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祖皇帝的負資產

2024-09-29 11:56:16 作者: 陸幸生

  皇族本身除了嫡長子繼承外,朱元璋這位慈祥的老祖宗深謀遠慮,為子孫後代設計了某種永享榮華富貴的王位分封制度。朱元璋花了六年時間殫精竭慮弄出了一本《皇明祖訓》對於親王的待遇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也就是皇帝的子孫在成年後就可到封藩之地就位親王,為之建造了豪華壯麗的王府,有權挑選最好的土地,王府的每一位正式成員都享受著豐厚的國家俸祿,這些開支全部由國家稅賦承擔。但是王爺們不能參與國家政治活動,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不能擔任各級官員,不能交集外臣,甚至邁出封地一步都得向地方官員報告。這其實就是用財富贖買了王爺們參與政治的權力。而王爺們參與政治的熱心,往往就是心懷叵測利用王族優勢謀取皇位的開始。這些人只是寄生在老祖宗開創的江山社稷上利用特權安享榮華富貴坐吃山空的主,毫無治國理政的能力。

  這些人雖然被皇家嫡長子繼承制度排除出了皇位的角逐圈外,但是卻帶著皇家的特權流放到了各省州府儼然成了州府縣的太上皇,政治經濟特權依然凌駕在地方行政權力之上,連同他們的家奴們也可作威作福、欺男霸女,巧取豪奪。他們其實就是皇家放飛出的一群蝗蟲,瘋狂而肆無忌憚地吞噬著民脂民膏,因而民憤極大。在明末農民起義的高潮中他們也是農民軍宰殺的主要目標,下場極其悲慘。

  祖宗欠下的血債,當由這些末路王孫們的血肉來償還了。然而,皇族子弟同為龍脈,不甘於默默無聞終老於封地,總想在政治上出人頭地。比如洪武皇帝駕崩後,皇孫朱允炆繼位,皇四子燕王朱棣有過舉兵起事,發起所謂「靖難之役」造反成功的先例。

  朱棣的勇於造反的精神,鼓勵著後起的皇子皇孫們起來奪權的野心,除了宮闈鬥爭的殘酷無情外,也有藩王在封地效朱棣起兵謀反。如寧夏的安化王朱寘潘、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就試圖邯鄲學步般地效仿朱家老四起兵造反,然而無所成功者,最終身首異處,圖落笑柄。寧王謀反失敗的故事在馮夢龍為他的思想偶像王陽明所寫的紀實文學《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生靖亂錄》有精彩的描述,此處暫不贅述。

  到了明末王族人口急劇膨脹,從洪武年間的五十八人歷經十六朝皇帝的不斷分封繁殖,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子孫已經高達一百多萬人之眾。隨著王族人口的不斷增加,國家稅賦保障這幫寄生蟲的開支日益浩大,中央地方財政均不堪重負,如河南年財政收入為八十四萬石,而需要供應給王爺的是一百九十二萬石谷,「借令全輸,也不過供祿米過半」。嘉靖年間的大臣紛紛不無焦慮地指出,不久之後,以中國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出現舉全國之力,也無法養活朱氏一家一姓的荒唐場景:「王府將軍、中尉動以萬計,假令複數十年,雖省內府之積貯,竭天下之全稅,而奚足以贍乎?」「將來聖子神孫相傳萬世,以有限之土地,增無算之祿米,作何以以算其後?」[1]

  可惜這些聖子神孫的結局,在改朝換代的刀光劍影中變得十分悲慘,不少王族被屠戮一空。他們因為自身的貪婪,所激起的滔天民憤已化為怒火最終那些巧取豪奪的巨額財富連同自己的生命一起為席捲而來的巨浪所吞噬。農民起義的烈火焚毀了他們期待的萬世一統的江山社稷,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他們只能無可挽回地走上「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不歸之路。這裡僅舉明萬曆朝離皇帝血統最近的皇子王孫福王父子的悲慘覆滅為例,而知曉江山易代之際,高岸為谷,山谷為陵的滄桑巨變,覆巢之下無完卵,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豈是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1] 見張宏傑著:《坐天下——解讀中國帝王》,人民文學出版社,第287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