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回抓吏治號稱垂拱而治設銅匭掀起熱身運動
2024-09-29 12:04:43
作者: 暮淺安
塵埃落定後,武則天環顧海內,一則以喜,一則以怒。喜的是小試牛刀就把內外的敵對勢力給翦除了;怒的是她深為倚重的權臣,居然就在眼皮底下公然與她為敵。據此,她採取了兩個行動,來宣洩自己的這種複雜心情。
一是改年號。次年正月初一,改元垂拱,同時大赦天下。
武則天一向都奉行「我的地盤我做主」,她才不管會不會給紀年帶來混亂,想改就改。「垂拱」一詞,來自《尚書·武成》篇,即「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就是無為而治,讓衣襟垂著不飄不搖、拱著手什麼也不干,天下就太平了。這一年,武則天六十二歲,從少女時代奮鬥到執掌乾坤的太后,她既有睨視當世的自信,也有不願再起風波的願望。「垂拱」這個年號,恰好代表了她此時的心情。
另一件事是,她要好好訓斥一下群臣。
多年來,她信任和提拔有才有德的大臣,視如心腹。但是這些人裡面,有不少是穿起官服做官、脫下官服罵娘的角色,就是不能一條心。她知道,問題的癥結就在於「女主當國」。假如她是個男人,能做到今天這個地步,朝士早就會歌功頌德了,但可恨儒家禮法衡量明君的標準,有一個附加條款,肯定不是「女士優先」了,是「女人除外」。而這個「女馭馬師」又偏偏是一個無比倔強的女人,她就是不信,以她的才幹不能讓這些人服她,不服她也絕不會後退。
在鎮壓了徐敬業、殺了程務挺之後不久,她特地把群臣召集起來訓話。
看著殿上一排排冠帶朱紫的男人,她在那片紫色的薄薄的簾幕後面站了起來,故意讓這一排排男人能清楚地看見她雖年過花甲,卻依然硬挺的、女人的身軀。然後,突然嚴肅地發問:「朕並沒有辜負天下,也沒有辜負諸位大臣,你們說是不是?」
群臣齊聲回答:「是。」
武則天這天似乎有萬千思緒,激動地繼續說:「朕輔政先帝二十餘年,憂天下至矣!公卿富貴,都是朕賜予的;天下安樂,乃出自朕的治理。先帝棄世時,將天下交付給朕,朕不敢愛己身而愛百姓。如今為首叛亂者,皆出於將相,辜負朕何等之深!你們中有受遺命的老臣、倔強難制勝過裴炎的麼?有將門貴種、糾合亡命之徒的本領勝過徐敬業的麼?有握兵宿將、攻戰必勝勝過於程務挺的麼?此三人在群臣中素有威望,因不利於朕,朕乃殺之!」
群臣聽到這裡,已是戰戰兢兢,大氣不敢出:太后這一番疾言厲色是要幹什麼?
最後,武則天斬釘截鐵地說:「你們之中,有能超過裴炎、徐敬業、程務挺的,就請站出來反叛朕!不然就得好好服從,不要做出讓天下笑話的事情來!」
武則天說完,壓著怒火,緩緩坐了下來。群臣跪地,不敢仰視,異口同聲地回答:「唯太后所使!」任憑太后吩咐。
這是武則天對群臣的敲山震虎。在歷史上,最高掌政者跟臣子這樣叫板的情況,十分罕見。此段由《資治通鑑》注引《唐統紀》,而《考異》認為「恐武后亦不至輕淺如此。今不取」。實則,武后為情勢所迫是能做到的,這倒很符合她的風格。
自從上次臨軒稱制,也就是自稱「朕」以來,武則天當皇帝的想法越發清晰了。
她是被「三從四德」的儒家觀念給逼的。只要她是個女人,就不能擁有權力,否則,「不從」就是「不德」。你是女人你就得聽男人安排,如果想安排男人,就是「大逆不道」。說白了,女人被支配、被壓迫男人才能滿意。一旦她做了皇帝,就可以用儒家的「三綱五常」來壓制「三從四德」。不要忘了,「三綱」的第一綱是君為臣綱!
幾十年來,她輔佐丈夫、代表幼子,大家都罵她是呂后。自己當了皇帝,那就大不同了,只要自己的皇朝壽命足夠長,後人總要承認開國皇帝是正統——哪怕是一隻母雞。她當皇帝的念頭,差不多都是反對她的人教給她的。一個人本來不是賊,大家一次次哄說他是,說不定哪天一氣之下便做了賊。
她做的就是男人的事、皇帝的事,事實證明她能做好。她治國的成果,好過古往今來不知多少皇帝,那為什麼就不能當女皇呢?
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之後,她在垂拱元年(685年)之後所做的一切,就都是為當皇帝而進行的預熱了。
準備動作一:大開仕途。
武則天想做一隻打鳴的母雞,官僚集團基本不支持,那麼,她就得有自己的隊伍。而這個忠於自己的隊伍從哪兒來?唯有破格聘用!所以,「大換血」不管名義上叫什麼,實質上都是為了建立一支新的「嫡系班底」。
垂拱元年五月,她正式實施了太宗曾有過的打算,允許百姓和低級官員自薦,下詔對「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這是中國歷史上針對性最廣泛的一份求賢令。
可是,那不是魚鱉蝦蟹都可以當官了,社會還成什麼體統?
不怕,這一措施是有制約條款的。進來容易,當不好這個官兒,那就有可能掉腦袋,一點兒也不寬容。所以,報名前先摸摸自己的脖子。
準備動作二:抓吏治。
一個政權,不管後代對它的合法性如何評價,如果吏治好,那麼它的功績是怎麼也抹煞不了的。武則天抓吏治,就是普及她主編的《臣軌》。《臣軌》這部教材,還不完全是老生常談,裡面有點兒新東西,其中,「十大標準」可謂「官場寶典」。辦公的,經商的,古今通用,老少咸宜。
一曰「同體」;為臣者要與君王同心同德,愛國恤人,盡職盡責。
二曰「至忠」;要以謙虛謹慎為本,功多而不言。要「推善於君」,把功勞記在君主的領導上;「引過在己」,勇於承擔失誤的責任。
三曰「守道」;做官要有「大道」在心,也就是輔佐君王、匡正時弊。要清心正身,做到「名不動心,利不動志」,勿以撈錢升官為第一要務。
四曰「公正」;其中包括三項基本原則,即「理官事,而不營私家」「當公法,而不阿親黨」「舉賢才,而不避仇讎」。這三條,不太可能每個官員都做到,但提倡也是一種鮮明的態度。
五曰「匡諫」;要敢於矯正君主過失,以諫為忠,不避斧鉞。其實,實行這一條還得分情況,有時候就算掉腦袋武則天也不會聽。那又何必掉腦袋呢?
六曰「誠信」;對君主要以誠信作為忠的基礎,對下屬要以誠信作為籠絡的手段。「上下通誠,信而不疑」,共建和諧社會。
七曰「慎密」;不泄露禁中之語,非所言者,勿言。
八曰「廉潔」;要「奉法以利人,不枉法以侵人」,不屬於自己的,決不要拿。
九曰「良將」;這裡的「將」,是指「將作」。也就是要多才多藝,機智果斷,不能當只會吃喝享受的庸官。
十曰「利人」;其中包括「禁末作」,少修建沒用的東西,少搞沒用的慶典;「興農功」,多關心百姓民生;「省徭輕賦」,不以徵稅多為榮;「務使家給人足」,要讓百姓生活富足,不要有太多低保戶。如果堂堂大國竟有百姓不能自給自足的,更有何誇耀?
這本《臣軌》,於垂拱元年寫成,發給官員人手一冊,據說功效很好。起碼能讓官僚們知道,上面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就算它是形式,好形式總比壞風氣強,起碼還有個引導人心的作用。
準備動作三:鼓勵上訪。
為了考查朝中大臣及地方官們的言行動態,並直接聽取臣民諫言和冤抑之情,讓下情順利上達,垂拱元年(685年)二月七日,太后下令:「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凡是有撾鼓立石者,命御史受狀以聞。」登聞鼓設於西朝堂外,肺石為紅色,如肺,設於東朝堂外,讓臣民百姓自由登石或擊鼓,讓御史接取狀紙,直接呈給武則天本人。據說這就是後世升堂擊鼓做法的雛形。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接受侍御史魚承曄之子魚保家的建議,讓他製作了銅匭。這個器具很有特點:四面有四個小門,分為青、紅、白、黑四色。從小洞口投進疏表後,別人就再也拿不出來了,只有負責官員開啟機關才能取出,具有很高的保密功能。就是個內部結構複雜的意見箱。
她設「四匭」的目的是什麼?有些學者說:「整人!」不理解是因為不清楚事情的細節。真實的歷史記錄——
東面的青匭叫「延恩」匭,是個自薦匭,可以寫你的自薦材料,包括個人的作品。是求才之路。
南面的紅匭叫「招諫」匭,收集「論時政之得失」的各類意見。這是虛心納諫,讓官民暢所欲言,提供治國的正面建議和反面的教訓。
西面的白匭叫「伸冤」匭,「有冤抑者投之」,百姓有要陳述冤屈的,可以往這裡面投書,直接向中央申訴,免得州縣官、或上下串通搞出冤獄,民不得申。
北面的黑匭叫「通玄」匭,有言天象災變或要進獻軍機密計者投之。這個銅匭有點神秘色彩,在當時設此毫不奇怪,大家都有迷信思想。
為了不讓四匭成為擺設,武則天不惜血本,規定:全國凡上京做那四件事的人,沿途都要提供驛馬,按五品官的標準供給伙食,保證他們安全抵達,來京後安排在國家級賓館裡。接見後,武則天認為這人的辦法好,就可以破格任用。有冤伸冤,有仇報仇,即使所言不實,也概不問罪。
是問:中國歷史中哪朝哪代敢這麼做呢?它不敢。所以,它說武則天是為了鼓勵告密。
當然,作為一個皇帝,為鞏固其統治地位,鎮壓、殺人在所難免。武則天用酷吏殘殺李氏宗親和反對她的官員,造成了許多冤獄,也是歷史事實。但是,這和「四匭」治國是兩回事。當時司法不健全,有些小人利用這個工具打擊別人,也是副作用之一。
銅匭投入使用後,沒想到它的發明者深受其害。
銅匭的發明者魚保家的父親魚承曄,就是裴炎一案的主審官,深受太后信任。
魚保家心靈手巧,據說他曾經教徐敬業製造刀劍弓弩,造出的東西十分精良,在戰鬥中給官軍很大打擊。徐敬業敗亡後,因無人告發而免於追究。
結果銅匭剛一設置,就有人投書告發魚保家「通賊」,他也因此掉了腦袋。估計告發者並不是擁護武則天的人,而是對臨朝稱制不滿的人。過去之所以不告發,是因為念魚保家贊助起義有功。而現在魚保家幫助武則天,這些人也就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