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中

2024-10-02 03:30:19 作者: 華杉

  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

  1 春,正月初一,王莽率公、侯、卿、士,向太皇太后呈奉璽紱(印帶),恭請太皇太后順應符命,去除漢家稱號。

  當初,王莽娶了已故丞相王?的孫子、宜春侯王鹹的女兒為妻,現在立為皇后。王氏生子四人,王宇、王獲之前被誅殺,王安頗為虛妄荒誕,於是以王臨為皇太子,王安為新嘉辟(辟,有國君的意思)。王宇的六個兒子都封公爵,大赦天下。

  王莽於是策命孺子為定安公,封萬戶,地方百里,立漢祖宗之廟於定安國,和周朝後裔一樣,允許在定安國內施行漢朝曆法和服裝顏色。(胡三省註:這些承諾都是空話),以孝平皇后為定安太后。策書宣讀完畢,王莽親自拉著孺子(時年五歲)的手,流涕唏噓說:「當年周公攝政,終於將大位歸還原主,而我今天迫於皇天威命,不能如願啊!」哀嘆良久。中傅(胡三省註:漢諸侯王國,有太傅、中傅,中傅在宮中輔導諸侯王,是宦官)將孺子牽下殿來,北面稱臣,在旁觀禮的文武百官,無不感動。

  又按金匱封拜輔臣(就是哀章炮製的那個),以太傅、左輔王舜為太師,封安新公;大司徒平晏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劉歆為國師、嘉新公,廣漢郡梓潼人哀章為國將、美新公,以上是四輔,級別為「上公」。

  

  太保、後承甄邯為大司馬、承新公,丕進侯王尋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將軍王邑為大司空、隆新公,以上為三公。

  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為更始將軍、廣新公,京兆王興為衛將軍、奉新公,輕車將軍孫建為立國將軍、成新公,京兆王盛為前將軍、崇新公,以上為四將。

  總共十一位公爵,其中王興本是城門令史(城門校尉屬下掌文書的職員),王盛是賣燒餅的(這二人的名字是哀章胡亂填上去的),王莽按符命上的名字認真去找,求得同名這十餘人,其中這二人的容貌和卜卦相面的預言相應,於是從布衣直接登用,以示是出於神的命令。

  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書等官職數百人,劉氏宗室為郡守者全部遷為諫大夫。改明安宮為定安館,由定安太后居住。以大鴻臚府為定安公第,設立警衛,加以監視,令劉嬰的保姆乳娘,不得與他說話。劉嬰被軟禁在四壁之中,以至於長大之後,牛、馬、羊、狗、豬、雞全都不認識。之後王莽又將自己的孫女——王宇的女兒嫁給他。

  王莽策命朝廷各部門各司其職,完全依照古代《尚書》的規定,設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稱為「孤卿」(這是所謂「三孤」,級別與六卿相同,又不在六卿之內,所以稱孤卿)。將大司農更名為羲和,後來又更名為納言;大理(掌司法)更名為作士;太常(掌祭祀)更名為秩宗;大鴻臚(掌藩國事務)更名為典樂;少府(掌宮廷事務)更名為共工;水衡都尉(掌財政)更名為予虞;與三公司卿(就是前面說的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一起,分別歸屬三公統轄。

  再設置二十七位大夫,八十一位元士,分別擔任中央各級官職。又將光祿勛等官職改名為六監,都位列上卿。

  郡太守改名為大尹;都尉改名為大尉;縣令、縣長改名為宰;長樂宮改名為常樂室;長安改名為常安;其餘百官、宮室、郡縣全都改名字,不可勝記。

  又封王氏家族,同一祖父的,一律封侯;同一曾祖父的,封伯爵;同一高祖父的,封子爵;同一玄祖父的,封男爵;以上爵爺的女兒們,一律封「任爵」。在封號上,男子以「睦」為號,女子以「隆」為號。

  又說:「劉氏諸侯,有的稱王,以至四夷藩國也有稱王的,不合古制,也傷害一統天下的大義,從現在起,諸侯王一律稱『公』,四夷藩國稱王者一律降為『侯』。」於是劉氏三十二個諸侯王一律降為公爵,一百八十一個侯爵一律降為子爵。其後,又將他們的爵位都剝奪了。

  2 王莽又封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夏、商、周以及皋陶、伊尹的後代為公爵、侯爵,讓他們各自供奉其祖先祭祀。

  3 漢朝承平之業,府庫百官之富,百蠻賓服,天下晏然,一朝之間,全都落在王莽手裡,但是,他的心意還不滿足,覺得漢家制度,格局太小,要擴充放大,於是自稱是黃帝、虞舜的後代,一直傳到齊王田建的孫子——濟北王田安,才失去政權。齊國人稱之為「王家」,後來才以王為姓。所以,以黃帝為初祖,舜帝為始祖。追尊陳胡公為陳胡王,田敬仲為田敬王,濟北王田安為濟北愍王。於是,建立五所祖廟,四座親廟。天下姚、媯、陳、田、王五個姓氏,都是宗室皇族,世世代代免除賦稅差役。又封陳崇、田豐為侯,以承傳陳胡王媯滿、田敬王田完的香火。

  【華杉講透】

  王莽這一段「認祖歸宗」,攀附太遠,信息量太大,挑主要的解釋一下:

  舜姓姚,因居於媯水,又姓媯。周武王要封舜的後裔,將媯滿封在陳國,奉祀虞舜,這就是陳胡公,因國得姓,為陳姓始祖。王莽追尊他為陳胡王。陳國公子陳完,又叫媯完,因為陳國內亂,逃亡到齊國。古漢語陳、田同音,於是又叫田完,改姓田,這就是田敬仲。田敬仲的八世孫田和篡奪了齊國政權,取代姜太公的子孫成為齊王,史稱田氏代齊。濟北王田安,是楚漢相爭時項羽所封。至于姓田的怎麼又姓了王,那就是王莽說的了。

  天下州牧、郡守,因為在之前翟義、趙朋作亂的時候,堅守州郡、心懷忠孝,州牧全都封男爵,郡守封為附城。

  以漢高廟為文祖廟(文祖是堯的祖先,要禪位於舜。王莽這裡也是模仿,意思是劉邦禪位給他),劉氏先帝寢廟在京師的,都不要撤除,祭祀如故。劉氏宗族繼續免除賦稅差役,直到這一代去世。州牧不斷慰問,不要讓他們受到侵擾欺負。

  4 王莽認為「劉」字由「卯、金、刀」組成,下詔禁止「正月剛卯」(一種辟邪的配飾,正月卯日製作,長方形,長三寸,寬一寸,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木,用皮革帶子系佩在身上,其中一面刻著:「正月剛卯」),又禁止流通金刀錢,包括之前的錯刀、契刀以及五銖錢,全都廢除。重新鑄造小錢,直徑六分,重一銖,上面有文字——「小錢值一」,和之前的「大錢五十」,兩種並行。為了防止百姓盜鑄,下令百姓不得挾帶銅、炭。

  【華杉講透】

  五銖錢是中國古代最成功的錢幣,由漢武帝首創,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又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七百三十九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王莽為了反漢,廢除五銖錢,把幣制改得亂七八糟,也是他財政混亂崩潰的開始。

  5 夏,四月,徐鄉侯劉快結黨數千人起兵於徐鄉國,劉快的哥哥劉殷,是之前漢朝的膠東王,此時是扶崇公。劉快舉兵攻即墨,劉殷緊閉城門,自投監獄請罪。官吏百姓合力反擊,劉快敗走,逃到長廣而死。王莽赦免了劉殷,增加他的封邑到一萬戶,地方百里。

  6 王莽說:「古代一個人有一百畝田,繳納十分之一的稅,國家財政充足,百姓富足而歌頌朝廷。秦朝破壞聖人制度,廢除井田制,於是兼併起,貪鄙生,強者劃分土地而占有的,以千畝為單位,而弱者無立錐之地。又設置奴婢市場,和牛馬同欄,奴婢為小民所制,甚至可以專斷其性命,這違背了『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大義。後來,雖然有減輕田租,稅收僅三十分之一的制度,但是,經常臨時增加,雖老弱疾病,也不能免除。而豪民侵凌,將田地租給無田者耕種,名義上稅收是三十分之一,實際上達到十分之五。所以富者狗馬都有餘糧,驕而為邪;而貧者連糟糠都吃不起,窮而為奸,最後無論貧富,全都成了罪犯,刑法沒有一條虛設的,條條都有人犯!

  「從今天開始,天下土地一律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都不得買賣。一家男丁不超過八人,而擁有田地超過一井(九百畝)的,多餘的田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之前沒有田,現在給予分田的,限制標準一樣。敢於非議井田聖制,違法惑眾的,一律流放邊疆,去跟牛鬼蛇神做伴,就像我的皇始祖舜帝當年流放四凶一樣!」

  7 秋,派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分別前往全國各地,展覽符命四十二篇,其中包括品德方面祥瑞五種,符命二十五種,福兆十二種。五威將奉著符命,帶著印綬,王侯以下以及官吏更改爵號和官職名稱的,以及匈奴、西域、遠方蠻夷,都授以新朝印綬,收繳過去的漢朝印綬。大赦天下。

  五威將乘著繪有天文星象的車輛,駕著象徵大地的六匹母馬,背上披著錦雞的羽毛,服飾雄偉華麗,每一將手下再配置五位帥,將手持天子符節,帥舉著旗幡,東到玄菟(今瀋陽市東)、樂浪(平壤)、高句麗(吉林集安)、夫餘(大興安嶺以東);南出邊塞之外,經過益州,改句町王為句町侯;西出者至西域,將西域各國國王全部改稱侯;北出者至匈奴單于王庭,收繳漢朝印綬,授給單于新朝印信,將漢朝印文更改,去掉「璽」字,改為「章」字(王信稱「璽」,侯爵的印信稱「章」)。

  8 冬季,打雷,桐樹開花。

  9 以統睦侯陳崇為司命,負責監察上公以下所有官員。又任命說符侯崔發為中城、四關將軍,負責首都十二城門及繞霤、羊頭、餚黽、汧隴等周邊險要關隘防務。兩人官銜上都加上「五威」二字。

  10 派遣諫大夫五十人分赴各郡國負責鑄錢。

  11 這一年,真定、常山發生大雨冰雹。

  始建國二年(庚午,公元10年)

  1 春,二月,赦天下。

  2 五威將帥七十二人回到京師,上奏說:漢室諸侯王被降級為公爵的,全部繳還璽綬,願為平民,沒有違抗命令的。唯有前廣陽王劉嘉因為進獻符命,魯王劉閔獻過神書,中山王劉成都曾上書歌頌王莽的功德,這三人都封為列侯。

  【班固曰】

  從前,周朝封國,有八百個之多,其中同姓封國五十有餘,親親賢賢,親族關係要親,賢才要得到任用,關係到國家的盛衰,深根固本,不可搖動。所以,國家強盛時,有周公、召公擔當治國大任,讓刑罰絕跡。國家衰微的時候呢,又有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扶弱救危,維持社會秩序,尊周室為天下共主。諸侯雖然強大,也沒有人敢傾覆周室。歷時八百餘年,數極德盡,降為庶人,但是,也安然享以天年(末代周赧王降秦,降為西周公,居於西周國,得以善終)。

  秦譏笑三代,自號為「皇帝」,而皇帝的子弟,都是平民,如此內無骨肉之親輔佐,外無宗室藩國輔翼。所以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隨後就推翻了秦朝。周朝長到了超過其國運年數(長達八百六十七年),而秦朝的,還沒達到他的期限,就突然滅亡了,這都是國勢使然。

  漢興之初,警覺到秦朝覆亡的原因,於是尊崇皇族子弟,大封九個藩國,從雁門以東到遼陽,為燕國、代國;常山以南,從太行山向東,越過黃河、濟水,一直到海邊,為齊國、趙國;穀水、泗水之南,龜山、蒙山一帶,為梁國、楚國;東邊沿著長江、太湖、會稽山,有荊國、吳國;北邊以淮河為界,包括廬山、衡山,為淮南國;順著漢水而下,九嶷山一帶,為長沙國。如此各封國邊界相接,環繞東、北、南三面邊疆,北與匈奴,南與南越接壤。而天子直轄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直到巴、蜀,北自雲中直到隴西,再加上京師、內史,一共十五個郡,公主、列侯的封邑往往都在其中。

  當時大的封國,跨越幾個州郡那麼大,城市數十座,宮室和百官編制,和中央政府差不多。相對於秦國制度來說,這又是矯枉過正了。雖然如此,高祖創業的時候,每一天忙得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孝惠帝享國時間很短,呂后攝位,全國一片昇平。而等到呂后薨逝,呂氏家族試圖篡政,而在朝中大臣的斷然處置下,得以摧毀呂氏家族的陰謀,成就太宗孝文皇帝的治世,那也是依靠各諸侯國的力量。

  但是,諸侯國君,本是皇族末流,末流太盛,就會滿溢而成災害,小者荒淫犯法,大者謀反叛逆,害得自己失身喪國。文帝分割齊國、趙國,景帝削平吳、楚之亂,武帝下推恩令讓藩國自行瓦解。自此以來,齊國分為七國(齊、城陽、濟北、濟南、甾川、膠西、膠東),趙國分為六國(趙、平原、真定、中山、廣川、河間),梁國分為五國(梁、濟川、濟東、山陽、濟陰),淮南分為三國(淮南、衡山、廬江)。這樣,皇子被封為諸侯王的時候,大國也不過就十餘座城罷了。長沙國、燕國、代國等,雖然國名還在,但長沙之南,燕、代之北,都已經劃歸了別的郡,沒有那麼多領土和資源了。

  景帝時代,遭遇七國之難,貶損諸侯,減黜諸侯國官員編制。武帝時代,又有衡山王、淮南王的謀反,於是頒布《左官律》(漢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官吏違反規定私自到諸侯國任職,構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責任。左官罪即危害中央集權統治的罪名)、《附益法》(嚴禁官僚為諸侯王聚斂財富;嚴禁官僚與諸侯王勾結,為諸侯王謀取利益),諸侯王只能得到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治。這樣,到了哀帝、平帝時期,封國國君都是後代苗裔,和皇帝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生長在宮室帷幄之中,也不受當地士民所尊重,實際上就跟一個富家翁沒區別了。尤其是最近幾位皇帝在任時間都很短促,國統三次斷絕,所以王莽知道中外衰微,本末皆弱,無所忌憚,生其奸心,利用太皇太后的權力,假託伊尹、周公的謊言,專政威福於廟堂之上,台階都不用走下來,就在朝堂上奪了天下。詐謀既成,於是據南面之尊,分派五威將馳傳天下,班行符命,那些劉氏諸侯王呢,只能跪地磕頭,奉上璽綬,還唯恐自己表態晚了,進而向王莽歌功頌德,以求容媚,豈不哀哉!

  3 國師公劉歆說:「周朝有泉府官,收購民間賣不出去的物資,再賣給需要的人。」(泉通錢。《周禮》謂地官司徒所屬有泉府,掌管市的稅收,收購市上滯銷商品以待將來需要時出售,管理百姓對財物的借貸及利息。又說:「泉者,欲其如泉之流而不滯也。」)這就是《易經》所說的「理財正辭,禁民為非」,要善於理財,財貨辭訟各得其正,禁止人民擾亂市場。

  王莽於是下詔說:「《周禮》有賒貸,《樂語》五均(平抑物價),古書上都有記載,各有分管部門。如今,我們也開設賒貸之法,建立五均之制,設立各主管部門,用於幫助平民,抑制兼併。」於是在長安、洛陽、邯鄲、臨菑、宛、成都設立五均司市、錢府官。五均司市在每一季度的第二個月給各種貨物定出上、中、下三等價錢,保持物價穩定。百姓售賣五穀、布帛、絲綿等物,多餘賣不出去的,由五均司市官員考驗屬實,以成本價收購,一旦物價上漲超過十分之一,則再以平價賣出。如果物價低於官府所定的價格,則由百姓自由買賣。又有百姓需要貸款的,由錢府放貸,月息百分之三。

  又按照古書《周官》的規定,凡是有田不耕,拋荒的,稱為「不殖」,處罰繳納三個人的賦稅。屋前屋後沒有種植果木菜蔬桑麻的,稱為「不毛」,處罰繳納三個人的布匹。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處罰棉布一匹。窮苦繳不出布匹的,到官府做工。凡是金礦、銀礦、鉛礦、錫礦的工人,捕捉鳥獸魚鱉的獵人、漁夫,自己申報收入,由官員扣除其成本,繳納十分之一的所得稅。拒絕申報,或者申報不實的,沒收全部財產,判處充當官府差役一年。

  羲和魯匡又上奏酒類由官府專賣,王莽聽從了他的意見。又下令禁止百姓攜帶弓弩、鎧甲,違者流放西海郡。

  4 當初,王莽給匈奴頒布了關於處置降人的四條約定(漢人逃亡匈奴;烏孫人逃亡匈奴;西域諸國有朝廷任命印信的官員逃亡匈奴;烏桓人逃亡匈奴。以上四種,匈奴皆不得收留)。後來,護烏桓使者通告烏桓百姓,不得再向匈奴進貢獸皮、布帛。

  【胡三省曰】

  烏桓自從被冒頓擊破之後,臣服於匈奴,每年進貢牛馬羊皮,如果過期不給,匈奴就搶掠烏桓婦女兒童。漢武帝派霍去病擊破匈奴東部地區,將烏桓人安置在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並在當地設置護烏桓校尉,就是護烏桓使者,拿著天子符節,監護烏桓人。

  匈奴遣使問罪,逮捕烏桓酋長,捆綁結實,倒懸起來。酋長的兄弟們大怒,共殺匈奴使者。單于接到消息,發左賢王兵馬攻入烏桓,頗有殺傷,又擄掠婦女兒童一千人而去,扣押在東部地區,告訴烏桓說:「拿牛馬獸皮與布匹來贖。」烏桓人按要求帶著牲畜財物去贖,匈奴收下東西,但是並不交還人質。

  等到五威將王駿等六人入匈奴,重重地贈給單于金帛,曉諭他新朝受天命以代漢朝的事,要改換單于的印信。以前的舊印,印文是「匈奴單于璽」,王莽給他改成「新匈奴單于章」。五位將帥一到,授予單于新印紱,傳詔要他交還舊的印綬。單于再拜受詔,翻譯官上前,要解下舊的印綬。單于抬起胳膊準備讓他解。左姑夕侯蘇在旁邊對單于說:「還沒有看到新印的印文,暫且不要給。」單于於是停止,不肯給。請使者上座,單于要向前敬酒,五威將說:「舊的印綬應該同時上繳。」單于說:「諾!」又抬起胳膊,讓翻譯官解下印綬。左姑夕侯蘇又說:「沒看見新印印文,不要給啊!」單于說:「印文有什麼理由變更!」於是解下舊印呈奉給五威將,系上新印的綬帶,但沒有把新印解開檢視文字。酒宴到了半夜才結束。右帥陳饒對諸將帥說:「剛才姑夕侯懷疑新印文,差點讓單于拒絕交出舊印,如果他回去見到印文變了,一定要索還舊印,到那時,就不是言辭能擋回去的了。得而復失,那就辱沒了我們的使命,不如把這舊印擊破,以絕禍根!」將帥們猶豫,沒人說話。陳饒是燕國人,果決悍勇,當即拿起斧頭錐子把舊印破壞了。

  第二天,單于果然派右骨都侯當來,對五威將帥們說:「漢朝的單于印,叫『璽』,不叫『章』,而且沒有『漢』字(只有『匈奴單于璽』五個字,不是『漢匈奴單于璽』),諸王以下的印信,印文才加一個『漢』字,並且不稱『璽』,而稱『章』。如今去掉了『璽』字,前面又加一個『新』字,這就與臣下沒有區別了。希望還是把舊印還給我。」

  將帥們把已經損毀的舊印出示給他看,說:「新室順天製作,舊印已經被我們毀壞了。單于應該承順天命,奉新室之制!」

  右骨都侯當回去向單于匯報,單于知道已經無可奈何,又得了很多的財物饋贈,於是派弟弟、右賢王輿帶著牛馬與五位將帥一起入京謝恩,並上書求舊印。

  將帥們回程路過左犁汙王咸所轄地區,看見烏桓人很多,就問左犁汙王咸,咸說了前後原因情況。將帥們說:「之前有四條規定,不得接受烏桓降者,應該趕緊把他們遣返。」咸說:「我馬上向單于請示,一旦得到單于命令,我就遣返他們。」

  單于使者回報說:「是從塞外遣返他們呢,還是從塞內遣返他們呢?」

  五威將帥們也不敢專斷,又向朝廷匯報。詔書下來,說:「從塞外遣返。」

  五威將帥回京,王莽將五威降為子爵,五威帥為男爵,而唯獨陳饒,因為有擊破舊印之功,封為威德子。

  【華杉講透】

  王莽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突顯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要高高地在上,遠遠地在上,和其他所有人拉開差距,於是要取消國內所有諸侯王和周邊藩國國王稱號,把匈奴單于也降級,這屬於毫無必要的開啟事端。如果你真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那就正大光明地向單于宣讀詔書,你不能稱王了,只能是侯爵待遇。但是去替他辦這事的五威將帥,卻知道名不正言不順,不能光明正大地干,只能連蒙帶騙地干,只說新朝建立,換一顆印而已。單于想不到那印居然會被做了手腳,果然上當。陳饒又使出流氓手段,把舊印破壞了。最後的高潮在回京之後,王莽給了陳饒破格封賞,也就是說,王莽自己也知道單于不願意,很欣賞陳饒這種坑蒙拐騙,打死狗再講價的行為。

  什麼叫自欺欺人?要欺人,必先自欺。欺騙自己是很難的,因為良知自然會知,王莽知道這樣不對,知道單于不服,但是他還是要干!事情「干成了」,但是,那單于當時覺得無可奈何,一個人心裡有了怨恨,就總要找出口報復。

  北方邊境幾代人的和平,就此結束了。王莽的內憂外患,都是他創造性地招來的。

  單于之前曾經拒絕夏侯藩的割地要求,後來又因為烏桓不給他納貢,寇掠烏桓百姓,漢匈兩國關係,已經有了裂痕。如今又出現這改了印文的事,單于心懷怨恨,於是派遣右大且渠蒲呼盧訾等十餘人,率領一萬騎兵,以護送烏桓人為名,駐紮在朔方塞下。朔方太守向朝廷匯報了匈奴軍情。

  王莽以廣新公甄豐為右伯(左右伯,甄豐為右伯,掌西方諸侯。平晏為左伯,掌東方諸侯),出使西域。車師後王須置離聽說後,對右伯過境的龐大開支和接待工作感到十分恐懼,密謀逃亡入匈奴。西域都護但欽召須置離,將他處斬。須置離的哥哥輔國侯狐蘭支率領須置離的部眾二千餘人,逃亡投降匈奴。單于受降,遣兵與狐蘭支一起攻擊車師,殺死後城長,打傷都護司馬,然後撤退回匈奴。

  當時戊己校尉刁護生病,校尉屬下史(掌文書的文職人員)陳良、終帶、司馬丞韓玄、右曲侯任商一起密謀說:「西域諸國,多有背叛,匈奴將大舉入侵,我們可能都是死路一條。不如殺死校尉,率領部眾投降匈奴!」於是殺死刁護和他的兒子、兄弟,裹挾全體官兵及眷屬男女,一共二千餘人,投奔匈奴。單于封陳良、終帶為烏賁都尉。

  5 冬,十一月,立國將軍孫建上奏說:「九月辛巳日(九月無此日),陳良、終帶自稱廢漢大將軍逃入匈奴。本月十二日,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跑出一個男子,攔住我的車,自稱是『漢氏劉子輿,成帝姬妾的兒子,劉氏將要復辟,趕快把宮殿騰出來』!我當場逮捕了這個男子,審訊得實,是常安(王莽改長安為常安)人,叫武仲。這些人,都逆天違命,大逆不道。漢氏宗廟不應該留在常安城中,以及劉姓宗族,應該與漢朝一起廢黜。陛下至仁,長久不忍決斷,以至於前安眾侯劉崇等聚眾謀反,讓這些狂妄狡詐之徒,假託亡漢,犯下夷滅九族的罪行,還不知停止的,都是因為聖恩沒有早點絕了他們的念想,將他們的野心消滅在萌芽狀態。臣請求:將漢氏在京師的祭廟全部撤除。劉姓子弟還在朝為官的全部罷黜!」

  王莽說:「同意。嘉新公、國師劉歆應符命而為我的四輔之一,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三十二人,都能知天命,或者獻上天符,或者貢獻吉言,或者捕告反虜,都有功勳,劉姓家族中,與這三十二人同宗共祖的,不必撤職,賜姓『王』。」

  只有國師劉歆,因為女兒嫁給王莽的兒子王臨,所以不賜姓(繼續姓劉)。

  6 定安公太后(王莽的女兒)自從劉氏被廢,經常稱病不參加朝會,時年未滿二十,王莽敬憚她的哀傷,希望將她改嫁,於是先將她的尊號改為「黃皇室主」,希望斷絕和漢朝的關係。派孫建的兒子盛裝打扮,帶著御醫前往問疾。太后大怒,鞭笞她左右侍御(意思是她們不該放這人進來),這下真的發病了,不肯起來。王莽也就不再強求。

  7 十二月,打雷。

  8 王莽自恃府庫之富,想要立威匈奴,於是將匈奴單于更名為「降奴服於」,下詔派立國將軍孫建等率十二將分道並出:五威將軍苗?、虎賁將軍王況出五原,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出雲中,振武將軍王嘉、平狄將軍王萌出代郡,相威將軍李棽、鎮遠將軍李翁出西河,誅貉將軍楊俊、討穢將軍嚴尤出漁陽,奮武將軍王駿、定胡將軍王晏出張掖,以及偏將、裨將等下級屬將一百八十人,招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運衣裘、兵器、糧食,從沿海連接長江、淮河一帶,運到北方,使者坐著馬車,來回奔馳督促,以軍法從事。作戰計劃是:先期抵達的,屯駐在邊郡,等大軍全部到齊,軍備物資齊備,然後同時出擊,窮追匈奴,一直把他們攆到丁令(貝加爾湖),然後將匈奴國土百姓分為十五份,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分別擔任單于。

  【華杉講透】

  「莽恃府庫之富」,司馬光一句話就點題了,國庫有錢!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府庫充足,就想擴張。和企業一樣,有錢好犯錯。漢武帝如此,王莽也如此。而王莽更有甚之者,就是他得位不正,知道天下人不服,就更要立威,建立蓋世功勳,對外發動戰爭,而匈奴不幸成了他的選擇對象。

  但是,《孫子兵法》開篇就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是大凶之事,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是生死存亡。

  所以兵法首先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戰之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首先是「不戰」,不是「屈人」。即便我比別人強大,我委屈一下自己,不戰就行,這就是西漢朝廷歷代對匈奴的政策。為什麼呢?因為戰爭除了風險,還有巨大的成本,更何況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哪有穿鞋的沒事為了立威,去找光腳的打仗呢?漢武帝把仗都打贏了,但是國庫和民間財富卻都被他打破產了,全國人口也大量減少,這就是戰爭的可怕。

  《孫子兵法》說: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出動十萬軍隊,全國服務於軍隊後勤,不能從事農耕的,要七十萬家。王莽出動三十萬軍隊,全國就要二百一十萬戶家庭全職服務於軍事行動。

  《孫子兵法》說: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戰爭讓國家貧困的主要原因,不在戰鬥,而首先在於長途運輸,幾百萬人投入後勤運輸,全國百姓都搞窮了。然後呢,就是「近於師者貴賣」,三十萬大軍,駐紮在一個小地方,馬上物價沸騰,當地百姓瞬間就被掏空了。政府沒錢了,就急於「丘役」,丘役就是加稅,加稅的結果,就是全國民間財富幹掉70%,國家財政消耗60%。再接著打,就國破民疲,全沒了。

  這些道理,書上都有,歷史案例,漢武帝殷鑑不遠,王莽飽讀經史,他當然都知道。但是,管理心理學講「成功人士的過分自信」,總覺得「我和他們不一樣」「這回和以前不一樣」,就走上他們的老路了,而結果呢,自己干下來還遠遠不如前人。

  人們總是高估了自己所處時代的變革,不知道這時代不過也是歷史周期中反覆循環的一點小小漣漪,王莽發動匈奴戰爭,後面的發展我們就會看到,和歷史寫下的標準劇本一模一樣。

  9 新政府發行的新貨幣,百姓不願意使用,王莽下書說:「錢幣重量太大,則小額交易不便;重量太輕,又攜帶不便。應該輕重大小各個等級都有,那就方便,百姓樂意使用。」於是重新製作金幣、銀幣、龜幣、貝幣、錢幣、布幣(布也是錢,不是真用布),名曰「寶貨」。錢幣又分為六個等級,金幣一個等級,銀幣兩個等級,龜幣四個等級,貝幣五個等級,布幣十個等級。於是寶貨一共有五種材料(金、銀、銅、龜、貝),六種名稱,二十八種幣值。鑄造錢幣、布幣的時候呢,都用銅,再摻以錫、鉛,百姓潰亂,誰也搞不清楚,王莽也知道大家發愁這錢怎麼用,於是又下令,還是只通行小錢值一錢,大錢五十錢,就這兩種。龜幣、貝幣、布幣又廢除了。

  民間私自鑄錢無法禁止,王莽就嚴刑峻法,一家鑄錢,鄰居五家連坐,六家人口,全部沒入官府為奴婢。無論官吏百姓,出門身上帶錢的,都要申報登記,並隨身攜帶錢幣申報單。出門沒有錢幣申報單的,沿途旅社不得接收入住,關卡不得放行。公卿入宮,也要帶著錢幣申報單,註明身上帶了多少錢,以向天下人做表率,彰顯錢幣申報單的重要性。

  當時百姓都安於西漢的五銖錢,認為王莽的大小錢同時通行,難以辨別,而且他已經改了好幾次,不知道下回還會怎樣,都不信他。於是大家都繼續使用五銖錢交易,並謠傳說大錢將要廢棄,不肯使用大錢。

  王莽很擔心這種情況,又下書說:「凡是私自攜帶五銖錢,並傳謠說大錢將廢的,和非議井田制同罪,流放邊疆!」因為買賣田宅、奴婢、鑄錢等各種罪名而被治罪的,上至諸侯、公卿大夫,下至庶民百姓,不可勝數。於是農民失去土地,商人失去市場,既沒有糧食,也沒有貨幣,百姓涕泣於道路。

  10 王莽謀篡的時候,吏民爭相進獻符命,都得到封侯。那些沒有幹這事的人就相互戲謔說:「你怎麼沒接到天帝的信啊?」司命陳崇對王莽說:「這是開闢了奸臣騙功邀賞的途徑,應該禁絕其源頭。」王莽也厭煩了,派尚書大夫趙並去驗證,凡不是五威將帥所頒布的,一律逮捕下獄。

  【華杉講透】

  那些最早獻上符命的,是創新,也冒了巨大風險,因為可能被指為妖言惑眾。那位建議廢掉太皇太后漢朝尊號的王諫,不就被誅殺了嗎?但是他們賭對了,遞上去正是王莽需要的,也沒有其他人跳出來反對,幫他實現了篡位大業。而已經篡位成功之後,還跟著不停往上遞天書地符的,以為沒風險,可以撿便宜,但是沒有那麼多爵位可以封了,王莽也不再需要了,那就只有大刑伺候了。

  第一個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驗證就在這裡了。敢於冒風險,很重要。當你以為沒風險,可以撿便宜的時候,實際上新的風險已經產生了。

  當初,甄豐、劉歆、王舜三人是王莽的心腹,鼓吹號召,給王莽歌功頌德,創意出安漢公、宰衡等稱號,以及封王莽的母親、兩個兒子和侄兒,都是甄豐等人的策劃,他們也都得到了回報,共享富貴。但是,甄豐、王舜、劉歆等人的初心,並沒有想把王莽推到攝政皇帝這麼高的地步。做攝政皇帝的主意,出自泉陵侯劉慶、前輝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王莽羽翼已成,意欲稱攝政皇帝,甄豐等人順從了他的意思,王莽也加封王舜、劉歆、甄豐的子孫來酬報他們。甄豐等人爵位已盛,欲望已滿,但是心裡不踏實,畏懼漢朝宗室、天下豪傑。反而是那些關係比較疏遠,一心想往上爬的野心家(哀章等人)繼續遞上預言符命,王莽當即接受,按符命安排,即位為真皇帝。王舜、劉歆只是內心恐懼,並不表現出來;甄豐則性格剛強,讓王莽覺察到他不高興,所以借著符命上的預言,將甄豐調任更始將軍,與賣燒餅出身的王盛同列。甄豐父子默然,不作任何表示。

  當時甄尋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立即也造一個符命,說新朝將以陝縣為中間線,立兩個伯,甄豐為右伯,太傅平晏為左伯,和當年周公、召公情況一樣(陝縣以東,周公總督,陝縣以西,召公總督)。王莽立刻聽從,拜甄豐為右伯。甄豐將要面見王莽,述職後西行就任,還沒出發,甄尋又造了一道符命,說之前漢平帝的皇后,如今的黃皇室主(王莽的女兒)應該嫁給甄尋為妻。王莽本身是靠欺詐當上皇上,本來就疑心大臣們不服,怨恨誹謗,想要立威,讓他們知道害怕,於是發怒說:「黃皇室主是天下之母,這是什麼話!」馬上下令抓捕甄尋。甄尋逃亡,甄豐自殺。

  甄尋跟著方士逃入華山,躲了一年多,被抓獲。審訊下來,供詞牽連到國師公劉歆的兒子、隆威侯劉棻,劉棻的弟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劉泳,大司空王邑的弟弟、左關將軍、掌威侯王奇,以及劉歆的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人,再牽引出公卿鄉黨、親戚、列侯以下,死了數百人。劉棻流放到幽州,甄尋流放到三危,丁隆押解到羽山處死,都用官府驛車來運送屍體。(王莽是在模仿舜帝處置「四凶」,共工流放到幽州,驩兜流放到崇山,三苗放逐到三危,姒鯀處死在羽山。)

  【華杉講透】

  這一段可以學到的人生教訓有很多。

  第一個教訓是,情緒決定決策,性格決定命運。所有的決策後面,都是情緒,而情緒的背後是性格。甄豐的性格剛強,他和王舜、劉歆三人,對王莽走得那麼遠,都不滿意,但是,那兩人都不表現出來,他卻控制不住,讓王莽覺察到了他的不滿,裂痕就產生了,禍機就等著觸發了。

  第二個教訓是,人和人的關係要及時調整。王莽既然稱帝了,關係就要調整為君臣關係,但是甄豐父子不服,內心不尊重王莽,還像當初他們一起幹壞事的時候,對王莽沒有敬畏心,這就成了孔子說的「小人難養」「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們是既有不遜,又有怨。這個毛病我們都容易犯,總覺得別人對我還不夠親近,不夠好,給我的回報還不夠多。

  第三個教訓是,要知止,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學會比自己「該拿的」少拿一點,因為你對自己的定價,往往大大高於別人對你的心理價位。你不斷索取,別人也會妥協,但妥協是有限度的,就像炒股票一樣,炒得太高,就要崩盤,滿盤皆輸,因為對方一旦不給你的時候,那就一分都不給,回不到「合理價位」了。甄尋假造符命,先給他爹分得一半江山,別人造符命是幫王莽騙江山,求一點賞賜,他造符命是把王莽已經到手的江山分一半,王莽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已經埋下殺機了,只是王莽暫時還不方便動手。他卻自以為都是自己該得的,繼續要王莽女兒,這就崩盤了。

  第四個教訓是,不要跟別人比,不要不服別人,只算自己的帳。甄豐不服,是恥於與賣燒餅的暴發戶王盛同列。這是人性的弱點,包括王莽,還有當年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大家都是暴發戶,憑什麼認為自己是貴族呢?

  第五個教訓是,王莽團隊的目標並不一致,甄豐、劉歆、王舜三大心腹重臣,都不願意王莽真登上皇帝之位。因為王莽登基,他們就從兄弟關係,變成君臣關係了,從利益集團,變成君臣異利,不能聯手把持朝政,反而馬上成為了王莽要清除的對象。

  第六個教訓是,所有這些教訓,對於追逐利益的人來說,都沒有用。貪婪使人愚蠢,失去一切智商和最基本的邏輯,像甄尋一樣。當然,王莽跟甄尋也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關係。孟子為什麼會有義利之辯?因為只要是利益集團,就沒有共同利益,小人同而不和,各為其利。只有理想集團,才有共同理想,君子和而不同。利益之爭,千變萬化,你不可能隨機應變,只有有志向,致良知,一切聽從理想的召喚、使命的驅使、命運的安排,才能做到不有利必趨,不有害必避,勇往直前,求仁得仁。

  那麼,志向、理想、使命,是什麼呢?也是一種性格,性格即命運,而君王的性格,就是國家的命運。

  11 這一年,王莽開始崇拜神仙,採納方士蘇樂建議,起八風台,花費一萬金。又在殿中種植五色禾(按不同方位種植不同莊稼),種子都在煮過玉石、鶴髓、玳瑁、犀牛角等二十餘種寶物的水中浸泡,成本計算下來,一斛粟米要一斤黃金。始建國三年(辛未,公元11年)

  1 遣田禾將軍趙並徵發戍卒在五原、北假屯田,以助軍糧。

  2 王莽派中郎將藺苞、副校尉戴級率領一萬騎兵,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到雲中郡邊塞,招誘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們,準備執行依次封拜十五個單于的計劃。藺苞、戴級二人派翻譯官出塞,誘騙呼左犁汙王咸,鹹的兒子登、助等三人來,到了之後,就脅迫他們,拜咸為孝單于,助為順單于,都厚加賞賜,用朝廷專車將助、登送到長安。王莽封藺苞為宣威公,拜為虎牙將軍;封戴級為揚威公,拜為虎賁將軍。

  【華杉講透】

  王莽謀國,如同兒戲,把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分別封為十五個單于,以實現他將匈奴分裂為十五國的「戰略」,如果這都可行,那簡直是沒天理了。藺苞、戴級二人的「戰略」也很簡單,不用那麼麻煩去匈奴秘密策反他們,直接把呼韓邪單于的小兒子呼左犁汙王騙來,把單于尊號強加給他,再賞賜給他大把錢,兩個兒子送到長安做人質,就搞定!

  這一個兒子是騙來了,還有十四個兒子呢?這個「戰略」可複製嗎?藺苞、戴級不管這個,王莽也不管,眼看著二人給國家闖下大禍,他卻馬上給藺苞、戴級驚人的賞賜,封了公爵,比封侯還高。

  王莽的「核心能力」,就一個字——騙,但騙術的適用範圍,是有邊際的,這他不知道。特別諷刺的是,脅迫咸和助反叛他們的家族,而給他們的封號,卻分別是「孝」和「順」!王莽的所作所為,是糟蹋了傳統價值觀。價值觀最大的問題,就是每天把價值觀掛在嘴上的老闆,從來沒把價值觀當真,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單于收到消息,大怒說:「先單于受漢宣帝厚恩,我不能辜負。今天的天子,不是宣帝子孫,他有什麼資格做天子!」於是派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盧訾,以及左賢王樂,率兵攻入雲中郡益壽塞,大肆殺戮官吏百姓。之後,單于又動員東部、西部兩大都尉、各靠近漢朝邊境的親王,全線開戰,大的部隊有一萬多人,中等的數千,小部隊也有數百人,殺死雁門太守、朔方太守、都尉,擄掠官吏、百姓、牲畜、財產,不可勝數,沿邊郡縣,頓時殘破。

  當時諸將都在邊塞,但是大軍尚未集結完成,所以都不敢出擊匈奴。討穢將軍嚴尤進諫說:「臣聽說匈奴為害,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從沒有聽說一定要討伐他們的。後世周、秦、漢三朝征討匈奴,但都不是上策。周朝的戰略,算是中策,漢朝算下策,秦朝呢,根本就是無策。當年周宣王的時候,獫狁入侵,一直挺進到涇陽,宣王派將領征討,但是也就把他們逐出境外,就班師了。周朝把夷狄的入侵,看作是蚊蟲牛虻,拍打驅逐而已,所以天下人都認為這很明智,是為中策。漢武帝呢,選將練兵,運送糧草,深入遠戍,你有戰勝的功勳,但人家也要報復,所以兵禍連接三十餘年,中原疲耗,匈奴也飽受創傷,而天下人稱他為武帝,實為下策。秦始皇不能忍下小小的恥辱,輕率浪費民力,修築萬里長城,搜刮全國物資,從沿海一直運輸到邊境,長城修好,國家也拖垮了,以至於喪失社稷,這叫無策。

  「如今天下遭遇旱荒之災,連年饑饉,西北邊境尤其嚴重。而徵發三十萬大軍,三百日的糧草,東搜渤海,南刮江淮,才湊足數目,而路途遙遠,一年過去了,還沒運輸到位。先抵達的軍隊露營於野外,士氣已衰,武器已鈍,已經不可用了,這是第一個困難。

  「邊郡已經空虛,不能供應軍糧,內地的糧食一時又運不上來,這是第二個困難。

  「計算一下,一個士兵就算吃乾糧,三百天要十八斛,這得靠一輛牛車來運,而牛在路途中本身也要吃飼料啊,再加二十斛牛飼料在車上帶著走,太重了!(讀者可以算一下,一個士兵的糧要一輛牛車,三十萬士兵就要三十萬頭牛運糧,三十萬頭牛又要多少牛倌,要多少運糧部隊來保護糧食不被敵人搶掠或燒毀,戰爭讓國家破產,就是這麼可怕。)塞外匈奴境內,都是沙漠鹽鹼地,缺乏水草,從以前的經驗來看,大軍出動一百天之內,牛基本就全部倒斃了,牛車上的糧食還有很多,而人力根本無法背負,這是第三個困難。

  「匈奴境內秋冬極為苦寒,春夏又多大風,大軍出動,攜帶的鍋碗瓢盆,乾柴木炭,都是極為沉重的負擔,吃糧飲水,四季都是如此。軍隊又有瘟疫之憂,所以前世徵發匈奴,軍事行動從來不超過一百天,不是不想打持久戰,是形勢不允許,這是第四個困難。

  「攜帶大量輜重,那輕裝部隊就少了,行軍速度緩慢,匈奴遁逃,我們追不上。如果幸運,和敵軍遭遇,和他們交戰,也被輜重拖累。如果遇到險要地形,大軍魚貫而進,輜重車輛馬匹擠成一堆,被匈奴前後夾擊,危殆不測,這是第五個困難。

  「所以,如此大用民力,卻未必能建立功勳,這是臣深為憂慮的!如今既然已經發兵,就應該讓已經先期抵達的部隊,縱兵進擊,我願為先鋒,深入敵境,施以雷霆之擊!」

  王莽不聽嚴尤的,繼續調兵運糧,天下騷動。

  左犁汙王咸被逼接受了王莽封的孝單于,飛馳出塞,逃歸單于王庭,向單于匯報了被脅迫的經過。單于將他改封為於粟置支侯,這是匈奴低賤的官職。後來助病死,王莽又封登替代助為順單于。

  駐紮在邊塞的官兵放縱暴虐,而內地郡縣愁苦於徵發,百姓開始拋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并州、平州尤其嚴重。王莽下令七公(四輔和三公)、六卿,都兼領將軍稱號,又派遣武將軍逯並等,鎮守各大名都大郡;中郎將、繡衣執法各五十五人,分別鎮守沿邊大郡,督察擅弄兵權的奸猾之人。但是,這些派出去督察的人,反而趁便弄權為奸,擾亂州郡,收取賄賂,魚肉百姓。王莽下書痛斥說:「從今天開始,膽敢再犯的,立即逮捕,將名字彙報給我知道!」但是,諸將放縱如故,北部邊郡自宣帝以來,已經幾代人沒有見過烽火,人口稠密,田園茂盛,牛馬遍野,等到王莽擾亂匈奴,與匈奴結仇,邊疆百姓有的死亡,有的被擄掠,幾年之間,整個北部邊疆,虛空殘破,白骨暴露於荒野。

  【華杉講透】

  國泰民安,安在「平安無事」。而「平安無事」中,「無事」二字最重要,國家無事,則百姓安居樂業,各干各的事,這就是「治世」。治世積累,就有了盛世,盛世就想搞事,當初是漢武帝搞事,如今王莽也要搞事,但他的水平和漢武帝差得太遠,漢武帝搞了三十年才把國家搞得差點垮,所幸沒垮,而王莽搞的事,剛開始搞,就脫離了他的控制。

  司馬遷評價漢武帝,說他「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這是漢武帝的幸運。王莽則沒有這個幸運,因為他既無漢武帝的本事,也沒有政權合法性。

  這一節,出現了驚心動魄的兩個字——「流民」。流民一起,就醞釀了天下大亂的條件,有流民,馬上就有英雄,有游士。英雄要打天下,遊民「當兵吃糧」賣命,游士則「修得屠龍術,貨與帝王家」。英雄、游士、流民,三劍合璧,新一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戲,又要啟幕了。這就是歷史故事。

  3 太師王舜自從王莽篡位後,患上心悸病,病情逐漸加重,本年逝世。

  4 王莽為太子設置師、友各四人,級別都是大夫。以前任大司徒馬宮等為師疑、傅丞、阿輔、保拂,這是四師。前任尚書令唐林等為胥附、奔走、先後、禦侮,這是四友。又設置師友、侍中、諫議祭酒各一人,六經每一經設置祭酒一人,一共九個祭酒(相當於首席顧問),都是上卿待遇。

  王莽派使者奉璽書、印綬、安車、駟馬去迎接龔勝,拜他為師友祭酒。使者與郡太守、縣長吏(地位較高的縣級官吏)、三老(掌教化的鄉官)、官屬(主要官員的屬吏)、行義(掌道德教化,引導百姓行仁義)、諸生等,浩浩蕩蕩有一千多人,到龔勝所居的里弄去,致送詔書。使者希望龔勝出來迎接,所以站在門外等了很久。龔勝稱他病重,把床放在西側,南窗之下,頭向東方,穿上官服。(龔勝是大儒,他這個生病的儀式,是《論語》里講孔子的規矩:「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孔子生病了,國君來探病,這是很大尊榮。孔子躺床上起不來,但是頭朝東躺,因為古人室內以西為尊,國君進來,站在西邊。不能穿著睡衣見國君,起不來穿朝服,就把朝服蓋在被子上,再把紳,就是代表身份的束腰的大帶子搭在上面,表示對國君的尊重。)使者把安車、駟馬拉到院子裡,拿著璽書、印綬進屋來,對龔勝說:「聖朝未嘗忘記先生,國家制度的制定,還沒有完成,等待先生來主持,希望先生能教我們該怎麼做,以安天下。」龔勝回答說:「我一向愚昧,加以年老多病,命在旦夕,如果跟隨使君進京,一定會死在路途上,沒有萬分之一的益處!」使者要挾勸說,甚至要強行把印綬系在他身上。龔勝堅決不接受。使者只好向王莽匯報說:「如今盛夏暑熱,龔勝正在生病,氣虛,可以等到秋天涼爽的時候再出發。」王莽下詔許可。使者與郡太守,每隔五天就上門探視一次,對龔勝的兩個兒子和門人高暉說:「朝廷虛心誠意,用封侯的禮節來迎接先生,就算是有病,也可以先移居到朝廷賓館,以表示將要應召起行的誠意,這樣,一定能為子孫留下封邑。」高暉等人將使者的話帶給龔勝。龔勝知道自己推辭沒有用,對高暉說:「我受漢家厚恩,無以為報,如今年老,隨時入土,我怎麼能以一身事二姓,九泉之下,怎麼和舊主相見呢?」龔勝於是吩咐他們準備後事,說:「衣服只要能包住身體就可以了,棺木只要能包住衣服就可以了,既葬之後,不要隨俗再給我動冢土,植柏樹,建祠堂!」語畢,再不開口飲食,歷時十四天而死。死時,已經七十九歲了。

  當時的清高名士,還有琅琊人紀逡、齊郡人薛方、太原人郇越、郇相、沛郡人唐林、唐尊,他們都以通曉儒經、行為嚴謹而顯名於世。紀逡、唐林、唐尊都在王莽朝廷為官,都封侯,身份貴重,歷任公卿之位。唐林數次上書諫正,有忠直節操。唐尊則總是穿著破衣破鞋,有虛偽之名。郇相為王莽太子的四友之一,病死,太子派使者送上喪服,他的兒子攀著棺材說:「父親臨死有遺言,師友贈送的,不要接受。而父親的官職,正是皇太子之友,所以不能接受。」京師的人對此都很稱道。王莽派安車去迎接薛方,薛方對使者辭謝說:「堯、舜在上,下有巢、由,如今明主正要推崇堯、舜的盛德,小人我願意守箕山之節。」使者將他的話匯報上去,王莽受用,不再強召他。

  【華杉講透】

  薛方的話十分高明,這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用他所知道或推崇的道理來應對王莽。王莽宣揚堯、舜之道,薛方就找到巢父、許由兩個典故。巢父、許由都是傳說中堯時期的高士,堯邀請他們出山為官,甚至說要把天下讓給他們,兩人都隱居起來,堅辭不受。許由隱居在箕山,所以薛方說他願守箕山之節。

  薛方拿出這一套說辭,就不是不給王莽面子,而是通過「心理諮詢」,成就王莽的堯、舜之德了,所以王莽很受用。這比龔勝絕食而死好太多了。

  巴甫洛夫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刺激反射,都是因刺激信號,而做出的行為反射,刺激信號的能量越強,則反射越大。龔勝鐵了心不依從王莽,但是他擔心如果自己直接拒絕,或者以自殺拒絕,都會刺激王莽,遺禍子孫,所以用絕食十四天來製造「自然死亡」,減弱刺激信號的強度,讓王莽放過他的家族。薛方則找到另一種刺激信號,讓王莽做出「悅其言,不強致」的行為反射。

  當初,隃麋人郭欽為南郡太守,杜陵人蔣詡為兗州刺史,也以廉直為名。王莽做攝政皇帝的時候,郭欽、蔣詡都稱病免官,回到故鄉,足不出戶,死在家裡。哀帝、平帝時期,沛國人陳咸因為通曉法令,擔任尚書。王莽輔政之後,對漢家制度更改很多,陳咸心裡反對,等到何武、鮑宣被誅殺,陳咸嘆息說:「《易經》上講『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我可以走了!」於是辭職回家。等到王莽篡位,召陳咸為掌寇大夫(掌司法),陳咸稱病,不肯應召。當時他的三個兒子陳參、陳欽、陳豐都在職為官,陳咸讓他們都辭官回家,閉門不出,仍然按漢朝曆法祭祀。有人問他緣故,他說:「我的祖先怎麼知道王氏曆法祭祀的日子呢?」陳咸並將家裡的律令、書籍、文件,全部收起來藏在牆壁夾縫裡。

  又有齊郡人栗融,北海人禽慶、蘇章,山陽人曹竟,都是儒生,也都辭官回家,不為王莽政權服務。

  【華杉講透】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見到事變的跡象,馬上就要行動,而不是再等等看。所以陳咸看到王莽行為異常,馬上就辭職回家了,而不是等到他篡位之後。因為篡位之後辭職,就成了公然對抗了。

  這背後的道理,還是一個選擇問題,你是追求不敗,還是追求戰勝;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還是追求損失最小化;是放棄可能的利益,還是避免可能的損失。這就跟炒股一樣,你是看到漲得太瘋狂了,肯定會崩盤,就趕緊退出,後面的錢不賺了,還是覺得還沒到頂,再等等看。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要做到很難,因為人都有僥倖心理,不願退出止損,總想再等等看。

  【班固曰】

  從春秋列國卿大夫,到漢朝的將相名臣,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失去名節的,太多了。所以清高節操之士,尤為可貴。但是,都大多只能修治自己,不能帶動他人。王商、貢禹的才幹,高於龔勝、鮑宣。但是,守死善道,龔勝確實是做到了。貞而不諒呢,薛方的行跡比較接近。郭欽、蔣詡,跳出污穢,和紀逡、唐林、唐尊的作為,那是大不相同了。

  【華杉講透】

  班固評論的「守死善道」「貞而不諒」都出自《論語》。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守死善道,不守死,則不能以善其道。你學了這道,就要踐行,按這道去做,死而後已。所以你不能根據形勢變化靈活掌握,那就不是堅持原則了。我就行我的道,除非我死了,那才能停止,其他任何事,都不能動搖我。龔勝就做到了守死善道。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朱熹註解說:「貞,正而固也。諒,則不擇是非而必於信。」君子守正道,不守小信。劉寶楠《論語正義》解讀說,諒,是信而不通,固執而不知變通,反而淪為賊道。君子以義制事,要合乎正道,而不必為小信之行。薛方忽悠王莽,就是「君子貞而不諒」。

  5 這一年,黃河流域發生蝗災。

  6 黃河在魏郡決堤,清河以東幾個郡發生洪災。最初,王莽擔心黃河決口淹沒在元城的王氏祖墳,稍後,黃河向東泛濫,元城沒有水患之憂,於是王莽決定不加堵塞。始建國四年(壬申,公元12年)

  1 春,二月,赦天下。

  2 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上言:「捕得匈奴俘虜訊問,說侵犯邊境的是孝單于鹹的兒子角的部隊。」王莽於是召集在長安的各國使節,將鹹的兒子登在長安街市公開處斬。

  3 大司馬甄邯死。

  4 王莽到明堂,下書:「以洛陽為東都,常安為西都。京師和地方連為一體,各有采邑。按《尚書·禹貢》記載,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荊州、雍州、梁州),爵位根據周朝制度,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共一千八百個諸侯國,以及相同數量的附城(附屬於大國的小國),以上名額,等待有功之士去爭取!凡是公爵,一律封一萬戶,其餘爵位等差而下。如今已經受封的,公侯以下一共七百九十六人,附城一千五百五十一人,因為地圖測繪尚未完成,還沒有具體分配國邑,暫且在國庫支取薪俸,每月數千錢。」諸侯們都很窮困,以至於有替人幫傭的。

  5 王莽性格急躁好動,靜不下來,不能有一刻無事,每當要干一件什麼事,又要追慕古人,不合時宜。而制度又始終不能確定,官吏們就在混亂中藉機作奸,天下愁苦,陷於刑罰者甚眾。王莽也知道百姓愁怨,於是又下詔說:「凡是持有王田的,可以自由買賣,不要拘泥於法律。那些違法買賣人口的,也不要治罪。」然而,其他政令悖亂不堪,刑罰很重,賦稅重複徵收,依然如故。

  【華杉講透】

  王莽的信用破產,從這裡可以看到了。之前看他大規模地封賞,還替他擔心,國家哪有這麼多土地財富。到這裡才知道,都是空話,以地圖沒畫好為由,實際上沒有封地,只有幾千錢的工資,以至於封了侯,還要去做幫傭度日。

  登基時王莽大施新政,頒布新法,結果弄不下去,又下詔讓大家「勿拘以法」,違法的也不要治罪。一個國家,不拘泥於法律,那拘泥於什麼呢?

  6 當初,五威將帥出西南夷,將句町王降格為侯。句町王邯怨怒不從。王莽唆使牂柯大尹(郡太守)周歆,用欺詐手段,將邯殺死。邯的弟弟承,起兵殺了周歆。州郡發兵討伐,不能取勝。

  王莽又徵發高句麗兵出擊匈奴,高句麗不願意,王莽讓當地郡太守強迫他們,高句麗人就大批逃亡出塞,犯法為寇。遼西大尹田譚出兵討伐,反而被殺。當地州郡都歸罪於高句麗侯騶。嚴尤上奏說:「貉(貉同貊,就是指高句麗)人犯法,和騶沒有關係。就算是他有二心,也應該讓當地州郡負責安撫,不要反而激起他反叛,高句麗如果反叛,夫餘人一定有附和的。匈奴未克,如果夫餘、穢貉(與高句麗同種、語言風俗大抵相同)再起叛亂,那就是國家大憂!」

  王莽拒絕慰撫,於是穢貉反叛。王莽下詔派嚴尤討伐。嚴尤引誘高句麗侯騶到軍營中,將他斬首,人頭送到長安,王莽大悅,將高句麗更名為下句麗。

  於是貉人更加犯邊,東、北、西南夷,全都亂了。王莽此時正是志氣昂揚,認為四夷不足為慮,專心干他復古的事,又下書說:「本年二月我要向東巡狩,請有司議定禮儀和調度!」繼而因為文母太后(王政君)身體不安,下令暫緩出發。

  7 當初,王莽做安漢公的時候,為了諂媚太皇太后,以斬殺郅支單于的功勞為名,上奏尊元帝廟為高宗,並說太后晏駕之後,就在這高宗廟和元帝一起禮配祭祀云云。等到王莽將太后尊號改為新室文母,斷絕了她和漢朝的關係,不讓她再和元帝一體,於是撤毀了元帝廟,另外為新室文母建祭廟,唯獨將孝元廟的一個殿保留下來,作為文母篹食堂(篹,通饌,篹食堂,就是準備餐食的地方),建成之後,命名為長壽宮,因為太后還健在,沒有命名為「廟」。王莽在長壽宮擺設酒宴,宴請太后。太后到了之後,看見孝元廟已經被剷除為一片平地,驚駭哭泣說:「這是漢家宗廟,都有神靈,對你們有什麼罪,你們要撤毀呢?如果鬼神無知,那還建什麼廟!如果鬼神有知,我是人家的妃妾,我怎麼能羞辱先帝的祭殿,還在這兒酒宴呢?」又私底下對左右的人說:「這人侮慢了這麼多神,能得到長久保佑嗎?」這酒喝得不高興,不歡而散。

  王莽篡位之後,知道太后怨恨,為了討好太后,無所不用其極。但是,不管他做什麼,太后都更加不悅。王莽將漢朝的黑貂改為黃貂(侍中穿黑色貂皮,王莽改為黃色),又改漢朝正朔和臘祭之日。太后令她的官屬都穿黑貂,到了漢朝正朔和臘日,獨自和她左右的人相對飲食。

  始建國五年(癸酉,公元13年)

  1 春,二月,文母皇太后(王政君)崩,享年八十四歲,與漢元帝合葬於渭陵,但是中間挖一條溝隔開。新室世世代代在她的祭廟獻祭,元帝配祭,神位在太后之下。王莽為太后服喪三年。

  【胡三省曰】

  葬於渭陵司馬門(陵園大門)內,陵墓和元帝陵之間挖一條溝。

  【柏楊曰】

  王政君是西漢王朝的終結者,第十三任皇帝劉欣逝世時,她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突入未央宮,奪取印信,脅迫董賢,徵召王莽,行動疾如閃電,跟當初劉邦突入韓信大營,奪取印信,收回軍權的行動,如出一轍。只因機會一失,就是用十輛卡車的力量,也無法追回。當時,她英姿煥發。

  可是她的高壽卻害了西漢王朝,也害了王莽和王姓家族,更害了千萬百姓。她如果只活四十歲——不要說只活四十歲,縱然活到七十歲,王莽失去這個權力魔杖,他的野心也無法實現。

  2 烏孫大、小昆彌派遣使節前來朝貢。王莽因為烏孫國人大多親附小昆彌,如今匈奴又全線侵擾邊境,意欲討小昆彌的歡心,於是派使者引導,讓小昆彌的使者坐在大昆彌使者上座。師友祭酒滿昌彈劾使者說:「夷狄因為中原有禮儀,所以自屈而服從。如今大昆彌是君,小昆彌是臣,將臣使安排上座,在君使之上,這不是讓夷狄歸從的做法。奉使大不敬!」王莽怒,將滿昌免官。

  3 西域諸國因為王莽一再失去恩信,焉耆首先背叛,殺死了西域都護但欽。西域於是瓦解。

  4 十一月,出現彗星,二十餘日才消失不見。

  5 這一年,因為私帶銅、炭的人太多,朝廷取消了嚴禁攜帶銅、炭的法令。

  6 匈奴烏珠留單于死,當權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是王昭君的女兒伊墨居次雲的丈夫。雲一直想和漢朝和親,又一向與伊栗置支侯鹹的關係深厚友善,見之前咸被王莽拜為孝單于,於是立咸為烏累若鞮單于。咸立為單于後,命弟弟輿為右谷蠡王。烏珠留單于的兒子蘇屠胡本來是左賢王,後來改稱護於(烏珠留單于因為幾任左賢王先後死亡,認為左賢王名稱不詳,改稱護於),準備把單于之位傳給他。咸怨恨烏珠留單于當初貶自己的稱號(從左犁汙王貶為伊栗置支侯),於是貶護於為左屠耆王。

  天鳳元年(甲戌,公元14年)

  1 春,正月,赦天下。

  2 王莽下詔:「將於本年四月遍行巡狩之禮,太官(掌皇帝膳食及燕享)準備乾糧、干肉,內者(少府屬官)準備帳篷和臥席,不要沿途地方官府任何供應。等到巡狩完畢,就在歸途中直接遷都洛陽。」

  公爵們上奏說:「皇帝至孝,新遭文母之喪,悲痛過度,健康尚未恢復,還不能多進飲食,如今要在一年之中,巡狩四方,道路萬里,而皇上年事已高,不是吃乾糧、干肉所能支持的。可暫不巡狩,待三年守喪期滿後,再做安排,以保障您的聖體安康。」

  王莽聽從,預定天鳳七年巡狩。並確定明年遷都洛陽,派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到洛陽,主持城市規劃,準備興建宗廟、社稷和南北郊的祭壇等等。

  3 三月三十日,發生日食,大赦天下。

  因應日食天變,將大司空逯並免職,僅以侯爵身份參加朝會。太傅平晏,免去領尚書事兼職。以利苗男(爵)王?為大司馬。王莽即位真皇帝後,尤其防備大臣,裁奪抑制他們的權力,官員中有指出當朝大臣過失的,就擢升他們。孔仁、趙博、費興等因為敢於抨擊大臣,得到王莽信任,都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國將哀章頗為貪腐,王莽專門為他設一個「和叔」官職,作為副國將,下詔說:「和叔一官,不僅保護你的門戶,也保護你在西州的親屬。」

  十一位公爵,都為王莽所輕賤,哀章尤其不堪。

  【華杉講透】

  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到了王莽這兒,上對下無禮,下對上無忠,上上下下,都沒有尊嚴,沒有人格。司馬光說:「諸公皆輕賤,哀章尤甚。」哀章怎麼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內心難免輕賤他。但是王莽以輕賤的態度對待他的全體十一位最高級官員,對滿朝官員都是輕賤,他自己又如何能有尊嚴呢?

  《中庸》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其中「敬大臣」很重要,大臣得不到你的尊重,他怎麼領導小臣,主持工作呢?對大臣要禮敬,體貌恩數,都要加隆。

  《中庸》說:「敬大臣則不眩。」

  眩,就是迷。怎麼迷了呢?總是聽了人的讒言。所以如果你尊敬大臣,小臣太監就不敢輕易給你遞小話。你表露出輕視輕蔑了,馬上有人煽風點火,你就眩了,迷了。我們都有弱點,容易受人影響,自己要警醒。所謂用人不疑,對大臣要信任專一,使他能展布才能,這樣當你臨大事,決大疑,都有顧問諮詢,不至於迷惑。

  王莽則恰恰相反,他本來就眩,就是要用小人太監來折辱大臣。因為他自己就是奸臣上台,自然看誰都是奸臣,都要防備。

  君使臣以禮,敬大臣,體恤小臣,這是很重要的修養和領導力。我們很多企業家也做不到,讓高管了無尊嚴,也搞得全公司都是賤人。

  4 夏,四月,寒霜凍死草木,海濱地區尤其嚴重。六月,黃色大霧瀰漫。秋,七月,大風拔起樹木,未央宮北門以及直城門的屋瓦,都被掀飛。又下冰雹,砸死了牛羊。

  5 王莽按古代文獻《尚書·周官》和《禮記·王制》的規定,設置卒正、連率、大尹,代替太守。又設置州牧、部監二十五人。將京師長安郊區分為六個鄉,每個鄉設置帥一人。將三輔分為六個尉郡。河內、河東、弘農、河南、潁川、南陽為六個隊郡。將河南大尹更名為保忠信卿,將河南郡的屬縣增加到三十個,洛陽郊區分為六個郊州,各設州長一人,每人管六個縣。其他官名也都全部更改。把大郡分割成五個郡,全國一共一百二十五個郡,二千二百零三個縣。又仿效古代的六服,根據離國都的距離,把國土劃分為惟城、惟寧、惟翰、惟屏、惟垣、惟藩,分別加上方位,作為稱呼,總共一萬個封國。之後又反覆更改,有的郡甚至改地名五次以上,又改回原來的名字。官吏百姓,都無法記住,以至於王莽自己每次下詔書,也要在地名前面加注原名(如詔曰「祈隊,故滎陽」之類)。

  6 匈奴右骨都侯須卜當、伊墨居次雲(雲是須卜當的妻子,王昭君的女兒)勸單于和親,派人到西河郡虎猛縣制虜塞下,對邊塞官員說:「求見和親侯。」和親侯是王昭君哥哥的兒子王歙。中部都尉匯報上來,王莽派王歙,以及王歙的弟弟、騎都尉、展德侯王颯出使匈奴,祝賀單于即位,賞賜他黃金、衣被、布帛,還欺騙他說,他的兒子登還在(之前被王莽公開處斬),乘勢要求遣返之前逃到匈奴的陳良、終帶等人。單于逮捕陳良等二十七人,都戴上刑具,交給使者,又派廚唯姑夕王富等四十人送王歙、王颯。王莽制定「焚如」的刑罰,將陳良等人燒死。

  【胡三省曰】

  《易經》有焚如、死如、棄如之言,指不孝之子,父母都不容他,朋友們也拋棄他,所以燒殺而棄之。王莽就引用這個典故,做刑罰之名。

  7 北方邊境各郡發生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諫大夫如普巡行邊兵回來,說:「軍士長期在屯駐,十分寒苦,邊郡也無法供應,如今單于剛剛和我們講和,應該乘此機會撤軍。」校尉韓威進言說:「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虜,就像嘴裡咬死一個跳蚤一樣。臣願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帶糧秣,飢食虜肉,渴飲其血,可以橫行匈奴!」王莽認為他的話很豪壯,擢升韓威為將軍。但是,採納如普的意見,召回邊境部隊,免除陳欽等十八人官職,又撤銷四個邊關的鎮都尉與駐防部隊。

  單于貪圖王莽的厚重禮物,所以表面上和之前一樣對漢朝友好,但實際上繼續寇掠如故。匈奴使者回去後,知道單于的兒子登已經被王莽處死,更加怨恨,在東部邊境一帶,攻擊更加頻繁。漢朝使者責問單于,他就說:「烏桓和匈奴的奸狡無賴一起入塞為寇,就和漢朝境內也有盜賊一樣,我剛剛即位,威信還沒有建立,盡力禁止,不敢有二心!」

  王莽無奈,只能重新再徵發部隊前往邊境屯駐。

  8 益州蠻夷愁苦困擾,全部反叛,又殺死了益州大尹程隆。王莽派平蠻將軍馮茂徵發巴、蜀、犍為三郡的地方部隊,賦稅直接在當地徵收,進擊益州蠻夷。

  9 王莽又重申恢復金幣、銀幣、龜幣、貝幣,對面值又各有增減調整,廢除大錢、小錢,改為「貨布」「貨泉」兩種貨幣並行。又因為大錢已經流通很久了,突然廢除,也禁絕不了百姓攜帶使用,於是將大錢流通時間又寬限六年,六年後完全禁止。

  王莽每改一次幣制,很多人就跟著破產一次,或者陷於刑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