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撒手人寰顯貴落地成平民躊躇滿志少女進宮變才人
2024-09-29 12:00:48
作者: 暮淺安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因病去世,武士彠本來就有哮喘病,得知李淵死了,喘得更厲害了,某天,一口氣沒上來,也追隨李淵而去了……享年五十九歲。
武士彠死後,李世民追封他為禮部尚書,賜諡號為「定」,命人將他的遺體從荊州運回并州文水老家安葬,並委派并州都督府長史李勣親自護葬。(以後會講到,這個人在武則天的生命中將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不過此時的他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他一定沒有想到,在歷史走動了若干年後,他會重新給這個小女孩以支持。)
武士彠這一生可以說沒什麼遺憾了,死得其所,極盡榮耀;可楊氏母女就慘了,抱著悲苦的心境,慢慢去適應沒有依靠的生活。此時的她年僅十一歲,回到并州後,武則天原來所熟悉的那個簡單的核心家庭一下子變成了鉤心斗角的聯合家庭。武則天幼小的心靈,開始認識社會。
武士彠與前妻生的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對繼母楊氏和她的三個女兒(大女兒後來嫁給了賀蘭越石,二女兒就是武則天,小女兒後來夭折了)非常不客氣。因為三個小姑娘還都沒出嫁,按照唐朝的習慣,出嫁還要分割財產。他們不願讓即將談婚論嫁的武則天姐妹從這個家中帶走點什麼,就使勁地排擠她們。
雖說武氏是一個大家族,應該還有管事的長輩。不過,族人在處理這種家庭矛盾的時候,通常向男不向女。男孩是一家人,還要在大家庭里共同生活,抬頭不見低頭見,而女孩子遲早要嫁出去的。武氏族人對楊夫人母女也非常刻薄,特別是兩個堂哥——武惟良和叫武懷運,對這娘兒幾個態度極其惡劣。
武氏兄弟的意圖很明顯:你們娘幾個從哪兒來的就回哪兒去吧,武家沒有你們的一畝三分地。楊氏本想後半輩子在文水修佛誦經,了卻餘生,把武則天姐妹三人培養成人,沒想到武家的屋檐下根本容不下她們。
不過楊氏可不是逆來順受的女子。那個時代,也不流行對月吟詠白海棠時不時吐口血的弱柳扶風的美女。那是平陽公主助父起兵馳騁沙場的時代,是尉遲恭秦叔寶闖陣單挑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女子,就如我們現今從唐代壁畫和陶俑中看到的,豐潤而鮮活,有著開闊疏朗的眉宇和雍容自信的笑容,嘴角眉梢都盈滿了生命的元氣和充沛的活力,那是大唐氣象。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好在楊夫人的娘家是豪門大姓,她在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有很多親戚。楊氏決定帶著三個女兒投奔長安。
貞觀十年(636年)初,楊氏帶著對武士彠的無限懷念,離開了讓她傷心欲絕的文水,一路車馬勞頓來到長安。武則天不知道自己會面臨怎樣的命運,但在離開文水的那一刻,這個飽受屈辱的小姑娘,咬著嘴唇,說了這樣一句話:「幾個缺德的哥哥啊,你們可是把壞事做盡了,早晚有一天,我會讓你們付出代價!」
光陰荏苒,一晃武則天已經長成十四歲的美麗少女。
才智過人的武則天來到長安後,她的視野更開闊了,志向更遠大了。她想在長安有所成就,給老家那幾個哥哥看看。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詣廣選天下美女、才女充實掖庭。
這對等待時機的武則天來說,不啻是一聲悅耳的春雷,她感到一個終生難逢的機會來了。十四歲的武則天暗暗發誓,我一定要進宮,我一定要光宗耀祖,那裡才有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她生性活潑、好奇、淘氣,並有些野性。當時她們母女處境尷尬,文水老宅、財產被異母兄長霸占,來長安也是寄人籬下的客人身份。要擺脫今日的窘境,就必須去爭取。
有機會就不能白白放過。這的確是武則天的性格,她一生都是如此的。她對自己很自信,認為以她的才幹、知識,是可以爭取到美好的未來的。何況,從已故父親的描述中,她早已崇拜唐太宗,要一睹自己心目中英雄君主的形象。
楊氏知道女兒的心意,半晌沒說話。望著二女兒輕快自信的步履,想想自己夫君早逝,又沒有支撐門戶的兒子,而眼前的二女兒小小的年紀就如此剛毅果敢,楊氏不禁流下了兩行熱淚。
雖說自家女兒的條件不錯,不過穩妥起見,楊氏帶著女兒走了趟後門。
武則天入宮的引薦人,可能是她的一位表姐——十三歲即進入秦王后庭累升至德妃的燕氏。
燕氏的母親和武則天的母親是堂姐妹。武則天在宮中可能得到她不少幫助,對她極為尊敬。很久以後,身為皇后的武則天和高宗一起去泰山封禪,當時已是越國太妃的燕氏在武后的安排下,與她共同主持終獻,參與了國家最高級別的祭祀大典,可謂榮寵已極。她去世之後,武則天極為哀痛,親筆制銘繡於座下。傳說這位燕妃自小就是一位過目不忘的神童,因才慧而招入宮中,十三歲即開始的宮廷生涯練就的城府、智慧和隱忍,對於武則天有不小的影響。
見面之後,德妃對武則天的才貌讚不絕口。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武則天很快就成了享譽長安的美人。
就這樣,武則天唯美而大方地出現在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當即聘她為五品才人。
此時的少女心花怒放,感覺一個新的天地在她眼前展開,根本不懂得何為「一入宮門深似海」。直到她同母親跪聽內侍使者宣讀詔書,她才扯出了長長的哭聲,長跪不起,呼喚著、嚎泣著,直到她步入小轎,簾幕垂落……
這個「才人」是什麼稱號呢?皇帝的嫡妻,也就是大老婆,叫皇后。在皇后之下,皇帝的小老婆們也就是妃嬪,也是分等級的,並且每個等級都有固定的人數。第一等叫妃,有四人,為一品;妃之下是二品的嬪,共九人;嬪之下是三品婕妤,九人;婕妤之下是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人;再往下就是五品的才人,還是九個人。
才人相當於皇帝的事務、文字秘書,主要負責安排宮廷宴會及休息娛樂活動,處理宮廷一些政令性文件。才人雖是職務,卻是皇帝姬妾的範疇,也就是近身侍女。
進宮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很難說清楚。一方面,十四歲的小姑娘,進宮就封為五品才人,確實是很榮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後宮佳麗三千人」,皇帝身邊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得寵的人卻寥寥無幾,那種所謂的「三千寵愛在一身」的人,整個歷史上都數得過來。此外,楊氏還有另一層擔心:她是隋、唐兩朝皇親,深知皇宮生活的殘酷性和女人命運的悲慘性。她生怕女兒一去不返,甚至慘遭不測。
但是武則天不這麼想,她覺得家裡的生活前景很暗淡,如果進了宮,也許會有新的機會。大概是父親武士彠喜歡冒險的基因遺傳給了她。武則天理解母親的那顆心,但她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臨上車進宮的時候,武則天對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您怎麼知道見皇帝不是一件好事呢?何必那麼兒女情長。
這也許只是一句臨別前安慰的話,意思是「我會過得很好,請不要為我擔心」。但從中已經可以看出,這個十四歲小姑娘不一般的見識和膽量。
帶著這種自信和狠勁,心懷夢想的武則天走進了唐太宗的後宮。但命運在給她開啟一扇窗的同時,也為她關上了一扇門。等待她的究竟是什麼?
第六回鶯鶯燕燕武才人好勝莽莽撞撞獅子驄失蹄
宮中佳麗如雲,從數量上講,可以叫「海量」;從質量上講,哪個不是年輕貌美?所以,武則天的競爭對手個個都不弱。
先說說她情敵的情況。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這輩子最愛他的大老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的人品和才德那是歷史一大美談,此時,長孫皇后已死,可還有第二號人物。
李世民當時最寵愛的人,是他曾經的弟媳楊妃,甚至一度想立她為皇后,大臣們一致反對才作罷。他決定不再立後。不久,楊妃為李世民生了一個兒子,這也是武則天入宮後,李世民生育的唯一子女。
即使沒有楊妃,武則天想要得寵也絕非易事。皇帝寵幸的常常是婕妤以上的嬪妃,因此混個臉熟沒問題,分得一點愛卻是大大的不容易。況且還有個同做才人的徐惠,這個人和武則天同時入宮,也是才人,比武則天小兩歲,是一個聰明可愛、阿娜嬌柔的小姑娘。
史書記載,徐惠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五個月大時就能開口說話,四歲時就能朗讀《論語》《毛詩》,八歲時就能寫出文辭優美的文章。
李世民喜愛徐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她身上具備長孫皇后的優良品德:溫文賢淑,善良敦厚,心繫天下。徐惠入宮時,唐朝已然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氣象,李世民回首過往,竟然有些飄飄然,也開始勞民傷財,搞一些形象工程。徐惠看不下去,勸諫李世民:「陛下,我們雖說綜合國力很強,但還有很多人沒解決溫飽,百姓負擔還很重,作為國家領導人,您務必要艱苦奮鬥,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
李世民不愧為一代明君。他對徐惠的忠言大加讚賞,很快破格提拔她為婕妤。從五品才人,到三品婕妤,再到二品充容(充容是九嬪之一)。徐惠前進了兩大步,可武則天還待在原地,不知她會作何感想?
徐惠深受李世民重用,也深深愛著李世民。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世民病逝時,徐惠因為悲傷過度,病情加重而死。據載,徐惠的病是可以治療的,但她堅持不吃藥,一心想要殉情,享年24歲。
武則天從十四歲進宮當才人,到二十六歲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時候,還是個才人。十二年,就算是再沒本事的人也該升升官了,可武才人還是雷打不動,可見有多麼不受重視。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武才人也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大姐大。
從十四歲到二十六歲,武則天最美的青春年華,卻也是她生命中最黯淡的日子。經常聽到有些女人痛哭流涕地說:「我為你奉獻了最好的青春!你就這麼把我拋棄了!」不錯,青春對誰來說都是寶貴的,更寶貴的,是走過青春時,自己交上的答卷。命運,也許沒有給你想要的,但堅持自己的信念,必然有屬於自己的天空。
才人作為後宮女侍,主要執掌祭禮、宴飲和引導命婦朝覲。因此入宮後要進行嚴格的教育和宮中薰陶、實習,等學好了,熟悉了,年齡大些了,才能去管事。
唐宮裡培養後宮新進女官的「學宮」有兩處:一個宮教館,收教館博士教育女官的算學、書法、音樂、美術和職掌知識、才藝等,猶如當今說的「專業知識」。另一個是文學館,由儒學博士掌教經、史、子、集、老莊、文賦詞章和吟詠等,猶如當今說的基礎知識。此外,還要由高一級有經驗的女官教習侍奉皇上和后妃的一些具體做法、禮儀是十分重要的實踐課。
作為一個宮廷新人,武則天也會跟我們今天的大多數職場菜鳥一樣,處處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以獲得加薪晉職的機會。
武則天少女心性,對徐才人(徐惠)的表現不服氣,如同班級的優等生,不服氣比自己更優秀的學生。所以,她下苦功夫,同徐才人比著學。她模仿《詩經》寫出祭祀和宴飲的宮廷詞章,再給詞章配上宮廷樂曲,在祭祀、宴飲時指揮宮中的樂隊演唱,酣暢淋漓,宮內紛傳她的才藝,她自得其樂。
她必須要用實際行動打動李世民,讓李世民對她刮目相看,所以就刻意迎合、模仿他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徵。李世民是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治國之策是他重點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武則天深受他的影響,希望自己也能幫他做點什麼,便潛心研讀歷史、政治、哲學和管理學書籍。後來,她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跟這時期的刻苦努力密不可分。
還有,李世民酷愛書法,尤其喜歡臨摹王羲之的書法。武則天的書法基礎也不差,也有樣學樣去練習。沒想到,她還真的練成了書法,並有作品傳世。
面對如此雄心勃勃的武才人,李世民仿佛並沒有過多關注。武則天豈能低頭認輸,她要尋找機會,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於是就上演了獅子驄(cōng)事件。
這個故事是由老年的女皇自己講出來的。當時已是大周朝久視元年(700年),宰相吉頊與河內王武懿宗(武則天的侄子)在女皇面前爭執,聲色俱厲。武懿宗,就是那個率數十萬大軍卻在契丹人面前望風而逃,反而殘殺河北老百姓冒充敵人屍首領賞,甚至奏請武皇將敵占區河北曾經被迫從賊的百姓盡數滅族的傢伙。吉頊對武懿宗這些行為當然萬分不恥,因此在爭吵中十分不客氣。這讓女皇大為不悅,覺得大臣當著她的面輕辱武家的人,分明是不尊重自己的權威,發怒道:
「太宗有馬名獅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壯朕之志。今日卿豈足污朕匕首邪!」吉頊惶懼流汗,拜伏求生,最後被貶外放。
獅子驄是一種馬的名字,鬃毛像獅子的頸毛,毛色青白相雜,性子暴烈。
唐朝的統治者有北方胡人的血統,受此前北方民族的影響,對婦女的束縛比較少。婦女不纏足,經常參加戶外活動,比如踏青、打獵、打馬球。當時的情景也許是這樣的:某天,風和日麗,太宗在一群妃嬪的擁簇之下來看馬來。他圍著獅子驄轉了一圈,不由得感嘆:真是一匹好馬,可惜沒人馴得了。其他的妃嬪都默不作聲,一片寂靜。突然,武才人挺身而出,說:「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鐵撾砸它的頭;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嚨!」
太宗聽了,哈哈大笑。笑著笑著,心裡突然感到震驚:這小丫頭也忒狠了吧,外表如此婉麗,性格卻如此剛烈,手腕又如此狠毒,可畏可畏。至於女皇自己說的「太宗壯朕之志」,這恐怕只是老奸巨猾的李世民隨口表揚了她一句,是成年人慣用的隱藏罷了。
在當時,毫無疑問,武則天的這個主意最終歇菜了。不過,從整個歷史進程上看,唐朝這匹「馬」的確最終被她馴服了。
讓皇帝感到可怕,後果通常很嚴重,萬幸的是,武則天那較弱的女兒身保佑了她,讓李世民放鬆了警惕,但從此對她多了一份戒心,也不敢重用她。
按邏輯來講,唐太宗應該喜歡武則天,因為他們的性格同屬一類:剛強、果決、權欲、殘忍、謀略,這是政治家、政權組織者、統治者的應有性格。可是叱吒風雲的男人不一定就喜愛同一類型的女子,尤其是搞政治、有政治野心、過分理智和獨立的女人。
李世民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肯定有工作疲憊的時候。有時,他想忘掉國事徹底放鬆一下,比如,和妻妾們聊聊家常調調情。武則天張口是文史,閉口是哲學,搞得李世民很煩很累。武則天處處模仿,是想和李世民有很多共同愛好和共同語言,這樣可以離他更近一點。但是她的這種做法弄巧成拙。原因是她涉世不深,不了解異性之間性格與愛好互補的道理。
武則天有很強的支配慾和控制欲,對待事物以滿足自我為最大價值所在。「得不到的便毀掉,一切事物只有為我所用才有價值」的實用主義觀念,正是她的一生信奉的準則。這種思維方式,讓她踢開了政治路上的一個個攔路虎。
多年以後,她才明白:男人無論是出色還是平庸,都不喜歡太過強勢的女子。你可以意志堅定,卻不能太過咄咄逼人。可以出建議獻計謀,卻永遠要讓他覺得做最終決定的是他。你可以展現你的才華和頭腦,讓他感到和你談話很有趣,卻永遠不要忘記在適當的時候裝裝傻,表示自己的角色一直都是解語花和賢內助。
她忍受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所帶來的羞辱和痛楚,一遍又一遍地檢討得失磨礪著自己,在這段痛苦和難捱的日子中,她的智慧和經驗也相應增長。如果上天再給她一次機會,準確地說,是一個合適的人,她一定會牢牢抓住。
若干年後,仁慈的上蒼果然給了她第二次機會,她再次見到了作為新皇帝的李治。她容貌已過盛年,而智慧卻正值巔峰。那時,她將無敵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