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武則天傳奇> 第八十回初露端倪太后臨軒稱制恩威並重老臣忠心為國

第八十回初露端倪太后臨軒稱制恩威並重老臣忠心為國

2024-09-29 12:04:24 作者: 暮淺安

  在這一系列如搬家似的折騰之後,武則天喘了口氣,環顧四周,猛然發現:怎麼沒有敵手了?頓時渾身不舒服。實在無聊,這位女版獨孤九劍又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獨孤九劍第一式: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十二日,武太后御武成殿,臨軒稱制。

  史書記載:洛陽宮有三個向南的正門:中曰應天門、左曰興教門、右曰光政門。自光政門向里走,先過廣運門,再過明福門。和明福門並列著的是東西的武成門,從武成門進去,一個大殿便是武成殿。

  二月十二日這一天,武則天大駕光臨武成殿,睿宗也率群臣到達,再次尊母后為皇太后。十五日,太后臨軒稱制,令禮部尚書武承嗣冊立李旦為新皇帝,卻一直沒有舉行即位儀式。

  什麼叫「臨軒」呢?就是上朝處理政事;而「稱制」,就是自稱為「朕」,以皇帝制詔的名義發號施令。這是武則天要將自己代君執政的行為合法化。

  她是「倚樓聽風雨」了,那她兒子新皇帝李旦幹嘛去?也只好「淡看江湖路」了。幸好李旦夠聰明,自此「居於別殿」,不再主動過問政事。這點讓母后對他很滿意。

  武則天的議事地點,就在乾元殿後面的內朝宮宇紫宸殿裡,垂下一幅淺紫色的幔帳來,坐在後面視朝。自此武后真正聖衷獨斷。據《唐六典》記載,洛陽宮裡有紫宸殿這個名字,也可能因武則天是女性臨朝,以紫色帳慢為簾,故有其名吧。這一年,武則天六十一歲,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垂簾聽政。

  獨孤九劍第二式:改年號。這是她的拿手好戲,自從她當上皇后,大唐的年號幾乎是一年一變,有時甚至是一年數變。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六日,武則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光宅」。這樣一來,這一年就有了「嗣聖」「文明」「光宅」三個年號。第一個,是表示中宗上台;第二個,是表示睿宗即位;最後一個,則代表武則天名正言順地臨軒稱制。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大家疑惑——她是什麼時候想當女皇帝的?或許就是這個時候,她真的想做女皇帝了,而且想到了以周代唐的執行方式,證據就在她改元光宅這件事上。

  光宅是什麼意思?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年號非同尋常。

  《尚書·堯典》里有一個序,是說「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西晉著名才子左思的《魏都賦》裡面,則有「暨聖武之龍飛,肇受命而光宅」之句;另外,在唐人蘇頲的《武懿宗墓志銘》中,有這樣一句:「先後於彼新邑,造我舊周;光宅四表,權制六合。」

  「光宅」的意思,大約是指「使所居住的地方光彩熠熠」。《堯典》里說的是堯禪位的事,而《魏都賦》說的那個「聖武」是指什麼呢?是指「魏太祖武皇帝」。這人是誰呢?曹操!

  看到這個詞的淵源,就可以窺見,武則天想當皇帝的念頭,在此時已經相當明確了!武則天要於彼新邑,造我舊周,她要光宅四表,權制天下,開創一個新的時代。

  獨孤九劍第三式:東都洛陽改稱神都,洛陽宮改稱太初宮。

  這看起來沒什麼的,但其中有一個隱蔽的因素:

  洛陽是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陪都,東周的首都。武太后一直向天下宣稱武氏出自姬姓,為周平王少子之後。雖然歷史上洛陽先後在漢末和晉末兩次遭受浩劫,被夷為平地,但是由於隋煬帝不惜空耗國力地大加營建,洛陽的基礎建設一點兒不比長安差,再加上洛陽的地理位置比長安優越,氣候條件、交通條件也要勝過長安,無論是從文化底蘊和經濟政治角度考慮,把洛陽作為將來周朝的首都是再理想不過了。武則天已經在考慮如何「重造大周」了。

  獨孤九劍第四式:她臨軒稱制後,就把大唐的旗幟易為金黃色,改八品以下官員舊服青色為碧色,更加使人如墜雲霧的是,朝廷衙門及官職的名稱,又一次被更換一新。

  更換後的名稱充滿詩情畫意:中書省為鳳閣,門下省為鸞台,尚書省為文昌台;中書令(中書省最高長官)為內史,門下侍中為納言,左僕射為文昌左相,右僕射為文昌右相;吏部為天官,戶部為地官,禮部為春官,兵部為夏官,刑部為秋官,工部為冬官;御史台為左肅政台,增加一個右肅政台。其餘的省、寺、監、率名稱,都按各部門的職權令改名稱,表示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獨孤九劍第五式:自我炒作。臨軒稱制可是個大台階,百官稱賀,並爭著獻「符瑞」,即所謂「瑞禾」「瑞鳥」「瑞麟」「瑞雲」等一系列吉兆,表示對皇太后的擁戴。

  嵩陽令樊文獻「瑞石」,武則天讓他把「瑞石」取來在朝堂上讓百官觀看。尚書左丞馮元常出班奏稱:「狀涉諂詐不可誣罔天下。」武則天很不高興,把馮元常調出去做隴州(今陝甘一帶)刺史。

  獨孤九劍第六式:雞犬升天。武氏的侄兒一輩,武三思、武攸暨、武攸寧、武攸歸、武攸望等,也都統統加官晉爵。在此之前早已得勢的武承嗣,在政變之後就已被授為禮部尚書。當年二月太后冊立「嗣皇帝」睿宗時,就是由武承嗣主持的典禮。

  獨孤九劍第七式:穩定後方。雖說自己坐鎮神都(東都洛陽),但是長安畢竟是首都,也不能不管。她委任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禕之為同中書門下省三品;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抗倭英雄(詳情見白江口之戰)劉仁軌為西京留守。把整個大後方交給他,這足以表示武則天對劉仁軌是多麼信任,可惜,劉大人居然不領情!

  原來,太后臨軒稱制,朝中議論歸議論,卻都知道獨孤老太的手段,無人敢於當面指斥或犯顏直諫。唯有剛被任命為西京長安留守、已八十三歲高齡的老臣劉仁軌上表直諫。以年老為由,請求辭官;還提到當年漢朝的呂太后臨朝任用外戚,留下禍害,希望武后還政睿宗。

  表中有言曰:「呂后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說的是漢初發生的重大宮廷變故,武則天心裡是很清楚的。那是劉邦死後,懦弱的漢惠帝劉盈即位,大權落在母后呂雉的手中。呂后控制朝政十五年,封侄子呂產、呂綠為王,形成諸呂一派,排擠功臣、迫害劉氏宗親,搞得烏煙瘴氣。待呂后一死,高祖的親信大臣周勃、陳平等人把諸呂一網打盡,朝野無不稱快。呂氏弄得漢初政潮翻滾,人心不寧;而呂后成了外戚專權的反面教材,為後人嗤笑。

  獨孤九劍第八式:收買臣心。武則天一生都很「獨」,唯我獨尊,但是她還得顧大局。她知道劉仁軌在一班老臣心中的分量,也知道他提這建議是大公無私,於是以出奇的溫和態度予以勸解。

  她委派秘書監、侄子武承嗣帶去一封自己的親筆信,專程去長安城安慰劉仁軌。並回答了對漢初呂后專權的認識。

  信寫得懇切感人,甚至把劉仁軌比作蕭何,說:「昔漢以關中之事委蕭何,今托公亦猶是矣。」她特地解釋:自己臨朝,是因為皇帝還不懂事,所以只是「且代親政」。至於提到的呂后事例,武則天也沒惱火,反而說「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惘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也就是說,你提的意見我一開始很茫然,但仔細一想,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啊!

  此信文辭華美,情摯感人,足以顯示武則天政治家的氣度和胸襟,她認為劉仁軌用呂后的事來勸告自己,展現了劉仁軌的品質,忠貞、耿正、高風亮節,能敢於直諫,是「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她真誠地表示,「初聞此語,能不惘然」,但靜下來思考,真是一面明鏡啊!所以,表示感動、慚愧和快慰。最後,武則天披瀝膽表明心跡,勸老爺子還是以匡救天下為懷,作為先朝的老臣,不要丟下我們孤兒寡母不管,就不要以年老的藉口告老還鄉了。

  劉仁軌收到武則天這封信,大感意外!估計當初他是下了掉腦袋的決心給獨孤老太寫信的。

  看到自己尖刻地拿呂后比武則天,竟受到了尊重,做臣子的怎能不感動。至尊者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劉仁軌也就不好意思再堅持,於是再無話,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地為太后做事,守好西京,哄好孩子。

  當時,即位月余的中宗被廢,朝野又起議論之風。李氏宗室、百官人等,都攻擊武則天圖謀取而代之。劉仁軌德高望重,把他安撫住,輿論也就漸漸平息了。以一種無聲的力量,堵住了許多官員之口。

  劉仁軌這麼做當然不是希望武則天當皇帝,歸根結底,他還是為了李唐江山。古代的中國就是這樣,君主的性格、能力和品質,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衰。從大唐開國時起,到「貞觀之治」,再到「開元盛世」,李淵、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就是四座首尾相連的橋樑,一步步把國運推上去。

  很難想像,在太宗之後,高宗抑或李賢、李顯、李旦,哪一個人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因此,武則天的「橫加干涉」,無疑迎合了歷史的期待。說她奪權的動機是個人慾望也好、是帝王野心也好,只要是於國家有益,就不應受到那麼多指責。她的罪過多半因為她是個女人,她犯過的錯誤是每個大家都承認的「明君」都會犯的。如果她是個男人,恐怕早就被稱作「武周盛世」了。

  如果她在攬權之後不思進取,甚至擾亂朝綱,民不聊生,那麼她只不過是個陰謀家。但是,這位六十老婦在完全掌握政權之後,還是有一番作為的,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大唐盛世的帷幕,就是由她親手拉開。僅此一點,她就足以屹立於歷代「英主」的群像之列。

  獨孤九劍第九式:她要立廟。

  就在改元十天之後,武則天之侄武承嗣上表,請太后追尊武氏祖先,立武氏七廟。「七廟」是什麼呢?在古代禮制中,這是天子才享有的權利,即建立四親廟(父、祖、曾祖、高祖)、二祧廟(高祖的父親和祖父)和始祖廟。也就是《禮記·王制》里說的「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到後來,「七廟」也泛指帝王的宗廟。

  武承嗣的意思很明顯,他是想順勢而動,鼓動太后建立新的「領導核心」。武則天也恰有此念,她認為,自己貴為太后,按禮卻只能立「三廟」,顯然是男女不平等。但是,這裡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建七廟,那就成了天子之禮,屬於僭越,又容易授人以柄。

  她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拋給了大臣,讓他們去討論,順便探探口風。

  裴炎終於反應過味兒來了——大唐天下,危矣!這個提議他堅決反對!

  武則天只好稍稍做了一點兒讓步:下詔在故鄉文水立「五廟」。按古制,「五廟」是諸侯之禮,遜於天子。立五廟這件事,成了裴炎與武則天決裂的導火索。其實武則天對他還算不錯,雖有所疏遠,但比較倚重。裴炎卻不領情,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認定:一個當代的呂后,已經出現了!

  政治氣壓之低,已是山雨欲來。

  果然,就在武則天興致勃勃地導演托古改制大戲的時候,忽然有急報傳來:「徐敬業據揚州起兵,自稱上將,以匡復為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