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晚明軼事:國難中的風花雪月> 八、老海賊鄭芝龍被掠北京

八、老海賊鄭芝龍被掠北京

2024-09-29 11:59:48 作者: 陸幸生

  隆武王朝死於外部環境壓迫和內部人員的分裂。原本依靠軍閥勢力而崛起,又因為軍閥的遽然離去而落敗。首鼠兩端的軍閥海賊鄭芝龍坐擁實力,待價而沽,早已心懷二心。他沒有公開決裂,乃是與清廷的投降條件一直未有談妥,清廷沒有表態給予他什麼樣的投降待遇以繼續維護家族的根本利益。他像是一條另擇主子的老狗潛伏在安海老巢,靜靜等待著主子拋出的肉骨頭。

  據計六奇《明季南略》記載[1]:清廷福建招撫使為御史黃熙胤,福建晉江人,與鄭芝龍是老鄉。開始時,鄭芝龍秘密派遣使者,悄悄與黃熙胤聯絡。後來汀州、漳州皆為清軍攻下,惟芝龍尚保有安平。鄭家軍軍容烜赫,戰艦齊備,炮聲不絕,響震天地。以前老鄭向清廷輸誠發出的信件,多爾袞當局一直未有回覆,主要是投降後的職位沒有做出承諾。他只能坐擁重兵猶豫觀望,未敢出動人馬迎接清軍到來。

  老海賊自恃不顧隆武帝命令擅自先撤關兵,空蕩蕩的關隘,面對虎狼之師,對清軍無一矢相加,無疑是開門揖盜,他是有大功於大清的。如果他率領廣西、廣東所屬部下,投降清軍,大清將兵不血刃地占領兩廣,他就應該是閩廣的總督。這是他投降的前提條件。這時清軍主帥多羅貝勒知道泉州鄉紳郭必昌與老鄭有交情,派遣他去招安鄭芝龍。

  老海賊對郭必昌說:「我並非不欲忠於大清,生怕清方以我擁戴唐王為帝而怪罪我。」這時清軍的固山將軍率兵已經逼近安平,鄭芝龍大怒說:「既然要招安我,又何必以軍戎相逼我!」

  多羅貝勒聞聽此說後,批評了固山,並令其離安平三十里駐軍。再派遣內院兩位官員,持書至安平,書中道:「我之所以敬重將軍者,也就是因為將軍能夠立唐王也。作為人臣為君主服務,如果有所作為,必然需要竭盡全力;力盡不能勝天,則投奔明主而事,抓住時機建立不世之功,此才是識時務的豪傑。如果將軍不輔立唐王,我又怎麼能夠重用將軍呢!雖然兩廣未平,我已經鑄刻了『閩廣總督』印信虛位以待將軍前來領取。所以我懇切期待將軍的到來,見到將軍後,我們共同商量地方的人才如何使用。」也就是他的部將們如何安排,等於給了老海賊一顆定心丸。

  果然鄭芝龍得到書信後,心中十分高興,他準備去赴約,見見多羅貝勒。他的兒子弟兄們對於清廷的承諾,心存疑慮,紛紛規勸老海賊帶著他的艦隊入海。他們說:「魚是不可能脫離深淵的!」他們不願意投降。而鄭芝龍自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為他的田地莊園遍布福建、廣東、廣西,自從他接受招安實際秉政閩廣以來,增置莊園、糧倉五百餘所。這些切身利益使他成為一匹年老昏聵的駑馬深深地眷戀自己馬廄,已經完全聽不進子弟們的勸諫了,再加上多羅貝勒所加灌迷魂湯,頭腦更加混亂,遂一意孤行進獻降表。在過泉州的時候,鄭芝龍大肆傳播張揚,誇大自己投誠的功勞;特別是老海賊手持貝勒爺的書信一路招搖,到處封官許願,賣官鬻爵,想得官者就地議價。

  十一月十五日,行至福州,謁見貝勒,兩人握手言歡,折箭為誓,以表示決不違背契約的意思。貝勒爺命令擺酒痛飲,宴席開張痛飲三日。第三日半夜,老海賊醉眼矇矓,還沒睡醒,就在恍恍惚惚中,被忽然拔營而起的清軍挾持而北去,其實是被武裝劫持押解著去了北京。他所帶來的隨行五百人馬,皆被安置在別的營地不得相見,亦不許通家信。

  為了保住性命,老海賊無奈地對著清軍將領的面書寫家書數封,皆叮囑「無忘大清朝大恩」等語。

  

  他面對背信棄義的多羅貝勒竟然說::「北上面君,乃芝龍本願。但子弟多不肖,今擁兵海上,倘有不測,奈何?」話中綿里藏針暗含機鋒,語帶威脅。貝勒卻說:「這些事就與你沒有關係了,亦不是你我能夠考慮的問題。」

  老海賊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當年橫行閩越的半盜半官、官匪一家、官商勾結的生涯。他不得不告別故土和莽蒼蒼的大海,被押解到北京成了清政府的高級人質。鄭芝龍遠行,鄭彩、鄭鴻逵、鄭成功等弟子皆率所部入海。張肯堂、沈猶龍等一批隆武朝官員亦前往舟山依靠魯王去了。唯他的三弟鄭芝豹在安平奉養老母。[2]

  鄭芝龍被劫持進京,陛見大清朝皇帝去了。他被編入漢軍正紅旗,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以歸順有功受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晉封同安侯。為安撫鄭成功,清朝對投降的鄭芝龍優待有加,芝龍數次奉令命鄭成功歸順,鄭成功均堅辭不受。

  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芝龍被彈劾縱子叛國,乃削爵下獄。順治十四年(1657年),原明鄭芝龍的將領,提督黃梧上疏,力主叛臣之家族應當逐出帝都,乃被命充軍盛京寧古塔(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唯未果行。

  鄭芝龍北上投清,鄭采、鄭成功繼續打著隆武年號,從海上反攻入漳州、泉州諸縣,汀州、邵武等地並亂;占據建寧府,福建的郵路為之阻隔。1648年,清順治五年戊子夏,清兵再入閩,破建寧,鄖西王率建州軍民抗清,死守建寧府。清軍破城,血刃三日。大劫之後建寧府城內百姓被屠殺十多萬,倖存者不上三百人,並殃及鄉村四里,史稱「戊子之役」。(見《建寧府志》)

  [1] 見計六奇著:《明季南略》,中華書局,第330頁。

  [2] 見計六奇著:《明季南略·鄭芝龍降清》,中華書局,第330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