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風秦月泯恩仇

2024-09-29 11:52:14 作者: 朱宏

  楚軍大敗、項燕自刎的噩耗傳至下相,項府上下,盡皆舉哀,披麻戴孝,滿掛挽幛輓聯。項梁通宵守著靈柩,飲食俱廢。回頭再看虞府之內,闔府上下,一片哀號,盡皆泣不成聲。特別是虞夫人哭得死去活來,由於悲傷過度,從此一病不起。臨終之前,親手將虞侃留下來的那隻小玉雞,交到虞姬的手中,並囑咐她,一定要與哥哥一起學文習武,長大之後,為父為母報仇雪恨!幾日後,虞夫人也撒手人寰。此情此景,唯有項伯仍野遊在外而一無所知。

  項梁聞得虞夫人過世,便將虞子期、虞姬和虞梅接至項家。

  是時,項羽、虞子期皆已十一歲,均已明曉世事;虞姬也已六歲,初明事理;虞姬之妹名曰虞梅,年方四歲。楚國滅亡,項燕、虞侃雙雙殉命,國讎家恨,使項、虞兩家悲憤難抑,項羽、子期、虞姬、虞梅四個孩子更是義憤填膺。虞侃夫人因悲傷過度辭世,更使他們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平添些許人世的滄桑。

  當那隻北飛的蒼鸞,光顧了下相的梧桐巷,重新又向南飛躍大江之時。秦始皇已掃平六國;殘忍地湮滅了楚國;讓項羽的爺爺項燕和父親項渠先後死於非命;讓項羽一出生就成了孤兒。秦軍的劍戟將項羽童年的夢幻,狠狠地粉碎,令他在磨難中鍛鍊成長。若不是其叔父項梁的收養,也許他早就夭折於襁褓之中了。

  這裡必須要講講秦始皇的來龍去脈了。

  話要從秦昭襄王講起。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任用魏冉、白起、范雎等文臣武將,採納范雎「遠交近攻」策略,逐一弱化其他六國實力,穩定秦國局面,勤政的秦昭襄王,終於積勞成疾,病逝了。即位的是太子嬴柱,人稱秦孝文王。孝文王登基前是個苦命的主,長壽的父皇,讓他等得備受煎熬,性格也變得低沉抑鬱。起先他連太子之位也坐不上,當時居於太子之位的是他的異母兄弟悼太子。好在,後來得到一名客卿范雎的幫助,其人不但對昭襄王忠心耿耿,而且全心全意為嬴柱出謀劃策,最終成功將朝政握在了自己的手裡,還奪了宣太后的權。而恰在此前一年,在魏國做質子的悼太子,不幸去世了,嬴柱這才坐上了太子之位。

  在太子位上,他又熬了數年,終於登上王位。不承想,只即位風光了三天零三小時,便突然亡故了,其死因很讓人疑惑。嬴柱是秦昭襄王的第二個兒子。昭襄王在位期間,羋月,即宣太后臨朝聽政,為鞏固自己的權力,她對自己的四個弟弟進行了冊封。而令羋月始料不及的是,四兄弟受封之後,竟然仗著太后的權力肆意妄為、胡作非為。很多人領教了「四新貴」的厲害之後,便誤認為「四貴」的權力勝於秦王。因為在他們眼裡昭襄王這個慫皇帝,在「四貴」面前也是敢怒不敢言,雖然心中時有不滿,但礙於宣太后手握重權,只能「睜眼閉眼」過日子,卻不知,昭襄王使的是韜光養晦的「障眼法」。

  當然,遇上宣太后羋月,不韜光養晦都不行。羋月是楚國的公主,兒時便絕頂聰慧,與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有一段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愛情,被命運捉弄,跟隨姐姐羋姝作為陪嫁嫁入秦國,與春申君分手。但多年的耳濡目染,紅袖添香,使她從黃歇身上學到許多文治武功和待人處事之道。進入秦國後宮,開始新的人生之後,羋月不服秦國後宮被魏琰獨家把持的局面,暗地與姐姐羋姝聯手,說服秦王,果斷扭轉了後宮奸佞當道、魏琰把持的局面。然而,由於她的出色才幹,使得秦王嬴駟也傾慕不止,而冷落了其姐姐羋姝。結果,姐妹反目成仇。秦王駕崩後羋姝將羋月貶到了燕國。在這裡,羋月遇見了義渠王翟驪,此後不久,成為其王妃。最終,羋月憑藉其自己的果敢與智慧以及義渠王翟驪的鼎力相助,重新回到秦國,輔佐兒子登基當上了秦王,並以太后之尊臨朝,直到昭襄王採納范雎的建議,重新奪回朝政為止。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昭襄王臨朝之後,按著長幼次序,幾經波折,最終才將嬴柱立為了太子。雖然嬴柱坐上了太子之位,但是因為昭襄王之前的種種經歷導致他變得愛猜忌,甚至把太子嬴柱也視為威脅他地位的敵人,時不時地貶斥敲打他。而嬴柱只能讓自己變得低調更低調,這樣他才勉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太子之位,隱忍生活下去。

  就在他快熬不下去之時,昭襄王終於駕崩了。誰承想,孝文王嬴柱即位三天便駕崩了,有人說他是生病而死,有人說他是高興過頭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被人下毒害死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他那段苟且偷生,壓抑隱忍、沉溺酒色的過往,都可以為他被摧殘至盡的身心做出註解。

  可憐,一代君王——孝文王,僅在位三天。不過,在這三天內,他赦免了罪人;善待了前朝的功臣,使後來繼位的莊襄王,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百姓、有利於天下的措施,也算是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 年)五月丙午,嬴子楚駕崩後,一個更狠的角色嬴政便橫空出世,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嬴政完全稱得上是少年得志,僅十三歲便登基繼位(公元前238 年)。先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後除掉權臣呂不韋,才開始獨攬朝政。因重用文臣李斯、武將王翦等人,自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 年,短短7 年,便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乾淨利落地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朝。

  秦昭襄王十三年時(公元前294 年),白起僅僅是個左庶長,但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時,卻一馬當先,連殺韓國兩員「百將」,直衝進城,率領秦軍取得勝利,顯示出他過人的能力。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 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軍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力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指揮秦軍主力,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分割包圍於伊闕等處,再各個殲滅。

  最終消滅了韓、魏聯軍共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此戰後白起聲名鵲起,因功升任國尉。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 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大小六十一座魏國城池,為秦軍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 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 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 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決一死戰,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包圍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南),並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由此潰不成軍,只好退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地作為了都城,仍以郢稱之。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國巫、黔中郡。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諸地的武裝力量,僅得十餘萬人,向西雖奪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十五個邑,但已不能再與秦抗衡。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由此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其用意就是,能率領軍士,戰無不勝,以武功安民的君主,使白起名震天下。此後,秦昭襄王重用王齕,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 年)時,派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布,互相連接。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占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

  秦又攻其壘,奪取西壘壁,終使空倉嶺南北幾十里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了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這一關鍵點時,便立刻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挫秦軍的銳氣,堅守待變。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竟打了三年之久,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秦軍損兵折將。這還僅是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被稱為相持三年的消耗階段。

  接下來的閼與之戰,趙奢將軍一時幸運地打敗了秦軍,使得趙王心存了僥倖心理,他甚至認為,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是能戰勝的,這樣,就可以迅速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於是他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亘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由於趙軍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占,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地穿插到趙軍背後,襲占百里石長城防線,反映了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進攻,秦軍佯裝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挾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埋伏圈在等著他,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使整支趙軍深陷包圍圈中。

  雖然,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參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主帥陣亡,失去了統一指揮的趙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四十萬趙兵紛紛投降。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禍亂。」

  於是使詐,先把趙降卒分開編制,以八千人為一校,再用萬名秦軍押解一校降卒的辦法,騙趙降卒去往幾個狹窄的山谷。降卒一旦進入谷底,兩邊山上的秦軍得信,立刻拋下大量滾石,直到將山谷填滿,短時間就將四十萬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多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驚懼不堪,四十萬趙軍的家眷的哀號聲震天動地。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趙國的平原君聽聞後悲憤難抑,立刻寫信給其妻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遊說魏王發兵救趙。信陵君接信後,即刻求見魏王,慷慨陳詞,曉之以利害關係,並用「唇亡齒寒」來形容,總算說動魏王派出晉鄙率領十萬大軍前去救趙。不過,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是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作壁上觀而已。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之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親往救趙,並在邯鄲大敗秦軍,這才避免了整個趙國的過早滅亡。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 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率領,攻打太原。而白起親自率軍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便使出反間計,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並對他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

  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取滅趙之功。」范雎聽了蘇代的話,果然中計,於是便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秦王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不知就裡,也就輕易應允了。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當年九月,秦又發兵,派五大夫王陵攻趙國都城邯鄲。此時,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

  次年正月,王陵攻邯鄲果然不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王陵便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攻城,結果是一連損失了五校(一校約為八千人)秦軍,仍然止步於城下。後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再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之城,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代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

  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聯手攻擊秦軍,又造成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

  三月後,秦軍戰敗的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襄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范雎仍然記著蘇代的話,便含沙射影地說:「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並有異言,實乃暗藏謀逆之心!」昭襄王便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刎而死。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 年)十一月。其實,在取得長平大捷以後,秦昭襄王驕傲之心頓時萌生,且還有點妒忌白起的顯赫戰功,怕日後「尾大不掉」,故將其棄置不用,後在范雎的攛掇之下將其賜死,另委王陵、王齕、鄭安平等為前軍主將,率軍攻打趙、魏諸國。這時,魏公子無忌與楚國春申君,就是與羋月有過曠世戀情的那位,聯手率軍援趙,與秦軍激戰於邯鄲城外。魏公子的武功和春申君的謀略,自是珠聯璧合,果然大破泰軍於邯鄲城下。此後,楚國又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兩路夾擊秦軍,秦軍四面遭敵,被趙、楚、魏三國聯軍分割殲滅,傷亡慘重。此次戰役,秦軍遭遇了慘烈的敗績,幾乎潰不成軍。為了穩定戰局,秦昭襄王不得不暫時向趙國妥協,並將兒子嬴異人送到趙國作為人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