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周紀五

2024-10-02 03:26:44 作者: 華杉

  (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6年,共17年)

  主要歷史事件

  閼與之戰

  范雎的「遠交近攻」

  長平之戰

  毛遂自薦

  信陵君竊符救趙

  白起自殺

  呂不韋與嬴異人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主要學習點

  先勝後戰,不勝不戰,勝可知而不可為

  勝利不是目的

  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一切都是難能可貴

  無緣無故送上門的利益,必是禍患

  把自己代入古人的事

  上下不同欲,君臣異利

  不可有利必趨、有害必避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小人物不要自卑,大人物別把自己太當回事

  赧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

  1 楚國以左徒黃歇隨從太子羋完到秦國做人質。

  【胡三省曰】

  上一年,秦王欲與韓、魏聯盟伐楚,黃歇上書制止了他,秦王改變政策和楚國交好。黃歇回國匯報,於是楚王派黃歇隨從太子到秦國做人質。為之後楚王病重,黃歇協助太子逃回楚國埋下伏筆。

  2 秦國置南陽郡。

  3 秦、魏、楚共伐燕。

  4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

  1 趙國藺相如率師伐齊,打到平邑。

  2 趙國負責收田地租稅的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依法治國,殺了平原君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要殺趙奢。趙奢說:「您在趙國是貴公子,如果您縱容自己家不奉公守法,那法律的尊嚴就沒有了。法律被削弱了,國家就被削弱了;國家弱了,其他諸侯國的軍隊就打過來了,那趙國就沒了;趙國沒了,您的富貴在哪兒呢?以您的尊貴地位,您奉公守法,則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則國家強大,國家強大,則趙氏江山永固;趙氏江山永固,您是王室貴戚,您在天下的分量還能輕了嗎?」

  平原君被他說服,認為他很賢能,把這件事跟趙王說了。趙王就任命趙奢負責全國賦稅,結果國賦太平,百姓富足,國庫也充實。

  【胡三省曰】

  趙奢是趙國名將,但看來他的大才,可不只是治軍,還能治國!

  【華杉講透】

  可惜他的兒子更有名,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赧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70年)

  1 秦伐趙,包圍了閼與。趙王召見廉頗、樂乘,問:「能不能派兵去救?」兩人都說:「道路又遠又窄又險,怕是救不了了!」問趙奢。趙奢說:「道路又遠又窄又險,就像兩隻老鼠在洞裡斗,狹路相逢勇者勝!」趙王於是派趙奢帶兵去救。

  趙奢帶兵出征,離開首都邯鄲三十里,他就紮營不走了。又傳下軍令:「有敢言軍事者斬!」秦國軍隊駐紮在武安城西,聲勢浩大,在城外鼓譟操練,城裡屋瓦都震動。趙軍中有一個軍吏,向趙奢進言急救武安。趙奢即刻把他推出斬首。趙奢堅壁高壘,駐紮了十八天,還是不動,而且天天繼續加高加固防禦工事。秦軍派間諜來探趙軍虛實。趙奢知道他是間諜,好吃好喝招待送走了,完全沒有出兵的意思。間諜回報秦將。秦將大喜,說:「這援軍離開國都三十里就不走了,還修築防禦工事,閼與城不是趙國的了。」

  秦軍間諜前腳剛走,趙奢馬上全軍出動,卷甲而趨,一天一夜急行軍,就到了閼與。但是,他沒有到閼與城下,而是在離閼與還有五十里的地方停下來。秦軍得到斥候報告,悉甲而往,直撲趙軍陣地。這時候,又有一位軍士叫許歷的來向趙奢獻計,說:「秦軍想不到咱們會到這兒,又驚又怒,其來氣盛,我們布陣必須加強縱深,厚集其陣以待之,否則,一衝就衝散了,我軍必敗。」趙奢說:「感謝你的指教!」許歷請受刑。趙奢說:「敢言軍事者斬,那是在邯鄲下的軍令,現在不是在邯鄲了,那軍令已經過期作廢。」許歷又進諫說:「先占領北山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刻發兵一萬人占領北山陣地。秦軍後至,爭奪北山,上不去,趙奢縱兵出擊,秦軍大敗,閼與之圍就解除了。得勝還朝,趙王封趙奢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級別,又封許歷為國尉。

  【華杉講透】

  閼與之戰,是教科書式的戰例,可以對應好多條《孫子兵法》。我在《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一書中有詳細解析這個戰例。

  廉頗和樂乘都認為救不了,是有道理的,秦軍在武安、閼與,形成掎角之勢,就等著以逸待勞,以實擊虛,圍點打援,趙軍如果來救,半途設伏,就把他收拾了。而且,道路又遠又窄又險,意味著你沒法大部隊同時到達,前後拖成一條長蛇陣行軍,正好讓人一口一口吃掉,所以連廉頗都覺得這仗沒法打。兵法的原則,先勝後戰,不勝不戰,勝可知而不可為,明明知道救不了,就不如不救,放棄,止損,不要偷雞不成又蝕一把米,後面還會有趙王偷雞不成反而蝕了很多很多很多把米的故事。

  趙奢呢,他嘴上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實際可不是靠勇敢去勝的,他設計了一個創新的賭局。先來一個「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離城三十里就紮營,相當於他根本沒離開邯鄲!感覺他根本不敢去救,就是擺擺樣子。他不敢去救,是合理的,畢竟廉頗都認為救不了,秦將也會認為他不敢來。再加上他一通表演,秦將就放心了,也放鬆了。秦將一鬆懈,趙奢即刻卷甲而趨,一天一夜急行軍去救,這樣就避免了道路又遠又窄又險,部隊不能同時到達的問題,因為敵人不知道,我們就可以在戰場上完成部隊集結。

  但是,輕裝急進是非常危險的,遠離後方,輜重沒有,士卒疲憊,如果這麼衝到閼與城下,和秦軍直接遭遇,趙奢恐怕也被人擒了。妙就妙在他離城五十里就紮營,工事陣地都弄好了,再等秦軍來。這就符合了《孫子兵法》說的:「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敵者勞。」本來趙軍是勞,勞累得不得了,但他不到城下,距離五十里停下來,留五十里給秦軍跑跑馬拉松,消耗消耗,把自己變成了以逸待勞。

  趙軍是卷甲而趨,盔甲都捲起來,輕裝前進,秦軍則是悉甲而往,全副武裝而來,雙方的裝備是有差距的,所以許歷說要厚集其陣,否則衝撞不過。然後是占據有利地形,先據北山者勝。李世民的大將李靖說兵法,千章萬句不出那一句——「致人而不致於人。」調動別人,別被別人調動。秦軍本來都給他安排好了,是要調動趙奢。而趙奢神兵天降,沒逮到他。等他擺好戰場後,變成秦軍被他調動,他請客,秦軍來吃飯了。這又是《孫子兵法》:「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趙奢把時間、地點都選好了。秦軍不知道在什麼時間打,不知道哪裡是決戰的戰場,而趙奢全知道,都是他安排好的。

  秦將也可以別急著衝過來。敵人到了,到了就到了嘛,讓子彈先飛一會兒,但是他突然接到敵人已到的消息,慌了神,不知道趙奢還有什麼把戲,就慌忙迎戰,這就成了慌不擇路,鑽進了趙奢給他設的圈套。

  世上有事不宜遲的道理,也有事緩則圓的智慧,什麼時候該緩,什麼時候該急,就是人生的考試。廉頗、趙奢、秦將,三個人的一台戲,你可以把自己代入進去,如果是你,你怎麼辦?

  2 穰侯魏冉推薦客卿灶給秦王,秦王派他帶兵伐齊,攻取剛、壽兩座城邑,用來增加穰侯封地陶邑的地盤。

  【胡三省曰】

  為之後范雎離間穰侯埋下伏筆。

  3 當初,魏國人范雎,跟隨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范雎口才敏捷,十分欣賞,私下賜給他黃金及酒肉。須賈認為范雎一定泄露了魏國機密,否則齊王不會對他那麼好。於是回國向魏國宰相魏齊報告。魏齊大怒,下令給范雎用刑,打斷了肋骨,打碎了牙齒。范雎裝死。魏齊讓人把他用竹蓆捲起來,扔到廁所里,還讓醉酒的客人往他身上撒尿,以警戒後人不要到外國亂說話。范雎對守衛的人說:「您能幫助我逃脫,我一定重重酬謝!」守衛者於是申請讓他把竹蓆里的死人扔掉。魏齊喝醉了,說:「行。」酒醒後,魏齊後悔沒確認清楚,馬上派人去找回來。魏國人鄭安平把范雎藏起來,改名張祿。

  秦國禮賓官員,謁者王稽出使魏國,范雎夜見王稽。王稽偷偷把他藏在車裡,帶回秦國,推薦給秦王。秦王在離宮接見他。范雎已經進入離宮長巷,卻假裝不知道,隨意溜達。秦王出來,打前站的宦官看見范雎一點規矩都沒有,怒喝道:「大王來了!」范雎說:「秦國哪有大王,秦國只有太后、穰侯而已。」秦王在後面隱約聽見范雎的話,於是屏退左右,長跪而請:「先生何以教我?」范雎說:「嗯嗯。」如此反覆推辭三次。秦王說:「先生您是不願意教導我嗎?」范雎說:「不敢!只是我一個外邦人,和大王交情不深,而要向大王您匯報的,又都是匡正君王之事,處身於您的親人骨肉之間,我雖然願效愚忠,卻不知道大王您的心意啊。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也不敢回答。我知道,今日言之於前,明日伏誅於後。但是,我義不容辭,不敢迴避。況且這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如果我的死,能稍微有利於秦國,那也是我的心愿了。唯獨害怕我死之後,天下之士,都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敢來秦國效力了。」

  秦王長跪起身,說:「先生您這是什麼話!今天寡人有幸見到先生,是上天讓寡人來給您添麻煩,幫助我保存先王的宗廟啊!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到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范雎拜謝,秦王也拜謝。范雎說:「以秦國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諸侯,就如猛犬逐跛兔,但是,閉關十五年,不敢用兵於崤山以東。為什麼呢?是穰侯為國謀而不忠,大王您自己的戰略,也有所失策!」

  秦王又長跪而起,說:「先生教教我!我哪裡失策?」

  這時候,左右竊聽的人很多,范雎不敢說太后的事,先集中火力轟穰侯,看看秦王反應,於是說:「穰侯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的剛邑、壽邑,就是失策。當初齊湣王南攻楚,破軍殺將,闢地千里,但是呢,齊國尺寸之地也沒撈著。為什麼呢?不是齊王不想得地,是那地形限制,他得不著。等到諸侯看見齊國國力破敝,起兵伐齊,大破之,齊國幾乎亡國,那是因為齊國流血打仗伐楚,而得利的是韓國、魏國。今天大王您不如遠交而近攻,那打下一寸土地,就是得一寸土地,打下一尺,就得一尺。韓、魏兩國,是天下的心臟地帶,中樞門戶,大王如果要稱霸天下,就必須占據天下的中樞門戶,以威逼楚、趙。楚國強,就收附趙國,趙國強,就收附楚國,楚、趙皆附,那齊國就害怕了,齊國再收附了,那韓、魏兩國就是大王的俘虜了。」

  秦王說:「很好!」於是以范雎為客卿,做軍事戰略的參謀。

  【胡三省曰】

  范雎謀軍事,則三晉受兵禍,而穰侯兄弟皆為秦所驅逐矣。

  【柏楊曰】

  范雎一席話,為秦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直到今天,還是所有侵略者奉行的經典。秦國自崛起以來,東征西討,收穫有限,在於全憑蠻力,與全世界為敵。遠交近攻大戰略確立之後,兵力所及,就摧枯拉朽,勢不可當。

  范雎是被魏國逼反的最後一個人才,商鞅、張儀,都是被魏國逼走,成就了秦國。魏國總有化友為敵的本事。

  【華杉講透】

  所有的會戰,都是為了最後的決戰。所謂大戰略,就是心中有決戰,然後從現在出發,有一條清晰的走向最後決戰的會戰路線,每一次會戰,為下一次會戰創造條件,一步一步走向最後勝利。范雎就為秦王繪出了這條戰略路線圖。

  人人都趨利,但是戰略最大的忌諱,就是「有利必趨」,在范雎提出遠交近攻大戰略之前,秦國是有利必驅,其他各國也是有利必驅,敵友隨時轉換,只看眼前利益。今天甲、乙、丙聯合伐丁,明天甲、丁聯合伐丙,後天丙、丁聯合伐甲,隨時任意組合,個個樂此不疲,忙得不得了,都以為自己在幹事業。

  當你有利必趨,你的前進方向就為利慾所牽引,為利慾所牽引,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未來。這就是各國的情況。

  如今范雎的遠交近攻大戰略,第一次為秦國清晰地界定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實際上是在軍事之上,界定了政治,在戰略之上,制定了政策。政策指導戰略。

  到了戰略層面,每一個戰略,都有一個戰略重心,首先要找到戰略重心。什麼叫戰略重心呢?秦國的目標,是吞併六國;要吞併六國,你不能分兵六路去打,這六國之中,就有一個重心,要集中全部資源力量去打擊這個重心,重心一拿下,其他的自然就降服了。范雎就找到了這個戰略重心——韓、魏。當秦國以傾國之力,就對著韓、魏打的時候,成功就有了勝算,戰果能成為資產,這叫「勝敵而益強」。

  這就談到下一個基本原理——勝利不是目的!

  要「勝敵而益強」,讓自己越來越強,敵人越來越弱,才是目的。各國之前都沒搞清楚這個基本原理,只看到勝利,本身就是一種盲目和短視,搞成了「數勝必亡」,勝利越大,自己被削弱得就越多,齊伐燕,燕伐齊之間的輪迴,就是這樣,都曾經幾乎完全吞併對方,最後卻搞到自己幾乎亡國,這在兵法上叫「費留」,就是仗打贏了,卻把自己折進去了。因為戰前沒想好戰後怎麼安排。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先有政治安排,方針政策,然後有大戰略,戰略路線圖,找到戰略重心,就是毛主席說的主要矛盾。在具體推進中,每一個階段,要找到這個階段的小重心,就是決勝點,再確立關鍵動作,制定時間節點。

  這就像現在說的,路線→方針→政策→計劃。

  赧王四十六年(壬辰,公元前269年)

  1 秦中更(秦官第八級)胡傷攻打趙國閼與,沒能拿下。

  赧王四十七年(癸巳,公元前268年)

  1 秦王用范雎之謀,派五大夫(秦官第十二級)綰伐魏,打下懷邑。

  赧王四十八年(甲午,公元前267年)

  1 秦國太子在魏國做人質,本年去世。

  赧王四十九年(乙未,公元前266年)

  1 秦國攻拔魏國邢丘,范雎和秦王越來越親近,掌握實權,於是乘間對秦王說:「我在崤山以東時,聽說齊國有孟嘗君,沒人提齊王;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沒人提秦王。什麼叫王呢?專擅國家叫王,生殺予奪叫王。如今太后擅行政事,根本不問大王您的意見;穰侯出使他國,回來也不跟您報告;還有華陽君、涇陽君,橫行專斷,無所顧忌;高陵君,進退都不請示;一個國家有四大權貴,還不危亡的,那是沒有的事。身處這四大權勢威壓之下,誰還管誰是國王?穰侯派出他的使者,操著國王的威權,決斷專制於諸侯,剖符連兵於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益收歸於他的封地陶邑;戰敗則結怨於百姓而禍歸於社稷。我聽說,果實太多,就會傷及枝幹;裂傷枝幹,就會損害樹心。都城太大,就會危害國家;大臣尊貴,就會削弱君王。淖齒相齊,箭射齊湣王大腿,抽了齊湣王的筋,吊在樑上,哀嚎一夜才死。李兌掌控了趙國,把主父包圍在沙丘,一百天活活餓死。現在我看咱們這四大權貴的做派,也是淖齒、李兌之類。夏、商、周三代之所以亡國,都是君王授政於臣,縱酒打獵。而得到授權的權臣呢,又嫉賢妒能,御上蔽下,一切服務於自己的私利,而不為主君效忠。主君呢,自己由於沒有覺悟,以至於失去國家。現在,從最低級的官員到中央各機關首長,以及大王您的左右近臣侍衛,都是穰侯的人。大王您孤立於朝,我為大王您感到恐懼,恐怕萬世之後,擁有秦國的,就不是您的子孫了!」

  秦王深以為然,於是廢太后,把穰侯、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都驅逐到關外,以范雎為丞相,封為應侯。

  魏王派須賈出使秦國。范雎穿上破衣爛衫,徒步去見他。須賈驚訝地問:「范叔你還好嗎?」留他吃飯,又送他一件絲綿袍子。范雎替須賈駕車,送他到相府,說:「我先進去給您通報丞相。」須賈等了半天,也沒見人回來,問門衛:「剛才范叔進去怎麼還不出來呀?」門衛說:「我們這裡沒有什麼范叔,剛才進去的是我們丞相張先生啊!」須賈這才知道,范雎改名張祿,做了秦國丞相!嚇得馬上跪下,膝行進府,向范雎謝罪。應侯坐著,痛罵他一番,然後說:「你今天之所以不死,就是剛才那件絲綿袍,還有故人之情!」於是大擺筵席,請諸侯賓客。讓須賈坐在堂下,給他上一盤餵馬的碎草料拌豆子,讓他吃。要他回去向魏王報告:「速斬魏齊頭來,不然,屠大梁城!」須賈回國,先告訴魏齊。魏齊即刻逃亡趙國,藏在平原君家。

  2 趙惠文王薨,子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任命平原君為相。

  赧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265年)

  1 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被解除所有職務,回到他的封地陶邑。

  【司馬光曰】

  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災害,推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拓國土,接壤於齊國,使天下諸侯,低頭服事秦國。秦國的強大,是穰侯的功勞。雖然他的驕奢貪婪足以招禍,但也遠遠沒到范雎說的那麼大罪狀。范雎自己,也不是忠心為秦國而謀,他是要自己取穰侯而代之罷了,所以扼緊他的咽喉,強奪了他的權位。太后是秦王生母,穰侯是秦王的舅舅,范雎離間秦王家族,讓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總之,范雎也是個傾危之士,危險人物!

  2 秦王以子安國君為太子。

  【胡三省曰】

  為安國君立兒子異人為繼承人埋下伏筆。

  【華杉講透】

  異人就是秦始皇的父親了。

  3 秦伐趙,攻取三座城池。趙王新立,太后掌權,求救於齊。齊國開出條件說:「必須派趙王的弟弟長安君來做人質。」太后捨不得這親兒子去外國做人質,齊軍就不出救兵。大臣們強烈地進諫,太后說:「再有誰跟我說把長安君送去做人質的,老娘往他臉上吐口水!」左師觸龍進見,太后防備著他進諫,盛氣凌人,嚴陣以待。觸龍慢吞吞地走進去坐下來,說:「我老了,腳又有毛病,好久沒見太后,有時候自己給自己找理由,是太后身體不好,不要打擾了太后。但是呢,總還是盼望能見到您。」太后說:「我的行動也不太方便,到哪兒都坐車。」觸龍問:「飯量減少了沒有?」太后說:「主要是喝粥吧。」一通家常話嘮下來,太后臉色和緩了,人也放鬆了。

  觸龍說:「我最小的兒子舒祺不爭氣,而我又衰老了,特別溺愛他,希望能給他謀個差事,到王宮做侍衛,今天冒死懇求,請太后恩准!」

  太后說:「沒問題。多大了?」

  觸龍說:「十五歲了。年紀還小,但是我希望在自己死之前給他安排好啊!」

  太后說:「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觸龍:「比女人還愛得厲害呢!」

  太后笑了:「女人可不一樣!」

  觸龍說:「我覺得,太后您對嫁到燕國做皇后的女兒的愛,超過對小兒子長安君的愛。」

  太后說:「你錯了,我對燕後的愛,不如對長安君。」

  觸龍說:「沒看出來呀!父母如果愛子女,就會替他深謀遠慮。太后當初送女兒到燕國做王后,您抱著她的腳哭泣,那是想著她嫁得那麼遠,見不到了呀!她走了之後,你對她非常思念,但是,每次祭祀禱告的時候,都說:『千萬不要回來!』那是你替她深謀遠慮,希望她夫妻和睦,她的子孫能夠世世代代做燕王啊!」

  太后說:「那倒是。」

  觸龍說:「從現在往前數三代,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的,子孫有今天還在位的沒有?」

  太后說:「沒有。」

  觸龍說:「這就是近一點的,自己招禍,遠一點的,禍及子孫,都沒有好下場!作為國王的子孫,世代封侯不好嗎?那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對國家卻沒有功勳,俸祿封侯,卻沒有什麼勞動貢獻,但他們卻擁有國家的名器和財富。今天您給予長安君如此尊貴的地位,封給他膏腴的土地,給他許多的寶器,卻不讓他為國家立一點功勞,做一點貢獻,一旦您仙去,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足呢?」

  太后說:「懂了!我全聽先生您安排!」於是為長安君備齊一百輛車的盛大車隊隨從,送他到齊國做人質。齊國如約出兵。秦軍聞風而退。不戰而定。

  【華杉講透】

  人要有自覺,要隨時知道自己是幹啥的。人家對你好,你就要多問自己幾遍:「憑什麼?」如果你得到了利益,馬上要問自己:「我配不配?」一定要讓自己的付出覆蓋掉自己的收穫。隨時都要考慮:「我是不是拿多了?」可拿可不拿的,不要拿。可付出可不付出的,一定付出!不要唱那個歌:「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這是不情願付出的人才唱的歌,這歌的理念,就是付出一定要有回報,回報一定要超過付出。要懂得付出不求回報,付出是你的責任,是你存在的意義,這才是原理。還有,不要認為什麼東西是你應得的,記住兩句話,第一句是「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一切都是難能可貴」,就算是應得的,這個應得,也需要不斷獲取,需要有新的付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第二句是「沒有什麼是一勞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斷獲取」,長安君是趙王的親弟弟,太后的親兒子,今天他的一切都是應得的,但是明天呢?憑什麼呢?下一代呢?下一代有新王,有新太后,有新的趙王的親弟弟,太后的親兒子,趙國最好的封地憑什麼讓長安君家占著呢?這就是觸龍跟太后講的道理。

  4 齊安平君田單,率領趙國軍隊伐燕,攻取中陽。又伐韓,攻取注人。

  5 齊襄王薨,子田建繼位。田建年少,國事皆決於太后。

  赧王五十一年(丁酉,公元前264年)

  1 秦國武安君白起伐韓,拔取九座城池,斬首五萬。

  2 田單出任趙國丞相。

  赧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263年)

  1 秦武安君白起伐韓,攻取南陽。攻占太行山道,並封鎖道路。

  2 楚頃襄王疾病。黃歇對應侯(范雎)說:「如今楚王疾病,恐怕不起,秦國不如讓楚太子回國。太子得以繼位,一定事奉秦國,也感激丞相您的恩德,等於得到一個萬乘之國的盟友。如果不放他回去,他不過咸陽城裡一個布衣百姓而已,楚國另立新君,一定不會跟秦國交好,這樣就失掉了一個盟友,斷送了一個大國的友誼,不符合秦國的國家利益啊!」應侯向秦王報告。秦王說:「先派太子傅回國探病,等他回來之後我們再研究吧!」

  黃歇與楚太子商議說:「秦王羈留太子,當然是為了謀取利益。而您事實上沒有力量做什麼對秦國有利的事。如果您不能回國,而陽文君的兩個兒子在國內,一旦大王不幸薨逝,太子不在,陽文君的兒子一定會被立為王,那太子您就沒有機會了。為今之計,不如逃亡,和使者一起逃回去。我留在這裡應付他們,大不了他們殺了我!」

  於是太子化裝成楚使者的車夫,得以出關。黃歇在太子官舍守著,每日說太子生病,不能出門。等到太子走遠了,才去向秦王謝罪,說:「楚太子已經回國了。臣請死!」秦王怒,要殺他。應侯說:「黃歇為人臣,願為他的君王犧牲生命。太子繼位,一定重用黃歇。不如放他回國,和楚國交好。」秦王同意了。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後,頃襄王薨逝。太子繼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以淮北地,號曰春申君。

  【華杉講透】

  今天上海又稱申城,就是因為當年是春申君的封地。

  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262年)

  1 楚國主動割讓州邑給秦國,以表達兩國交好的誠意。

  2 武安君白起伐韓,攻占野王,切斷了上黨與韓國本土的聯繫道路,上黨成了一座孤城。上黨郡守馮亭與市民謀劃說:「通往首都新鄭的道路已經被秦軍阻絕,秦軍越來越逼近,而韓國已經無法救援我們了。不如把上黨獻給趙國。趙王接收我們,秦國一定會攻打他。趙國和秦國交戰,一定和韓國交好,韓、趙一體,就可以抗秦了。」於是派使者對趙王說:「韓國不能守上黨,韓王要我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但上黨人民都不願意做秦國人,願意做趙國人!上黨有城邑十七座,臣願再拜獻給大王!」

  趙王向平陽君趙豹徵求意見,平陽君說:「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無功無勞,無緣無故,突然有人給你送上巨大利益,聖人認為是禍,不能接受。)趙王說:「人家仰慕我的仁德,怎麼能說是無緣無故呢?」平陽君說:「秦國對韓國土地,持的是蠶食政策,一口一口地吃,攻占野王,斷絕上黨與韓國聯繫,使之成為一座孤城,就是為了坐等韓王獻上上黨求和。韓國之所以不願意把上黨給秦國,就是要嫁禍於趙。秦國付出勞動,趙國摘取果實,就算趙國比秦國強大,這也拿不走!別說趙國比秦國弱小了!這不是得之無緣無故嗎?」

  趙王把平陽君的話告訴平原君。平原君的意見卻是可以接受。趙王派平原君去接收上黨,封給馮亭三座一萬戶的城邑,封他為華陽君。每個縣的縣令,封給三座千戶的城邑,封為侯。其他吏民都加爵三級。馮亭垂涕不見使者,說:「我不忍出賣君王的土地,作為自己的采邑。」

  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1 秦左庶長王齕攻陷上黨。上黨人民向趙國逃亡。趙國廉頗駐軍於長平,以安置上黨難民。王齕於是移師伐趙。趙軍數戰不勝,損失了一員副將,四員都尉。趙王與樓昌、虞卿商議。樓昌建議派有分量的大臣前去講和。虞卿說:「如今決定和戰的權力在秦。秦國對打敗趙軍是志在必得,就算我們去講和,他們也不會接受。不如派使者給楚、魏兩國送上重寶,如果楚、魏兩國接受了,秦國擔心又要形成天下合縱抗秦的形勢,才有條件講和。」

  趙王不聽,派鄭朱去秦國講和。秦國表示接受和議。趙王對虞卿說:「你看,秦國接受鄭朱講和了!」虞卿說:「大王一定得不到和議,相反,趙軍要被攻破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如今,天下各國向秦賀勝的使者,都在秦國。鄭朱是貴人,秦王和應侯為了向全世界擺出和平的姿態,一定會隆重地歡迎他。天下諸侯看見您派出重臣和秦國講和,就一定不會來援救趙國了。秦國知道各國都不會派援軍,就絕對不可能跟我們議和。」

  結果果如虞卿所言,秦國盛情接待鄭朱,但就是不談和平條約。

  秦軍數次打敗趙軍,廉頗就高掛免戰牌,堅壁不出。趙王覺得廉頗屢戰屢敗,傷亡過多,更加膽怯而不敢出戰,非常憤怒,屢次責備他。應侯又派間諜帶著千兩黃金到趙國活動,散布流言,說:「秦國真正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好對付,他很快就會投降了。」趙王中計,於是以趙括替換廉頗為將。藺相如進諫說:「大王因為趙括的虛名而任用他,就好像用膠粘住了調弦的柱子來鼓瑟,只能彈一個音,沒法變化。趙括只知道讀他爸傳下來的兵書,不知道隨機應變啊!」趙王不聽。

  當初,趙括自幼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無敵,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一起討論軍事問題,趙奢也說不過他,但是,從來不稱讚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什麼原因。趙奢說:「用兵是生死存亡之事,但是趙括卻總是說得很輕鬆。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如果用他,讓趙軍全軍覆沒的就是他了。」等到趙括將要上前線,他的母親給趙王上書,說趙括不可用。趙王問為什麼。趙母說:「當初我侍奉他的父親時,他身為大將,我親自事奉一起用餐的同僚,就有十多位;而他所結交為朋友的,有一百多位。大王及王室宗親所賞賜的財物,全部分給軍吏士大夫。從受命之日起,就不問家事,全副身心在軍事上。而如今趙括一為將,就高坐堂上,向東而坐,手下軍吏,頭都不敢抬。您賞賜給他的金帛,他全部拿回自己家,到處看哪裡有合適的房子田地,看中的馬上就買。大王以為他跟他父親一樣,其實父子二人心志完全不同!所以懇請大王不要任用他!」

  趙王說:「老太太不必多言,我主意已定。」

  趙母說:「既然如此,如果趙括兵敗,希望罪只在他一人,不要連坐我和家人。」

  趙王答應了這個最後的請求。

  秦王聽說趙括為將,馬上悄悄用武安君白起為大將,王齕改任副將,傳令軍中:「有敢泄露武安君為大將者斬!」趙括到了軍中,取消廉頗的軍令,撤換廉頗的軍吏,出兵進攻秦軍。白起佯敗逃走,引誘趙括追擊,又在後面左右兩翼展開兩支奇兵悄悄地包圍趙軍。趙括乘勝追到秦軍防禦工事前,工事堅固,屢次不能攻入。這時候,秦軍後面兩支奇兵兩萬五千人阻絕了趙括的退路。又五千騎兵切斷了趙軍與營壘之間的交通線。趙軍被切成兩段,糧道斷絕。白起出輕兵進攻,趙軍作戰不利,於是就地構築工事,堅守待援。秦王接到戰報,知道趙軍糧道斷絕,覺得這是一舉摧毀趙國軍事力量的天賜良機,於是親自到接近前線的河內地區,迅速動員十五歲以上男丁全部開到長平前線,斷絕趙軍救兵及糧食。齊、楚兩國願意救趙。趙國缺乏糧食,請求齊國援助糧食。齊王不給。周子說:「趙國對於齊、楚來說,是屏障,就像牙齒之有嘴唇,唇亡則齒寒;今天趙國如果亡了,明天禍患就到齊、楚了。救趙之急,就像捧著漏水的瓦罐,去救燒焦的鐵鍋,就這麼緊急!況且救趙是高義,擊退秦軍是顯名。義救亡國,威卻強秦,這樣的事不做,還愛惜一點糧食嗎?為國謀計,這也太過分了吧!」

  齊王還是捨不得糧食,不聽。九月,趙軍絕糧四十六天,軍中士卒私下互相殘殺以為食,趙括不能再固守待援了,急切地想進攻突圍,把士卒分為四隊,輪番攻擊秦軍陣地,攻了四五次,還是不能突圍。趙括親自率銳卒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一死,趙軍崩潰,四十萬士卒全部投降。

  白起說:「秦國已經打下上黨,上黨百姓不樂意做秦國人,要歸附趙國。這些趙軍士兵,都是反覆之人,不把他們都殺光,留下恐怕還會作亂。」於是使用欺騙手段,將四十萬人全部坑殺,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放回去。這樣加上前面戰鬥中斬殺的,前後斬首四十萬人,趙人大震。

  【胡三省曰】

  白起放二百四十個少年回去,不是他心慈手軟不殺小孩,而是他的詭計。他要這二百四十人回去傳秦軍之兵威,破趙人之膽,乘勝攻取邯鄲,吞併整個趙國。但他的計策,後來又被范雎阻止。他和范雎因此事結下的矛盾,又讓他後來為秦王所殺。

  【華杉講透】

  讀書一定要代入自己,否則只是看熱鬧,什麼也學不到。長平之戰,留下趙括紙上談兵的千古笑名。那假如你是趙括,你該怎麼辦呢?

  應該說,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都只能像廉頗一樣,堅守不出,熬著。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無解了。當趙王接受上黨這個燙手山芋的時候,結局就已經註定。上黨郡,是秦軍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戰利品,怎麼能給趙王端走呢?上黨郡是韓王要割讓給秦國的。韓王有權力割地,馮亭一個郡守,他哪有權力把上黨送給趙王呢?這上黨的產權是韓王的,馮亭是職業經理人,他根本無權處置資產啊!馮亭自己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趙王給他封地,他才哭著說自己沒臉見人,出賣祖國的土地做自己的封地。

  趙王居然接受了,這叫利令智昏,要虎口奪食。

  代入一下自己,如果你是趙王,你應該怎麼辦?

  首先,當然不應該去接這燙手山芋。

  把決策樹再往前推,在秦國打韓國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應該出手援助韓國,因為唇亡齒寒,或者說為了保持戰略均勢,應該幫著韓國抵抗秦國,上黨郡保住了,還是韓國的。

  現在,韓國已經把上黨割讓給秦國,秦國和韓國的戰爭結束了。趙王無端接收了上黨,那當然就要爆發趙國和秦國的戰爭了。

  秦國攻下上黨,廉頗在長平設防,和秦軍對峙。

  那麼這時候趙王什麼也沒撈著,平白引來一場戰爭,他的惱恨是可想而知了。

  比較這場戰爭誰占理,趙不如秦。天時地利呢,長平是趙國境內,廉頗選擇的防禦陣地,天時地利是趙軍占優的。廉頗堅守不戰,是因為他知道「攻則不足,守則有餘」。守住是沒問題的,但是要衝出去打敗秦軍,那也做不到。唯一的戰略就是等待,就是熬,等著對手犯錯誤。看誰先憋不住,看誰先犯錯誤,那時候才能改變戰局。這也是兵法的戰略原則。

  但是趙王不能等,他本來想撿個便宜,發一筆橫財,結果偷雞不成反而蝕把米,而且蝕的不是一把米,幾十萬大軍在前線對峙一年多,得吃掉多少米!而且這些人本來應該在農田勞動種糧的啊!

  趙王就命令廉頗出戰。廉頗知道出戰必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時候秦國的反間計就發揮作用了。秦國間諜在趙國散布流言,說廉頗好對付,秦軍最怕的是趙括。趙王本來就嫌廉頗膽小,要大膽起用年輕人。趙括就登場了。

  趙括換下廉頗之後,秦王馬上也秘密換將,白起為主將,王齕為副將。白起對趙括,在雙方將領的能力上,趙軍又輸了一大截。

  對峙就是比耐心和耐力,比誰能熬,結果趙王焦慮,他先熬不住,他先犯錯誤,他的錯誤就是秦軍的勝機,秦王抓住了這個勝機。

  左宗棠語:「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讀書一定要代入自己。一是把自己代入古人的事,二是把古人的思想代入自己的事。說滴水穿石,就真的滴水穿石;說專注堅持,就真的專注堅持。這樣做下來,自己有體會,知行合一,得到收穫,更是深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學習長平之戰,我們不用去學趙括是不是紙上談兵,要學的是把自己代入趙王,學習趙王的教訓,學習三個字「不貪心」;學習平陽君進諫趙王的那句話「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無緣無故給你利益,那是禍患;學習到不能有利必趨,當你趨利,你就會被利慾蒙上眼睛牽著走,就會掉坑裡都不知道;學習到必須有大戰略,有原則,有路線方針政策,應該一開始就抗秦援韓,而不是哪兒有利益就往哪兒走,投機之路,都是死路。

  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259年)

  1 十月,白起兵分三路,派王齕攻占了武安、皮牢。司馬梗北定太原,占領上黨全境。韓、魏兩國派蘇代出使秦國,給應侯送上厚禮,說:「武安君要包圍邯鄲嗎?」應侯說:「是啊,白起自己這一路軍,就是準備往邯鄲去的。」蘇代說:「趙國如果滅亡,秦王就是全天下之王了,白起一定位列三公,在先生您的地位之上了。您能屈居於白起之下嗎?就算您能,恐怕他也容不下您吧!秦國之前攻打韓國,包圍邢丘,兵困上黨。上黨之民反而歸附趙國。可見天下之人,都不願意做秦國人啊!如果今天秦軍打下邯鄲,那北邊的趙人歸附燕國,東邊的趙人歸附齊國,南邊的趙人歸附韓、魏,恐怕秦國能得到的土地人民,也所剩不多吧!不如讓趙國割地請和,不要成就了武安君的功勞啊!」

  應侯對秦王說:「秦軍士卒也疲憊了,請允許韓、趙割地求和吧!」秦王同意,於是割韓國垣雍,趙國六座城池,正月,都罷兵。白起的功名被應侯破壞了,於是和應侯有了矛盾。

  【胡三省曰】

  這裡寫「正月」,看來是跟著秦國的記錄寫的,秦國曆法,以十月為歲首。

  【華杉講透】

  上下不同欲,君臣異利。韓非子《孤憤》篇說:「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前面司馬光說范雎也不是好人,他詆毀穰侯,把穰侯擠走了,取而代之。舉薦白起是當初穰侯的大功勞,如今他又破壞了白起的功勳。他把自己的私利,置於秦國國家利益之上。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那國君,又何嘗是為了國家利益呢?他也是自己的權位第一。

  所以孟子要提出義利之辨,如果國君一切皆從大義出發,就是為了天下百姓,如果別國百姓自己過得好,我也不會想去吞併他,我只照顧好自己的百姓,如果他的國君暴虐無道,我就伐其國而救其民,如此則舉國皆義而王天下,為萬世開太平。如果國君一心謀利,則臣下也謀國君之利,上下交相爭利。這就是戰國的情況。

  趙王要派趙郝出使秦國,締結和平條約,交割六座城池。虞卿對趙王說:「秦國攻打趙國,是它自己疲憊才撤退了呢,還是它本來還有餘力進攻,因為愛您才撤退了呢?」趙王說:「秦國從來是不遺餘力,它撤退,一定是力量不夠了。」虞卿說:「秦國是因為力量不足以攻取而撤退的,大王又主動給它送上門去,這不是幫助敵人攻擊自己嗎?明年,它修整好了,再來進攻,大王就沒救了。」

  趙王猶豫不決,這時候,正好樓緩來到趙國,趙王找他商量。樓緩說:「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趙相爭則天下皆悅,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可以趁火打劫,跟著秦國一起來瓜分趙國。今天大王您不如趕快割地與秦講和,穩住秦王的心,其他諸侯看見趙與秦交好,就不敢來攻趙了。不然,再惹惱了秦國,天下各國將利用秦王的憤怒,乘著趙國的疲敝,一起來瓜分趙國了。趙國亡了,還談什麼割地不割地?」

  虞卿聽說了,再找趙王進諫:「樓緩之計太危險了!趙國向秦割地求和,使天下諸侯更加懷疑趙國的立場,更加沒有人來幫趙國抗秦了!而且割地怎麼能穩住秦王的心呢!只能讓他變本加厲想要更多!再來打一回!這不僅是向秦示弱,而且是向全天下示弱。而且我說不要割地給他,不是簡單的不割地而已。秦王向您索要六座城,您不如送六座城給齊王。齊、秦本身是有深仇大恨之國,您話還沒說完,齊王就會聽您的。這樣大王給齊國的地,還可以從秦國打回來,也讓天下諸侯看到,咱們還能有所作為!大王以此發聲,我敢肯定,齊軍還未到趙境,秦國使者已經帶著重禮到邯鄲,反而向趙國請和了。這時候大王再與秦媾和,韓國、魏國聽說了,也會敬重大王。這樣一舉而結齊、韓、魏三國之親,又不被秦國控制啊!」

  趙王這回終於聽了虞卿的,派虞卿出使齊國,與齊王合謀對付秦國。虞卿還沒回國,秦國的使者已經到邯鄲了。樓緩聽到消息,悄悄地溜了。趙王賞給虞卿一座城池做采邑。

  【華杉講透】

  人能自助,然後別人才能幫助你。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自己,所有人都會放棄你。趙王的性格,典型的趨利避害,一是有利必趨,見利而亡命,看不到危險,刀山火海都敢跳下去,所以馮亭送他上黨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就收下了。二呢,是有害必避,看到有危險呢,他嚇破了膽,馬上躲避,你要他什麼他都給,看不到後面的轉機和利益,就剩一個態度——自暴自棄,愛咋咋的。所以秦王要他割地,他馬上投降,跟之前吞併上黨時的氣勢態度判若兩人。幸虧這一回趙王聽了虞卿的。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不可有利必趨、有害必避。

  當初秦伐趙,魏王與大夫們討論局勢,大夫們都認為秦伐趙對魏國有利。子順問:「為什麼呢?」回答說:「秦國如果戰勝,我們就臣服於它。如果秦國戰敗,我們就乘其敝攻擊它。」子順說:「不對!秦國從秦孝公以來,打仗還沒敗過,如今又派出名將白起,有什麼秦國之敝可乘呢?」大夫說:「就算他打敗了趙國,對我們又有什麼損害呢?鄰國之羞辱,正是我國之福分。」子順說:「秦是貪暴之國,戰勝了趙國,一定又有新的欲求,我恐怕到時候魏國就要承受秦國的兵禍了。古人說:燕雀在屋檐下築巢,子母相哺,嘰嘰喳喳很快樂,自以為非常安全。想不到灶頭煙囪那裡,突然起火,整棟房屋都要被焚毀,燕雀顏色不變,不知道大禍臨頭。如今您不知道趙國敗亡之後,大禍就要降臨到魏國,不就跟那屋檐下的燕雀一樣嗎?」

  這位子順,是孔子的六世孫,名叫孔斌。當初魏王聽說子順賢德,派使者送上黃金綢緞,聘以為相。子順說:「如果魏王能相信我,用我的道,就算吃青菜喝涼水,我也心甘情願。如果只是圖我的虛名招牌,委以重祿,那我也只是一個匹夫而已,魏王還缺一個匹夫嗎?」使者誠懇地反覆邀請,子順於是到魏國。魏王親自出城迎接,委任子順為宰相。

  子順先將靠關係恩寵而當官的人罷黜,以任用賢才;將沒有具體工作的閒職官員俸祿收回,以賞賜有功。那些失去官位俸祿的人都不高興,於是製造謗言。文咨告訴子順。子順說:「老百姓是無知的,不能和他們商量大事,自古就有這個經驗了。古之為善政者,開始的時候都不能沒有謗言。子產相鄭,三年後謗言才停止。我的先祖孔子相魯,三個月後謗言才停止。如今我每天都有新政,雖然比不上先賢,怎麼能在乎謗言呢?」

  文咨說:「不知道當初說孔子的謗言是什麼呢?」

  子順說:「先君相魯,老百姓編歌謠說他:『那個穿鹿皮長袍的傢伙,趕走他!趕走他就沒錯!那個穿鹿皮長袍的傢伙,趕走他!就看誰有辦法!』過了三個月,教化既成,老百姓又唱:『穿裘袍,戴禮帽,百姓要啥他知道!戴禮帽,穿裘袍,心底無私對我好!』」

  文咨高興地說:「如今才知道先生就像古代的聖賢一樣啊!」

  子順相魏九個月,所提出的大政方針政策,都不被魏王採用,於是喟然嘆曰:「言不聽,計不從,那是我說得不恰當吧!主君不接受我的意見,我還當著主君的官,拿著主君的俸祿,這是尸位素餐,我的罪過大了!」於是稱病辭職了。

  有人問子順:「魏王不用您,您下一步去哪裡呢?」

  子順說:「我哪有地方去啊?崤山以東各國,都將要被秦國吞併了。那麼只有秦國可以去。而秦為不義之國,義所不能入!」於是宅在家裡。

  有一位朋友新垣固,勸子順說:「賢者所在,一定興教化,理政治,如今您在魏國為相,沒聽說有什麼政治革新,就自己退出了,是不得志嗎?為什麼這麼快就放棄了呢?」

  子順說:「因為不能有所改革,所以自己退出了。況且死病無良醫,如今這天下也沒治了!秦國有吞食天下之心,以道義事奉秦國,固然得不到安定,救亡還來不及,哪裡顧得上教化!當初伊尹在夏,事奉桀王;呂望在商,事奉紂王,而這兩個國家都亡了。是伊尹、呂望不想勵精圖治嗎?是勢不可為也。如今崤山以東,各國都敝而不振,韓、趙、魏只知道割地事秦以苟安,東周、西周也折節事奉秦國,燕、齊、楚也屈服了。以此觀之,不出二十年,天下盡歸於秦了!」

  【胡三省曰】

  從孔斌發此預言,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共三十八年。

  【華杉講透】

  孔斌的態度,是標準的儒家價值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你用我,我就行道於天下;不用我,我一身本事卷而藏之,帶進棺材也不遺憾。

  我不是來拿你的爵位俸祿的,是來行道的;你要的,也是我的道,不是我這人,兩條腿的人有的是,你也不缺我這一個,你找我幹什麼呢?只有行我的道,才是你找我的唯一理由,也是我來的唯一理由。這就是他來之前跟使者說的話。

  來了之後,就直道事人,絕不枉道事人,不為爵位俸祿而委曲求全,因為委曲求全,全的是自己的爵位俸祿,不是安邦治國的大道。

  要給君王國家所需要的,不是給君王他自己想要的。因為匡正君王,本身是為相者的責任。他想得不對,才需要我嘛!

  你如果要行我的道呢,還必須照單全收,不能修改。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

  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您要建造高大的宮室,那一定會請總建築師去尋求可為樑柱的巨木。總建築師把巨木找來了,您一定會很高興!說可以做梁做柱,能勝這巨室之任了。這時候,有一個工匠拿起斧子上去,把這巨木砍短削小了,大王必定勃然大怒,因為那木頭沒法支撐這巨室了。這賢才呢也是一樣,他就是國家的棟樑,從小刻苦學習,學的都是聖賢的道理,帝王之事功,就等到長大成年了,能遇到明主,一一施展開來,這才不負平生所學,也不負國家和君主的期待。這時候呢,您老人家對他說:『餵!姑且把你的學問本事先放下,聽我的話吧!』這怎麼行呢?」

  對賢才,你是要大用,還是要小用?要大用,你就聽他的話。要小用,你就讓他聽你的話,那就是把人家的大材砍小了用。庸主都是這樣,別人給他100分的方案,他一定要拎把斧子上去,把那方案砍削一番,把巨木砍削成一根牙籤,到59分,不及格了,他才覺得是自己想要的了,得勁了,爽了。

  孔斌最後的態度,天下沒救了,我回家吧!這又是什麼樣的價值觀呢?還是孟子說的,叫「聖之時者」,聖之時者,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處則處,可以仕則仕,一切順應時勢,無可無不可。在孔斌的時代,如果他是一國之君,還可以有所作為,甚至可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是,他只是一介平民,而天下無明主,那就告老還鄉吧!這世界不歸我們控制,我們能控制的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當我無能為力時,天下興亡,也就不是我的事,一切悅納順受,夭壽不貳,自得其樂,回家讀書吧!把這天下興亡,也當一本書看!

  2 秦王決心替應侯報仇,一定要殺掉魏齊。聽說魏齊躲在平原君家,就設計好言邀請平原君訪秦,然後把平原君扣押起來,派使者對趙王說:「得不到魏齊的人頭,您弟弟就別想出函谷關。」魏齊窮途末路,去投奔虞卿。虞卿拋棄趙國相印,與魏齊一起逃亡,逃到魏國,打算找信陵君幫忙,逃往楚國。信陵君推辭不見他。魏齊憤而自殺。趙王於是砍下他的人頭,送到秦國。秦王這才把平原君釋放了。

  九月,秦國五大夫王陵再次將兵伐趙。武安君白起生病,不能出征。

  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1 正月,王陵攻打邯鄲,失利,秦國增兵支援王陵,王陵損失了五個校,一個校八百人,差不多四千人沒了。這時候,白起病癒。秦王想讓白起替下王陵。白起說:「邯鄲實在是不易攻取,況且諸侯的救兵就要到了。那諸侯各國,對秦國的怨恨已經很長時間了,秦國雖然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是士卒也死者過半,國內空虛,如今遠絕河山去爭人國都,趙國在內,諸侯在外,內外夾擊,秦軍一定會失敗。」秦王親自去請,白起堅決推辭。又讓應侯去請,白起還是稱疾不出,不肯去。秦王沒辦法,用王齕替下王陵。

  趙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搬救兵。平原君在門客中選拔文武兼備者二十人隨同出訪,只選得十九人。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說:「賢士處世,就像錐子在口袋裡,那尖一下子就戳出來了。而先生您在我門下三年了,左右沒人稱頌過您什麼事跡,以至於我都不知道您的名字,這說明先生您沒有什麼才幹啊,您留下吧。」毛遂說:「我就是請您今天把我放口袋裡呀!如果我早能被放進口袋裡,早就脫穎而出,連錐柄都露出來了,豈止是露出個尖!」平原君就同意帶他一起走。另外十九人都嘲笑他。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合縱抗秦的利害關係,日出時就開始談,到中午還談不出個結果。毛遂按劍走上台階,對平原君說:「合縱利害,兩句話就說完了,如今從日出談到中午,還沒決斷,為啥?」楚王怒,呵斥說:「還不下去!我正和你主君談話,哪有你說話的份?」毛遂按劍再上前一步,說:「大王呵斥我,是仗著楚國百萬雄兵吧?不過眼下我在大王十步之內,您那百萬雄兵也派不上用場,大王的命就在我手裡。大王當著我主君的面呵斥我,又是什麼意思?況且,毛遂聽說,商湯以七十里國土起家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小國起步而臣諸侯,是仗著他們士卒多嗎?靠的是他們能順應局勢,奮起威武。如今楚國地方五千里,持戟的士卒百萬人,這是霸王之資也。以楚國之強,天下莫能擋。白起,一個小小豎子,帶了幾萬兵馬,攻打楚國,一戰而攻陷鄢城和您的國都郢都,再戰而燒了您的祖先墳墓夷陵,三戰而燒了您的祖先陵廟,辱沒您的先人。這樣的百世深仇,趙國也深以為羞恥,大王您卻並不在意嗎?合縱是為了楚國,不是為了趙國!如今當著我主君的面,您還呵斥我,您什麼意思?」

  楚王慚愧,說:「嗯嗯……這個,這個,謝謝先生您這一番話,願奉社稷以從。」

  毛遂說:「合縱的事,定了嗎?」

  楚王說:「定了!」

  毛遂對楚王的左右說:「取雞、狗、馬的血來!」

  血送上來了,毛遂舉著銅盤,跪著進奉給楚王說:「請大王先歃血,定下合縱盟約,然後是我主君,然後是我!」於是當場歃血為盟。毛遂左手持盤,右手招呼另外十九人說:「你們也在堂下歃血吧!你們不過都是碌碌無為之輩,也有份參與了這次盛事,這就是所謂因人成事吧!」平原君定了合縱盟約,回到趙國,說:「從今往後,再不敢說我已經看透了某人了!」於是尊毛遂為上賓。

  【胡三省曰】

  盟誓用血,貴賤不同,天子用牛血、馬血,諸侯用狗血、豬血,大夫以下用雞血。這次歃血為盟,毛遂決心參加一份,所以取三種血,分別給楚王、平原君和他自己用。

  【華杉講透】

  毛遂的做派,就是孟子說的:「說大人則藐之。」向大人物進言,你要藐視他,別被他的威勢嚇著。因為他的威勢,人人都害怕,你若害怕,也沒什麼效果,只不過弄得自己該說的話說不出來。大人物缺什麼呢?就缺批評,缺敲打。因為沒人敢批評他,敲打他。你掄圓了敲他就行。人們為什麼怕大人物呢,不是大人物要吃人,而是自己的私心,想得到利益,或者怕失去利益,患得患失,就不敢說話。無私者無畏,就像毛遂說的,我是來幫楚國的,你以為我求你救趙國?你看看自己那熊樣吧!

  反過來,如果你是大人物,高高在上,與人交往,就要隨時記住兩個字:「忘勢。」要忘掉自己的權勢,你才能交到朋友,得到真情、真意、真話。即便有天大的權勢,你也需要別人幫助和教導,而權勢就是蒙蔽你自己的精神迷霧,權勢就是阻擋他人進言的銅牆鐵壁。楚王開始時不能忘勢,呵斥毛遂。被猛烈敲打之後,國恨家仇,齊上心頭,羞愧難當,就知道自己的所謂權勢,不過是屈辱而已。

  小人物不要自卑,大人物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

  於是楚王派春申君派兵救趙,魏王也派將軍晉鄙帶兵十萬救趙。秦王派使者恐嚇魏王說:「我攻打趙國,隨時就能拿下。誰敢救趙,我攻陷邯鄲之後,馬上移師先打他!」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晉鄙按兵不動,在鄴城紮營,名為救趙,實際上是兩邊觀望。魏王又派將軍新垣衍抄小道去邯鄲,通過平原君向趙王建議,不如魏、趙一起,尊秦王為西帝,哄他退兵。齊國人魯仲連在邯鄲聽說了這件事,去見新垣衍說:「秦國,是拋棄禮義,崇尚斬首為功的國家,如果秦國統一了天下,我就是跳東海而死,也不願意做秦國人!況且魏國沒有看到尊秦王為帝的害處吧!如果秦王稱帝,我能讓秦王把魏王烹煮,剁成肉醬!」

  新垣衍不高興地說:「先生憑什麼能讓秦王把魏王烹煮,剁成肉醬?」

  魯仲連說:「當然能!你聽我說,當初九侯、鄂侯、文王,是紂王的三公,九侯有一個女兒長得很美,就把她獻給紂王。紂王卻認為她長得不美,把九侯剁成了肉醬。鄂侯力爭不可,反覆替九侯伸冤,紂王就把鄂侯曬成肉乾。文王聽說了,嘆了一口氣,紂王又把文王逮捕了起來,關在牖里的倉庫一百天,企圖置之於死地。如今秦國是萬乘之國,魏國也是萬乘之國,雙方都有一萬輛兵車的實力,都稱王,就因為看對方打了一場勝仗,就嚇破了膽,要尊他為帝,把自己置於任人宰割,隨時成為肉乾肉醬之地!問題是,秦王會因為你尊他為帝就停止嗎?你尊他為帝,他就要行使天子的權力,號令天下,撤換諸侯各國的大臣,他不滿意的都幹掉,符合他心思的得到任用,再把秦國女子嫁到各國王室。那時候,魏王朝堂上是秦王的臣子,後宮是秦國的嬪妃,魏王還能安穩嗎?將軍您還能得寵於魏王嗎?」

  新垣衍起身,再拜說:「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您是天下之士!我即刻回去,不敢再提這事了。」

  【華杉講透】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戰國這些君王,既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更不是勇者,總是看到利益就亡命追逐,看到危險又嚇破膽,對人民呢,都是橫徵暴斂。他們的滅亡,也不怪秦國太強,是他們自己太渾蛋。

  2 燕武成王薨,子孝王立。

  3 當初,魏公子無忌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人。魏國有一個隱士叫侯嬴,年七十,家貧,為魏首都大梁城北門的守門官。公子置酒大宴賓客,大家都坐定了,他帶著隨從,駕著車馬,把左邊上位空著,親自去迎接侯生。侯生破衣破帽,直接上車坐在上座,也不謙讓。公子無忌手持韁繩,愈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市場上做屠夫,想繞道去探望他一下。」公子駕著車進入市場,侯生下車見他的朋友朱亥,故意說個沒完,一邊斜眼觀察公子的態度,看公子臉上更加謙和,於是謝客上車,到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他介紹給每一位賓客,舉座皆驚。

  這時,秦兵圍困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公子無忌的姐姐。平原君的使者一個接一個到魏國來催救兵,責備無忌說:「我之所以通過婚姻攀附您,是因為仰慕公子您的高義,能扶危救困。如今邯鄲旦暮將降於秦,而魏國的救兵還沒影。就算公子您不把我趙勝當回事,您的姐姐您也不管嗎?」無忌很著急,數次請魏王下令晉鄙出戰,手下賓客辯士遊說萬端,魏王就是不聽。無忌於是帶著自己賓客車騎一百餘乘,準備自己上趙國前線,以死明志。經過北門,見了侯生。侯生說:「公子勉力而為吧!我不能跟著您去了。」

  無忌出了城門,走了幾里,心中不是滋味,折回來見侯生。侯生笑道:「我就知道公子您會回來的。如今公子您無端端奔赴秦軍,就像把一塊肉投給餓虎,能建立什麼功績呢?」無忌再拜,請問他有什麼辦法。侯生避開耳目說:「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在魏王臥室,而如姬最受魏王寵幸,一定能把它偷出來。我聽說公子您曾經替如姬報了殺父之仇,如姬願意以死報效公子,所以只要公子您開口,如姬一定願意幫您偷到虎符。您拿著虎符,奪了晉鄙的兵權,北救趙國,西退秦兵,這是春秋五霸一樣的功勳啊!」

  無忌依計而行,果然偷得兵符。公子將出發,侯生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晉鄙見了兵符,還是不交兵權,要找魏王確認,那事情就危險了。我的朋友朱亥,是個大力士,就是先前在市場那位,他可以跟您一起去。晉鄙如果聽從,那最好,如果不聽,就讓朱亥殺了他!」

  於是無忌請朱亥隨從。到了鄴城,晉鄙合上兵符,還是心存疑忌,舉頭不相信地看著無忌說:「我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您輕車簡從,就來取代我,這也太隨便了吧?」朱亥袖子裡藏著四十斤鐵錐,即刻出手,錐殺晉鄙。無忌於是重新部署部隊,下令軍中:「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家;兄弟都在軍中的,兄長回家;獨子沒有兄弟的,回家奉養雙親。」於是得選兵八萬人,向前線進軍。

  王齕久圍邯鄲不下,而諸侯各國救趙的援兵都到了,幾次作戰,秦軍都失利。白起聽說了,對人說:「大王不聽我的,如今怎麼樣?」秦王聽到白起的挖苦,非常憤怒,強迫白起出征,白起堅決稱病不出。

  【華杉講透】

  性格即命運。白起心胸狹隘,任性胡來,因為自己受了委屈,就樂見國家遭禍,主君受挫,這樣的態度,非國家之士,也非人臣之禮。主君的誤解和同僚的傾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你若忠心不二,主君還能幡然醒悟;你若幸災樂禍,就會讓主君放大他對你的惡,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君王,對不起家人,對不起自己。秦王已經醒悟,白起還不依不饒,這是逼著秦王殺他了。這是秦王之惡,也是他自己成就了秦王之惡。

  赧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257年)

  1 秦王免除武安君白起一切職務,降為士卒,放逐到陰密。

  十二月,秦國再增兵到汾城。白起生病,不能出行,未能前往。諸侯聯軍攻打王齕,王齕且戰且退,不斷派使者回國搬救兵。秦王於是派人遣送白起,不許在咸陽城停留。白起出咸陽西門十里,來到杜郵。秦王與應侯及群臣商量說:「白起被逐,怨言很多。」秦王於是派人賜他一把寶劍,白起自殺。秦國人都同情他的遭遇,村村鎮鎮都給他設壇祭祀。

  魏公子無忌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王齕解邯鄲之圍而走。大將鄭安平為趙軍包圍,率兩萬人降趙,應侯於是也有罪了。

  【胡三省曰】

  當初是鄭安平把范雎藏在車裡帶回秦國,見了王稽,並通過王稽進見秦王,得以為秦相。所以范雎又保舉鄭安平,根據秦國法律,保舉人保舉某人,而被保舉者不稱職的,保舉人與之同罪。如今鄭安平降敵,應侯范雎就有罪了。

  公子無忌救了趙國,也不敢回魏國,與賓客都留在趙國居住,派軍中將領率魏軍回國。趙王與平原君商量,封給無忌五座城池。趙王掃除乾淨,親自迎接無忌,執主人之禮,帶領無忌就西階而上。無忌側著身子,堅決辭讓,仍從東階上堂,口中說著:「罪過!罪過!我是魏國罪人,也無功於趙啊!」

  【胡三省曰】

  根據主客之禮,主人就東階,客人就西階。客人如果比主人降一等,就走主人的東階。

  趙王和公子無忌飲酒,喝到天黑了,也不捨得說出封給他五座城的事,只稱讚無忌謙虛退讓,最後只給了一座城,以鄗城為無忌的湯沐邑。魏國又再以信陵封給無忌。

  【華杉講透】

  趙王這副嘴臉,也是一種「原型人物」,歷代都有。說起來的時候,都該給人家,到了真要給的時候,比割他肉還痛!打死也給不出去!項羽也是這種人,以後會講。

  公子無忌聽說趙國有一位處士毛公,大隱隱於賭場,又有一位處士薛公,大隱隱於酒肆,就想去求見,但是兩人都拒絕見他。無忌就不帶車騎,徒步走去和他們同游。平原君聽說了,就批評他怎麼跟這些人混在一起。無忌說:「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不惜背叛魏王,捨命救趙。如今看平原君的交友之道,不過是大人物的豪邁之情,不是為國家訪求賢才!我跟這兩位隱士交遊,還擔心他們不接納我,平原君難道以和他們交往為恥嗎!」於是收拾行李,準備離開趙國。平原君趕緊道歉。

  平原君想給魯仲連封賞,因為他阻止了新垣衍勸進秦王稱帝的事。但是使者去了三次,魯仲連都不接受。平原君又送上千金,給魯仲連賀壽。魯仲連說:「對於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來說,為人排除禍患,解決困難,理清紛亂,而不求回報(因為天下太平,就是他的回報,這是他的價值觀),如果要求回報,那就是商賈之事了。」

  2 秦國太子妃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夏姬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異人,在趙國做人質。秦國總是攻打趙國,所以趙國也不待見他。異人以庶孫的身份,在諸侯國做人質,地位低微,國內送來的車馬費用也不多,過得窮困不得志。

  陽翟有一位叫呂不韋的大商人,在邯鄲見到異人,說:「這是奇貨可居啊!」於是前去見異人,說:「我能光大您的門庭!」異人笑道:「還是光大你自己的門庭吧!」呂不韋說:「先生有所不知,我的門庭,要靠您的門庭才能光大。」異人知道他的意思,於是請到屋裡,坐下深談。

  呂不韋說:「秦王老了,太子愛華陽夫人,但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您的兄弟二十多人,子傒(可能是太子的長子,也是庶出)已經參與政事,士倉又輔佐他。您在兄弟中排行居中,論長幼輪不到您,又長期在諸侯國做人質,不在國內,等到太子繼位,您就沒機會爭繼承人的位置了。」異人說:「我知道啊,但是又能怎麼辦呢?」呂不韋說:「能決定誰是繼承人的,就是華陽夫人而已。我雖然貧窮,願意拿出一千金,到秦國活動,為您謀嗣子之位!」異人說:「如果能像您說的那樣,我願意與先生共享秦國!」

  於是呂不韋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結交賓客,製造名譽。又用五百金買珍奇玩好,自己帶到秦國,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把東西送給華陽夫人,誇讚異人的賢德,賓客遍天下,常常日夜思念太子和華陽夫人,說:「夫人就是異人我心中的天啊!」華陽夫人大喜。呂不韋又通過夫人的姐姐跟她說:「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夫人您是靠美貌事奉太子的,等您老了,美貌不再了,太子對您的愛就減少了。如今夫人您得寵於太子,卻沒有兒子。如果不在自己權勢巔峰的時候,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有賢德、有孝心的,舉薦他做嫡子,等到色衰愛弛,想說一句話,還有用嗎?如今異人賢孝,又自知不是長子,沒有機會做繼承人,夫人這時候提拔他,則異人本來沒機會繼承秦國,而有了秦國;夫人本來沒有兒子,而有了比親兒子還親的兒子,那夫人就終身有寵於秦了。」

  華陽夫人覺得這話說得太對了,於是找機會跟太子說:「在您的兒子中,異人絕世賢德,來往的賓客都稱譽他!」又哭著說:「我不幸沒有生子,願意收異人做我的兒子,以託付終身!」太子同意了,為夫人雕刻玉符,約定以異人為嗣子,於是賞賜給異人很多財物,請呂不韋做他的師父。異人的名譽,盛於諸侯。

  呂不韋娶了一位邯鄲的絕世美女為妾,知道她有了身孕,便找異人一起喝酒。異人見到美人,神魂顛倒,請呂不韋把這美人送給他。呂不韋先假裝生氣,然後又同意把美人獻給異人。美人懷孕足足十二個月,生下兒子嬴政,於是異人將她立為正妻。

  【華杉講透】

  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了。嬴政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後世說不清,大家都厭惡秦國,就編故事噁心它吧。按《資治通鑑》的說法,懷孕十二個月才生,這是硬把他往呂不韋身上說了。

  邯鄲之圍,趙國想殺掉異人。異人與呂不韋給看守者行賄六百金,逃脫到秦軍軍營,於是得以回國。異人特意穿著楚國的服裝去見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感動說:「我就是楚國人啊!你就是我的兒子!」於是把嬴異人改名為嬴楚。

  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

  1 秦將軍摎伐韓,攻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又伐趙,攻取二十餘縣,斬殺及俘虜九萬。周赧王恐懼,於是背棄秦國,與諸侯合縱抗秦,率領諸侯大軍,出伊闕攻打秦國,切斷秦國與陽城的聯繫。秦王派將軍摎直接攻打西周,周赧王跑到秦國,磕頭謝罪,將他的三十六座城邑、三萬人口,全部獻給秦國。秦國接受了他的獻禮,放他回周。當年,周赧王也駕崩了。

  【胡三省曰】

  周朝至此滅亡。一共三十七任國王,八百六十七年。

  【華杉講透】

  周赧王多少年不問世事,只剩區區三十六座城邑,三萬人口,也沒有資格問了。這時,卻突然發憤,要率天下諸侯抗秦,又曇花一現,到秦王膝下磕頭謝罪,獻出全國土地人口。他怎麼想的呢?這一年,他差不多八十歲了,他大概想,自己反正要死了,無所謂了吧,就僥倖搏一把。一搏沒搏成,再替子孫討一條活命。半截入土的老人,風險偏好會加大,年輕人就要跟他殉葬。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