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做自己的中醫> 第二章?官竅 引火湯治咽干痛

第二章?官竅 引火湯治咽干痛

2024-10-02 03:54:45 作者: 范怨武

  我最早接觸這個方子,大概是在2005年。那時候,李可前輩很火,他的書都賣脫銷了,我在學校周邊的書店都找不到他的書。找來找去,最後在一條商業街中找到了。

  我一買到就馬上回來學習。其中就有一首方子叫引火湯。關於這首方子的應用指征,大家可以去他的書里找。

  引火湯的方子我在廣東運用起來並不順手,甚至起反作用的還不少,也就把這些方子給淡忘了。

  有一天,在群里聊天,幾個同行分享自己最近用得多的一些方子。我分享了近效術附湯和附子湯。其中,田文熙大夫分享了引火湯,說她在南京近期用得比較多。

  我就又留意了這個方子。

  又找來李可前輩的書再複習了一遍。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龍雷之火為臟腑內生虛火,與六淫外邪實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點,可資鑑別。

  1.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

  2.來勢暈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生變,外感多漸變,火不歸原多突變。

  3.隨陰陽盛衰之年節律、日節律演變,天人相應現象最著,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

  4.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外感無此病象,若出現此象,按火不歸原論治,誤用苦寒直折則危。

  5.不渴尿多,渴喜熱飲。

  以上為火不歸原證治之大略。三叉神經痛必挾雷火,因巔頂之上唯厥陰可到。肝火暴虐,在大滋真陰引火歸原之中,必佐柔肝寧絡之品為妥。全方組成如下:

  熟地90克,鹽巴戟肉、天麥冬各30克,雲苓15克,五味子6克,白芍100克,炙草30克,細辛15克,全蟲12隻、蜈蚣3條(研末沖服)。

  脾胃虛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克,砂仁10克(與熟地拌搗)。

  龍雷之火上奔無制者,加油桂粉1.5克(刮去粗皮研粉,蒸爛小米為丸,藥前先吞),引無根之火降而歸腎,見效尤速。

  這一路看下來,基本上就是一個上熱下寒的症狀。我覺得,還是不夠明確。我覺得應從源頭再看看陳士鐸是怎麼用這個方子的。

  引火湯

  1.出處:陳士鐸(清朝醫學家)《辨證錄》。

  2.組成: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麥冬30克,北五味6克,水煎服。

  3.方義:方用熟地為君,大補其腎水,麥冬、五味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資,子母原有滂沱之樂,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溫,則水火既濟,水趨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隨之勢;更增之茯苓之前導,則水火同趨,而共安於腎宮,不啻有琴瑟之和諧矣,何必用桂附大熱之藥,以引火歸源乎?夫桂附為引火歸源之聖藥,胡為棄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騰,今補水而仍有用大熱之藥,雖曰引火於一時,畢竟耗水於日後。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補水,則腎中無乾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肅之益,此巴戟天所以勝桂附也。

  4.主治:人有咽喉腫痛,日輕夜重,喉間亦長成蛾,宛如陽證,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際,自覺有一線乾燥之至,飲水咽之稍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將涎投入清水中,實時散化為水。人以為此喉痛而生蛾也,亦用瀉火之藥,不特杳無一驗,且反增其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蓋此證為陰蛾也。陰蛾則日輕而夜重,若陽蛾則日重而夜輕矣。斯少陰腎火,下無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於咽喉也。治法宜大補腎水,而加入補火之味,以引火歸藏。

  我認真看了引火湯指征[1],這麼多的指征里,摳出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咽干,一個是足冷。

  咽干是哪種干?就是無論怎么喝水也不能解決咽部乾燥,甚至吞口水時還有點痛。到了晚上,咽部幹得睡不著。情況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可以入睡,可是到了凌晨,還是會被咽部乾燥的感覺弄醒,需要馬上喝一口水潤潤嗓子。不僅是早上睡醒會咽干,就連午睡睡醒也會幹。

  足冷呢?就是腳冷!冬天睡覺的時候,腳很久才能暖。夏天平時還好,但只要一進入空調環境,很快就冷起來。

  除了咽干足冷以外,可能還伴有:

  上部的上火症狀:面部通紅、頭痛、咽痛、口苦、眼乾、有時大便乾燥等——這是真正陰虛的上火症狀,跟濕熱的上火不同,濕熱導致的上火臉上一般會比較油膩,口黏,大便黏膩。

  下部的虛寒症狀:腰酸痛、腰涼、小腿抽筋,有時少數人會腹瀉——這是陽虛的表現。

  這是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陰虛和陽虛的表現。

  這種體質的人,更嚴重的人會喘,表面上看起來是肺的問題,其實是腎的問題。就是上部上火,陽在上,下部陰寒,陰在下,不能水火既濟,火就沒有拘束,一直會往上飄,人就喘了。表面上看起來是個慢性支氣管炎,其實是需要固腎。

  臨床上,引火湯的使用機會還是蠻多的。

  我很多時候會按照原方的量來用,不過更多的時候,我是按原方量的三分之二量或一半的量用,效果也還不錯。因為怕引起腹瀉,一般用熟地,先煎熟地這一味藥,或將整張處方用一半的水、一半的酒煮。

  下面是兩例記錄得比較隨意的案例。

  案例一

  某患者,男,三十三歲。

  2015年8月26日初診。

  主訴:晨起咽干,足心痛,水樣腹瀉,頭痛。舌質淡嫩、舌有齒印、苔薄中裂,右手反關脈,左脈沉。

  開方:黨參10克,白朮45克,乾薑10克,附片9克(先煎),熟地45克,砂仁(後下)9克,甘草6克。

  五劑,水煎服。

  2015年9月4日複診。

  現腹瀉已愈;唇乾;晨起、午睡睡醒後,咽十分干且痛;右足心痛,足怕涼;舌淡嫩苔薄,舌中裂紋;脈沉,左尺有力。

  處方:熟地(先煎)90克,巴戟30克,麥冬30克,茯苓15克,醋五味子6克,肉桂3克(沖服),懷牛膝15克。

  七劑,水煎服。

  2015年9月15日三診。

  咽喉疼痛基本痊癒,右足心仍有點痛。效守上方。

  2015年9月28日四診。

  患者咽又開始有點干,右足心仍有點痛。

  同房約三小時後出現一次腹瀉,該情況已有半年,近日才發現這一規律。

  舌淡嫩苔薄,舌中裂紋竟然變得淺了,舌底有兩條長粗藍絡脈未曾注意。

  右手反關脈,左脈沉舉有力,稍見滑。

  守方:熟地(先煎)90克,巴戟30克,麥冬30克,茯苓15克,醋五味子6克,肉桂(沖服)3克,懷牛膝15克。

  七劑,水煎服。

  2015年10月16日五診。

  患者有進食西瓜綠豆的習慣,咽不再干,現左足心稍痛。

  守方不變。

  案例二

  患者:王某,女,四十一歲,體重55千克。

  症狀:患者每天晚上七到十點多時出現胸口疼、嗓子疼、腰疼及頭頂痛(之前鼻子有腫痛,現在不疼了)的症狀。

  2015年12月6日初診。

  第一次藥方:熟地45克,麥冬15克,巴戟6克,茯苓10克,五味子3克,懷牛膝30克,生白朮45克,枳殼15克。

  五劑,水煎服。

  服藥後反應:患者晚上不疼白天疼,嗓子還有一點疼,喝完藥後有點胃脹。

  2015年12月11日二診。

  這時,患者腎虛緩解,脾胃的問題突出,以枳術湯合平胃散為基礎用方。

  第二次藥方:白朮45克,枳殼15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蒼朮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

  三劑,水煎服。

  2015年12月20日三診。

  後期反饋:現在基本都不疼了。

  [1].指征,意思為適應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