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虞妹巧獻破城戟

2024-09-29 11:52:49 作者: 朱宏

  項羽與虞姬自從在會稽成婚以後,夫妻兩人恩愛有加,情意綿綿。虞子期也受到項羽的器重。此次,攻取棠邑之後,項羽帶回來一批曾為秦軍打造兵器的工匠,特命虞子期率領這一班工匠,重操祖業,冶煉銅鐵,打造兵器。

  這一日,虞子期來見,稱他與呂馬童等率領一班工匠,剛剛用從棠邑帶回的一批銅鐵坯料,打造了諸多的新式兵器,請項羽前去審驗,隨後可發至士卒手中。項羽遂與虞子期等一同來到打造兵器的營盤。

  一見之下,果然名不虛傳。虞子期與呂馬童領著一幫工匠,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裡,竟然製造了許多的兵器,足有上千件之多。一旦運至軍中,當是如虎添翼。項羽拿在手中觀看,甚是高興。項羽與子期、虞姬同在「鐵匠鋪」里觀瞻,兵器品種多樣,造型奇特。便隨手拿過幾種兵器,以作小試,待試過幾件兵器後,項羽向子期、虞姬二人道:「這些兵器別人用尚可,如是我用就太輕了,而且式樣也老套。」

  虞姬見項羽似有不滿,即對子期使了個眼色,子期遂到另一內屋,取出一件丈二長的兵器,遞給項羽道:「你且試試這件!」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項羽從子期手中接過兵器,重百餘斤,不僅漆黑鋥亮,宛如鎢金,而且式樣新穎,菱形矛頭一側,尚帶月牙形彎鉤,更是銳利非常,簡直為平生之所未見。當下,項羽接過兵器來到院中,旋風般的舞了起來。

  虞姬立於一旁,見項羽手持兵器,在院場中拉開架勢,如風疾草舞般騰挪跳躍,進退有序,刺搠砍劈,皆揮灑自如,簡直舞得潑水不進,電閃雷霆。見丈夫武藝精猛如此,虞姬心中自是喜不自勝,興奮不已。項羽按著長槍套數,舞了一路,便收了架勢,遂向子期道:「此兵器甚合我用,比我原先使用的方天畫戟更勝一籌,只是未知其名。」子期道:「此兵器乃將戟、戈、矛、斧、叉的功能集於一身,是新近打煉而成。我虞家為江南練劍世家,對十八般兵器無所不曉,於是取各種兵器之長,融於一刃。然,若問其名,我也未知。」

  項羽細問其故,虞子期這才又道:「前人兵器譜上未有此兵器,此乃依虞姬妹的主意打制而成。」

  項羽又問:「虞姬怎會曉得我的心思?」子期道:「虞姬妹向來知兄台身材高大,天生神力,一般使用的兵器方天畫戟,甚不合其用,故私下裡暗自揣摩,不知用了多少時光,方才繪好圖樣,稱作『天龍破城戟』(後人也稱『霸王戟』)。交予我時,特別囑咐,需按圖樣做。我與徒弟等人反覆試驗,方成此佳器。」

  項羽不由大喜說:「這是夫人為我置辦的最好的禮物!我就此收下了!」接著,項羽又囑咐虞子期,繼續招募工匠,冶煉銅鐵,多多打造兵器,並製作鎧甲、馬鞍等裝備。

  項羽自從有了趁手的天龍破城戟,每日披掛整齊,以不負韶華、只爭朝夕的勁頭,在「九連山」下那塊百畝方圓的「甸」上,開始整肅部隊,操練兵法。每日都於點將台上搖旗吶喊,操練隨自己先期過江的兩千兵士。那整齊的口令聲、喊殺聲,似驚雷滾動,在山窪間久久迴蕩,引得周圍十里八鄉的青壯年,甚至大姑娘、小媳婦,都來圍觀。不久,更有許多青年前來投軍,使項羽的義軍擴充至四五千人。

  隨虞子期一起來的呂馬童,在「九連山」山麓建起數座「飲馬池」「箭靶場」。這「九連山」山麓,竟有一大片羊草,羊草又名鹼草,是多年生草本,牛、馬、羊都喜歡吃。呂馬童知道「千里馬」最愛吃這種香噴噴的羊草。吃了此草的烈馬,無論你騎在馬上如何射箭、揮刀、掄錘、挑槍,馬兒都可以奔跑自如。

  當年,會稽太守殷通,響應陳勝,發兵反秦之時,欲拜桓楚為將。但桓楚當時卻藏身於「澤中」,即太湖附近吳郡一帶。項梁便以此為由,打發了殷通。但心中一直記著桓楚這個有能耐的角兒。後來,身居「澤中」的桓楚,聽說項梁在會稽舉事,也想重出江湖,舉義反秦,首先便渡江欲投奔陳勝,不承想,陳勝已被秦軍所敗,只好暫避在江北棠邑地界的老山。項羽過江後經多方打探,才得知桓楚的確切下落,於是記起臨行時項梁的囑託:桓楚一部已渡江集聚在棠邑一帶,務必儘快招攏他,以壯我義軍軍威。

  一日,項羽自忖:素聞桓楚部兵馬強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既然已打探到其下落,何不前往一觀?於是決定,立即聯絡暫時落腳在老山一帶的桓楚部一起反秦。虞姬再次自告奮勇地說:「妾身願隨君同往,助夫君一臂之力。」

  桓楚將中軍營帳設在老山西華峰下的獅子嶺上。此嶺位於大刺山與西華山之間,高三百六十米,山上有五個峰,以西華峰、蓮花峰最為奇特,據傳,地藏菩薩在西華山坐了一夜,後山石頭從地下訇然而起,形態很像獅子形,故此得名。側面有一個龍洞,位於海拔四百多米的龍洞山上,以其山勢險峻、洞大深奇以及美妙的傳說吸引了桓楚。

  桓楚自詡有龍附體,一到此地,便於洞中修煉起來。

  那日,項羽攜虞姬來到洞前。只見洞口上方奇石峭立,形似雕工流暢、造型精美的龍首,此時正值冬春交替,端的是,雲霧低空繚繞,穿洞而過,若隱若現,謂之龍洞仙境,亦是恰如其分。

  洞內有一大廳,能容千人,兩廂石壁數丈,巍偉峻峭,洞高十丈余,常年滴水,廳側有岔洞,洞中有洞,深不可測。

  桓楚端坐於洞中的龍椅之上。雙方一見面,桓楚便指著項羽的鼻子,趾高氣揚地說:「爾等初出茅廬的少兒,竟敢來說服我與汝等合兵一處,倒要我等聽命乎?」

  項羽毫無懼色地放言:「將軍何出此言,你等浪跡天涯多時,難道不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之說?武藝高下,一比而知。

  從來勝王敗寇,敗者俯首稱臣。」

  桓楚提議,先決刃,後展力。隨即喚出一個部將,就在洞內大廳擺開陣勢。就在此部將,立足未穩之時,虞姬已經劍出寶鞘,鋒指喉心。

  兩刃相接,亦如丹鳳朝陽、游龍戲鳳,白鶴亮翅、金雞獨立。

  一番纏鬥,便不下五十回合。猛然間,只聽得,「咔嚓」一聲,嚇得圍觀眾人一聲驚呼,以為雙方必有一人身首異處,血濺當場。

  沒想到,卻是虞姬手執「軒轅劍」,將桓楚部將手執的大刀一劈為二。

  項羽大吼一聲:「夫人,好劍法!決刃贏也!」

  桓楚依舊不服,說:「好男不和女斗!如此還需決力。項將軍若有敵萬人之力,我們就服你,洞中有一大鼎,近千斤重,你能舉得起嗎?」項羽先讓桓楚手下四名健壯的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未動。

  項羽在「九連山」上,領著兵士握舉「石器」,操練臂力,其力氣比在會稽時更勝一籌,四五百斤不過探囊取物耳。於是,他撩起自己的衣襟,大步走到鼎前,穩穩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看得桓楚目瞪口呆,滿口答應:願與項羽合兵一處,服從將軍調令,立刻拔寨移兵,隨將軍一同北伐擊秦。

  話說這義軍隊伍轉眼間擴充至五六千人,這麼多人在「九連山」山麓和山下「甸」中安營紮寨,吃飯便成了大問題。

  虞姬一力擔起後勤補給之職,她和糧官統籌安排調度隨軍糧草,調遣部分士兵在操練間隙,燒飯烹菜,同時又集結了臨時募集來的一幫老婦、僕役,為將士們做好後勤保障。

  為了義軍能吃飽喝足,有勁打勝仗,虞姬傷透了腦筋。為了尋找理想的水源,她東奔西跑,只找到兩口百姓用的水井。這水井雖然一年四季皆不乾涸,但出水量太少,每隔一會兒才湊滿一瓢,當地人俗稱「瓢兒井」。一家一戶,靠它飲用,勉強得夠。

  對於眾多義軍而言,便是「杯水車薪」,連呂馬童設置的「飲馬池」中也難覓甘霖。虞姬被劉莊主領到莊後那口被百棵桃樹圍繞的小水塘前,被那平如鏡面的塘水深深吸引住了。她一下子回憶起了自己家鄉的「虞溪溝」和那個美麗的傳說:遠古之時,年逢大旱,人們乾渴難耐,牛郎無法耕種,織女織不成布,餓死很多人。為救天下蒼生,觀世音菩薩將手中銀瓶和柳枝交給七仙女。

  七仙女下凡,用柳枝沾上銀瓶中仙水,往乾涸的土地上一灑,便引來數條溪水。

  虞姬多麼想自己也能有這樣一根柳枝和一瓶仙水啊!

  眼前,這劉家塘的水,雖比「瓢兒井」要多,但那麼多人馬一用,恐怕也會枯竭。虞姬真希望自己能像七仙女那樣,拿根柳枝,沾上仙水,在地上輕點幾下,便讓地上冒出許多股清泉,形成一片大如小湖的塘口,以滿足今後上萬大軍飲水的需要……她苦苦思索著,突然靈機一動:挖塘取水!

  那日,虞姬隨項羽到吳家窪中探望傷病的軍士。虞姬看到項羽親自為傷員敷貼草藥,雙目滿含熱淚,噓寒問暖的樣子,便及時向項羽提出了面臨的水和草藥的問題說:「幾仗下來,傷員不少,專治跌打損傷的草藥緊缺,怎麼辦為好?」

  項羽想起九年前在牢獄中所見說:「可以大量準備鹽水,用於沖洗傷口,雖然疼痛,卻很有效。」

  虞姬順勢利導地說:「若從根本上解決大量用水的問題,就要將那劉莊的小塘口,挖成一個百畝的大塘,這樣才能既解決人吃馬餵之渴,又能解決百姓用水。」

  項羽很是贊成虞姬的建議,並同意義軍和鄉民聯手,短期內就將那處小魚塘開掘成一片如湖的大塘,以滿足軍隊和當地百姓的需求;因開掘此大塘,需要大量勞力和錢糧,聰明的虞姬立刻便想到了劉莊主。

  虞姬帶著妹妹虞梅再次向劉莊主請教。劉莊主二話不說,立刻召集當地一些比較富裕的鄉紳們來幫忙。幾位鄉紳倒也爽快,說:「將軍夫人的盛情,我們自當盡力。只是聽聞,夫人的劍舞,美輪美奐,老生們若能有幸一見,當是死而無憾!」

  虞姬聽得此言,爽快地說:「小女不才,唯祖傳劍法(後人亦稱『虞姬劍』)日日操練,須臾不敢怠慢。眾位鄉鄰欲解囊相助,小女深表感謝。權當我今日之功課,再行操練一番,懇請老伯不吝賜教!」

  虞姬說完,當即便在劉莊主的大院中,擺開了架勢:刀光劍影中的「金雞獨立」;游龍戲鳳中的「抬頭望月」,只看得眾鄉紳目不暇接。要說這劍舞,一般情況下都是男子的才藝,女子的力量小,舞劍容易綿軟無力,失去其精髓和豪氣,然而虞姬卻把手中的長劍,舞得虎虎生風,翩若驚鴻,矯若游龍,一起一落皆有章法,看得眾鄉紳眼花繚亂,不由自主地叫好喝彩,不經意間把手都拍紅了……

  自然,眾位鄉紳也不食言,紛紛傾囊相助。此後義軍和鄉民攜手一起努力,十天之內,便將那個原來只有二三畝地大的小塘,開掘成了百畝方圓、如湖般大的塘口。

  這塘掘好之後,百姓叫它「劉家塘」。此塘不僅解決了當時義軍人吃馬餵的急需,而且,潤澤了當地世世代代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

  虞姬帶領大姑娘、小媳婦,去「劉家塘」中取水用來淘米做飯、漿洗衣裝,果然比原來的小塘口,要方便許多。由此她們還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縫補鞋襪和軍服、被褥。總之是把休整操練的二三萬子弟兵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僅融洽了軍民關係,而且吸引了周圍十里八鄉的青壯年紛紛前來投軍。

  虞姬還將一些從江南和棠邑帶來的銅器陶皿和糧食,送到那些窮苦農民的手中。特別是鹽巴,由於秦始皇通過控制鹽來控制人力,百姓每天幹著重活,還落到連鹽都吃不上的地步,真是非常悽慘。而且,馬也是離不了鹽的。項羽和虞姬將帶來的鹽巴,統統接濟了當地的一些窮苦的人家。

  不久之後,便有許多青壯年農民踴躍前來投軍。見到虞姬如見下凡的仙女,便口口相傳,越傳越神,使虞姬的美名在十里八村流傳開來。

  說來也奇,那年開春之後,正值春暖花開的時節,「霸王山」

  朝陽的山脊上,忽然長出來一大片虞美人花。不明就裡的百姓,以為是罌粟花,然而細細分辨,卻大不相同,虞美人花徑相對較小,一般來說,花朵的直徑大概是五厘米到六厘米,花瓣極為單薄,大部分是四片花瓣,並且顏色各有不同,奼紫、嫣紅、粉白,柔嫩嬌弱,令人憐惜。而罌粟花朵則不同,花朵很大,有重瓣的花朵,花朵直徑可達十厘米,花瓣質地較厚實,顏色以紅色為主,雖有光澤,卻有毒性。

  虞美人和罌粟比較起來,活脫脫一個纖弱的美人!有人稱之為「花仙子」,是虞姬托生出的虞美人。篤信的人們,奔走相告,一時家喻戶曉。更有虔誠的婦人,將山野中的虞美人,移植於自家庭院,悉心呵護,再培育繁衍,世代流傳。

  十里八鄉的老百姓捧著自家釀的酒,恭恭敬敬送到九龍窪項羽大營,以表謝意。所送的酒,或用野果炮製,或用黃米釀造。

  有數日前剛釀造成功的,更有存放十數年珍藏的陳釀。一家一樣,各不相同。

  大營里罈罈罐罐高高低低一字排開,老百姓們都爭要項羽將軍先品自家之酒。項羽盛情難卻,不好抉擇,遂命人抬上一半人高的陶缸,將每家的酒分別倒出些,足有滿滿一缸。項羽對眾鄉親雙手抱拳:「項羽感謝各位父老鄉親。」遂高舉陶缸,給帳中諸位將領一人倒上一碗,隨著項羽的號令,一飲而盡,鄉親們無不讚嘆義軍的豪爽和義氣。

  鄉親們紛紛將自家的兒孫,送來加入義軍,並以加入義軍為豪,使得義軍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十 五 、 卸 甲 休 整 『「九 連 山 』」

  項羽率領義軍攻取棠邑,解決了大軍渡江以後的糧草問題,便放心大膽地在「九連山」的「九連窪」之間安營紮寨了。

  話說,項羽剛取了棠邑的糧草、兵器,班師回營。駐守「金塘營」的龍且將軍,又向項羽建議:「攻下瓜步(長江下游古渡口,史稱『渡口』,今稱瓜埠)要害渡口,奪取秦軍全部戰船,策應項梁大軍渡江。」

  聽聞龍且將軍所言,項羽一拍大腿說:「此言正合我心意!

  瓜步為秦軍重兵把守的大江渡口。秦軍有戰船百艘,除運送秦軍之外,巡邏戍守也極為嚴密。奪取後,既可消除大軍渡江時遭襲的隱患,又可獲得戰船以資渡江的便利。」

  於是,項羽傳令,請駐守「金塘營」的龍且將軍率部從東面衝擊;自己帶隊率部作為前鋒,季布將軍帶隊殿後,從西面直衝秦軍大營;另有水軍從江面偷襲,三面衝殺,可令其猝不及防,一敗塗地。

  龍且本就是一員虎將,接到項羽的軍令,聞風而動,即刻從金塘營中派出二百軍卒,疾行十餘里,來到秦軍瓜步大營外圍,將秦軍駐紮於江北岸前哨營帳的秦軍一舉殲滅。並俘虜了幾個秦軍軍卒,將瓜步山大營的駐軍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

  數個時辰後,龍且率部帶著秦軍俘兵和收繳的秦軍軍服,來到項羽「霸王山」中軍大帳中復命。

  項羽問:「抓俘虜,問口供,可知己知彼,為兵書上百戰不殆的秘籍。但你把秦軍的軍服也帶回是何用意?」

  龍且露出狡黠的笑容回道:「我自有用意。到時定有驚喜!」

  項羽對龍且道:「兵法上講,兵貴神速。你速率二百餘輕騎和二百餘步兵,前往瓜步,由東向西。我則領兵五百,自西向東,兩面夾擊,可敗秦軍!」龍且將秦軍的軍服留給項羽,自己領命而去。

  項羽再審俘虜,喝聲問道:「瓜步究竟有多少秦軍?多少戰船?多少水軍?」俘兵本就不敢抬頭看項羽,猛聽到項羽雷霆萬鈞的訊問聲音,早嚇得撲倒在地,渾身抖顫,直呼:「饒命!」

  項羽哈哈大笑:「我並未要取你性命,只要你將瓜步駐軍布防的情況如實講清,本將自有獎賞。」

  秦俘兵爬起身來,叩頭如搗蒜地說:「是,是!瓜步山有千人駐紮。江北駐防的營寨與瓜步山大營隔著一條窄窄的夾江,夾江口上駐有一隊水軍,有大小戰船幾十艘。水軍原有近兩千人,因始皇帝統一全國實施車同軌、開驛道後,水軍作用減弱;加之二世皇帝為續修阿房宮、完成秦王陵,削減了軍費,去年裁撤了四分之三的水軍士卒,還剩五百餘人守衛叉江中的戰船。」

  項羽聽完,不禁心中大喜。審完秦俘兵,讓侍衛喚來季布。

  項羽道:「瓜步山秦軍大營,離我大營不足三十里,有千餘人馬,瓜步山下的夾江口還有秦水軍五百。若不剿滅,勢必對起義軍形成威脅。凡事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我應占先機,攻下秦軍瓜步大營,奪取戰船,既保我大營無虞,更可為江南大軍渡江所用。」

  季布道:「那就多派些軍卒,趁秦軍在瓜步的布防鬆懈,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翌日,一切準備停當。「出奇制勝,立即發兵。」項羽發出號令。

  當晚便有十多隻竹筏悄悄地從「霸王山」下的蘆葦灘里劃出,順江而下。每隻竹筏載十五人,有弓弩手、鉤拒手和其他士卒。

  項羽從棠邑臨時抽調英布率五百人移守「霸王山」大營,自己親率三百輕騎,六百士卒、役夫,從陸路向瓜步進發。起義軍隊伍行至離瓜步秦軍大營約三里地時,役夫跳入半人深的河中(此河唐代叫滁河,至今仍用此名),用事先準備好的碗口粗木樁打入水中,鋪上竹排、木板。堤上的輕騎則用蒿草、麻布將馬蹄全部裹好,減小馬蹄聲響,以防驚擾秦軍。

  役夫搭橋之際,項羽率季布察看輕騎、步卒的位置。

  經過棠邑一戰,義軍士氣高漲;近日又卸甲操練,全軍戰鬥力更加提升。

  項羽走到士卒們面前,月光暗淡,但項羽沉穩堅決的表情更加清晰,他反覆讓士兵們默念「伐無道、誅暴秦、復楚國」以堅定必勝的信心。

  五更時分,起義軍已全部過河。項羽讓士卒們吃點乾糧,半個時辰後,再向前移動一千米進行埋伏,聽號令發起攻擊。

  是時,項羽恰好遇到前往偵察的軍卒來報:「秦軍營寨周圍有深兩丈、寬三丈余的壕溝,懸掛的吊橋是唯一進出的通道。」

  項羽站在高處,想到出發前龍且留給他的一批秦軍軍服,不禁暗自點頭。隨即,讓部分義軍將士穿上,以迷惑守營秦軍,騙其放下吊橋進入營內,裡應外合,以智取勝。

  季布換上秦軍百將軍服,其他數十名軍士也都挑選合身的秦軍士卒衣服換上。

  季布領頭走在前面,徑直來到秦營大門前的吊橋下。

  守橋士兵問:「是巡邏回來的嗎?」

  季布未答,擔心口音將身份暴露,低頭揮手示意,趕快放橋。

  守軍不敢違抗百將之命,立刻放下吊橋。季布一行全部通過吊橋後,迅速控制營門,發出攻擊信號。

  項羽看到信號後,命軍鼓手擊鼓,號角手吹號,自己則手持戰戟,一馬當先,沖入秦軍中軍大帳。季布緊隨其後,高喊「伐無道、誅暴秦、復楚國」。其時,龍且率部也從東面營門殺入。

  秦軍還在睡夢中,忽聞殺聲四起,義軍如天兵降臨。秦軍還未穿衣拿械,便紛紛被義軍取了性命。

  瓜步大營內戰馬嘶吼聲、秦軍哭喊聲連成一片。

  項羽想著家仇國恨,怒不可遏,揮動天龍破城戟,左橫右掃,上翻下飛,斜刺豎挑,以一當百,殺得秦軍血濺四處,或是首頸相離,或是臂飛腰斷,道道血光噴濺。

  義軍一鼓作氣,掃蕩秦軍,很快,勝局已定。

  項羽命龍且率二百輕騎和役夫負責打掃戰場,自己親率季布五百士卒直奔秦水軍營地。

  寒冷的冬夜,與陸路起義軍同時出發的十餘只竹筏,頂著凜冽的江風沿江而行,臨時組成的起義軍水師,大多是江南水鄉的弄船人。

  竹筏行駛幾個時辰後,天色將明,遠處已能看見秦軍船舫的桅杆。

  起義軍校尉派兩隻竹筏,悄悄靠近秦水軍的指揮船待命,聽到擂鼓聲、號角聲,知道項將軍已對瓜步秦軍大營發起了攻擊。

  水軍校尉立即命竹筏鉤拒手,用鉤拒套牢秦軍指揮船,弓弩手舉弓射殺秦水軍。其餘竹筏攻擊其他的秦軍戰船。

  同陸軍大營中的秦軍一樣,睡夢中的秦水軍毫無戒備,只有一小部分負隅頑抗。此時遠處殺聲漸漸靠近,項羽騎著棕色駿馬沖在前,起義軍沿江堤奔涌過來,從江堤沖向秦軍靠在岸邊的大小戰船,勢如破竹,秦軍紛紛落水或繳械投降。

  項羽看到繳獲的船舫,不禁大喜,命季布登上秦軍指揮船,將所有大小船舫悉數帶回「九連山」邊的江畔。

  項羽回到「九連山」上的大營,命虞姬差人準備酒菜,犒賞起義軍。

  其時,項羽自率先鋒軍入駐「九連山」後,義軍的隊伍已擴充至四五千人,一旦匯聚於中軍帳外,蔚為壯觀。項羽按照從劉莊主處取回的祖傳兵書,經與龍且、季布等將領的商議,初擬了整軍訓練的方案。首先部署各將士,將「九連山」連綿的九座山頭中間的窪地,一一平整為紮營地,並以砍伐的樹為架,蘆葦、茅草為蓋,建起「營房」。一個「窪」安置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稱為「千將」。

  此「九連山」處,自古便有「九連窪」,亦名九龍窪,分別為:高家窪、劉家窪、肖家窪、孫家窪、侯家窪、王家窪、倪家窪、翁家窪、林家窪。千將們便用某窪為營地名稱,如「高家窪大營」。此營中千將,便是一家之主,管理一百個「營棚」,殺伐決斷,皆由主定。既有君臣之名,亦有父子之道。項羽自己的中軍大營定名「九龍窪」,寓意為龍興之地。如此,這些山窪的稱謂,便千古流傳下來。

  作為楚國名將之後,項羽沿襲了項家嚴明治軍的傳統,整軍之初便制定了十幾條軍律,尤其制定了嚴苛的懲罰制度,如學習弓弩的士兵如果在接受訓練後不能射中目標,除自身受到懲罰外,負責訓練的伍長也要被罰;學習駕車、御馬的士兵,如果在規定時間之內沒學會嫻熟的駕馭,則要加重處罰,訓練這些士兵的教官,也要撤職。

  在訓練號令時,標準更為嚴苛。擊鼓的人,沒掌握好節奏,誅。有喧譁者,誅。不聽號令而動者,誅。一次,雖是訓練,項羽卻提出要以實戰來要求。有一位「百將」,負責擊鼓。當項羽的令旗直指進攻時,其鼓點卻雜亂滯後,導致大軍亂了陣形。

  項羽隨即命令行刑官:「當誅之!」不承想,此「百將」正是江東子弟。立刻有數十名江東子弟,跪倒一地,為之求情。項羽瞳眼圓睜,怒髮衝冠,咆哮道:「軍令如山,豈可兒戲!汝為之求情,皆是抗命,法不容情!」

  隨著話音,手起劍落,早已將那個「百將」斬於點將台前。

  有些練兵的士兵不堪如此重複且高強度的訓練,日子一長,產生了厭倦情緒,開始懈怠起來。一日,項羽巡訓時,發現幾個士卒持茅練刺時動作遲緩、鬆懈無力,怒不可遏。立刻命人將違紀士卒及其「百將」統統捆綁起來,讓霸王山上各級營官前來,到齊後對違律者施於棍刑、鞭刑等軍規。

  數日後,項羽再行巡視,便見士兵技能精進,高興不已。一回到「九龍窪」帳中,便命虞姬舞劍助興。虞姬卻不予理睬,且憤憤不平。項羽細問,原來近日多有附近鄉民來訴,一是輕騎兵訓練時多處踩踏麥田,損毀青苗;更有甚者,在白日裡,侵擾江邊漁家的少女,欲行不軌。項羽聽罷,拍案而起:「竟有此事,安敢無理;一旦查實,決不饒恕。」

  於是,派人細查。不出幾日,便將騎馬踐踏青苗的士兵和欺侮漁家女的士卒,一併捉拿至大營。項羽命違令的士卒皆「負荊請罪」。並攜虞姬親自將違令者領至老鄉家中,當面鞭笞,以儆效尤;賠償錢物,以示銘記。從今往後,項羽更是接受虞姬的勸誡,在戒律中明令:凡軍者,愛民如子,決不許擾民和侵害民女,違者,誅!

  項羽治軍,軍紀森嚴、令行禁止,軍隊士氣為之大振。時至隆冬,「九連山」下,項羽命令徵用收割完糧食的田地——甸,將其平整成練兵的場地,嚴格規範兵士的舉動。項羽要求每個軍士皆會使用三種以上兵器,並利用舉石、牛筋條,鍛鍊其臂力和耐力。

  練兵場上,初冬的暖陽高照,小北風颼颼,但在項羽的嚴格要求下,軍士們照樣練得汗流浹背。訓練間隙,解下鎧甲,其內襯也被汗水浸透。將其鋪在「甸」上晾曬一下,本不足為奇,然幾千隻鎧甲鋪地,密密麻麻一大片,甚是壯觀。士卒們隨著將帥的號令,列隊、布陣、揮刀、刺槍,發出震天動地的口令聲和喊殺聲,常使得十里八鄉來看熱鬧的老少爺們、大姑娘、小媳婦流連忘返。本來,士兵身上的鎧甲,有穿就有脫,有披就有卸,並非奇事,但幾千人整齊劃一的披和卸;那氣壯山河的雄壯氣勢,就不得不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以至於數年後,此甸被稱為「卸甲甸」,一直流傳至今。

  項羽在東方六國練兵之法的基礎上,命人編成「訓練大綱」,藉此對義軍進行正規化的訓練。

  「角牴」(摔跤),可以鍛鍊士兵的近戰搏擊技能;「投石」

  可以鍛鍊士兵的體能和力量;「超距」(立定跳遠和蛙跳)可以鍛鍊士兵的腿部力量。這些都是楚軍慣用的基礎訓練方法。項羽從今後實戰的要求出發,尤其看重「投石」。

  「投石」,本是圓形的石坨,小的幾十斤,大的上百斤。是用「投石器」投射出去打擊敵人的彈丸,由石匠專門斫制而成。

  為了仗打勝後,搬運回收方便,斫制時,石匠會在每個「投石」

  上斫出手握的洞穴。項羽自己常常用它來練習臂力,久而久之,便有能工巧匠將斫出手握洞穴的「投石」做成石鎖的模樣,並用「井」字來稱呼它。「井」的玩法很快在義軍中傳播開來。有一個被軍士稱作「黑金剛」的「百將」,竟然三玩兩玩,就把百斤的「井」耍得得心應手,舉、肩、肘、拋、接皆如行雲流水一般,讓周圍觀瞻的眾軍士皆佩服得五體投地,嘖嘖稱奇。

  項羽看後,隨之因勢利導,讓石匠斫制了二三百斤的「井」,熟練地耍了「拋接」「雲手」「肩頂」「舉鼎」幾個動作,其神力更比那「黑金剛」高出一頭,眾將士看得目瞪口呆。一傳十,十傳百,項羽玩石的方法也在軍營周邊推廣開來,既鍛鍊了義軍將士的臂力,也提高了義軍的戰鬥力。

  同時,項羽還要步兵也接受「材官騎士」的訓練,材官即弩兵、騎士或為騎兵。大體上,他嚴格要求兵士都要學習與戰鬥有關的射、御、騎、馳、戰陣等作戰技能訓練。項羽知道,越是軍情緊急,越是臨戰,兵士的體能訓練越不可少,只有高素質的兵士,才能達到操練兵法的嚴要求。

  有一天,項羽乾脆束緊玉帶,跳下點將台,喊來一個江東子弟,親自示範「角牴」。只一個回合,已將對手甩出去有一丈開外。接著,他讓上來一雙,只兩個回合,他又輕鬆將兩人摔了出去。接下來,他讓上來四個軍士,左撲、右擰、上抱、下探,只一會兒,四人也都被摔倒在地。於是他大手一揮,招上來八個「百將」,左推、右擋、上扛、下絆,這才稍嫌吃力,搏擊了有半個時辰,總算將八個「百將」一一撂倒。示範完畢,他重返點將台,高聲問眾將士:「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道理懂不懂?」

  看過示範的眾將士,終於有所醒悟地齊聲回答:「懂了!」

  於是,項羽再次揮動令旗,讓全場兵士自行結對,互相「角牴」

  操練起來。一時間,喊聲如雷,不絕於耳!

  一天,項羽的小叔項伯,領著項氏家族中的項聲、項他、項襄和自己的兒子項猷及虞姬的妹妹虞梅,隨著虞子期帶領的「接親隊」人馬,順利地從下相老家,來到了「霸王山」大營。這真讓項羽喜出望外。更讓項羽驚喜的是,項伯還帶來了兩千軍士和數百坐騎。項羽不解地問:「小叔,你一介儒生,如何能拉來了一彪人馬?」

  項伯答曰:「當二哥和賢侄在會稽舉事的消息傳到下相,家鄉父老無不奔走相告。一方面為將軍復仇雪恥的仁義之舉拍手相慶;另一方面又為即將到來的連坐遭誅而惴惴不安。於是大家請我主持公道,我本痛恨秦朝的『焚書坑儒』之舉,由此便順水推舟,命令大家武裝自保。誰知,青壯年皆踴躍奮起,要學二哥和賢侄揭竿而起,一下子就聚集了二千之眾。恰巧,虞子期將軍來迎,於是大家匆匆打點行裝就隨我一起來了。」

  項羽拍手笑道:「來得正好!眾人拾柴火焰高,項家軍到秦王倒!」

  項羽將項伯帶來的以項氏家族中項聲、項他、項襄及項府家丁為主力的兩千軍士,稱作「項家軍」,其寓意不言自明。唯項羽更知其蘊含的深意!

  這一天,呂馬童從項伯自下相帶來的幾百匹駿馬中,發現了一騎千里馬。他知道項羽至今還沒有一匹稱心的坐騎,於是就把這匹千里馬牽到項羽的面前,項羽喜出望外。

  這匹千里馬渾身黑得發亮,四蹄卻如踏雲般雪白,被呂馬童喚作「烏騅馬」,這馬被項羽一眼相中。但觀那馬,渾身上下黑如火碳一般,身上沒有一絲雜毛,從頭到尾長一丈,從頭頂至蹄子高八尺,嘶鳴咆哮的聲音非常大,奔跑的時候好像要飛上天空或者潛入海中。呂馬童說,此馬極難馴。項羽讓軍中馴馬師看看。

  馴馬師看了看溜光的馬背便說,此「烏騅」當初被捉到時,一定是野性難馴,至今沒人騎過。

  項羽已經急不可耐地說:「無論它是什麼野馬,我且試試看!」馴馬師立刻告誡項羽說:「我打量這馬,一定有許多人都想試騎一二,然而就是騎得上的,也頓時被它摔下來,沒有一人如願過。」一貫恃強好勝的項羽聽此說,越想試一試,他自覺馴馬有術。猛地上前,就想往上騎。那馬見生人上前,頓時野性大發,咆哮嘶鳴,先是撩起前蹄,又將脖子倒轉過來,張著大嘴便來咬項羽,被項羽躲過,這馬兒又將四蹄亂踢不停。項羽見了這駿馬的野性,心中大喜,又不敢怠慢,遂大聲喝道:「畜生,安敢無理!」言畢,即一個箭步沖了上去,抓住馬鬃,右手一搭,縱身躍上馬背。那馬野性未脫,又未經調條,鬃毛長而散亂,見有人跳上了背,更是惱怒萬分,暴跳如雷,騰空一般地向山野竄去。項羽似還嫌它跑得不快,緊夾「烏騅」馬肚,在馬臀上猛拍了一巴掌,疼得那馬狂奔起來,一下就竄入了「九連山」的山林中。剎那間,那馬潛入了一林又一林,飛過了一山又一山。奇怪的是,那馬非但沒把項羽摔下來,自己反倒汗流如注。這時項羽知道,訓它已到火候,他不慌不忙騎在馬上,忽然用手緊抱住路邊一樹幹,此樹粗如碗口,高愈過丈,項羽本想一下把馬壓製得動彈不得,誰知「烏騅」也不甘示弱,拼死掙扎,而項羽又力大無比,結果那樹連根被拔起。

  此後,「烏騅」馬駝著項羽和樹,漸漸放慢了步子,做出溫順的樣子,算是被項羽的神力折服了。項伯和呂馬童等圍觀的軍士,皆被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神力所傾倒。其後,頗具文采的項伯,便用工整的小篆,將「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幾個字,題在竹簡之上,贈予項羽,為後人留下一段佳話。當然,沒有親歷此境的人都疑惑,誰有這「拔山」的力氣?殊不知,這「拔山」

  是將一棵大樹連根拔起。然,項羽的神力卻隨民間故事流傳千古而愈加傳奇!更有詩云:得金戈兮馴烏騅,力拔山兮氣蓋世。問鼎天下誰能敵?蕩平天下蒼天低!

  午後,項羽召集眾人道:「自渡江以來,已經兩月有餘。今天親人相聚,眾將士可圍獵取物,與民同樂。」眾人歡呼。項伯、項羽、項聲、項他、項襄、龍且、季布、虞子期等各帶一隊人馬,一邊打獵,一邊各自排列陣形。

  一時間,人歡馬嘶,打破了「九連山」山巒丘陵那慣常的沉寂,在薄雪掩映的黑松林里;在耿家窪的山窪里;在林家窪的半坡半田的丘陵上,都充滿馬蹄聲、號角聲。

  各將領全力以赴各顯神通,在進逼中勇猛,在退卻中機智,射殺了九連山上許多惡狼、野兔、獐子、野豬和飛禽。另一支水軍獵隊在江邊和江汊中捕魚,魚叉、漁網在冬日江面上泛起陣陣粼光,一網網大魚翻騰跳躍,魚鱗上反射陽光,溫暖了軍士們的心房。義軍收穫了豐碩的獵物,也收穫了親人團聚的喜悅。

  入夜,佳肴美味滿桌,美酒佳釀齊備。眾將士濟濟一堂。

  項羽在「九連山」中軍大帳中為虞子期接風洗塵;為項伯、項聲、項他、項襄等項氏族人的到來,開懷暢飲。當晚,項羽命虞姬烹肉煮食、溫酒暢飲,犒賞「九連山」上大營中的全部義軍將士,並差人將劉莊主邀來與項氏族人等歡聚一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