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晚明軼事:國難中的風花雪月> 四、孫之獬的叛賣和報應

四、孫之獬的叛賣和報應

2024-09-29 11:59:36 作者: 陸幸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順軍占領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明朝滅亡,同年四月中旬吳三桂降清獻山海關,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兵入關,李自成受到吳三桂和清軍兩面夾擊,敗退北京入陝西。明朝文武大臣出五里之外迎接多爾袞大軍入北京城,五月三日多爾袞由朝陽門進紫禁城登武英殿,接受朝賀,標誌著清王朝替代明王朝,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

  然而,東南各省仍然為明朝殘餘勢力所把持,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弘光朝。九月順治皇帝由盛京出發,十天後到達北京,十月初一,年僅七歲的順治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即位。隨後,清朝廷要求江南各省「剃髮投順」,不服即派兵鎮壓。全中國陷於改朝換代的血雨腥風當中,北方和西北方主要是清軍和大順軍、大西軍的生死較量,東南方則是南明殘餘勢力和清軍的攻守之戰前後進行了十八年,期間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殘酷殺戮和悲壯的抵抗,留下了諸多可歌可泣的壯烈史詩。直到康熙元年南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在緬甸被吳三桂擒獲,旋即在昆明被殺。全中國才算歸入清帝國版圖。唯剩仍由鄭成功後人把持的台灣一地孤懸海外,堅持著最後的抗爭。

  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剃髮易服,對於講究儒家忠孝節義的中國士大夫而言就是亡國滅種,是難以容忍的事情,因而南方的士子們是反抗最為激烈的。無疑這種螳臂當車雞蛋碰石頭的壯舉,在力量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民眾對朝廷正規軍的對抗,帶來的只能是殺戮和犧牲。

  這些民族災難的造成都來自於剃髮易服的始作俑者孫之獬(1591—1647年)。在這場改朝換代的政治大變革大改組時期作為士大夫中的無恥小人孫之獬不能不提,因為他的這場表演頗具戲劇性,導致的民族之間的對抗,後果非常慘痛。

  《清史稿·孫之獬傳》介紹非常簡略,大約是清史編撰比較粗糙,且都為前清遺老辮子黨們所編撰,刻意迴避了那段剪辮子的痛史: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天啟進士,授檢討,遷侍讀。以爭毀《三朝要典》入逆案,削籍。順治元年,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土寇攻淄川,之獬斥家財守城。山東巡撫方大 上其事,召詣京師,授禮部侍郎。二年,師克九江,之獬奏請往任招撫,從之,加兵部尚書銜以行。三年召還。總兵金聲桓劾之獬擅加副將高進庫、劉一鵬總兵銜,市恩構釁;之獬議撫諸將懷觀望,不力攻贛州。之獬疏辨,下兵部議,奪之獬官。四年,土寇復攻淄川,之獬佐城守,城破,死之,諸孫從死者七人,下吏部議恤,。侍郎陳名夏、金之駿議復之獬官,予恤,馬光輝及啟心朗寧古里議之獬已削籍,不當予恤。兩議上,命用光輝議。[1]

  從上述簡單的介紹可以看出孫之獬也是明末清初很有意思也很另類的人物。在天啟朝閹黨魏忠賢集團和東林黨人斗得你死我活時,作為儒林中人他選擇堅決和閹黨分子站在一起,這當然和他在官場的既得利益有相當關係。

  入清後,孫之獬迅速投靠了新主子。後孫之獬全家被義軍所抓,而後被殺。但是朝野士大夫們卻津津樂道地看他的笑話,可見其人心喪盡,死有餘辜。

  《明史》記載,孫之獬為人陰險,心術不正。為官不久。就投靠閹黨魏忠賢。天啟七年,孫為順天鄉試正考官,閹黨工部尚書崔呈秀之子為白丁,孫之獬受崔呈秀之託,錄取其子為舉人。[2]孫某如此討好九千歲及其同黨,滿心以為會步步高升,不料,天啟皇帝因縱慾過度當年就死了,閹黨倒台。在崇禎皇帝下旨焚毀閹逆歪曲歷史攻擊東林黨人所編纂的《三朝要典》時,孫之獬力主不可毀棄這部偽造的歷史著作。竭力上書東閣,力爭不可毀,繼以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聲徹內外。於是他被打入逆案,削去官籍,被打發回老家,永不敘用。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滿清派遣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孫之獬立刻投降。他為了贏得滿清的寵幸,散家財,組織軍隊,鎮壓了明永鎮的抗清義軍,得到山東巡撫方大猷的賞識,旋即招入北京,擢為禮部右侍郎。

  作為閹黨餘孽老孫在明朝得不到重用,懷恨在心,想當官發財的心一直不死。賊心加上對於明朝君臣的懷恨,使得他在改朝換代之際後仿佛是冬眠的老蛇開始甦醒,對明帝國反咬一口。帶領全家率先剃髮易服,俯首乞降,表示對明帝國的無比決絕和對清帝國的無限效忠。攝政王多爾袞接納了他的忠心,讓他當上了禮部侍郎,多爾袞因天下未定,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仍穿明朝衣冠,漢人也是長袖圓領,網巾璞頭降清的漢族官員,也僅將頭髮束起,盤在頂上,用敬賢冠之類帽子罩住,所穿官服一如過去,沒有任何變換,上朝的時候滿、漢大臣各站一班。誰也沒有想到會叫漢人剃頭髮、編辮子,穿滿服。因為司空見慣,大家習以為常,相安無事。

  天下本無事,自有生事人。清軍攻下山東後,孫之獬投降了清廷,也許是出於對明朝的復仇心態,竟然別出心裁,生出花樣玩弄天下臣民,鑄成一場民族大禍。這廝把四周的頭髮剃去一圈,仿照清初滿族人的習俗在頭頂心編成了一條辮子,這種髮型被稱為「金錢鼠尾」老鼠尾巴似的從頭頂中央拖在腦後。這還不算,這廝脫下明朝服裝,換上窄小的馬蹄袖外褂,將自己從頭到腳進行了滿族式重新包裝。

  改裝第二天,在上朝站班時,他喜滋滋地往滿族大臣的班列中鑽,這個假冒偽劣的「滿人」,被憤怒的滿族大臣拒絕,將他推推搡搡地驅逐出班列。這廝只好舔著臉在站回到漢班大臣行列來。而漢人看他那剃髮易服不倫不類的模樣,掩著嘴偷偷地笑他那副滿人打扮,又將他驅逐出漢人大臣行列。

  這樣兩邊推來推去,使他非常尷尬難堪。惱羞成怒的他,在下朝後,竟然挖空心思起草了一封奏疏,大意是說,中原已定,凡事都應除舊布新,然官民的髮式和裝束仍沿漢習,這是陛下服從中國,不是中國服從陛下。接著這廝建議:「既建新朝,當立新制。大清德化所及,漢民衣冠髮式,亟宜易俗從滿。」孫之獬謬論一出,奏上九重,連攝政王多爾袞都未想到竟然在投降的漢大臣中有此奇葩能發出此種言論,乃下薙髮令。而東南士庶無不錐心飲泣,挺螳臂以擋車,皆因孫之獬這廝這些言論而釀造了千古奇禍。[3]

  剃髮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他們紛起抗爭,悲壯激烈的反剃髮鬥爭風起雲湧。以家族宗法儒學為源的中國人,或許能把朝代興迭看成是天道循環,但如果有人要從衣冠相貌上強迫施行歷史性的倒退,把幾千年的漢儒髮式和盛唐袍服變成「豬尾巴」小辮,不僅僅是一種對人格尊嚴的侮辱,簡直就類似「閹割」之痛。而且,以上種形象活著,死後都有愧於祖先,沒有面目見先人於地下。

  如果從文化、財產、等級等等方面在士大夫和平常民眾還存有歧異的話,在這種保衛自身精神和風俗的立場方面所有漢人幾乎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原本已經降附的地區紛紛反抗,整個中國大地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庭發布《剃髮詔書》,嚴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一人不剃髮,全家斬;一家不剃髮,全村斬」。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儒家訓導,使人們視剃髮、易服為奇恥大辱。

  清軍令全國人民十天之內一律「剃髮易服」。此道法令野蠻、短促、株連無辜,剃髮令下,嘉定城內起義頓時爆發,最後雖遭三次屠城,卻無一人投降,史稱「嘉定三屠」。同年,江陰已經歸順清朝的百姓接到「剃髮易服令」後,在陳明遇、閻應元的率領下,揭竿而起,拼死反抗,造成17萬人死難。此時,江陰城內幾乎沒有正規軍,都是不願剃髮的老百姓。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江陰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上演了「江陰八十一日」的歷史傳奇。

  多爾袞代表滿洲貴族對不執行剃髮令的城市發布「屠城令」,並帶領大軍血洗江南、嶺南。屠江陰、屠崑山、屠嘉定、屠常熟、屠海寧、屠廣州、屠贛州等等,清兵轉戰燒殺37載,方才初步平定中國。短短三十餘年間,使中國人口從明天啟三年的5165萬減至順治十七年的1900萬,淨減三分之二!除了明末李自成與明軍的殘殺、李自成與清軍的對殺,漢人反薙髮令而帶來的大屠殺規模也是異常慘烈的,不包括後來的「三藩之亂」導致的生靈塗炭,整個中國已經「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魯迅先生說:「滿清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所以後來祖籍高郵的吳三桂興兵反叛時,漢人精華已喪失殆盡,難以成事了。

  不過災難也很快降臨到孫之獬的頭上。清順治四年(1647年)因為受人錢財賣官,孫之獬受彈劾,被奪職遣還老家淄川。恰好趕上山東布衣謝遷起義,攻入淄川城,孫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憤怒的民眾一併殺死,「皆備極淫慘以斃」。孫之獬本人則被五花大綁達十多天,五毒備下,頭皮上被戮滿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髮」,最後還把他的一張臭嘴用大針密密縫起,肢解碎割而死。「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爾。當其舉家同盡,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鐵鑄不成一錯也!」在這次事件中,孫之獬家有八人殉難。其中孫之獬大兒子孫珀齡的3個兒子、二兒子孫琰齡的1個兒子被義軍砍死。孫琰齡的妻子和2個女兒被擄後,怕遭受凌辱,相繼跳井而死。《淄川縣誌》對此事件有詳細記錄。此種下場,連仕清的漢人士大夫也不免幸災樂禍。更可憐的是,他死之後,清廷以「之獬已削籍」,而「不當予恤」。

  顧炎武聞此消息,奮筆寫《淄川行》以賀:

  張伯松,巧為奏,大纛高牙擁前後。罷將印,歸里中,東國有兵鼓逢逢。

  鼓逢逢,旗獵獵,淄川城下圍三匝。圍三匝,開城門,取汝一頭謝元元。

  [1] 見《清史稿·下·孫之獬傳》,線裝書局,第1444頁。

  [2] 《明史·卷三〇六·劉鴻訓傳》。

  [3] 見《清朝野史大觀·清朝史料·卷三》,上海書店,第6、7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