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朝短暫的迴光返照
2024-09-29 11:56:13
作者: 陸幸生
朱佑樘生存的偶然性,被發現的偶然性,立為太子的偶然性,導致了失落王朝有了一個短暫的迴光返照。他人生的多災多難養成了性格的成熟,處理政務的圓通,最終甚至延緩了皇朝沒落的時間表,鑄就了「弘治中興」18年的帝國輝煌,也算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皇帝典範。
對這位弘治皇帝,明史評價甚高,稱明代:
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洪、永開國,姑可不論;仁、宣之治,國力強盛。至正統以後,外有瓦剌之擾,內有民變之憂,交困之勢,堪為疲敝。至成化朝,後宮干政,宦官當道,朝臣多小人,似頹勢已定,而明孝宗登極之後,挽定局面,清寧朝序,一時間內外無憂,後世史家稱之為「中興令主」[1]
明史修訂向稱嚴謹,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設立明史館,康熙十八年(1679年)開始撰修,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編撰完《明史稿》。第二年,張廷玉受召為總裁,於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前後歷經94年。這其中當然也有著清代統治者對於前朝皇帝貶低和對本朝的美化,因而不能作為嚴格意義上的信史來看。
明史所謂的「中興之世」,可以視作是大明帝國自正統以後開始由治到亂的下滑時期的小勃興,孝宗所採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只是刮骨療傷般的治標舉措,而根本改變不了帝國病入膏肓的本質。下滑線從正德皇帝開始延至嘉靖、隆慶、萬曆一路走低,直至以後的天啟、崇禎朝繼續一落千里般地迅速下滑。雖然其間有著張居正時代的小高潮,然而人亡政息,高潮以後復歸於江河日下。
封建專制統治的家天下本質,改變不了人治特。嫡長子繼承制的接班人體制導致了統治階級接班危機在於統治者遴選範圍窄小;八股取士的人才拔擢機制大大限制了統治者對於人才拔擢的範圍;王族圈子享受昇平日久,在富貴溫柔之鄉成長的弱苗終難成治國大器,一班紈絝子弟有何德何能,無非是繼承了高貴的血統,自以為天縱英睿地藉助奸佞和豎宦統治著子民作威作福罷了。
承繼大統的正德皇帝只是一個劣性不改的頑童而已,靠玩笑般的隨心所欲去統治一個東方大國,國家朝政只能在玩笑般的統治中轟然崩塌。王朝大塌陷中繼位的嘉靖皇帝在歌功頌德的青詞譙齋中,崇信方術,迷信煉丹,夢想長生不老,朝政依然在奸佞嚴嵩集團和宦官集團把持中腐敗墮落著。以後的萬曆藉助於文官集團張居正和宦官集團馮寶,還算和諧地合作了很多年,王朝迴光返照了相當時間。而當這兩個頭腦清醒的人死後,迅速遭到清算,朝政依然糜爛如故了。
以後泰昌、天啟兩個文盲治國,豎閹魏忠賢秉政,文官集團分化,幫派林立,黨爭四起,王朝風雲變幻,建州女真族努爾哈赤勢力不斷膨脹,迅速統一滿洲各部,開始向遼東各地擴張,西南諸省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動搖了執政者的基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大廈既倒。統治集團內部已經難以有力挽狂瀾者,拯救王朝於萬一。
[1] 《明史·卷十五·孝宗本紀》,線裝書局,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