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自學大全> 方法14 讓見不到的人成為自己的老師【私淑】

方法14 讓見不到的人成為自己的老師【私淑】

2024-10-02 02:59:27 作者: (日)讀書猴

  ① 為自己選擇一位老師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私淑,是指拜自己無法見面的人為師。這位老師可以是一個地理上與我們相隔甚遠的人,也可以是一個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選擇自己崇拜的作者或是歷史上的偉人,但是出現在虛構作品中的架空人物也未嘗不可。

  我選擇的私淑對象是林達夫先生。他是一位日本的評論家和思想家,從二戰前到二戰後一直活躍在日本文壇。我與林先生的「相遇」,說得好聽一點叫作幸運,說得不好聽一點,只能算是偶然。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心智還很不成熟,做事沒有耐性,根本無法完整地讀完一本書。這時,一名學長向我推薦了《思想的擬劇論》[47],他告訴我這本書是以對談的形式寫的,所以讀起來應該會比較輕鬆。這段對談的內容主要是林達夫先生在向哲學家久野收先生講述自己的前半生,當時舉辦這場對談是為了給《林達夫著作集》寫一個附錄。

  ② 收集該人物的相關信息

  使用私淑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將古今中外的所有偉人都召喚到自己的身邊來,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先對他們有一定的了解。「面對這個問題時,他會怎麼回答」「遇到這樣的困難時,他會如何做」,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儘可能多地去收集該人物的相關信息。

  如果該人物的所有著作已經以全集的形式整理出版,我們就可以直接去閱讀。這種全集一般都是關於該人物的所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附錄、別冊或是年表中通常還會介紹其他與該人物相關的研究,非常適合做我們私淑的大本營。有時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該人物的所作所為與自己心目中老師的形象不符,此時可以再重新回到步驟①,選一個新的人物作為私淑對象。

  我在選擇林達夫先生作為私淑對象後,首先在百科上查閱了他的相關詞條。在1988年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中,主編加藤周一先生撰寫了「林達夫」這一詞條。讀過該詞條後,我才知道原來林達夫先生就是1955年初版《世界大百科事典》的主編,而他的著作幾乎全部收錄在《林達夫著作集(全六卷)》中。

  於是我在圖書館中找到了這套著作集,其最終卷[48]中不僅有林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年表,還收錄了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對談。我反覆地閱讀《思想的擬劇論》,把對談中提到的林先生的作品和其他作者的作品也都找出來一一讀過,從中收集了許多信息。

  不知從何時起,查詢對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和書名已經成了我的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引領著我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其他作者和書籍。收集的信息越多,我就會發現自己和林先生之間的差距越大,但我越來越確定他就是那個值得我私淑的老師。儘管他總說自己是一個業餘人士,卻能夠接手岩波書店的法語翻譯工作,並通曉羅素的哲學史,這種性格也非常符合我的喜好(大概是與我愛捉弄人的性格有些相似吧)。

  ③ 隨時詢問自己私淑的老師

  隨時隨地在腦海中想像一下「如果是我的老師遇到這種情況,他會怎麼做(他當時是怎麼做的)」,以此作為自己自學的指南針。

  遇到想不通的問題,就想像一下老師會如何作答;碰到不知所措的情況,就想像一下老師會如何行動。隨著我們問的問題越來越多,與老師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在我們遇到困難或經受挫折的時候,老師就會給我們提出建議,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比如每當我有些畏縮,心想「現在開始學××還來得及嗎」的時候,都會想起林達夫先生70歲時,還會為了讀洛爾卡而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

  最重要的是,對於一直沒有固定專業的我來說,林達夫先生一邊自稱是業餘人士,一邊卻又對許多不同領域的事物和作品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一點也為我增添了許多勇氣。

  點亮迷茫的魔咒——「如果是他的話,會怎麼做?」

  私,是指「私下裡」;淑,是指「以……為善」。

  私淑,就是指雖然無法直接接受某人的教導,但在私下裡尊敬他,以該人物為榜樣來學習的行為。或是雖然沒有直接接受過某人的教導,但在私下裡尊他為老師的行為。

  「私淑」和「親炙」(與某人親近地交往,並從中受到感化)是一對反義詞,均出自《孟子》。古今中外的許多人都曾經實踐過這兩種做法。

  彼特拉克在其著作《我的秘密》中與靈魂導師奧古斯丁進行了一段假想對話,毫不留情地對煩惱於愛和虛名的自我進行了剖析。

  《神曲》中也是同樣,詩中引導但丁遊歷地獄的維吉爾被許多人看作詩人父親的化身。

  可以說,私淑和親炙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例如,內田百閒在故鄉岡山度過中學時代時,曾經讀過夏目漱石的作品,並將他看作私淑的對象。後來他進入了東京帝國大學後,又曾多次去漱石的家裡做客,二人的關係就從私淑變成了親炙。

  反之,電影導演比利·懷爾德曾經住在其恩師?恩斯特·劉別謙的家裡(親炙),並照顧劉別謙直至其離世。在劉別謙過世後,懷爾德將「如果是劉別謙的話,他會怎麼做」這樣一行字裝裱起來,掛在了自己的辦公室里,從自問自答中獲取創作的靈感。也就是說,他的學習從親炙變成了私淑。

  從這個角度來看,蘇格拉底死後,柏拉圖以他為主人公撰寫對話集的做法,同樣也是從親炙變成了私淑。

  自學通常是指沒有老師,自己學習。那麼讓自學者找一位私淑的老師,這是不是與自學的定義相矛盾了呢?

  事實上,自學本不是一件孤獨的事情。

  那些能夠自立的人,他們並不是真的不依靠任何人,而是廣泛地依存於很多不確定的人。同理,那些自力更生的自學者其實也並不是沒有老師,而是擁有無數個老師。

  私淑就是這樣一種可以讓人擁有無數老師的方法。

  既然無法面對面親切地交談,那為什麼還要特地去塑造一個想像中的老師呢?

  事實上,老師的概念並不只是指一個實際存在的優秀的人,而是學習者將自己理想中的未來投影在某個實際人物的身上後,形成的一個幻影。

  換句話說,老師的存在實際上是一種象徵。它代表著一個孤軍奮戰的求學者,在對自己現有的人格與學識感到不滿的同時,不斷掙扎徘徊,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

  給予我們教誨的,並不是眼前這個已經功成名就的老師,而是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拼搏的老師。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老師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也依然是在向一個過去的幻影學習。大家不要犯買櫝還珠的錯誤,只看到老師現在的成功(櫝),而忽視老師一路走來的過程(珠)。

  在私淑的過程中,不要光顧著收集信息(老師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做過哪些事),而是應該在腦海中塑造一個虛擬人格,不斷地自問自答「如果是他的話,他會怎麼做(行動)、怎麼想(思考)」。

  從老師的著作和傳記中得知他的一言一行,思考「他在此時會怎麼做、怎麼想」,這兩個步驟缺一不可,就像雞和蛋的關係一樣。

  我們對老師的言行知道得越多,這個虛擬的人格就會變得越發精緻生動,我們的自問自答也就會越順利。

  在陷入迷茫的時候,想像一下「如果是他的話,他會怎麼做、怎麼想」,在腦內模擬老師的言行,還能夠加深我們對其著作和傳記的理解,幫助我們從中發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