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康熙決策武力收復台灣
2024-09-29 12:00:13
作者: 陸幸生
對於台灣取何種態度,也是清政府反覆爭論的問題,以鰲拜為首的保守勢力極力壓制進取台灣的主張,但是康熙皇帝一直主張進取台灣,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啟用主張統一台灣的姚啟聖為福建總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籌劃武裝統一台灣。這樣明清之際第二位主張台灣回歸祖國懷抱的大將軍、民族英雄施琅登上歷史舞台,繼承了鄭成功統一台灣的千秋大業。而這位施琅將軍卻和鄭芝龍、鄭成功家族有著解不開的恩恩怨怨,但他終以統一大業為重,放棄私人恩怨,在血戰澎湖消滅鄭軍海上主力,在形成強大軍事威懾的前提下,以和平手段收復台灣,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據《清史稿·施琅傳》記載:施琅,字逐公,福建晉江人。初為明總兵鄭芝龍部下左衛鋒。也就是說施琅早年也是追隨鄭芝龍的海匪出身。只是在老鄭被明廷招安以後他才隨芝龍擔任了明朝的軍職。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進抵福建,鄭芝龍投降,施琅追隨也向清廷投降。隨後隨清軍征服廣東、勘定順德、東莞、三水、新寧諸縣。鄭芝龍被清軍掠去京城,鄭成功背父堅持抗清流徙於東南海島之間,曾經召喚施琅追隨,施琅堅決不干。鄭成功抓住了施琅,並扣押其家屬。施琅設計脫身,施琅的父親、弟弟、侄兒皆被鄭成功所殺害。順治十三年(1656年)施琅隨從定遠大將軍世子濟度擊敗鄭成功於福州,因功受同安副將。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施琅提升為同安總兵。
康熙元年,施琅升任水師提督。這時鄭成功已經去世。他的兒子鄭經率兵攻打海澄,施琅派遣守備汪明等人率舟師在海門抵禦,斬殺鄭將林維,繳獲戰船軍械。不幾年,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攻克廈門,鄭軍驚慌潰退,施琅招募荷蘭水兵,以夾板船擊潰鄭經水兵,斬敵軍首級二千餘,乘勝取得浯嶼、金門二島,因功加右都督。康熙三年加靖海將軍。
康熙十八年(1679年),鄭經率師西征時,由其長子鄭克臧奉命監國。克臧系鄭經長子,生於康熙二年(1663年),系鄭經之妾昭娘所生。由其岳父陳永華輔政。鄭克臧年少,但明敏果斷,有乃祖鄭成功之風。在陳永華輔助下,鄭克臧內戢兵民,外給糧糈,治理井井有條,凡事堅持原則,「雖諸父昆弟不少假」。鄭經從大陸敗歸台灣後,仍委政於陳永華,由鄭克臧監國。翌年(1681年)正月,鄭經欲慶元宵,命居民張燈結彩,鄭克臧聞訊,立即上啟:「偏僻海外,地窄民窮,屢年征戰,民不聊生。際茲清人整軍備艦,準備東征,人心洶湧,何必以數夕之歡,而費民間一月之食?伏乞崇儉,以培元氣,以永國祚。」鄭克臧方正有為,使諸叔及奸邪之人深為畏懼,害怕由其繼位,於己不利。因此,鄭經一死,侍衛馮錫范便帶頭以傳聞「監國非藩主(鄭經)真血脈(系昭娘抱養之子)」為辭,與鄭經之弟鄭聰等人共謀,收回鄭克臧監國之印,並殺之。當時鄭克臧只有18歲。
鄭克塽,鄭經次子,生於康熙九年(1670年),系鄭經之妻和娘所出。康熙二十年(1681年),姚啟聖先後接到台灣傅為霖密稟,鄭經已於本年正月二十八日病故。其長子鄭克臧也被絞死。年僅十二歲的次子鄭克塽繼承延平王位。因年幼,由其叔鄭聰輔政。鄭聰貪鄙懦弱,諸事皆決於馮錫范和劉國軒。傅在密信中指出「主幼國虛,內亂必萌,內外交並,無不立潰,時乎時乎不可失也!」姚啟聖據此上疏要求:「會合水陸官兵,審機乘便直搗巢穴。」康熙於六月初七日與大學士等會議商定後,頒布諭旨:
鄭錦(經)既優冥誅,賊中必乖離擾亂,應乘機規定澎湖、台灣。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提督諾萬、方正色等,其與將軍喇哈達、侍郎吳努春,同心合志,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剿撫並用,底定海疆。毋誤事機。[1]
這裡所說剿撫並舉,實際上是「剿」為主,動用軍事實力收復台灣,這是康熙皇帝決策武力進取台灣的的進軍令。御旨即下,朝廷上下依然對於武裝進取台灣有較大爭議,首先福建前線的軍事將領就有不同意見。對於畏敵不前觀望猶豫的的將領,康熙皇帝斷然採取措施。反對者中水師提督方正色被調任陸軍提督,閩海前線最高軍事指揮官——鑲黃旗滿洲都統寧海將軍喇哈達調京侯用。以施琅果斷替代方正色。康熙皇帝於七月二十八日向議政王會議宣布正式啟用原任右都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銜。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施琅鑑於朝中情勢複雜,為了能在征剿過程中加強與朝中的聯繫,提請皇帝派遣侍衛吳啟爵「隨征台灣」。兵部不准。康熙特批:「吳啟爵在京不過一侍衛,有何用處?若發往福建,或亦有益,著依施琅請行。」施琅任內大臣十餘年深知大內侍衛與皇帝的密切關係,受皇帝信任,請他隨征,無異於身邊增添一位監軍和欽差大臣,一方面可以解除皇帝對其忠誠度的懷疑,因為,當時朝中有人認為他的大兒子施奇(化名王世澤)和族侄施亥均在鄭軍任職,施琅不宜擔任前線要職。但是康熙力排眾議,力主施琅擔任前線水師提督,而且一直全力排除各種干擾,支持他的各項戰略部署,做到用人不疑。另一方面吳啟爵在關鍵時刻往來福建前線和北京宮廷之間,及時反映前線情況,傳達皇帝旨意,對統一進取台灣方略的實施起了重要作用。這也是施琅後來在底定台灣後搶在姚啟聖之前在皇帝面前奏捷的重要因素。
[1] 《清聖祖實錄·卷九十六》,第14、15頁。見《康熙大帝傳》,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