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項羽領軍先渡江

2024-09-29 11:52:43 作者: 朱宏

  其實,召平引兵攻打廣陵未下,轉而南渡,此時又是一月過去,他此時所談基本都是事實,但他對近來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軍事,因不在陳王軍中,故也所知甚少。原來,陳勝自大澤鄉起義後,先是攻占蘄縣,接著又一舉拿下軍事要地陳縣,一時聲威大振。在陳地,陳勝聽從當地「三老」的意見,建國號為「張楚」,登位稱王。稍後,陳勝又先後派出五路大軍,向秦軍發起進攻。陳王屬下大將武臣,自與張耳、陳余等率軍北征後,所向披靡,連戰皆捷,一舉攻占了原趙國舊都邯鄲。但此時,武臣也效仿陳勝,自稱趙王,並任張耳為相,陳余為大將軍,將陳勝要其配合西征攻秦的命令置於腦後,卻派部將韓廣分兵攻燕。而韓廣攻占燕國舊都薊城以後,也效法武臣之舉,稱燕王。周市引軍征討魏、齊舊地,一路向東北進軍,沿途連續攻占魏地數十餘城,並進至狄城。也就在此時,狄人田儋乘機殺死狄令,自立為齊王。

  不但如此,他還派兵驅除周市義軍,致使義軍內部自相殘殺。周市也算深明大義,以大局為重,率軍退至魏地,擁立魏國貴族寧陵君魏咎為魏王,自任魏相。而假王吳廣所率之西征大軍,在三川郡與太守李由相遇,兩軍在滎陽、敖倉連日對壘,吳廣因用兵不善,又不聽從部將田臧主動出擊秦軍的建議,致使義軍被李由、章邯聯軍乘隙擊破,吳廣也在兵敗時被田臧等殺害。而頗能用兵之周文一軍,雖出發較晚,但由於抓住戰機,出兵僅百日,即引軍攻入函谷關內。周文義軍進至咸陽東南軍事要地戲下以後,直接威脅到秦國朝廷,使得秦廷朝野慌作一團,萬分震驚。周文大軍雖進至戲下,但關內各路義軍互不配合,自相殘殺,故對孤軍深入之周文大軍,也皆視而不見,擁兵自重,坐觀成敗,致使周文大軍在遭李由、章邯聯軍反攻時,陷於不利之境地。然而,對於這些重大軍情,非但項梁、項羽叔侄不得而知,即使剛從江北來此的召平也蒙在鼓裡。

  是時,項梁、項羽叔侄聞得陳王義軍進軍的大好消息,甚是興奮。而眼下他們叔侄倆最為關心之事也就是揮師渡江,橫掃秦廷,報國讎、雪家恨。但眼下陳王使者到來,叔侄倆還是想聽聽召平的意見再做決定。

  召平陳述完陳王義軍之事後,項梁遂將話題轉到正題上來。

  在召平講話間隙,項梁即不失時機地問道:「敢問足下遠道而來,陳王對我們有什麼意見?」召平見項梁直言相問,也就直言道:「不瞞項將軍,在下此來,就是奉陳王之命,其一就是代表陳王,授項將軍為張楚國的上柱國,專司張楚國的兵馬及軍事調動;這其二嘛……」

  召平剛說完其一,正要再言時,便抬眼觀看項梁的臉色,項梁見召平直視自己,順勢就跪了下來。項羽等眾人見項梁跪下,也都齊跪於地,恭聽宣詔。召平見項梁跪下,即知項梁願意接受陳王封賞,也就等於甘願聽從陳王號令。當下,召平便提高嗓音,向眾人宣道:「這其二嘛,在下今特奉陳王旨意,詔拜項將軍為張楚國上柱國之職。望將軍能及早率江南義軍渡江北上,揮戈西征,早日滅秦,光復大楚。眼下,陳王雖委派數路大軍出擊,討伐秦軍,無奈各路義軍首領皆是草莽出身,實望項將軍能及早蒞位到任,統領天下兵馬,完成滅秦復國大業!」

  項梁與陳勝雖未曾謀過一面,但對陳勝首揭反秦義旗甚為佩服,再加上陳勝舉事以後,又打著其父項燕與扶蘇的旗號,故對陳勝又添了幾分敬重。此次,召平渡江來到會稽,陳王又加封自己為張楚國上柱國要職,統率張楚國諸路兵馬,可算是信任有加。

  所以,項梁引軍渡江北上西征,也感到義不容辭。項梁接了陳王誥封之後,就對召平坦言道:「在下與陳王雖素昧平生,但陳王既然如此厚待我,故率軍北上伐秦,也是在下職分,不敢不竭力效勞!」聽了項梁此番表白,召平這才將一顆懸心款款放下。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三日過後,項梁、項羽便在召平的指點下,登台授將,將會稽郡屬下近三萬兵馬召集起來,選八千名精明強幹的將士,整裝待發,出征北上。這八千名將士,便是項梁計劃中項家軍的基幹隊伍,此後一直跟隨項梁、項羽,攻堅克銳,所向披靡,最終消滅秦軍的主力,被大江南北的人稱為項氏的心腹死士,號稱「江東八千子弟」。

  出發前,項梁與項羽一番謀劃,並分頭遊說楚國的舊臣和貴族世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收集看家護院的鎧甲兵器;糧草、被褥、騾馬車輛和造船木料等,應收盡收,十幾日內,收拾器械萬餘具,為渡江北伐做了充足的準備。

  天已入冬,寒風凜冽。這天,會稽郡府門前旌旗獵獵,盔甲鮮明;點將台上,項梁、項羽、召平分列;台下八千子弟兵雄赳赳,氣昂昂,整裝待發,會稽郡留守官吏及父老鄉親都前來歡送義軍北上。

  項梁向出征將士傳達了張楚陳勝王的命令及義軍西征的旨意,並明確地講述了此次西征是為了誅伐無道,早日誅滅暴秦恢復三楚社稷,為天下百姓報仇雪恨。

  出征儀式上,項梁讓陳王使節召平再次宣讀陳王的詔令,而後即命項羽率兩千江東子弟兵為前鋒,虞子期、龍且、季布為副將;項莊、周殷、利機率一千江東子弟兵押運糧草輜重;項梁與召平為中軍,引季心、丁固等一班眾將率五千江東子弟兵,浩浩蕩蕩地離開會稽,向西北方向進發。

  一路兵馬急進,不日便抵達長江南岸的江乘縣,準備在上江乘渡江北上,西擊秦軍。

  項梁出身於將門世家,自幼熟知兵法,素負韜略,行軍路線早在出發之前即以擬好,之所以將渡江地點選於上江乘,是因為九年前,項梁與侄子項羽就是從此由北向南渡江南下吳中的,故他對此地熟識,自是了如指掌。上江乘原是春秋時期吳國屬地,與下游之下江乘僅百里之遙,此地盛產銅、鐵等物,故吳國世代都在此大規模地冶煉兵器,並特建冶城,專供煉劍之用。特別是吳國的青銅寶劍,因質量上乘而比北方之劍要鋒利得多,且更為有名。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採用范蠡、文種之計滅了吳國,上、下江乘也歸屬越國。此後,范蠡在泛湖隱居之前,曾奉越王勾踐之命,在下江乘縣西南建起了一座越城。到了楚威王時,楚國遣兵向北向東擴張,兼併越國,這裡此後便一直歸楚國所有。

  後來,楚威王聞得江乘一帶常有「王氣」出現,就在原越城舊基上改建城邑,並在城下埋置黃金,以壓「王氣」。故後來下江乘又稱金城,也稱金陵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在巡遊江南抵臨江乘時,也曾在此渡江。他在渡江前夕,也曾看到這裡有五色紫氣出現,一位方士還說這便是傳說中的「王氣」。秦始皇怕這裡出天子奪其天下,於是就命人在這裡開掘秦淮河,以泄王氣。所以,江乘縣作為楚國的舊地有百來年,稱得上楚國舊地。而項梁之所以將西征隊伍定於上江乘渡江,自有他的道理。一來這裡他本就熟悉,二來因下江乘對岸瓜步渡口,駐紮有較多的秦水軍和戰船,而上江乘對岸之棠邑地界,岸邊多為山巒丘陵,秦軍駐兵較少。

  尤其是項羽所率先頭部隊,從江乘(今南京)幕府山、燕子磯一帶渡江,更有諸多優勢,一是因為初渡江,船少人多,需分批偷渡,持續期間利於隱蔽;船小難經風浪,須取江面最窄處,方可順利通過。而江乘之處,江中自有一洲(秦時稱「青沙」,今稱八卦洲),將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兩條寬不過千米的「大河」。每到冬天枯水季節,洲上蘆荻如雪,江面窄,利於泅渡。

  馬上就要渡江了,項羽、召平並肩站立在項梁兩側,三人一同望著眼前浩渺的江水,想著就要渡過江去消滅秦軍,心中都激動萬分,此時自是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召平暗思,前不久,自己帶著殘兵敗將,南下吳中,並假借張楚陳勝之命,發矯詔封項梁為張楚國上柱國之職,並命項梁率義軍火速北上渡江西征,以配合諸路反秦義軍,早日滅秦,現已順利地說服項梁,義軍傾巢而出。上次雖未能攻下廣陵,更未完成陳王交予的任務,但此時卻為陳王帶來了項梁這支義軍,也算是個好消息。想到這裡,召平隱於胸中的愧疚之情,此時已得到些許安慰。

  在臨江堤岸上,項梁表面上看似心平氣和,但心裡卻是翻騰不息。項梁心想:楚國滅亡,父親慘死,國破家亡,現已十多年過去了,以前一直隱居江南忍辱偷生,不是一直在等待這天早日到來嗎?思量到此,項梁情不自禁地從箭筒中抽出一支袖箭,握於手中,暗自發力,卻不經意間將其折斷。他心裡暗自發誓道:「滅秦興楚,從今日斷箭明誓始!」

  此時,項羽也正望著滾滾江水,心情則更是激動不已。他心中在想:年少之時,即隨叔父背井離鄉,前往吳中避難,也是在此渡口對岸渡江南下。想當年,僅有叔父一人為伴,帶著國亡家破落魄之心情渡過江來。當年過江情形仿佛猶在眼前,然今日仍在此處渡江,已是另一番景象:不再僅是叔侄二人,身後已是千軍萬馬,即將踏上滅秦復楚之大業的征程,如此浩大的聲勢,我項羽焉能不激動萬分!想到這裡,項羽也暗自發誓道:「大江作證,蒼天作證;我項羽定要緊隨叔父,帶著義軍,蕩平秦,消滅秦朝,以報楚國之仇,以雪項家之恨!此願不成,誓不回還!」

  面對滔滔江水,項梁思忖良久,喚過項羽說:「侄兒,汝雖從小學藝習兵法,終是紙上談兵,若想成為大將軍,唯有戰場廝殺磨礪。你率兩千人馬,先行過江。如遇小股秦軍則殲滅之;如遇秦軍勁旅則不可戀戰,急速退兵!過江後,你可找那劉莊主,也好有個接濟。吾率大軍在此殿後等待。八千江東子弟兵能否順利渡江,前鋒部隊能否順利登上北岸,站穩腳跟,全系你一身!」

  項梁話音還未落,項羽的夫人虞姬不知何時已經立於他們身後,道:「我雖一介女流,卻也練得一身武藝。願隨君前往!」

  項梁立刻搖頭說道:「行軍打仗決非兒戲,豈可容女流之輩參與,不行!不行!」

  虞姬憤然解開領口,於胸前掏出一個玉雞佩飾,舉到項梁眼前,道:「此乃父母臨終前留給我的遺物,並囑咐孩兒,牢記家仇國恨,等待時機一雪前恥。孩兒一直銘記在心,今日理當隨夫君同行,助他一臂之力,報仇雪恨,方可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

  況且,過了江,兩千將士的吃喝諸事,都需人照料。操辦此事,從來都是巾幗不讓鬚眉!」一席話竟然說得項梁、項羽啞口無言。

  虞姬見他們一時語塞,便轉怒為喜道:「無話說,便是認可。

  孩兒領命去也!」於是拉上自己的隨從和女兵,準備去了。

  項梁看見虞姬,倒讓他想起下相老家的親人,最後關照項羽說:「我們在會稽舉事的消息一旦傳到朝廷,尚在下相老家的你的小叔項伯和其兒子項猷,還有虞姬的妹妹虞梅等人,就命在旦夕,賢侄若順利到達江北,務必儘快分派兵馬,火速趕往下相,將項、虞兩家親屬,接來相聚,不得有誤!」

  此時此刻,在江水的波濤聲中;在江面上凌厲的風聲之中;以及天空中飛鳥悽厲的鳴叫聲中,項羽率領打先鋒的兩千義軍,向江邊疾速走去……

  秦軍為防江南義軍渡江北上,盡搜民間船隻,由官府控管,短時間內難以籌措到兩千人過江的船隻。時間緊急,項羽便命將士尋找長竹製作竹筏。好在江南之地,參天之木難尋,竹篁隨處可見,將士們分工合作,尋來粗竹,用刀削光竹竿,粗大的一端就用火烤軟折彎,弧形上拱,以做筏頭。細端不作處理,以做筏尾平鋪水面。立架排竹,一人在上,一人在下,以藤條綁紮牢固即成。

  船筏不日即成,此刻整齊地排列在江邊,就等項羽率領的兩千人馬,在月隱星稀之夜偷渡。

  「上船!先鋒部隊過江!」隨著項梁一聲號令,筏船競發,直指江心的「青沙」。渡江開始了,每艘木船牽引數個竹筏,在將士槳篙的奮力劃撥之下,踏著江中驚人的波浪,箭也似的駛向對岸。

  行在最前面的是一艘大一點的木船,船首有兩人迎風攜手而立,著黑色楚服的是項羽,頭頂霸盔,威風凜凜,胸前金色的團形龍紋圖案,熠熠生輝;著魚鱗繡甲彩色披風的是虞姬,她頭戴如意冠,颯爽英姿,腰間一把「軒轅劍」,閃閃發光。秋風陣陣,木船劈波斬浪;月光朗照,浪花打濕衣衫。兩人一次次擦去打在臉上的浪花,警惕地注視著江面。用木船拖曳竹筏渡江,是項羽的發明。他深知南方人多會水,即使掉落江中,只要扶著竹筏,一樣可以渡過江去。這樣更顯隱蔽。一個時辰以後,義軍便已經渡至「青沙」洲中。蘆荻如雪,蘆花飛揚,洲中並無秦軍把守。

  乘著夜色將士們將一艘艘舟筏搬運過「洲」,放入面向大江北岸的叉江。

  黎明的晨暉照亮地平線,項羽率領的先頭部隊已經登上了江北岸,那片一直留在他記憶中的,被當地人稱為「九連山」的丘陵山巒。項羽高興地對虞姬說:「當年從下相老家,因避難逃往會稽吳中時,便從這「九連山」上路過,還曾打狼遇險。沒承想,轉眼竟過去了九年。期間,隱居、結婚,恍如昨夜。如今我們又回來了,渡過大江,就離家鄉下相不遠了。」

  項羽率領的先頭部隊登上江北岸那片被當地人稱作「九連山」

  的丘陵山巒,剛要卸甲休整,就有去山下偵查的軍士前來報告:「發現了戍守巡邏的秦軍。」項羽急問:「大約有多少人?」

  軍士坦言:「百十號人!」項羽命令先頭部隊全體做好戰鬥準備,並根據叔父項梁臨行的關照,說:「此役須速戰速決,而且要全殲這裡戍守巡邏的秦兵,絕不可放走一個。」

  因為項梁深知,由於「鞭長莫及」秦軍只會在江邊布置不多的軍士戍守。如果大部隊齊發,勢必打草驚蛇,招來秦的清剿大軍。而用先頭部隊掃清「障礙」,保證大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江,便可贏得較長的休整和厲兵秣馬的時間。

  在項羽的指揮下,先頭部隊從「九連山」的山窪間突然衝出,打了秦軍小部隊一個措手不及。項羽身先士卒帶頭衝進敵陣,左砍右殺,所向披靡;眾將士看主將尚且奮勇爭先,豈有不上前拼殺的道理。於是,一陣猛砍,便將秦軍殺得一個不留。

  虞姬帶領一班「娘子軍」也不甘落後,去尋找水源,埋鍋造飯,為將士們準備好了飯食,並晾曬被江水打濕的鎧甲,收拾墊鋪,保障大軍吃好、睡好。

  待一切收拾停當,項羽便命令麾下二十個「百將」到他帳中聽令:

  虞子期將軍率領「百將」一人,攜百人騎百馬,趕往下相老家,接回項、虞兩家的親人,不得有誤!季布將軍率領「百將」

  八名,攜四百兵士去山林中砍伐樹木;四百兵士沿山麓修建柵欄、圍建大營。龍且將軍率領「百將」四名,領四百兵士負責警戒巡邏,兩百兵士前往沿江一處戰略要地布防,開溝引塘中之水,築壘成烽火之台。設此大營,主要是防備戍守廣陵的秦軍的偷襲。

  當時,此營被大家稱為「柳營」,後來項羽攜虞姬姐妹到此檢視,突遇秦軍來襲,慌亂中虞梅不慎將其佩戴的金釧失落於此處一塘里,因而人們便稱其為「金塘營」;兩百軍士在東北方向,距大營十多里處的山下設防,建左右兩個大營,各駐守一百人,形成互為掎角之勢,並立即修築防禦工事,設立蒺藜網、絆馬索、陷坑等。其餘「百將」與數百個軍士則隨他守衛中軍帳大營。

  安排妥當後,項羽急欲攜虞姬去拜訪劉莊主。於是在中軍帳中對虞姬言道:「九年前,我十五歲,與叔父為逃避秦吏抓捕,從下相路過此地,饑寒交迫,時逢兇險,誤入黑松林,惡鬥野狼。

  幸遇山下劉莊主劉顏,冒著性命危險救助,並以酒食相待,還幫助收藏了項家祖傳的兵書,且贈盤纏,調渡船,送我們叔侄渡江至吳中,可謂有救命之恩。現重返故地,兵營初定,自當登門拜謝。」

  虞姬本是感恩之人,嗔怪道:「那還不備上厚禮,前往謝恩。」

  寒風凜冽,劉家莊緊閉的大門被風吹得「吱,吱!」作響。

  虞姬與項羽一道上前叩門。半晌,一位白髮長者拄著拐杖,打開大門,低首抱拳,鞠躬作揖,聲音戚戚道:「家丁都被征走了,一個沒留,還請軍爺放過我們吧!」

  項羽一眼認出是劉莊主,趕忙上前扶住:「劉莊主,是我項羽,幾年前受您恩惠,從此處渡江的項羽!」

  劉莊主定睛一看,正是當年勇猛殺狼的項家少年,不由揶揄道:「果真回來了,甚好,甚好。趕緊屋裡坐。」

  項羽點頭,扶劉莊主進入正堂,坐定後向劉莊主介紹夫人虞姬及舉兵起義之事。

  虞姬奉上厚禮,無非江南綾羅綢緞等,唬得莊主手足無措,連說:「擔當不起,擔當不起!這幾年在官府盤剝之下,幾近一貧如洗。真不知道何以回贈?」

  項羽、虞姬二人聽聞,也是氣憤不已。

  劉莊主指了指屋子正中的房梁:「先前留下的兵書,一直藏在柱樑上鑿的洞裡。老夫認定項氏叔侄定會東山再起,故誓死守護。」

  一晃便是九年時間,劉莊主已然鬚髮皆白,步履蹣跚;而項羽竟從一個懵懂的少年,長為彪形壯漢。

  項羽拿到兵書,再次叩拜行禮,說:「劉老伯,憶當年,項籍剛屆志學之年,承蒙老伯收留,方有今日之花好月圓。故地重遊,只為感恩拜謝!」

  劉老伯終於開顏,呵呵一笑道:「老生哪裡擔得起如此重謝!

  想當年,你隨叔父來此,遇險擒狼,出手不凡。老夫一見,便知是英雄少年,今日果見將軍英俊威武,夫人貌美如花,更勝當年!」

  於是,劉莊主取出自家的部分存糧,算作回禮,一起交給項羽,說:「兵書今日完璧歸趙,正當大用,實令老夫欣慰。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老夫奉上的這點存糧,不過杯水車薪。時下,正值冬春糧荒之際,大軍還要做長遠打算。如遇難事,一定莫瞞老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