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盛世繁華震懾五湖四海名不虛傳開創貞觀之治
2024-09-29 12:01:15
作者: 暮淺安
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玄武門之亂」雖然是一場不光彩的殺戮,不過他積極進取,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之一。
他不但是個政治家,也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業餘愛好沒有讓他玩物喪志,反而增加了他的個人修養。在他的宏揚和鼓勵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他晚年著《帝范》一書教育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在隋末的軍閥叛變和農民起義中,唐初統治者親眼看到了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下令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提倡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在他的帶領下,君臣和諧,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除了給農民很多好處,他還重視商業。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這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時期,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闢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不但各國貨物源源不斷湧入大唐,大批留學生和闖蕩江湖的淘金者也紛紛來到唐朝。政府還專門設立了流所(和現在的使館差不多),開放邊境和關口。
由於東羅馬帝國(395—1453)的衰落,西方世界支離破碎。唐帝國的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僅廣州一城就有西洋僑民二十萬人以上。
來大唐的外國留學生,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這也是日本民族高明的地方。他們落後但不固執。
在吏治方面,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還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曾先後五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正是這些棟樑之才,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覆審批准後方可行刑。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
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390人,太宗審查時令390人全部回家過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3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貞觀是歷史上政治比較廉潔的時期。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最低點。
貞觀時期的三省職權劃分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
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
在外交上,李世民被譽為「天可汗」,也並非浪得虛名。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還包括對印度用兵的勝利。
頡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國軍隊活捉的北方民族最高統治者。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貞觀四年(630年),擊敗東突厥,被突厥各部尊為「天可汗」。
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犯唐,唐軍再次遠征,吐谷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貞觀十三年,高昌國失臣禮。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來得那麼快,嚇得大病,感到忽冷忽熱,幾天後竟然一命嗚呼,由此作為第一個被唐軍活活嚇死的人而載入史冊。
唐朝的另一個著名將領侯君集奉命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侯君集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餘。吐蕃軍退兵後,松贊干布做了頡利可汗也做過的事:派使者謝罪求和。但是他沒有放棄和親的請求。七年後,他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滿足。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誕生了專門的邊塞詩派,像「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成為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大唐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