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默默無聞潛伏感業寺適者生存熱愛新生活
2024-09-29 12:01:21
作者: 暮淺安
長安夏日的一個黎明,層層殿宇內,剃度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
武則天回到自己的房間,穿好嶄新的素樸衣裙,盤了一個簡單的髮髻,輕輕掃了掃峨眉,然後整理好自己的小屋。儘管她有著誰都不曾有的當今皇帝的信誓旦旦,可她也知道,前路不可測。畢竟李治性格怯懦。他們的相愛,有太多阻礙。她不確定,李治願不願為愛付出代價。
此刻她需要面對的,是感業寺的晨鐘暮鼓,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放下一切。
「武才人,輪到你剃度了,速去昇平殿。」一個老尼站在門口冷漠地說。
武則天的心裡已經淡然如水,她款款而行,昂著那動人的、永不屈服的美麗頭顱。沒有人知道這個與眾不同的女子在想什麼。
她平靜地走過去,跪下來。任別人將她的頭發生硬地散開。她美麗的秀髮就那麼一縷一縷地滑落下來。
突然,遼遠的空中響起肅穆的鐘聲。媚娘仰望著被高牆隔離的一方天空,天空清澈澄明,沒有一絲雲彩。今天,是天子之典的佳日良辰,但是她看不見那些大鐘,看不見新天子的龍冕儀容,看不見那轟轟烈烈的火熱人間。當大典鐘聲最後的迴響消失在晴光麗日之下,她再也無法控制自己!一行熱淚翻滾而下。
千百年的進化論表明,最終存活的物種,不是最聰明的,不是最強大的,而是適應性最好的。
她畢竟是一個非凡的女人,有著男性的剛強、隱忍和執拗,很快便冷靜下來。怨天尤人只能自取滅亡。這裡是她當前的歸宿,她已接受了這個現實。
感業寺依山傍水,古樸秀麗,曲徑通幽,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她在皇宮十幾年,皇宮又給了她什麼呢?於是,她開始燒香禮佛,面壁打坐,誦讀經典。前文說過,她的母親楊氏熱衷佛學,她自幼受母親薰陶。入寺後,兒時的興趣愛好一下子被點燃了。她是個好奇心極強的女人,她想知道,是何種奧秘吸引唐玄奘為之奉獻終生。她研習的是玄奘創立的唯識宗,即法相宗。
就當是給人生來一次充電吧,多學一些知識,總比整天在悲嘆中老去要好得多。
因為有深厚的佛學功底,加上天資聰慧,武則天在鑽研佛學上如魚得水。她不僅融會貫通了佛學經典,還對玄奘法師的一系列佛學理論有深入研究,這為她執政後推行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武則天的勤苦功課,認真誦讀佛經,讓感業寺的主持長明師太對她另眼相看了,經常與她交談。
可是,武則天畢竟不是佛門中人。儘管她攻讀佛學很勤苦,她自己明白,那多半是在打發清苦的日子。她自知「六根」未淨,與佛無緣,大唐塵事,新皇帝李治,才是她關心的根本所在。
在參禪悟道的日子裡,她始終沒有放下一樣東西,那就是:她胸中不滅的希望之火。
隨著佛學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武則天的胸懷越來越開闊,思想也越來越開竅。她不再把入寺當尼姑看做是命運的不公。恰恰相反,她把這段經歷看做是人生的潛伏期。她想,人這輩子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潛伏的時候就得屈著,屈著的時候,也不要放棄理想與追求。
既然李治答應過接她回宮,她就等著他來,即使他不來,她也不會自輕自賤。要知道,天不絕人人自絕。
也許命運會讓你失去很多,但只要你自己不願意,沒有人能剝奪你追求的權利。沒有了理想,人將變得一無所有。在唐宮十二年,她從太宗皇帝那兒學到了強毅和堅韌。遭遇任何困難險阻,要學會收起眼淚。她記得先皇說過:眼淚不會贏得別人的同情。眼淚所換到的,是他人的輕蔑。即便跌進萬丈深淵,也一定要積極創造機會讓自己翻身,因為機會和成功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雖然李治這段時間音訊全無,根本沒有接她回宮的意思,甚至來看她一眼都沒有。但一切不是絕對沒有可能。經過十二年的宮廷歷練和人生洗禮,武則天深深懂得:機會不是靠等來的,而是靠創造出來的,只有善於創造並利用機會,才能離理想更近。這既是武則天事業成功的法寶,也是她的人生座右銘。
高牆森森的寺院,不可能給武則天提供實現理想的機會。於是,她只好自己創造機會,她要把創造出來的機會利用在李治身上,這當然要在感情上做文章。
武則天對李治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治,期盼李治。當然,她思念和期盼李治的終極目的是希望他到寺院來,把她接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