、揚子江口和黃河口,然後前往北直隸灣,以便和中國政府進行接觸。「如果中國政府拒絕談判,或者何時談判決裂,那麼,海軍司令就應該根據他所指揮的兵力,並按照他認為用這些兵力困擾中國政府以何種方式為最有效的辦法去進行更加活躍的敵對行動。」與這一訓令同時下達的還有《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大臣函》《巴麥尊子爵致奉命與中國政府交涉的全權公使函》和英國政府預擬的《對華條約草案》等,對英軍對華戰爭的行動計劃、與中國政府的交涉方針及其所要達到的侵略目的予以明確的訓示。後來,中英鴉片戰爭的事實也表明,英軍在中國沿海的作戰行動以及中英雙方談判簽約的過程,基本上都是按照巴麥尊訓令所確立的基調進行的。從另一方面而言,巴麥尊訓令也令人信服地表明,鴉片戰爭是英國侵華集團蓄謀已久、精心策劃的一場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它的戰爭目的,既要維護罪惡的鴉片貿易,同時也要從清政府手中攫取割地讓島、賠款駐使的殖民利益,以實現其長期以來圖謀而迄未實現的侵略要求。
繼1840年3月25日英艦「都魯壹」號駛抵廣東海面後,英國軍艦相繼向中國開來。1840年4月,從英國開出的「布郎底」號、「卑拉底士」號駛抵南非海面後,立即奉命開往新加坡。4月30日,原駐在南非開普敦的英軍旗艦「麥爾威厘」號和「摩底士底」號、「哥倫拜恩」號從南非啟航。5月30日,英國侵略軍主力從新加坡啟航開往中國。6月9日,英艦「鱷魚」號抵達廣東海面。6月21日起,英國艦隊「威里士厘」號、「康威」號、「巡洋」號、「阿吉林」號等艦,測量船「青春女神」號,輪船「阿特蘭特」號、「皇后」號、「馬達加斯加」號,先後駛抵廣東海面,英軍第18團、第26團、第49團和孟加拉志願軍、炮兵隊、工兵隊等也搭乘21艘運輸艦同時抵達。至此,英軍抵華兵力為「軍艦16艘,載炮540門,武裝輪船4艘,運兵艦1艘,運輸艦27艘,各兵種陸軍4000人,內中包括兩個英國聯隊」。陸軍司令是布爾利上校,副司令是奧格蘭德上校;海軍官兵約3000人,海軍司令是伯麥准將。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與擴大,英軍不斷增派來華兵力,戰艦達25艘,其他船隻60餘艘,總兵力2萬餘人。
6月22日,伯麥發出通告,宣布自6月28日起封鎖廣東江面與海口。6月22-25日,英國艦隊相繼北上。6月28日,由南非開來的「麥爾威厘」號、「布郎底」號、「卑拉底士」號及武裝輪船「進取」號駛抵廣東海面,英國遠征軍司令懿律隨艦到達。他將義律接上「麥爾威厘」號,向他轉交了英國政府任命其為駐華全權副使的委任狀。
1840年6月28日,亦即懿律駛抵廣東海面的當天,英艦「都魯壹」號、「窩拉疑」號、「海阿新」號、「拉呢」號和輪船「馬達加斯加」號奉命封鎖廣東海口,宣布「所有內地船隻,不准出入粵東省城門口,兼嗣後所指示各口岸,亦將不准出入」。中英兩國隨之進入戰爭狀態,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6月30日,懿律率大小船艦43艘,離粵北上。7月2日,到達福建廈門海面。懿律命「布郎底」號戰艦前往廈門港,艦長胞詛命少尉弗萊得里克·尼科爾遜帶同翻譯羅伯聃乘小艇,以遞交一封「極為重要的急件」給提督為名,妄圖登岸,遭守港清軍拒絕。7月3日,「布郎底」號懸起白旗,開至廈門港岸附近,羅伯聃等人再次登上小艇,插著白旗,駛近岸邊,試圖登岸,再遭守岸清軍官兵拒絕。艦長胞詛見登岸投書不成,惱羞成怒,乃在艦上「換掛紅旗,聲言開炮」。署水師中營守備陳光福乃向羅伯聃施放一箭,岸上兵丁也「連放鳥槍,擊中夷人二名落海」。英艦也向岸上開炮,「其勢甚猛」。雙方交戰,「自辰及未,相持已逾三時。查點弁兵,被炮擊斃九名,受有微傷者十四名,濱海居民無多,先已避匿。惟民婦陳黃氏一口被飛彈中傷身死……炮台兵房擊破數處,濱海民房,亦間有震損。」在清軍官兵的頑強抵抗下,胞詛見登岸投書的目的無法實現,只得於當日下午4時下令撤退,繼續北上追趕懿律所率英軍主力艦隊。緊接著,英軍攻陷了位於浙江省中部海面上的舟山島南端的定海縣。
定海縣始建於1687年(建於康熙二十六年),轄舟山群島,後改為定海直隸廳。東、北、西三面環山,南面臨海。城南二三里即道頭港,其吉祥、竹山、大渠三口,為外洋入港門戶。道頭港之南,大小五奎山、大小盤峙山、大小渠山等大小島嶼環布海中。舟山島與鎮海縣隔海相望,扼南北海上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定海是天然良港,英國人素來對此極為垂涎。早在18世紀50年代,英船即曾多次來到定海,企圖以此為據點,開展對華貿易。1793年馬戛爾尼使華時,也曾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占據舟山附近一個小島的要求。1839年4月,義律即曾建議英國政府用武力占領舟山島。1840年2月20日,在英國外相巴麥尊給懿律下達的最後訓令中,更明確指示英軍封鎖珠江後,即應占領舟山群島中最適於用做司令站以便長期占領的島嶼。1840年6月底至7月4日,伯麥率領「威里士厘」號、「康威」號、「鱷魚」號、「巡洋」號、「阿吉林」號戰艦5艘,武裝輪船「皇后」號和「阿特蘭特」號2艘,以及載運著陸軍第18團、第26團、第49團等部的運輸船10艘,開抵舟山水域,水陸兵丁共約4000人。
由於舟山島地處南北要衝,清廷在此駐水師1鎮,轄鎮標中、左、右3營,分駐舟山各島,額兵2841名,配備大小船艇77艘,陸上配備大炮114門。但其防區範圍遼闊,兵力分散。定海縣城東南設炮台1座,安炮8門,配兵弁50人。當英艦船初到定海洋面時,清軍水師毫無戒備,不予攔截。定海鎮總兵張朝發甚至認為「夷船被風吹來,恆有這事,無足深訝」。其後見英艦越聚越多,張朝發乃覺不妙,才慌亂地進行迎戰準備。定海知縣姚懷祥亦偕游擊羅建功於7月4日下午乘舟登上英艦,質詢英軍來意。與此同時,英海軍司令伯麥和陸軍司令布爾利派「威里士厘」號艦長托馬斯·梅特蘭遞交通牒,要求定海守城文武,「必須即便將定海並所屬各海島與其堡台一均投降」,並限半個時辰予以答覆,如果不降,「即行開炮,轟擊島地與其堡台,及率兵丁登岸」。
姚懷祥辭出登岸後,即赴總兵張朝發署會同文武官員商議。姚懷祥主張撤兵入城,扼要堵守,以待來援。羅建功等皆認為英人所長在於船炮,「利於水而不利於陸」,主張將水師的一半撤至距城一里的半路亭扼要堵守;另一半則撤至城中扼守。張朝發則認為守城不是水師之責,自己身為水師總兵,必須扼守海口,阻止英軍登岸。由於意見不一,最後議定水陸分定,由張朝發率水師、羅建功率城外各營,齊集港口,分別於水上、岸上阻敵;姚懷祥率兵丁千餘人負責城內防守。張、姚二人且互相約定:「在外者主戰,戰雖敗不得入;在內者主守,守雖潰不得出。」
7月5日下午,伯麥見定海無投降跡象,乃命「威里士厘」號等4艦開炮發起攻擊,張朝發率清軍水師進行抵抗。由於英軍艦大炮多,射程較遠,清軍水師船和岸上陣地很快即被擊毀,清軍水師損失慘重。水師總兵張朝發也被英艦炮火擊傷左股,以傷重於當晚陣亡。水師官兵見主帥受傷,紛紛潰逃,岸上兵丁也即後撤,乘船內渡鎮海。英軍在艦炮的掩護下,順利登岸,攻占定海縣城東南的關山炮台,並在那裡架起4門大炮,向定海城轟擊。城內守城兵丁也發炮還擊。7月6日凌晨,英軍攻破縣城東門,侵入城內。而清軍守城兵丁多於夜間潰散。知縣姚懷祥退到北門外普慈山下,投梵宮池自盡。定海失陷。
英軍攻陷定海後,即在城鄉展開了血腥屠殺與劫掠。他們「成群結隊,或數十人,或百餘人,凡各鄉各岙,無不遍歷,遇衣服銀兩,牲口食物,恣意搶奪,稍或抵拒,即被劍擊槍打。……近城一帶,遭毒尤甚。或因傷殞命,或受傷沉重,痛苦顛連,不堪枚舉」。英軍的瘋狂劫掠和屠殺,使定海人民遭到空前浩劫。
英國侵略者企圖長期占據定海。定海失陷後,英侵略軍頭目懿律、義律、馬禮遜、郭士立等相繼聚集到定海,籌劃建立殖民統治機構,決定以陸軍司令布爾利管理定海軍務,以郭士立治理定海民政。接著,7月10日,英軍宣布封鎖寧波及長江口,並派遣「康威」號、「阿吉林」號、「青春女神」號、「風鳶」號等艦船探查、測量,封鎖長江,並四處進行劫掠。
定海的失陷,顯示了清王朝海防廢弛、水師腐敗的惡劣真相。而英軍對定海人民的肆意屠殺與劫掠,也深刻地暴露出英軍侵略者的兇殘嘴臉。
四 英艦進抵大沽口
英軍攻陷定海,在清政府內部引起極大震動。1840年7月8日,浙江巡撫烏爾恭額將定海失陷之事奏報導光帝。20日,道光帝得報,極為震怒,怒斥:「浙江水陸營伍之廢弛不問可知。區區小丑膽敢如此披猖,文武大吏即張皇失措,平日豈竟知養尊處優耶!」當天,道光帝諭將烏爾恭額和浙江提督祝廷彪嚴加議處,並頒諭調福建提督「酌帶弁兵,星夜馳赴」定海,剿辦夷匪,並命鄧廷楨嚴飭各海口加意防範。7月22日,道光帝又諭令鄧廷楨選派閩省大員帶領舟師,星飛赴浙,會同浙江水師合兵會剿。同日,道光帝還諭令其他沿海各省將軍、督撫,「分飭將弁,認真操練巡察,加意防堵,總當先事預籌,毋得臨時掣肘」,以免洋人竄入內洋,蹂躪擾害。8月5日,道光帝又諭將烏爾恭額革職,調劉韻珂為浙江巡撫。次日,道光帝連下兩諭,授兩江總督伊里布以欽差大臣關防,令其馳赴浙江會辦進剿事宜。
與此同時,英國侵略軍按照既定的作戰計劃,在攻占定海、設立殖民統治機構後,於1840年7月28日,由懿律率「威里士厘」號等8艘艦艇,駛離舟山,繼續北犯。8月5日,過山東半島成山角,晚泊於芝罘島附近。6日,繼續北航,經大小竹山島、高山島和候鳥島,闖入渤海灣。9日,進泊大沽口外。
雖然道光帝於定海失陷之後,多次頒諭,飭令沿海各省加強戰備,認真堵防。但事實證明,清政府海上力量薄弱,海防空虛,根本無法阻擋英國遠征艦隊的長驅北上。當英軍兵臨天津之際,直隸總督琦善不僅沒有認真做好備戰防禦的準備,反而被英軍的堅船利炮所震懾。他認為:「天津拱衛神京,已屬扼要之區,且近接盛京,尤為根本重地。欲求處處決勝,時時常勝,臣實不免隱存意外之虞。即如江、浙等省,所恃為外衛者,原止長江大海,今海道已被該夷隨處游奕(弋),長江又所在可通,是險要已為該夷所據,水師轉不能入海窮追。且本年即經擊退,明歲仍可復來,邊釁一開,兵結莫釋。我皇上日理萬機,更不值加以此等小丑跳梁,時殷宸廑。而頻年防守,亦不免費餉勞師。故臣鰓鰓過慮,甚欲就此開導,俾該夷安心回粵,聽候辦理,或可冀圖安靖。」他主張與英軍妥協。
道光帝自繼位以來,以鴉片流毒害國誤民,深惡痛絕,確立嚴禁之策,並親自指導各省大員切實辦理,取得了全國禁菸的重大成效。但英國當局藉此挑起侵略戰爭,英國艦隊大肆來犯,卻又是道光帝和他的大臣們始料未及的。當英軍初來之際,道光帝還深信其不過「小試其技」,不致有什麼大作為。迨至英軍艦隊攻陷舟山,肆行海疆,深入渤海,兵臨天津,道光帝始覺驚恐,深懼事態擴大,開啟邊釁,因而其強硬態度亦隨之發生變化。英艦進泊大沽口外的當天,8月9日(道光二十年七月十二日),道光帝即諭令琦善:「如該夷船駛至海口,果無桀驁情形,不必遽行開槍開炮。倘有投遞稟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同一天,他又諭令欽差大臣伊里布,到浙後密查此次英軍致寇根由、啟釁實情。道光帝不能認識到英軍來犯,本是英國政府精心策劃、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反而自己首先改變對英態度,並要追查大臣的「啟釁」責任。
8月10日,直隸總督琦善在接到道光帝的諭旨後,即於次日派游擊羅應鰲前往大沽口外,探詢英軍意圖。同一天,懿律也派「馬達加斯加」號偕同6艘武裝小艇前往大沽炮台,要求向直隸總督遞交信件。8月15日,琦善又派千總白含章登英艦「威里士厘」號,接受由懿律遞交的《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大臣函》。英方要求清政府在10天內予以明確回復,並派大員前來談判。8月16日,英艦隊陸續駛離大沽,開往奉天復州灣長興島,索要食物與淡水。途中遇颱風,「威里士厘」號被風吹到山東省蓬萊縣砣磯島。8月20日,英艦派數十名士兵乘舢板登島,索要食物與淡水。另有4艘艇船則避入豐潤縣澗河。「布郎底」號等其他3艘艦艇於8月25日到達長興島,派出人員登島索要食物、淡水,並進行測繪。8月27日,英軍艦艇復又齊集大沽口外。
8月19日,《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大臣函》經由琦善奏呈清廷。這一文件又被稱為「巴麥尊最後通牒」。巴麥尊在通牒中首先對中國禁菸的正義行動進行了肆意的攻擊,誣衊林則徐對「英國旅居廣州的僑民橫施暴行」,「蠻橫無禮地對待」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因此,英國政府決定立即派遣一支海陸軍部隊前往中國沿海」,以保護英國僑民,「求討皇帝昭雪伸冤」,並保證英國提出的對華要求的實現。在通牒中,巴麥尊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無理要求:(一)中國政府須賠償被林則徐收繳並在虎門口外銷毀的鴉片煙價;(二)中英兩國官員平行往來,「今後女王陛下任用的照管她在華臣民商業利益並充作同中國政府聯繫機構的官員,應由該國政府及其官員按照文明國家的慣例,以及對英國君主尊嚴應有的禮遇,加以接待,並相與往來」;(三)「英國政府要求中國方面將英國全權大臣所指定的中國沿海一處或數處面積夠大、位置適宜的島嶼,永久割讓給英國政府,作為英國臣民居住和貿易的地方,在那裡他們的人身可以不受干擾,而且他們的資財可以安全無恙」;(四)中國政府須賠償因林則徐禁菸和禁止與不願具結的英商貿易所導致的幾家倒歇商行的虧欠;(五)英國對華戰爭中所耗軍費,須由中國承擔。「由於中國當局的強暴無理行為,致使有必要派遣這支遠征部隊前往中國海岸,英國政府希望並要求由此支出的一切費用,應由中國政府償還英國。」巴麥尊還在通牒中揚言:「為了使北京政府更加深刻地了解英國政府對此事的重視,以及對此事有立即做出滿意解決的迫切需要,遠征部隊的司令官已經接到命令,當他一旦抵達中國海岸,便立即對中國的一些主要要塞進行封鎖;他應攔截、扣留並保管他所遇見的一切中國船隻,而且占有中國領土的某處方便地方,由英國部隊掌管占領,直到一切事情商定並付諸實施,使英國政府感到滿意為止。」他宣稱:「由於中國當局對英國官員和臣民施加暴行,所以英國方面對中國採取的敵對措施,不僅是正當的,而且甚至是必要的。在中國政府做出令人滿意的安排之前,那些敵對行動將不會停止。」
道光帝在批閱了「巴麥尊最後通牒」之後,8月20日(七月二十三日)即諭示琦善,對英方提出的割讓海島、賠償煙價等要求,予以婉拒。但他又懾於英軍堅艦利炮的威力,一反過去支持林則徐嚴厲禁菸的態度,對巴麥尊於林則徐的誣陷與指責,不僅未予駁斥,反而表示:「上年林則徐等查禁菸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矇,措置失當。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現已派欽差大臣馳至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伸冤抑。」他希望把林則徐作為替罪羊而加以懲處,以迎合英軍的要求,換得懿律艦隊「反棹南還」。
8月28日,琦善據清廷意旨,派白含章前往英艦,邀英方派員上岸會談。30日,英方代表義律、馬禮遜等10餘人來到大沽口南岸談判地點,中英雙方開始談判。會上,義律堅持要求清政府答應巴麥尊所提各項條款。琦善則據道光帝諭旨,對各款予以婉拒。但他同時向義律表示,只要英艦隊離開大沽南返,則朝廷一定代英人昭雪冤抑。琦善千方百計勸說英人撤離。9月1日,懿律、義律等再次照會琦善,重申各項侵略要求,並要琦善在6天之內作出答覆。9月2日,琦善向道光帝奏報了雙方談判情形,聲稱「天津切近京畿,凡鹽、漕、銅、鉛皆由此來,最為咽喉重地。設使邊釁一開,該夷狡焉思逞,頻相滋擾,致我勞師糜餉,所關匪細」。同時,他還在夾片中稱:「該夷所請各條內,惟煙價一項最為緊要。」道光帝乃復下諭,重申:「上年欽差大臣未能仰體大皇帝之意,以至辦理不善,現已恩准查辦,定當重治其罪,冤抑無難立伸。」對英方所提各項要求,上諭則斷然予以拒絕,但又表示,如果英人志在通商,可在返粵後,待朝廷所派欽差大臣到達,「恩准」其照常貿易。9月13日,琦善再致英方照會,通報自己已被任命為赴粵欽差大臣;即日南下赴粵查辦,並再次要求英艦南撤,到廣州繼續談判。他稱如果懿律「欽遵諭旨,返棹南還,聽候欽差大臣馳往辦理,雖明知煙價所值無多,要必能使貴統帥有以登復貴國王,而貴領事亦可以伸雪前抑。」此暗示英人如果南返,待其到廣州後,必定查辦林則徐,代英人「伸雪」,並可向英國賠償煙價。
至此,懿律認為以武力逼迫清政府與之談判的目的已經實現。而且,由於當時北方天氣漸冷,不利作戰,英軍來華後終日漂泊海上,給養缺乏,士兵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多有死亡者。懿律再三權衡,乃於9月15日復函琦善,同意即日啟航南返。
英軍的南撤,使道光帝對英軍的意圖產生了錯覺,認為英人志在通商,只要對林則徐等人予以懲處,即可平息糾紛,不致再啟邊釁。於是,他諭令沿海各省撤退調防清軍,解散團練水勇。9月28日(九月初三日),道光帝更頒諭宣稱,其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禁菸,「原期肅清內地,斷絕來源……乃查辦以來,內而奸民犯法,不能淨盡;外而興販來源,並未斷絕。甚至本年英夷船隻,沿海游奕(弋),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直隸、盛京等省,紛紛徵調,糜餉勞師,此皆林則徐等辦理不善之所致。」林則徐等人「辦理終無實濟,轉致別生事端,誤國病民,莫此為甚」,諭令著將林則徐、鄧廷楨「交部嚴加議處」。10月3日(九月初八日),他又諭令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道光帝認為英軍北犯,只是為了向他呈訴冤抑,把啟釁的責任全部怪罪到林則徐等人的頭上。其乖離悖謬、自撤藩籬之舉,倒真是莫此為甚了。
在浙江沿海方面,英國侵略軍侵占定海後,在當地進行屠殺,在沿海地區肆意劫掠,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慨。他們以各種方式與侵略者展開鬥爭,如實行堅壁清野,搜捕懲辦為侵略者採辦食物供給的漢奸與買辦,斷絕英軍的食物。同時,他們「互相團練,各自為守」,抓住有利時機,打擊侵略者。粵、閩、浙、江等省沿海愛國官兵,也對英軍展開了抗擊。林則徐自英軍主力北犯之後,積極整軍備戰,發布《剿夷兵勇約法七章》。閩浙總督鄧廷楨為防備英軍再犯,飭令水師提督陳階平、興泉永道劉耀椿駐紮廈門,認真部署指揮防務。8月21日起,英艦「鱷魚」號再向廈門多次進犯,在清軍水師猛烈反擊下,敗竄他往。9月中旬,英軍「風鳶」號駛至浙江慈谿縣觀海衛海面,英軍上岸滋事劫掠,遭當地義勇的打擊,多人被擊斃,20餘人被生擒。英海軍少校得忌剌士、「風鳶」號已故船長拿布的妻子拿布夫人等均被活捉。陸軍上尉安突德在離開定海的營帳、上山測量地勢時,亦被機智的定海鄉民活捉。在中國愛國軍民的英勇打擊下,定海英軍陷於十分不利的地位,他們得不到新鮮的食物和淡水,只能龜縮在城內。同時,英軍中疫病開始流行。據統計,從1840年7月13日至是年底,英軍死亡448人,生病5329人。
清政府本應與廣大愛國軍民同仇敵愾,給侵略者以更加沉重的打擊。但是,道光帝此時對英人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怕事態擴大,決定查辦林則徐、鄧廷楨等人,企圖以此消弭邊釁。因此,道光帝任兩江總督伊里布為欽差大臣,赴浙辦理軍務。伊里布為清廷宗室,與琦善一樣,秉承朝廷意旨,一向主張對英北犯妥協。英軍9月15日自大沽口南撤後,在懿律、義律的率領下,於9月28-30日駛抵舟山群島。29日,懿律致函當時駐在寧波的伊里布,要求釋放被俘的安突德等人,並聲稱如果中國不釋放被俘英軍官兵,他就會認為「中國已經開始採取敵對行動」。
1840年10月2日,義律、馬禮遜等人乘船至鎮海,在東嶽宮與伊里布、浙江提督祝廷彪、福建提督餘步雲等會見,就交還定海與釋放英軍俘虜問題進行談判。當浙江沿海義勇捕獲安突德等人時,伊里布視為奇貨,認為可以當做用來換取英軍歸還定海的籌碼。談判中,伊里布提出以歸還定海作為交還英俘的條件。而自英軍遠征艦隊啟航來華之際,其既定的方針即是在清政府沒有完全答應其提出的侵略要求之前,長期占領定海。而目前英軍的困境是不堪忍受中國沿海軍民的打擊,急於謀求「休戰」。因此,英方見伊里布把釋放英俘與歸還定海兩事扯在一起,正中下懷,乃提出要求,堅持必須先釋放英軍俘虜,然後再行協商交還定海。10月6日,懿律照會伊里布,提出定海的歸還,「必與別各事端一同酌議」,「亦能獨與直隸爵閣督部堂琦善酌商定議」,並要求在中英談判期間,中國方面不得再向定海英軍發動進攻。他意在把各項事端糾纏在一起,而拒還定海。伊里布見其以人易地的定議無從實現,復轉向謀求使英艦早日離浙南駛,以維持浙江方面的相安無事局面,遂諭示定海民眾不得襲擾英軍。11月6日,伊里布私自與英軍達成「休戰協議」:中英雙方停止軍事行動,浙江官府不禁止人民供給定海英軍所需物資。英軍亦不得逾越舟山及附近諸島(包括摘若山、長白山、長塗山、普陀山等)以外。此休戰協議,其實是英軍在定海民眾的有力打擊下而陷入困境之際,借清政府的妥協方針,達到壓制當地人民的反抗鬥爭且使自己獲喘息機會的目的而與伊里布簽訂的。藉此,英軍可以一直占據舟山島。同時,它也正是清政府對英軍妥協的結果,從而使舟山的歸還問題與中英之間未來的談判聯繫在一起,使得中國方面在對英交涉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步。
浙江休戰協議達成後,懿律、義律於1840年11月14日率主力艦8艘、英軍3000人啟航南駛赴粵。而伊里布見英軍南下,更是滿心歡喜,認為自此只要恪守休戰協議,便可無事,乃將各地調防官兵陸續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