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武則天傳奇> 第七十七回緊鑼密鼓裴炎出奇招顧慮重重太后露一手

第七十七回緊鑼密鼓裴炎出奇招顧慮重重太后露一手

2024-09-29 12:04:16 作者: 暮淺安

  侍中裴炎成了宰相中唯一的顧命大臣,也由此捲入了高層政治的旋渦。裴炎親領的這道遺詔,為日後政壇的諸多波瀾埋下了伏筆。

  高宗之所以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這樣的遺囑,全是出於對儲君李顯的顧慮。李顯是個資質平平的人,遠不及李弘、李賢。

  在李顯監國期間,玩心不改,仍然大肆遊獵。高宗與武后對他費盡了心思,除了加強東宮屬官的力量之外,還特別立李顯之子李重照為皇太孫,目的就是讓李顯安心,好好學習政務,多少要有個登大位的準備。可是李顯對父母的這一番苦心並不領情,依然我行我素。在三年半的太子實習期,幾無長進。

  武則天此時,面臨著人生的全新局面。事態進入了最微妙的狀態。

  太子李顯應在十二月初六在靈柩前繼位,七天後正式冊立為新君。按照慣例,在這幾天過渡期內,雖然還沒正式冊立,但只要嗣君是成年人,就可以發號施令。國家事務,一天也不能停轉。可是誰也料不到,受到高宗高度信賴的侍中、唯一的顧命宰相裴炎在這時候忽然插上了一槓子,改寫了歷史。

  他在嗣君即位的第二天忽然提出:嗣君既然還沒正式受冊,也沒開始聽政,那麼就不宜發號施令。這幾天國家有什麼急事需要處分的,應該由宰相奏議,然後由武則天以「天后令」的形式,下達到門下省執行。

  這個建議,石破天驚,鴨子游水,動作在下面。

  此建議其實並沒有前例可循,以前都是老皇帝一死,太子就成為實際上的新皇帝並開始執政,大臣們哪裡會有異議?而且更為可怪之處是,他的建議與遺詔的關鍵點正好背道而馳。高宗遺詔說「軍國大事不決」之時,才聽取天后的意見,而裴炎的建議則是任何事情都由宰相議定,呈報天后,再由天后發話。而門下省又是負責審核政令的部門。裴炎這個門下侍中,恰是門下省的首長。同時宰相班子的「政事堂」也設在門下省。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至此,明眼人可該看出門道來了。本來高宗去世,最高權力者應為嗣君李顯。現在裴炎無中生有,讓宰相和天后瓜分了最高權力,嗣君竟完全被架空!

  裴炎這個建議明顯是和武則天暗度陳倉,難道他也像李義府和許敬宗一樣,是武則天的擁護者?

  裴炎,字子隆,絳州聞喜(山西聞喜縣)人,史稱他「寡言笑,有奇節」。他出身於當時的名門「洗馬裴」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今陝西省富縣)折衝都尉,是個軍官。裴炎幼時就勤奮好學,在被補為弘文館(設在門下省的貴族子弟學校)學生後,每遇休假,其他同學大多出去遊玩,他卻苦讀不輟。

  弘文館的學生謀官很容易,但他志向遠大,在學館發奮讀書十年之久,精通《左氏春秋》和《漢書》。他的仕途也相當順利,明經及第之後,最初任濮州(山東省鄄城)司倉參軍,後歷任御史、起居舍人、黃門侍郎,於調露二年(680年)入相。

  很顯然,他已經是位高權重,無需再溜須拍馬討好武則天;能夠讓李治臨終託孤,也應該是個正直可靠的人。那他為什麼提了這麼個讓武則天欣喜若狂有機可乘的建議?

  這個建議的確對武則天有利,但不等於支持武則天獨樹一幟,當時他哪知道這個大唐的皇太后會稱帝呀!而且從這個人後來的言行看,有證據標明他是忠於李唐、反對武后專權的,並以此殉國,死得很壯烈,在徐敬業起兵一節會講到。可是,為什麼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出了這麼一個大昏招?這不是給武則天送去了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

  他之所以這樣做,有三種可能:一是對武后的參政已習以為常了,認為今後繼續下去也無妨;二是裴炎自己想避專權的嫌疑,拉上武后來平衡一下;三是裴炎在利益上與武則天不謀而合,即都是想廢掉嗣君。裴炎是想立李旦,而武則天是想奪回失去的權力。兩方有所默契。

  在人們還在對這條建議議論紛紛的時候,守喪七天很快就過去了,李顯正式繼承了皇位,是為中宗。那麼此刻,武則天要不要還政?

  她一旦失去權力,今後的生活會怎樣?不懂事的新君一旦掌握了權力,會不會變成昏君?這麼多年來,她為這個國家付出的一切努力,會不會付諸東流?她為這個國家殫精竭慮太多年,又豈能突然之間置它於不顧?不錯,當初不惜一切代價要抓住權力,是為了自保,然而時間日久,不知不覺成了一種責任。

  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從道理上來講,武則天都不會輕易放手。果然,七天之後,權力並沒還給即位的新皇帝。大小政事仍取決於武則天的意見,「太后令」仍然是最高號令。

  三十年的輔政及與高宗同朝執政,她對政局太熟悉了。在這段時間內,武則天很穩得住,馬上著手做了三件事,做出了穩定大局的內外安排。

  頭一件事,是安撫地位尊崇的宗室諸王。

  這些位尊權重的王爺是新舊交替時最不穩定的因素。他們都是重要地方的世襲刺史,擁有龐大的封邑。以往在歷朝中,新皇登基時,反對力量多依重王爺,發動變亂。得先把他們按住,不使其生亂。

  當時,唐室的王爺有高祖的庶子五人,是新皇帝爺爺輩的;還有新君叔叔輩的兩位王爺。高宗去世後,對於新皇帝來說,他們輩分升了一輪,官銜自然應該提升。

  所以,武后的第一道政令首先針對他們,代表國家朝廷,給他們送去春天般的溫暖。政令以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為太尉,霍王元軌為司徒,舒王元名為司空,滕王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魯王靈夔為太子太師,這是高祖的五位庶子。同時尊越王貞為太子太傅,紀王慎為太子太保,這是太宗的兩個庶子,新君的兩個叔叔。武皇太后尊他們為太尉、三司、太師、太傅、太保,這都是朝廷中極高的品級,使他們一時無話可說,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第二件事,是調整宰相班子,確定新君的朝廷中樞。

  此時朝中一批名相都已先後亡故,資格較老的只有劉仁軌和新提拔的輔政大臣、宰相裴炎,其餘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劉景先等,都是一撥新人,且都是低品級的宰相。

  她首先把太子少傅劉仁軌改任左僕射,仍讓他獨當一面,留守西京。再把裴炎從門下省調到中書省來,轉為中書令,讓他掌握出旨權。裴炎一動,連宰相辦公的地方都變了。以前宰相們都在門下省辦公,因此門下省也叫「政事堂」,現在也都隨著裴炎改在中書省議事——無疑,這是對裴炎白送她一塊大餅的投桃報李。

  其餘新人各有提升或者改任,劉景先為侍中、岑長倩提為兵部尚書參知政事、魏玄同以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左散騎常侍韋弘敏(中宗李顯的皇后韋後的遠親)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北門學士劉禕之為中書侍郎。官帽子一加高,他們自會感恩效力。

  最後一件事,是分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往并州、益州、荊州、揚州四大都督府,與府司共同鎮守。顯然是因為國有大故,先控制住當時最主要的經濟中心,以防萬一。

  這是武則天成為太后之後的三把火——乾淨、利落、周全。

  新君即位,天下晏然。政治、軍事、官員、宗室,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從這幾手,能看得出武則天已是謀國老手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