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自學大全> 速讀 Rapid Reading

速讀 Rapid Reading

2024-10-02 03:01:45 作者: (日)讀書猴

  方法35 只讀必要的部分【跳讀(Skimming)】

  跳讀(Skimming),是指為了達成當前的目的,將必要的部分從文本中篩選出來進行閱讀。使用這一方法,我們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

  ① 閱讀緒論部分,或是文章的第一個段落

  論文、學術著作和大學教科書中的文章通常都是由許多個段落構成,很適合採用跳讀的方式。在第一個段落中,作者通常會寫明這本書的寫作目的以及自己想要解答的問題。

  ② 閱讀結論部分,或是文章的最後一個段落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在一篇文章中,結論往往會被寫在最後一個段落中。如果需要的話,我們還可以閱讀中間各個段落的開頭第一句話,這樣就能夠看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推導出結論的。

  用跳讀的方式來閱讀《想像的共同體》一書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白石紗夜、白石隆譯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NTT出版,1997)

  跳讀所帶來的解放

  跳讀,是一種將必要的部分從文本中篩選出來進行閱讀的方法。速讀的目的是快速地從文本中獲取信息。而跳讀則是一種最為古老,也最廣為人知的速讀方式。

  在英語中,「Skimming」一詞原本是指將乳脂上方澄清的液體或是浮沫等用勺子撇去的過程,後來被用來形容「在讀書時只閱讀必要的部分」。根據《牛津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早在1711年,「Skimming」一詞就已經有了閱讀方法的含義。但辭典中給出的解釋只有「reading (over) hastily」,也就是「匆忙地閱讀(全文)」,並沒有說明具體應該怎樣將必要的信息從書中「舀出來」。

  不過,跳讀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於方法本身,而是在於一種觀念,那就是「我們在讀書時(首先)只需要讀必要的部分即可」。想通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捨棄「書必須一字一句地從頭讀到尾」這種脫離實際的觀念,迎來真正的解放。

  這種從頭讀到尾的閱讀方式比較適用於小說等虛構作品,然而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書籍存在,我們在自學中會讀到的也主要都是這一部分。大部分書都和辭典、百科全書一樣,只需要閱讀必要的部分即可。即使是需要從頭讀到尾,我們可能也會重讀許多次,因此不必每一次都讀得那麼詳細。

  我在前文中也提到過,大多數人都沒有跟別人學習過讀書的方法。對於我們來說,現在的讀書方式早已成為習慣,除非是偶然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我們幾乎不會對自己的讀書方式產生懷疑,也不會去重新審視它。越是不擅長讀書的人,讀書的觀念就越為固化(因此他們也會越發覺得自己不擅長)。這也是因為他們很難遇到重新塑造觀念的機會。

  但是反過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只要我們能夠捨棄「書必須從頭讀到尾」這樣的觀念,那麼讀書的過程就可以變得輕鬆愉快很多。

  說起來大家可能會感到驚訝,有的人在拿到像學術論文這樣結構十分明確的文本後,也仍然會理所當然地想從開頭開始按順序讀,結果緒論都還沒讀完就來跟我說自己讀不下去了。

  如果覺得自己不擅長讀論文,或者碰到了很難讀懂的外語論文,那麼先從中篩選出必要的部分,會為我們閱讀論文提供很大的幫助。

  學術論文不僅必須要採用分段式的寫作方式,其結構安排也有明確的規範,每個部分應該寫什麼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論文之所以能夠實現規範化,主要是由於論文數量的激增導致人們必須想方設法來提升閱讀的效率。

  一篇論文從整體的布局到細部的安排,都必須遵從一定的行文規範,這樣讀者才能在沒有讀完全文的情況下,判斷出自己是否應該閱讀這篇論文。面對如此精心設計好的文本,如果我們還不使用跳讀的方式來閱讀,那就真的是浪費了作者的一番苦心。

  論點先行寫作法的起源與未來

  有些文章會將要點和重要的內容放在開頭部分,其目的是提升文字溝通的效率,我們現代的新聞報導就經常會使用這樣的寫作方式。

  這樣的寫作方式並非起源於芭芭拉·明托所撰寫的《金字塔原理》一書。有一種說法認為,美國總統林肯遇刺後,其手下的陸軍長官埃德溫·斯坦頓在向公眾傳達死訊的公報中最先使用了這樣的寫作方式。

  之後,這種方式逐漸被應用於新聞報導,乃至所有實用類文本寫作中。在這之前,報紙上的文章無論是結構還是文體,都與小說別無二致。但是後來,需要報導的信息量不斷增加,人們也開始追求信息流通的迅捷性與正確性,於是新聞報導的文體逐漸走向了與文學截然不同的方向,想要儘量排除主觀,追求客觀性,捨棄了枯燥無味的倒金字塔結構。

  這樣一來,文學類以外的其他類型文本都開始普遍採用論點先行的寫作方式。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就意味著適合用跳讀的方式來閱讀的文章越來越多了。面對這種結構完全符合規範的文本,跳讀已經稱不上是一種技巧,只是單純按照規範來完成幾道工序而已。只要熟悉了文本寫作的規範,我們閱讀起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根本不會去刻意地應用技巧。

  與此同時,我認為那些不按照規範來寫作的文本也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沒有了規範,我們就無法從形式上來機械化地判斷出哪些內容是必須讀的,只能進一步去觀察文章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遇到這種結構不遵循規範的文章,我們的閱讀方式也要從跳讀過渡到問讀,具體的內容將會在下一節中向大家詳細說明。

  論文的結構

  如何用跳讀的方式來閱讀結構不規範的文章

  在英文寫作中,原則上,除了文學作品以外的文本都應該採用分段式的寫作方式,實際上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遵循這一規範。日語的文章中,也有不少議論性的文章沒有按照分段式寫作的規範來行文。學會如何從這類文章中找到自己需要閱讀的部分,對我們閱讀常規的論文也會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站在作者的立場來思考

  既然我們的目的是要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那麼我們可以先想一想,作者會如何去安排文章中(作者覺得)比較重要的內容或是主張。

  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處理方式就是「多次重複」。一般來說,作者並不是很能信得過讀者。一些(比較馬虎的)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漏掉某些內容,想要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重要的內容多說幾遍。如果同一個詞(也可能是近義詞,或是意思相近的表達方式)在文章中出現了許多次,那麼它通常就能體現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吸引讀者的注意」。新奇的杜撰詞彙、精妙的措辭,這些都能夠體現出作者在寫作時將重心放在了這一部分內容上。還有的時候,作者會先將一些平平無奇的普遍論調寫出來當作障眼法,然後再突然來一個轉折。如果我們遇到了這種能夠挑起讀者好奇心的寫作手法,其後面很可能就是作者真正的主張。

  除了這兩種方式以外,有些作者還會將重要的內容放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比如,一些作者很會為讀者著想,為了讓讀者能夠少費一些力氣,他們會在文章的開頭先告訴大家自己接下來會說些什麼內容。還有一些作者比較謹慎小心,他們擔心自己沒能把觀點表達清楚,因此可能會在文章的最後再重申一遍。

  ·注意那些表示主觀傾向和判斷的表達方式

  (至少到目前為止)文章都是人寫出來的,因此文章中必然會隱藏著作者的目的。

  這就意味著,即使是在一篇比較客觀的文章中,作者的主張也要比事實的記錄更為重要。

  換句話說,文章中能夠流露出作者主張的部分,很可能就是比較重要的內容。

  除了「理所當然」「毫無疑問」這種直接表示判斷的詞以外,大小、長短、高低、新舊、好惡、善惡等需要作者本人來進行界定的詞也能夠顯示出作者的主觀傾向和判斷。在這兩種方式中,第一種方式需要我們去體會作者的意圖,而第二種方式則是順著作者留下的痕跡來追尋其真正的目的。

  〈練習〉

  ·試著用跳讀的方式來閱讀本書中尚未讀過的章節。

  ·試著用跳讀的方式分別閱讀學術論文(最適合跳讀的文獻類型)和小說(最不適合跳讀的文獻類型),思考一下哪種文章的主要內容更容易把握,理由是什麼,以及怎樣才能讓速度變得更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