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武則天傳奇> 第十六回油盡燈枯仙逝翠微宮卑如小草寄身崇德坊

第十六回油盡燈枯仙逝翠微宮卑如小草寄身崇德坊

2024-09-29 12:01:18 作者: 暮淺安

  然而開創了這一切的唐太宗,也即將隨著夕陽的光芒走過歷史的長河。

  貞觀十九(645年)年初冬,遠征回國的李世民很快病了。接著,他最愛的小女兒晉陽公主不幸夭折,他痛苦萬分,一個多月不思飲食,終日流淚。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風疾是指中風,這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遺傳病。此病如果通過正規途徑治療也許能好,可他有病亂投醫,迷上了道士們提煉的金石丹藥。

  方士們自欺欺人,以爐火燃煉硃砂,以為吞食可生發固陽、延年益壽。其實丹鋁性熱,服之精神亢奮,久之,或食量太大就會慢性中毒。可他一點不知情,甚至還向從印度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求長生不老之術。想當年他意氣風發之時,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

  雖然玄奘沒辦法,可有個高僧倒有辦法——把人治死的辦法。

  

  話說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那個「一人滅一國」的大英雄王玄策從天竺回到了長安。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這麼爭氣,自然是驚喜不已,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封為朝散大夫。

  王玄策的俘虜中有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了李世民。不過李世民死後,王玄策受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也就是李治仁厚,要是換了武則天,他早掉腦袋了。

  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的丹藥,可以在大白天飛升。李世民就命他給自己造「延年之藥」。

  得病之後,他覺得在長安城的太極宮住著很不舒服,因為太極宮地勢低洼,讓人氣悶。為了養病,他在長安以南的終南山修建了翠微宮,作為療養的行宮。以便「安度晚年」。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最後一次來到翠微宮。可是,搬進去後,病情不但沒好轉,反而愈演愈烈,又得了「痢病」,痢就是痢疾,是拉肚子、腸炎之類的疾病。太宗吃了天竺和尚煉製的丹藥,下瀉不止,病勢突然加重。

  御醫們雲集翠微宮,空氣中飄溢著古怪難聞的煎藥氣味。含風殿中走過匆忙而無聲的侍女們。誰都知道這是一代名君最後的日子,因此所有人都心情沉重,被一種大廈將傾的恐懼和悲哀籠罩著。

  這些階前簾後的女子想到天子駕崩後自己的命運,更加黯然神傷。此刻,也有人將目光投向風度翩翩的太子。沒人知道武才人已經先行一步了。她陪他度過了這段難熬的時光。太子傷心,武則天就和他一起傷心。自李世民病重以來,武才人已幾天幾夜沒合過眼。她的迷迷濛蒙的大眼睛裡布滿了血絲。神情中除了極度的疲憊,還有著一種對未來的憂慮。李治看在眼裡,疼在心上。

  李世民只要稍稍清醒,一睜眼就能看到李治滿是淚水的臉,和一雙無比真誠悲哀的眼睛。他覺得很欣慰。

  太宗終致病危,他急忙把宰相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召到翠微宮,有氣無力地說:「太子仁慈,願卿等善為輔導,勿負朕言。」又向太子說:「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一面令褚遂良草遺詔,一面傳入妃嬪和太子妃王氏至榻前,目視太子和太王妃向長孫、褚遂良說:「今,佳兒佳婦(指當時的太子妃王氏,後來的王皇后,他深得公爹之心,後文提到,這句話給武則天登後位造成了很大阻礙),都交給卿等。」說完,再無他話。

  良久,宮內才響起此起彼伏的哭聲。為了每一種黑暗的殘花餘生,為了每一樁未竟未了的心愿,為了對死者的愛或者恨。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含風殿,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二歲。

  託孤大臣們馬上安排禁軍護送太子李治回到長安,先穩定局勢。同時帶領其他隨行人員,護送太宗靈柩,返回長安。兩批人馬匯合之後,才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駕崩的消息。

  這年的六月一日,太子李治在太極殿即位。依照他死後的廟號,稱為高宗皇帝。那一年,李治二十二歲,武則天二十六歲。以次年(650年)為永徽元年。

  此後,經過各種複雜的取捨權衡,大赦天下,文武進階。封長孫無忌為太尉兼中書令,任命李勣為尚書左僕射。立太子妃王氏為皇后,其父由陳州刺史進封魏國公,母柳氏封魏國夫人。

  而武則天這邊是另一番景象。

  根據北朝以來的慣例,死去皇帝的妃嬪有三種安置方式。第一種,妃嬪育有子女,隨子女到宮外居住,安享晚年。第二種,妃嬪沒有子女,但是具備一些才能,可以繼續留在宮裡。比如,唐高祖的薛婕妤是當時的大文豪薛道衡之女。她雖然沒有子女,但是因為飽讀詩書,被唐太宗留下來,讓她繼續留在宮裡任職,教育自己的兒子。她教的這個學生是誰呢?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最多的是第三種情況,被安排到為已故皇帝修建的別廟裡,或被安排到國家指定的尼姑庵、道觀中。武才人就屬於這沉默的大多數。

  太宗的喪禮儀式結束後,後宮裡未生子女的嬪妃們,一律被打發進感業寺。感業寺究竟在哪兒呢?

  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太宗崩,武則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可是遍查唐史,就是找不到感業寺的其他記載和具體位置。按理說感業寺屬於皇家寺院,規模必定不小,這麼神秘著實有點奇怪,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後來改名字或者搬遷了。為什麼會改名?感業寺究竟在哪裡?武才人是否真的出過家?問號一個接著一個。

  北宋的宋敏求在他的《長安志》中提出來:感業寺在長安城西南的崇德坊。崇德坊原來有兩個尼寺,東邊的叫做道德尼寺,西邊的叫做濟度尼寺。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後,這兩個尼寺都搬家了。道德尼寺搬走之後,原址建成了崇聖宮,這就是唐高宗給唐太宗建的別廟;同時,它西邊的濟度尼寺也搬家了,原址改成靈寶寺,安置唐太宗沒有子女的妃嬪。按照這種說法,感業寺就在崇德坊的濟度尼寺的舊址,當時叫感業寺,後來由於歷史變遷,又改名叫做靈寶寺。

  這種說法應該還比較靠譜。理由有兩點:第一點,這個記錄出現最早。持這種觀點的宋敏求是北宋人,北宋離唐朝相對較近,比較容易了解唐朝的真實情況。第二點,既然是安置唐太宗的妃嬪,那麼這個寺的位置應該和唐太宗的別廟相去不遠。唐太宗的別廟崇聖宮就在崇德坊道德尼寺的原址之上,證據確鑿,向無異議,那麼它西邊的濟度尼寺舊址用來安置妃嬪,也是一種合理的安排。

  武氏再度入宮之後,十分忌諱曾為太宗嬪御之事,立後詔書里也自稱先帝宮人,因此絲毫不提曾經入寺為尼,不願再與感業寺有任何聯繫,也是可以理解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