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晚明軼事:國難中的風花雪月> 四、方以智投水沉江報故國

四、方以智投水沉江報故國

2024-09-29 11:57:25 作者: 陸幸生

  方以智曾經為自己的妹夫《孫武公集》作序文,對於青少年時期在南京的情況做了深情的回憶:

  余往與農公、克咸處澤園,好悲歌,蓋數年所,無不得歌至夜半也。農父長余,克咸少余,皆同少年。所志同,言之又同,往往酒酣,夜入深山,或歌市中,旁若無人。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相謂天下狂生也。

  也就是說少年方以智和孫臨等皆為耿懷報國之志的慷慨悲歌之士,他們都習文蹈武、飽讀詩書、多才多藝、志同道合而不拘禮法特立獨行。然而壯志未酬,在仕途飽經滄桑後,頓悟人生,以身許國。孫臨犧牲在抗清一線。方以智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十九歲考中舉人。一年後,又以殿試第二甲第五十四名的成績中進士,此時老父親方孔炤因在香油坪戰役中失利而被逮下獄,方以智每天膝行宮前為父伸冤不果。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他懷揣血書,呼號在朝門外,終於感動崇禎皇帝,帝以「求忠臣必以孝子之門」之嘆,開釋方孔炤。

  方以智入職工部,為觀正,鬱郁不得志,捲入黨爭。崇禎十五年(1642年)授翰林院檢討。兩年後即遭遇甲申之變,因哭先皇帝靈柩而被義軍逮捕,逃出後一路乞討到達南都,受到魏閹餘孽阮大鋮的通緝,到處躲藏。直到弘光朝覆滅,先後追隨魯監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鍵從事抗清活動,最終被永曆帝朱由榔十次下詔受內閣大學士。他固辭不拜,決心退隱,自謂「烽火尚容人玩世,山川不勸客趨朝」。生性狂放的方以智,表面上告別當年慷慨報國的志趣,縱情悠遊於山水之間,骨子裡依然關心朝政,不甘寂寞。不去做官,卻身在草野,心存魏闕,多次上書小朝廷將帥鼓勵他們戮力同心、臥薪嘗膽、愛民勤政,選用賢才。在二上辭書不久,嘔心瀝血向永曆皇帝進《芻蕘妄言》條陳五策,計言復明。當清兵大舉南下時,他曾聯絡東南抗清力量抵抗。順治七年(1650年)閏十一月清軍攻陷廣西平樂,方以智被捕。

  被俘後他始終不屈,清軍在他的左邊放了一件清軍的官服,右邊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讓方以智選擇。方以智毫不猶豫,立即奔到右邊,表示寧死不降。他的氣節竟然感動了清軍將領馬蛟麟,老馬將他送到當地梧州城東雲蓋寺供養。他披緇為僧,改名弘智,字無可,別號大智、藥地、愚者大師等。晚年定居江西廬陵青原山,自稱極丸老人。[1]

  順治十年(1653年)方以智至南京高座寺拜覺浪禪師為師,受大法戒後,參研《易》理,著述不輟。

  康熙十年(1671年)十一月,方以智被清廷以所謂粵事案發再次逮捕,也即他所參與擁立桂王永曆帝的種種舊案重新翻炒。在廬陵南解江西吉安途中癰疽病發於背,小船行至萬安惶恐灘,風浪忽起,小舟顛簸不已,背癰發作不治身亡,享年六十一歲。

  

  著名學者余英時在其著作《方以智晚節考》中,舉出種種有力的論據,認為方以智是在康熙辛亥年(1671年)船經惶恐灘時投水自盡,以全晚節。[2]

  滔滔贛江,沿途有十八灘,惶恐灘是其中最險的鎖口大灘。灘頭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名叫萬安。惶恐灘有「鬼門關」之稱,青山壁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地勢險惡,民間有「惶恐灘,閻王灘,十船過了九船翻」之說。歷史上,那些途經此地的失意文人、貶謫政客或窮途英雄,在惶恐灘如此驚險之地,便聯想到國難深重、命途渺茫、身世飄零,不禁悲從心來,黯然涕下。北宋紹聖元年,年近六旬的蘇軾被貶謫至惠州,詩人在《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詩中云:「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公元1129年,南宋高宗祖母隆祐太后遭金軍追擊,在萬安皂口倉惶登陸逃命。幾十年後,愛國詞人辛棄疾經過萬安時,在惶恐灘上方的皂口壁上,提筆寫下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的感慨詞句。南宋末年,惶恐灘又迎來了一個形容憔悴、目光如炬的詩人,他手戴鐵鏈,腳穿鐐銬,長髯飄飄,他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惶恐灘頭,他寫下那首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自此,惶恐灘成為孤臣泣血死節之聖地。

  余英時在《方以智晚節考》中斷定:方以智在惶恐灘頭乃「不得不死」「死得其所」!

  方以智的家人和朋友私下都認為他是投江自盡的。當時,方以智年已六十一歲,身體孱弱,在押解途中,朝廷破例允許他的少子方中履、侄兒方中發、孫子方正珠一道隨行。特別是方中履,和父親須臾不離。方以智自盡的所有情況,他、包括隨行的方中發、方正珠肯定都是很清楚的。在他們當時的詩文中,也沒有一個字提到方以智是因病而死。但是,迫於當時的政治氣氛,他們又無法說明真相,只能在詩文中暗示方以智是自盡完節。

  例如,方中履在他的《汗青閣文集》中說:「先公慷慨盡節,不少曲撓」「惶恐灘頭,先公完名全節以終。」方中履《哀述》一詩專為記述方以智艱辛的一生,其中多處暗示死亡真相:如「波濤忽變作蓮化,五夜天歸水一涯」。在佛教中,蓮花是從俗世中解脫而生於佛國淨土的聖人化身,這裡顯然暗示方以智投水而死,後一句點明死亡時間。再如,「激楚如今當再擬,教人無奈賦招魂」,這顯然是將方以智比之於屈原。再如《月夜迎先大人柩,會三弟、侄、兒珠於樅陽江口》一詩中寫道:「天高來夜月,霜白照離人。此際悲歡共,招魂到水濱」。若是病死,方中履斷然不會說到水濱去招魂。僅從這些詩文就可以斷定,方以智是沉江完節無疑。

  方以智是朝廷要犯,他的自殺,事關重大,江西地方官為推託責任,集體謊報「病故」。同時,方以智的親友因恐連累無數當事之人,也自然不會在文字中透露死亡真相。這樣,方以智病故說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但事實就是事實,三百多年後,方以智的死亡之謎終於大白於天下。

  方以智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400餘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廣博,文、史、哲、地、醫藥、物理,無所不包。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冬,方以智靈柩移葬家鄉桐城浮山枲花岡,依其母親墳塋一側。墓前楹柱一副對聯云:

  博學清操垂百世,名山勝跡共春秋。

  著名學者王夫之有詩二首吊方以智云:

  其一

  長夜悠悠二十年,流螢死焰濁高天。

  村浮夢裡迷歸鶴,敗葉雲中哭杜鵑。

  一線不留夕照影,孤虹應繞點蒼煙。

  何人抱器歸張楚?余有南華內七篇。

  其二

  三年懷袖尺書深,文水東流隔楚潯。

  半嶺斜陽雙雪髩,五湖煙水一霜林。

  遠遊留著他生賦,土室聊安後死心。

  恰恐相逢難下口,靈旗下沓寄空音。

  [1] 參見羅熾著:《方以智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 參見《余英時文集·第九卷·方以智晚節考》,廣西師大出版社,第188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