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故友歸來
2024-10-01 17:46:55
作者: 秋予岸
「皇帝在批答上怎麼寫的?」楊道煥翹起二郎腿。
和餘子俊在大同相處久了,已經沒有了那麼端莊的坐姿,怎麼輕鬆就怎麼來。
按照慣例,餘子俊在上任前,都得寫一份題本,推辭一下。
這玩意兒都已經習慣。
一般都是司禮監代皇帝答覆,內容嘛也大差不差,凡是看過是大臣的觀眾,懂的都懂。
不過,楊道煥聽說餘子俊的推辭奏疏,是皇帝親自批答。
「卿諳練戎務,效勞有年,特茲召用,毋以疾辭。」餘子俊道。
「您瞧,這都是陛下對您多年勤於王事的肯定,不是因為我的緣故而得到起用。」
「哈哈!」
餘子俊輕笑幾聲,把茶盞端到嘴邊。
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人,楊道煥彬彬有禮,還不居功自傲,真是非常難得。
喝了一口茶,餘子俊忽然想起一件事,正好楊道煥在,可以詢問他的意見。
「你來得正好,我有件事問你。」餘子俊起身,把書桌上的一份題本拿起,回來遞給楊道煥。
楊道煥起身,雙手接過,坐下後,展開瀏覽一遍。
遼東都指揮使鄧鈺上奏朝廷,題本名為遼東備邊事,說自罷了海運之後,朝廷在遼東修築邊牆,自廣寧以東一直修到開原,總長約七百里。
這樣造成邊防過長,不如把中間凸出去的部分改直線,從七百里變為四百里,也方便救援。
說起明長城,大家的印象都集中在京城以北。
其實,遼東也有長城。
遼東長城分為三段,鄧鈺說的,乃是遼東往南成「幾」字形的一段邊牆,完美的避開了遼澤。
奏疏里提到的海運,與明初的一段歷史有關。
這段歷史,有個具體的名字,海運餉遼。
話說明代自山東運兵,北上收復遼東,便開始軍屯。但遼東軍屯彼時處於萌芽期,無力供給大軍。
洪武皇帝下詔,命水軍率舟師出海轉運糧儲,以備定遼邊餉。
此舉直到永樂年間才結束,前後運輸了好多年。有了充足的物質基礎,這才在遼東修邊牆,一直沒停過。
看完題本,楊道煥謹慎地問道:「余大人和兵部諸位,都是什麼意見?」
「我覺得不妥。」餘子俊想聽聽楊道煥的意見,「你說說,我的這個想法對不對。」
「大人說一說具體的理由。」
「這都是大家的意見。」
餘子俊顯得很謹慎,「一嘛,邊牆自永樂年間修起,到現在不可輕動;二嘛,邊牆附近住著朵顏三衛的夷人,如果動邊牆等於是驅趕他們,恐怕再起戰端;三嘛,當地情況不適合居住,往北拓展,朝廷耗糧必然陡增。」
「大人的想法挺周到,怎麼還想問一問我的看法?」楊道煥端起茶盞,笑著說道。
一聽這話,餘子俊的表情愣了一下,雙眼在楊道煥臉上打量,接著苦笑道:「我離開兵部已有段時間,心裡拿不準,就想聽一聽你的見解,你和他人總是給我不一樣的見解。」
他和馬文升不一樣,對於楊道煥,更加的親近。又有前例,自然更想知道有沒有別的自己沒想到的看法,在皇帝面前應答,也可以更加從容一些。
就在這時,楊道煥開口了:「他這個想法,不能說錯。如果能把邊牆取直,最大的好處,還是方便了夜不收潛入草原,向北探查到更遠的地方。」
耳熟能詳的彰武、新民等地,在明代都屬於北方的遊牧區域。
在清代,彰武以北區域,被清朝劃為牧場。
以當時的生產和氣候條件,的確無法維持長期駐軍,也給明朝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因為,皇太極入薊鎮的時候,刻意避開了明軍的夜不收,非常的不巧,由於明軍的打探範圍,無法抵達彰武一帶,後金軍從那裡經過的時候,沒人察覺。
不追溯明末皇太極時期,就說萬曆年間的喀爾喀五大營,也是依託遼河套,左突右沖,給李成梁都帶去了巨大的麻煩。
防守分兩種,積極防禦肯定比消極強。
想要積極防禦,探查肯定是越遠越好,甚至得和各路勢力打交道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但是,楊道煥很清楚,不是現在。
他笑著繼續道:「最關鍵的在後面那句,讓他們遠離邊牆,有不聽從者,出兵撲滅其勢力。」
「軍中情況,你比我還熟悉,出兵撲滅,紙上談兵而已。」餘子俊苦笑。
楊道煥附和著點點頭,低頭喝了一口茶。
「寅熙,還有別的理由嗎?」
「最好的辦法,還是別直接否決。加上幾條,比如規範沿途邊堡墩軍的舉火示警的問題,以此顯得兵部的熟於軍務。」
「有道理。」餘子俊稍微想了想,又問道,「你說,鄧鈺忽然上這麼一道奏疏,背後有沒有其他的目的?」
「一個都指揮使,哪有那麼多的彎彎繞。」楊道煥搖頭。
才怪。
只不過,楊道煥不方便明說罷了。
明廷到現在,都認為朵顏三衛蒙古人與林丹汗麾下的蒙古人有一定的區別,理應分別對待。
這是積極的一方面。
消極的一面,則是明廷忽視了朵顏三衛在明廷失去了對他們控制和影響之後,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最簡單的一點,三衛內部的變遷非常的頻繁。
說直白點,除了三衛的印信是真的,其他的都不是真的。
但,這個話不能在這個時候說。
因為就在上個月,遼東巡撫就上奏朝廷,三衛南下劫掠,擄走了不少的人和牲畜。
朝廷認為他們是逼不得已,還要求遼東給三衛糧食,妄想讓朵顏三衛停止劫掠。
還發了一份詔書,告訴他們,你們不要被北虜蠱惑。
蠱惑個鬼!
朵顏三衛和蒙古人沒半點區別,從最初歸附的領導者相繼因各種原因去世後,三衛已經不是當年的三衛。
成化皇帝賜予糧食,完全是個人的一廂情願。
所以,鄧鈺寫奏疏的本意,還是想通過誇張地言辭引起明廷對遼東的主意。
楊道煥敢斷定,後續的奏疏,才是鄧鈺的真正想法。
既然是這樣,他何必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