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華時代> 三、辛酉政變獲勝的原因和影響

三、辛酉政變獲勝的原因和影響

2024-09-29 11:51:01 作者: 姜若木

  辛酉政變是君權與相權的一次重大的衝突,它勝利的直接原因有以下  幾點:

  首先,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利用顧命大臣對慈禧和奕力量估計過低而產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後掌握著「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顧命大臣雖可擬旨,但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而兩宮太后與奕?卻有大臣擬旨加蓋這兩枚印章即能生效的有利條件。

  其次,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搶占先機,先發制人,沒有隨咸豐帝的靈柩同行,從而提前返回爭取了時間,同時利用七月十七日咸豐死到咸豐靈柩運往皇宮,其間74天的充分時間,進行政變準備。

  再次,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抓住並利用官民對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強烈不滿,把全部歷史責任都推到當時主政的八大臣頭上,也把咸豐帝到承德的責任加到他們頭上,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爭取了官心、軍心、旗心和民心,誥命八大臣則成了替罪羊。

  辛酉政變表現了慈禧和恭親王奕?的權謀智慧,它的重大結果是清朝體制的一大改變,否定了「贊襄政務」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與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同時,恭親王奕?成了議政王,這是當年睿親王多爾袞輔政的再現。但有一點不同的是,既由皇族貴族擔任議政王、軍機大臣,又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這樣皇權出現二元:議政王奕?總攬朝政,皇太后總裁懿定,這個體制的最大特徵是皇太后與奕?聯合主政,後來逐漸演變為慈禧獨攬朝政的局面。隨之產生一個制度:領班軍機大臣由親貴擔任,軍機大臣滿洲兩人,漢人兩人。在同治時期,大體維持了這種五人軍機結  構的局面。

  辛酉政變後,內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主政,又遇上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上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政局如同處於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於是開始了同治新政。日本的明治維新也在此時進行。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有: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然而,這一新政的效果卻與人們的希望相差太遠,沒能讓中國走出困境,基本上只是為中國的未來播下了一些種子,卻沒有收穫;而同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卻使日本成為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的強國,這是為什麼呢?當然,原因不可能是單一的。中國強大的儒家專制文化傳統、幾位中興大臣之間的內耗、國民的素質低下等都是失敗的原因。在所有阻礙中國復興的原因中,經過辛酉政變登上清朝權力巔峰的葉赫那拉氏慈禧的個人因素顯  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慈禧看起來「具有一般女子沒有的遠見、膽識、機智、謀略和手腕」,但是,她在綜合的素質上僅僅只能算是一個「小市民」,一點也不具有雄才大略,她至多只能算是一個貪權的、充滿心機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智幾乎都化為了權術,一輩子用盡心機只是為了如何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不知道自己手中的權力應該用來幹什麼。為了穩住自己的大權,她讓政治觀點相反的幾大朝臣勢均力敵,相互內耗,造成了整個國家的停滯不前。慈禧將皇權緊緊抓在個人手中,達到了清朝權體制的頂峰。她為了永遠垂簾聽政,同治死後,又立了一個6歲的兒童做皇帝,當光緒快要成人親政時,她為了獨掌朝綱,先毒死慈安皇太后,進而又免去奕?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的職務,使奕?重新成為一個閒散的親王。光緒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裡,或被作為顯示自己威嚴的權杖,或被看作御座上的玩偶。她表面上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又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為傀儡。戊戌變法被她鎮壓後,光緒被囚禁起來,慈禧又重新出面訓政,她到老死也不讓光緒掌權,竟有意把光緒毒死。她把自己的私利凌駕於國家民族的利益之上,貪戀權力到變態的地步。也不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常在重華宮漱芳齋辦事、看戲、傳膳,沒有協同治國的文化謀略,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也培養成了廢物。她獨裁中國48年,使中國失掉了一次次變革圖強的機會。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慈禧是這樣一個貪戀皇權、善於玩弄權術,而實際上沒有一點政治遠見和經國大略的女人。由這樣的女人統治了中國近50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點 評

  辛酉政變是慈禧權力的頂峰,她走上中國政治舞台純粹是一種偶然,根本不是那種時勢造英雄、應運而生的英雄豪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女人竟主宰了中國命運近50年,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文明的發展進程,這裡面,歷史的偶然性又轉化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性,其戲劇性和悲劇性  令人感慨並回味不盡。

  慈寧宮花園鳥瞰圖

  晚清中興四大臣

  第十二章

  在晚清中國專制王朝走向沒落的時期,崛起四位中興大臣,他們憑藉才能剿滅農民起義,開啟洋務運動,企圖力挽中華幾千年封建專制體制綱  常名教的覆滅。

  一、湘軍頭子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五歲開始在家塾隨父親讀書,後在長沙府應試中舉,名列第七。1834年,畢業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年底進北京參加會試,一連兩次均落第。1838年,再進北京參加會試,終於中第三十八名進士,然後入翰林院,成為主和派重要人物,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並被穆  彰阿改名國藩。

  1840年,曾國藩以庶常館散館授檢討而步入仕途。在以後的十多年中,他潛心研究宋明理學,從韓愈、周敦頤、朱熹到陸象山、王陽明的思想,他都一一探究過,成為「封建社會最後一位道學家」。這一時期,他雖不曾飛黃騰達,也還一帆風順,十幾年工夫  曾國藩像

  便就升任為禮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起來後,在家守孝的曾國藩披袍掛甲,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強大柱石。1853年,他接到督辦團練的上諭,赴長沙就職。到職後曾國藩以羅澤南等人的「湘勇」為基本力量,成立一個大團,鎮壓湖南境內各地的農民暴動。他採取亂世重典的方針,殺人如草芥,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曾剃頭」。他在督辦團練、鎮壓起義的同時,開始實行他早在1851年就萌生的計劃,即訓練一支有別於清廷綠營軍隊和地方團練  的新式武裝,這就是湘軍。

  鑑於當時官軍的腐敗無能,他訂出訓練士卒的嚴密方法:首先是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對招募士兵,他主張要在山區和偏僻地區招募,認為「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舌,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對招募軍官,則主要招聘紳士、文士充任,並有具體標準: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要不計名利,四要  耐受辛苦。

  其次他將「兵為國有」變為「兵為將有」,仿效明代戚家軍的辦法,以營為單位,下設四哨,每哨又轄四隊,層層管轄,這樣的軍隊編制,平時便於訓練,戰時便於布防;在治軍方面,他又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營制」「營規」,並把封建的綱常名教編寫成通俗的民歌,對士兵進行教育,控制軍隊的靈魂,湘軍的組織和訓練,為後來一切軍閥所效仿。

  1854年2月,湘軍訓練成後,曾國藩親率湘軍征討太平軍。在出發的時候,他發布《討粵匪檄》的公告說:「太平天國運動的行為,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  坐視,不思一為之所乎?」

  從這裡可以看出曾國藩作為封建社會衛道士的嘴臉。太平軍對付這個兇惡的敵人,不敢掉以輕心,向湘軍發動全面進攻,將駐有湘軍主力的長沙圍困,曾國藩衝出包圍。1854年4月28日,曾國藩率部進入白沙州,即命水師進攻靖港,結果遭到慘敗,曾國藩又急命陸軍全線出擊,不想陸軍見水師失利,軍心大亂,潰不成軍,曾國藩羞憤、沮喪得無地自容,幾次當著屬下的面投水自殺,被左右護衛拉住。回到省城長沙後,在一片嘲諷和攻擊聲中,曾國藩又氣又憤,聲言將在某晚自殺以謝湘人,並寫下了遺囑,甚至讓他的弟弟曾國荃去購置棺材。後來由於太平軍將進攻目標轉向了武昌,才給曾國藩以喘息的機會,重整軍隊,取得了在湖南的優勢。

  曾國藩力量的逐漸壯大,不僅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戒心,就連地方督撫也產生了妒忌,一些人處處給他出難題,自恃有功而未得實權的曾國藩對清廷也逐漸不滿起來。1857年3月,曾國藩借反表之名,奏請終身守制,意在以退為進,不想咸豐帝一筆朱文,准其請求。後來迫於太平軍的勢力,清廷終於給了曾國藩實權,召其出山。

  1860年,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並任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重新開始鎮壓太平軍。12月,太平軍李秀成進逼祁門湘軍老營,在此坐鎮的曾國藩知自己兵力單薄,難堪一擊,又寫好遺書準備自盡,而李秀成卻繞路他行,使曾國藩又一次生還。1861年9月,湘軍攻陷安慶,軍事上出現轉折。11月,慈禧任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已經取得了反太平天國戰爭的軍政全權,同時,也使湘系勢力不僅駐占長江中下游,而且延伸到西南內地。從此,曾國藩的湘系集團,一躍成為地主階級當權勢力中最大的實力派。

  1862年,曾國藩兵分十路,向太平天國發動大規模進攻。曾國藩所指揮的各路湘軍,在瘋狂鎮壓太平軍的同時,對所占領之地,大肆屠殺、姦淫、擄掠,蘇、浙兩省成為悽慘的人間地獄。據統計,蘇、浙兩省死於屠刀之下者達二百八十七萬多人。蘇杭天下足的富甲之地,在湘軍的鐵蹄踐踏下,已是白骨遍地,荒無人煙。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後,更是慘絕人寰,洗劫一空。曾國藩本人稱「三月之間,斃賊共十萬餘人,秦淮長河,屍首如林」。而天京失陷時,太平軍全部人數不過一萬多人,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衝出重圍,可見,慘遭殺戮的多是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

  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為了私吞財富,掩耳盜鈴,下令放火滅跡,天京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繁華的都城一下子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曾國藩在報告中誣稱,大火為太平軍所為,把宮殿府宅都燒掉了,「三日火光不熄」,天京城內未發現太平軍財庫。為了防止事情泄露,曾國藩不讓被捕的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押送到京,就地便殺害了。

  攻陷天京後,曾國藩被封一等侯爵,賞太子太保銜,他的權力、地位  和功名達到了頂峰。

  曾國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歷史遺訓,知道自己此時權柄過重,朝廷上下很多人對他都不放心。為了減少清廷的疑忌,以免招致殺身滅門之禍,於是,在湘軍軍心渙散的時候,主動向清廷提出,將湘軍逐步遣散,並命其弟曾國荃稱病辭職回湘,以緩和矛盾,向世人展示自己清廉,沒有野心。

  這時,太平軍的餘部與在淮河兩岸活動的另一支反清武裝捻軍會合在一起,重新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武裝鬥爭。1864年11月,清廷命曾國藩率部前往安徽、湖北交界地區剿殺捻軍,曾國藩百般託詞,終未去。後來捻軍在山東全殲僧格林沁部隊,引起清王朝統治集團的極大恐慌。僧格林沁是清朝有名的將軍,他的部隊大部分是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清廷意識到,捻軍已成為太平天國之後新的大敵,於是又於1865年5月命令曾國藩赴山東作戰,將兩江總督職交由李鴻章暫行署理。此時,湘軍已大部分被裁撤掉,曾國藩只能依靠李鴻章的淮軍去作戰,而淮軍又不受曾國藩的領導,即使交由曾國藩指揮的部分淮軍,亦暗中受李鴻章掣肘。曾國藩屢屢失敗,在責難聲中,請求離任,清廷又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

  回任後,1868年5月,曾國藩由南京出發檢查糧餉、武器的準備情況,開始注重軍事工業,成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早期人物。早在1861年9月,曾國藩還促成了江南製造總局的成立,這是清末最大的一項軍事工業。曾國藩等人還設立學校學習外國語言,學習機械製造技術,翻譯了大量外國工程技術書籍。曾國藩在辦洋務中認識到人才的重要,與李鴻章聯名上奏,請求清廷派選學生出國留學深造。這些舉措,都是值得肯定的。

  1870年,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不久,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天津教案。

  天津法國天主教育嬰堂收養的嬰兒,因流行病傳染而死亡三四十名,屍體潰爛,慘不忍睹,引起群眾公憤。此時,天津一帶又哄傳幼童被迷拐事件,也與天主教堂有關。於是,天津民眾於6月20日聚集在育嬰堂前,要求入內檢查。正當民眾代表在徵得該育嬰堂負責修女同意後,準備入內檢查時,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得報,親自趕到育嬰堂,不問情由,就把民  眾代表轟出堂外。

  次日,豐大業持槍前往會見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勒令派兵鎮壓,談判未果,即行開槍恫嚇。出衙門後,豐大業在路上公然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傷劉傑的隨從高升,這激起了民眾極大的義憤,當場將豐大業打死,隨後憤怒的群眾放火燒育嬰堂,搗毀法、美、英等國教堂及領事署,並打死外國教士、商人及官員多名。

  事後,法國立即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壓力和軍事威脅,並聯合美、英、俄、德、比、西諸國,一起向清廷提出抗議,各國軍艦集結於天津海口示威,強令清政府鎮壓愛國群眾,懲辦地方官員,並揚言:「十數日內再無切實辦法,定將天津化為焦土。」

  於是,清政府一面派崇厚為欽差大臣赴法國「謝罪」,另一面又命令曾國藩火速去天津查辦。曾國藩生怕得罪洋人,一味避戰求和,定下的查辦方針是「但和局之速成,不顧情罪之當否」,即只求儘快達成妥協,保住「和局」,顧不了什麼是非曲直。結果,天津知府和知縣被革職、充軍,並逮捕了很多天津愛國群眾,其中,20人被判死刑,25人被流放,同時,還向侵略者賠償497000兩白銀。

  曾國藩的軟弱投降政策,激起了全國的一致聲討,就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南會館的功名匾額摘下來打碎,燒成灰燼。同年9月,在國人的一片「賣國賊」的唾罵聲中,曾國藩又調任兩江總督。1872年3月,曾國藩在南京死去,時年61歲,曾國藩死後,被清廷贈「太傅」,諡「文正」,所著重要文章集為《曾文正公全集》。此外,有《手書日記》《曾國藩家書家訓》《曾文正公集外集》等。

  曾國藩信奉經世之學,他曾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及至後來,他位處顯要,仍抱定「拼命報國,側身修行」的宗旨。他在見慈禧太后時,發現了慈禧貪權而實無多大本事的真相後,十分難過,在給政治盟友胡林翼的信中說:「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待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曾國藩律己甚嚴,每日躬身自省過失缺點,以求日有所進,這種嚴格的自省精神,也流露在他給父母、兄弟、子女的書信里。他在訓誡晚輩時,總是教導他們節儉、勤奮、廉潔。他致力於復興理學,非常相信主觀意志的作用,有時他把自己一生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堅忍「兩個字。

  曾國藩在民間,就兼有「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頭」「曾屠戶」「曾國賊」的稱號。章太炎曾經說,對曾國藩,「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命以英雄誠不虛」,斥為「民賊」亦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這可作為我們今天認識這個歷史人物的一個參照。

  二、洋務大師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銅,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1853年,李鴻章回籍辦團練,以對抗捻軍和太平軍。1858年到江西入曾國藩幕,成為曾國藩的門生,襄辦營務。

  1861年奉命編練淮軍,很受曾國藩賞識。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因表現突出,被清政府任命為江蘇巡撫。出任巡撫的時候,他把從安徽招募的淮軍也帶到了上海,買了一批洋槍洋炮,又雇用了一批英、美、法的軍官和士兵當教官,讓他們教淮軍練習洋操和使用外國武器,打算把淮軍訓練  成一支新式軍隊。

  但是淮軍人數很多, 槍炮彈藥全靠從外國購買,沒有那麼多錢,李鴻章想,如果能把製造槍炮彈藥的機器買過來,雇用外國工匠,用本國的原料,自己製造軍火,不就省錢了嗎?這時,有一個名叫馬格里的英國軍醫找到李鴻章說:「我學過製造軍火,還會訓練軍隊,聽說你想自辦軍火,我願意效  勞。」

  李鴻章正求之不得,連忙說:「那太好了,從今以後,你在我這裡當軍官,負責教練槍隊,我再給你一筆錢,籌辦開設一個兵工廠。」

  不久,一個專門製造彈藥的工廠在松江的一座廟裡開辦起來了。李鴻章還設立了上海制炮局,從香港買回制炮機器,又招募了一些英、法兩國的工匠,開始製造「開花炮彈」和一種叫「自來火」的引火器,淮軍將領韓殿甲還帶領一批中國工匠進局學習各種技術。後來,淮軍打敗太平軍,占領蘇州,李鴻章又把馬格里辦的兵工廠遷到蘇州,進一步擴大規模,成了蘇州制炮局。馬格里通過關係,購買了一套外國艦隊解散後遺留下來的製造和修理各種武器的機器設備。這樣,子彈、榴彈、信管、雷管、迫擊炮和步槍都陸續製造了出來。

  1865年,李鴻章被提升為兩江總督,移駐南京,他又把蘇州制炮局遷到南京雨花台附近,改名為「金陵製造局」,又叫「江寧機器局」,繼續製造武器。同時,他又用4萬兩白銀買下了上海虹口的一座美國人辦的鐵  李鴻章像

  工廠,把幾家制炮局、製造局與鐵廠合併起來,成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不久,曾國藩派人從美國買回一部分機器也撥給了江南機器製造局,使它成為一座規模巨大的兵工廠,既能製造各種槍炮彈藥,又能模仿外國的式  樣和結構,造出輪船。

  這時候,左宗棠也在福建設立福州船政局,丁寶楨在濟南設山東機器局,都是生產洋槍洋炮等的兵工廠。清廷看到這種情況,害怕新式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權都操縱在漢人手裡,對滿洲貴族的統治地位不利,於是,恭親王奕?授意通商大臣崇厚等辦天津機器局,請英國人密妥士當總管,打算製造火藥,可成效不大。1870年,李鴻章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接辦了天津機器局,進行了整頓擴充,才開始製造槍炮彈藥和軍  用器具。

  李鴻章為發展淮軍勢力,鞏固北洋地盤,又籌建海軍和設置海防,加緊建設大沽炮台。他嫌前任崇厚在時所設置的舊式土炮過於落後,就和馬格里商量,把在蘇州儲存的大炮和金陵機器局製造的洋炮運到天津,配置在大沽炮台。1875年,大沽炮台的官兵們試放該局製造的兩門68磅的大炮時,發生了爆炸,當場炸死7名士兵,把炮身都炸毀了。李鴻章聽後暴跳如雷,他立即把馬格里叫來天津。

  馬格里藉故推託,拖延了兩個月才到天津,李鴻章讓他親自試放,結果,又一次發生爆炸。李鴻章責問為何炮彈質量如此低劣,馬格里卻態度驕橫,斷然拒絕。原來,當初馬格里幫李鴻章製造的大炮,是用於對付太平軍的,所以個個有效。而這一次,大炮是安裝在大沽炮台用於對付外國人的入侵,英國人馬格里就從中搗鬼。洋務派辦洋務,從管理人員到技術設備,都依靠外國,那些到中國工廠里做事的外國人有他們自己的打算,賺錢是一,控制中國軍事發展是二。所以,一般地製造一些槍炮子彈,他們願意干,可一旦關係到對外國人不利的事,他們就不幹了。李鴻章為了挽回面子,一氣之下把馬格里撤了職。

  清政府非常重視北洋海軍,這也是李鴻章經營最久、花的血本最大的一項事業。因為這支海軍的興衰不僅直接關係著淮系集團的勢力,同時也是洋務派同保守派抗衡的籌碼。李鴻章不遺餘力地創建水師,19世紀70年代,由李鴻章主持向英國購買的軍艦有「龍驤」「虎威」「策電」「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等炮艇。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軍火和造船工業有了突出的發展,李鴻章又轉向德國訂購戰艦,他向德國訂購了「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船和「濟遠」號巡洋艦。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立,並擁有二十多艘軍艦,李鴻章在旅順口、威海衛設了兩個主要海  軍基地。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表現遠不止這些,他還主張籌辦了一些民用企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電報總局等。他還創立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考察學習。1871年,他和曾國藩奏請清廷,挑選聰明的兒童去美國學習,被清政府批准。經過選拔,第一批幼童30名,在上海乘輪船出洋。

  當這些幼童到達美國後,馬上成為美國新聞中的轟動事件,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中國留學生給美國人留下了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印象,並說他們是「中國的榮譽」。這些赴美的兒童中,就有後來成才的有詹天佑、  劉冠雄等。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表現積極,其辦洋務的規模最大,成為洋務派最  有代表性的人物。

  然而,李鴻章在外交上卻像他的老師曾國藩一樣,是一個十足的軟弱派。而曾國藩又師承穆彰阿,於是在晚清的大臣中形成了一個軟弱派的陣營,並且在朝中具有極大的勢力,超過了以林則徐、左宗棠為代表的強硬派。而主政的太后和皇帝又搖擺在軟硬之間,總體趨向是偏軟弱,這就註定了晚清外交的悲劇性結局,李鴻章在國人心中形成了一個「大賣國賊」

  的形象。

  李鴻章在外交上的軟弱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境地。1885年3月,清軍與越南軍民聯合作戰,在涼山、鎮南關等地重創法軍,這場戰爭最後以法國失敗而告終。中法戰爭還使法國內閣倒台。但奇怪的是,最後的結果卻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戰爭勝利後,清政府派李鴻章與法國談判,不知什麼原因,李鴻章卻與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  約》。

  條約規定:承認法國在越南的統治;法越條約「均聽處理」;准許法國等國人自越邊界進入中國;法商入境,商稅按稅額減;允許法國幫助修築滇、桂境內鐵路。也就是說,中國要在這裡修鐵路,也必須同法國人商辦等。法國戰敗,竟享受了戰勝國的利益;中國戰勝,卻甘受戰敗國  的損失。

  就在李鴻章苦心經營他的北洋水師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事情原  因是這樣的:

  1894年4月,朝鮮爆發東學道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就在清政府遲疑不決時,日本勸誘清朝出兵「代韓戡亂」,表示日本政府「必無他意」,清政府聽信日本「保證」,於1894年6月5日,派太原總兵夏士威、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2000名精兵赴朝鮮援助。6日,按1885年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規定,清政府知照日本,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由,派重兵占據了仁川至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不久起義平息。

  清政府建議中日同時撤軍,日方拒絕,並繼續增兵。7月23日,日本藉口「改革朝鮮內政」,闖入朝鮮王宮,俘虜國王,扶植傀儡政權。清政府被迫派兵增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派「濟遠」「廣乙」等戰艦護送兵船到牙山,支援葉志超、夏士威部隊。7月25日拂曉,「濟遠」「廣乙」完成了護運船任務,從牙山起錨返航,當兩艦駛至半島海面時,與日本海軍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相遇,日艦不宣而戰,向「濟遠」「廣乙」兩艦突然開炮,妄圖乘其不備,將「濟遠」「廣乙」擊沉,從而燃起了戰火。因為這年是甲午年,史稱這次中日戰爭為「甲午戰爭」。

  清軍「濟遠」「廣乙」兩艦絲毫沒有防備,被打個措手不及,倉皇應  戰,損失慘重。

  清政府對日軍的挑釁已經忍無可忍,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8月8日正式向日本宣戰,同一天,日本也向清政府宣戰。

  9月17日,北洋艦隊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外的黃海相遇,雙方展開了激戰。在這次海戰中,北洋艦隊投入戰鬥的有10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是12艘,北洋戰艦噸位小,而日本艦隊是以「吉野」為首的鐵甲  快速戰艦。

  海戰開始時,在丁汝昌的指揮下,10艘戰船以「人」字隊形向日軍聯合艦隊發起攻擊,劉步蟾指揮「定遠」艦首當其衝,衝殺在前,將日本聯合艦隊攔腰截斷,使日軍聯合艦隊首尾不能相應,一下子就打亂了日艦的陣形。在清軍的猛烈炮火攻擊下,重創日軍「比睿」「赤誠」「西京丸」

  等艦,並擊斃赤誠艦長日本海軍少佐坂三八太郎。

  日本聯合艦隊不久從驚慌中鎮定下來,依仗艦堅艦多火力強,轉而對北洋艦隊南北夾擊,使北洋艦隊陷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艦被日本「吉野」「高幹穗」「秋津州」「浪速」四艘包圍,情勢十分危急。「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見此情景,激勵「致遠」全艦官兵說:「我們從軍衛國,早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目前敵強我弱,我們只有拼死作戰,決不能貪生怕死,有辱我軍聲威。」

  這時,「致遠」艦也已經受傷,艦上煙火瀰漫,他把令旗一揮,下令開足馬力沖向前去,把旗艦掩在艦後,向日艦連發數彈,逼使日艦稍稍後退,使旗艦「定遠」得以脫圍。北洋艦隊其他戰艦見此情景,很受鼓舞,士氣大振,只見黃海海面炮聲震天,煙火瀰漫,雙方打得異常激烈,敵艦「松島」號中彈起火,死傷百餘人,「西京丸」號幾乎被擊沉。

  戰鬥進行到下午三點鐘左右,「致遠」艦在激戰中由於首當其衝,目標最大,所以遭受的打擊也最為慘重,這時艦身已開始傾斜,眼看就要沉沒大海,彈藥也快打光了,鄧世昌仍然鎮定從容,拼死作戰。日軍鐵甲艦「吉野」肆無忌憚地衝殺過來,連續用重型大炮向「致遠」發炮,妄圖一舉把「致遠」擊沉,鄧世昌見狀,氣憤已極,命令舵手開足馬力,對準「吉野」衝過去,他對幫帶大副都司陳金揆說:「倭艦依仗吉野艦大甲堅火力強,才這樣凶狂,如果撞沉它,我軍就能集中起力量來了!」

  於是,鄧世昌親自掌舵怒駛,且沿途鳴炮,不絕於耳,直衝日艦而來。日艦「吉野」指揮見狀大驚失色,一面命令施放魚雷,一面準備掉轉船頭逃跑,正當「致遠」艦快要接近「吉野」的時候,不幸被魚雷擊中,機器鍋爐迸裂,船遂左傾,頃刻沉沒,鄧世昌與大副陳金揆、二副周居階  等全艦將士壯烈犧牲。

  下午三點多,北洋艦隊右翼陣腳的「超勇」「揚威」二艦中彈起火沉沒,「經遠」艦失去了保護。此時日艦主攻的清軍左翼「濟遠」艦和「廣甲艦」倉皇逃竄,日艦掉頭迅速將「經遠」艦團團包圍,把它逼出陣外,「經遠」在號稱「帝國精銳」的日本先鋒隊「吉野」等4艦的圍攻下,中彈多處,管帶林永升指揮全艦不斷發炮攻擊。正當激戰正酣之際,林永升猛然發現一敵艦中彈受傷,於是下令對準這隻受傷的敵艦開足馬力追擊,想一鼓作氣將其擊沉,日艦依仗鐵甲堅固,集中火力以排炮猛攻「經遠」

  艦,突然一顆炮彈在林永升的面前炸開,林永升不幸中彈身亡,大副陳榮和二副陳京瑩隨後也相繼被炮彈擊中身亡。「經遠」艦最後在烈焰中沉  沒,全艦將士無一生還。

  下午五時多,「靖遠」艦在葉祖圭的指揮下,修復好漏洞。他見旗艦「定遠」桅樓被毀,全隊失去指揮便主動代替旗艦,從旁升起隊旗,率領剩餘船艦向日艦猛打猛衝。在「靖遠」艦的帶領下,北洋艦隊聲勢大振,一齊向日本聯合艦隊攻擊,日艦這時也損失慘重,見勢不妙,掉轉船頭向  西南方向逃遁。

  黃海海戰,日艦先撤離戰場,北洋艦隊不久也返航旅順,雙方各有損失,中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被擊沉,「揚威」「廣甲」

  自毀,另有6艘受創,死傷將士千餘人,但主力尚存。日艦「旗幟」「松島」及「赤誠」「吉野」「比睿」「西京丸」6艦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  官兵六百多人。

  看到這種情況,軟弱的李鴻章藉口「保船制敵」,命丁汝昌率艦隊躲  進威海港,結果坐以待斃。

  不久,日本開始向旅順口進攻。在甲午海戰中,日本的海軍實際上也遭受了重創,已無力從旅順口正面方向進攻,同時旅順口沿岸布滿了清軍從德國購進的新式大炮,狡猾的日軍於是採取了用艦船運送陸軍到花園口從背後抄襲的策略。而此時,北洋水師艦隊因李鴻章的命令,不再參加任何戰事,陸上也沒有陸軍防禦,由此,日軍不傷一兵一卒,很輕鬆地就登上了花園口,並直撲金州。在金州、旅順、大連還駐有很多清軍,但這些清軍,一看到日軍到來,馬上就逃跑了。兩個月以後,日軍用同樣的方法向威海衛發起了進攻,用軍艦運送兩萬多日軍從威海衛東的成山角登陸,沒怎麼遇到抵抗,就占領了威海兩岸的所有炮台,並且封鎖了港口東西出口,北洋艦隊此時完全成了瓮中之鱉。

  這時威海港外的劉公島還在清軍手中,如果在陸軍配合下,港內的水師完全可以突圍出去,但水師中很多洋人顧問都主張投降。擔任水師副提督的英國人馬格魯和軍事顧問美國人浩威爾還勾結少數水師將領,鼓譟士兵譁變,以迫使丁汝昌投降。丁汝昌不願背個不忠的罪名,結果在絕望中被迫自殺了。丁汝昌死後,在洋人的指使下,很快由浩威爾起草了一份投降書,送到日營。1895年2月,日軍正式接管了北洋海軍11艘兵艦、劉公島的全部炮台以及威海衛的全部軍械,物資均完好無損地成了日軍  的戰利品。

  日軍占領了威海後,又馬上渡過鴨綠江分幾路向遼陽進軍,日軍在進占遼陽時,除清軍將領夏士成、依克唐阿率部下和自發的群眾抗日武裝在鳳城堅決抵抗外,其餘清軍皆望風而逃,結果日軍沒費什麼力氣就攻占了海城等地,並直逼遼陽、瀋陽兩城。遼西也受到極大的威脅。

  慈禧太后看到遼東半島及遼西的大片土地這麼快就被日軍占了去,生怕日軍打進山海關,直逼北京,趕緊重新啟用已經被罷免了十年的恭親王奕?,主持總理衙門大事,用他和洋人的關係,請英、俄公使出面調停,向日本求和。此時的英、俄都有自己的打算,並不想急於讓日本停戰,當美國出面稍一反對,英國立即罷手不再管這件事。其實美國反對英國出面調停,也是出於他自身利益的考慮,其目的是想讓別國都不再插手這件事,由他一家獨自出面調解日本停戰問題,以便從中獲取更大利益。

  恭親王奕?也看出只有美國和日本關係較好,就呼籲美國出面調停。

  於是,美國公使開始在中日之間進行聯絡活動,日本此時剛占領了旅順口、威海衛,也無力再向中國其他地方擴張,有人從中調解,巴不得順坡下驢,答應求和的要求。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表示,必須由恭親王奕?或李鴻章充任全權代表,並以割地賠款為「議和」條件才能開議,否則不必  派代表去日本談判。

  於是,慈禧太后又馬上開復李鴻章的一切處分,任命他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帶著兒子李經方、美國顧問科士達等,由天津乘船去日本。20日,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在馬關的春帆樓開始談判,伊藤博文一開始就擺出戰勝者的驕傲姿態,肆意勒索,並派軍攻占澎湖列島。李鴻章要求停止軍事行動和減輕勒索,被伊藤博文拒絕。24日,李鴻章在談判後回寓所途中,被日本暴徒刺傷。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擔心列強藉口干涉,宣布除台灣、澎湖列島地區外,其他戰地立即停戰。4月1日,中日雙方代表重開談判,日本提出割讓奉天南部、台灣、澎湖列島,賠償日本軍費白銀3億兩等苛刻的條件,清政府批示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等「竭力申說」,儘量爭取減少割地賠款。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後修正案,伊藤博文只准李鴻章說「允,不允」兩句,並以戰爭再起和進攻北京相威脅。4月17日,李鴻章終於和日本代表簽訂了  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是:(1)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2)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償軍費二億兩白銀。(4)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日本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5)允許日本臣民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只按進口貨納稅,並准在內地設棧寄存。條約中還規定,為保證中國履行條款,日軍暫時占領威海衛。

  《馬關條約》是日本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也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後,全國譁然,拒絕和約、遷都再戰的呼聲震動了整個京城,並在全國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鬥爭。清政府及地方官吏也因《馬關條約》喪權過重而不滿,他們有的請求殺李鴻章以謝天下。

  由於《馬關條約》在國民中的極壞影響,同年,李鴻章卸下直隸總督的職務,進入內閣辦事,但被規定「不得與聞朝政」。次年奉命出使俄國,訂立《中俄密約》,不久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戰爭爆發後,李鴻章到江南去參與「東南互保」,不久調充議和全權大臣,兼署直隸。在慈禧太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上諭批示下,李鴻章經過一番溝通與斡旋後,於1901年9月9日與列強簽訂了賠款數額令人觸目驚心的《辛丑條約》。

  參與《辛丑條約》的列強就是八個出兵的國家,他們分別是德、法、日、俄、美、英、意、奧。條約主要內容就是賠款,賠款數額之巨,創清朝有史以來最高,計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相當於清政府20年的財政總收入。這些賠款雖然要40年還清,但是要計利息的,所以本息加起來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再加上各省地方性的賠款,總數額超過十億兩。這些外國列強怕清政府還不上,就讓以海關關稅和鹽稅擔保。此外,列強還要清政府嚴厲治辦義和團首領及義和團運動中與洋人作對的各級官員。在北京東交民巷劃出一片使館區,並允許列強從國外派軍隊保護自己的使館;拆除大沽口到北京鐵路的全部炮台,並且在天津20里以內不許駐紮中國軍隊,外國則有權在各處駐軍。在《辛丑條約》中列強沒有提出割地的要求,但這些條款已經使中國喪失了大部分主權,這時的中國已經完全淪陷  為半殖民地社會。

  《辛丑條約》簽訂後兩個月,李鴻章,這個和一系列賣國行徑聯繫在一起的晚清重臣,終於病死,諡號文忠,著作輯為《李文忠公全書》。

  李鴻章想以洋務運動來興國圖強,崇洋媚外,物極必反,結果事與願違。甲午一戰,便將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換來的僅僅是一系列賣國條約。這個歷史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三、一代名將左宗棠

  在多事之秋的晚清,出現了很多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如果從鎮壓農民起義方面看,他們是屠殺農民的劊子手,但他們無疑又是有貢獻於民族的功臣,左宗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在青年時代就立下宏圖大志,一生精忠報國。左宗棠在科舉上並不如意,僅僅中過舉人,但他才華橫溢,從小就很注意研究兵法和中國及世界的歷史、地理,他曾在自己的住處寫下了一副對聯:  身無半畝地,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書,神交古人。

  他在湖南一帶名望很大,林則徐、曾國藩等當時名流都對他頗為賞識。有一次,已經身為封疆大吏的林則徐路過長沙時,特意約見左宗棠,兩人暢談徹夜。事後,林則徐對左右人說,左宗棠是一個曠世奇才,必為朝廷所重用,左宗棠在仕途上曾得到過林則徐、曾國藩等人的竭力推薦。

  太平天國時期,他曾在湖南巡撫幕任師爺,雖不是朝廷官員,卻一切軍政大事都由他主持,被稱為「晚清諸葛亮」。在左宗棠的主持下,湖南省城長沙才沒有被太平軍攻破。後來他終於得到清廷的重用,被任命為閩浙總督,鎮壓了浙江、福建境內的太平軍。在任閩浙總督期間,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也開始洋務興國之舉,該廠由煉鋼廠、船廠和學堂三部分組成,但工廠尚未建成,左宗棠便調往西北鎮壓農民起義去了。

  1855年,雲南回民首領杜文秀在大理縣起兵反清。1856年,陝西回民首領任五  左宗棠像

  在渭南縣起兵反清。同年,甘肅回民首領馬仕龍在金積堡(今金積縣)起兵反清。面對日益壯大的回民大起義,清政府派荊州將軍多隆阿前去鎮壓,但多隆阿屢戰屢敗,後來在戰役中殞命。於是,清政府又調左宗棠任陝甘總督,負責平定回民起義。1868年,陝西反清軍首領董福祥投降,七年之久的陝西回變宣告結束。平定陝西後,左宗棠揮師西征,進入甘肅,攻擊馬仕龍部。甘肅從東到西2400里,戰線頗長,馬仕龍的力量也不算小。在左宗棠的指揮下,1870年,清軍攻陷金積堡。1873年,攻陷伯碾(今樂都)、肅州(今甘肅西酒泉),從而平定了陝甘回民起義。

  在這一時期,新疆也發生了大規模的回變。1864年,陝西回變首領之一妥明,流竄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參將索煥章與妥明一個鼻孔出氣,伺機造反。都統平瑞向迪化徵收捐稅時,奇台縣稅務官馬金、馬八乘機敲詐勒索,從而引起大多數漢人與回民的憤怒,導致抗繳請願事件。馬金、馬八為掩護自己的罪行,乾脆倒打一耙,說什麼「漢人要滅回民」,號召回民起來反漢殺清,於是奇台發生了流血衝突,索煥章乘亂殺了平瑞,並擁戴妥明稱「王」,宣布獨立,開始了分裂民族的叛亂。

  1865年,另一位從陝西流竄到新疆的回變首領之一金相印,在喀什噶爾(今新疆疏勒)發動當地回民舉行暴動,並將清政府官員趕走。位於天山西麓、中亞細亞的浩罕王國,派遣其大將阿古柏前去支援金相印。

  為增加號召力,他還帶領維吾爾族領袖大和卓木、布土爾客率其安集延兵團一道助金反清。他們聯合大軍進入中國領土,布士爾克在喀什噶爾稱「王」。1867年,阿古柏搞了一場政變,登上寶座,一腳將布土爾客踢到麥加。阿古柏上台後,自稱「畢調勒特可汗」,宣布建立「喀什噶爾汗國」。1870年,阿古柏北伐迪化,妥明被逼逃之夭夭,並於途中殞命。

  於是,除伊犁為當時俄國占領外,阿古柏統一了新疆全境。阿古柏的汗國疆域約百萬多平方千米,他為了鞏固地位,立即同英、俄及土耳其回教國力強聯繫。面對這一局面,以慈禧為首的清廷因無力平叛,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誰也不敢碰這一棘手問題。

  左宗棠平定陝甘回變之後,向朝廷上書,提出收復新疆。他在奏摺中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堅決不能放棄。如果放棄新疆,則不僅甘肅、陝西暴露在敵人面前,而且內外蒙古和山西也不得安寧,連北京也將受到威脅。西北與北京的關係,如同手指與臂膀相連,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不能分割。」左宗棠還說:「我今年雖然已經65歲了,但不能容忍俄國霸占伊犁,阿古柏占領新疆,如果朝廷同意我的意見,我願意帶兵出征,拼殺疆場,收復伊犁和整個新疆。」

  這一敏感的爆炸性問題一經提出,就在紫禁城形成了兩派交鋒。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稱:中國外患來自海外洋人,國防重點應放在與列強的對峙上。至於新疆那裡,不如冊封阿古柏為國王,使其像朝鮮、越南一樣成為藩國算了。一句話,海防派主張放棄新疆。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派」則針鋒相對,主張必須收復新疆,左宗棠認為,保衛新疆即保衛蒙古,保衛蒙古即是保衛北京。

  而這時,阿古柏暗中請求英國幫忙。英國公使烏亞德向清廷提出:允許阿古柏獨立,以保中亞細亞的和平局面。清政府許多官員因害怕英國,都主張答應英國的要求。對此,左宗棠堅決反對說:「既然英國如此愛護阿古柏,為什麼不把印度讓給他呢?」

  由於左宗棠的分析言之有理,震動了整個朝廷,連原先主張放棄新疆的一些官員也對他的見識和魄力佩服得五體投地,有的說:「左大人的話才是高論,叫人沒法不佩服!」有的說:「左宗棠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呀!誰說中國沒有人才。」軍機大臣文祥完全支持左宗棠的主張,竭力保舉左宗棠率兵西征,其他掌握朝中大權的人也認為丟失領土很不光彩,既然有人願意率兵出征,且左宗棠又在平定陝甘回民起義中節節勝利,一直是個常勝將軍,就不妨試試。於是,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帶兵  去收復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兵分三路入新疆,他採取了「先北後南,緩進速戰」的戰略方針,很快收復了迪化及其附近的地區,然後攻陷吐魯番,打開了南疆的門戶。第二年,他率軍越過天山天險,揮師南下。由於左宗棠的軍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所以深得當地各族人民的支持,他們主動給清軍帶路,送情報,支援糧食,當地人民還紛紛拿起武器,與清軍一道打擊阿古柏的軍隊。阿古柏的據點被一個個拔除,最後左宗棠把阿古柏攆到庫爾勒城,在大軍壓境、一觸即潰之際,阿古柏王夢已醒,服毒自殺。清軍迅速收復了喀什噶爾,並趁阿古柏子孫內訌之機加緊圍剿餘黨,將其二子三孫俘獲並處死,於是除伊犁外,脫離中國十四年之久的新疆,重新回  到了祖國的懷抱。

  接著,左宗棠又想起了仍在俄國手中的伊犁。他上書朝廷,請求以先禮後兵,外交加軍事的策略,收回伊犁,清廷同意了這一主張。清政府先派崇厚與俄國交涉,崇厚喪權辱國,被判處死罪。接著又派曾國藩之子曾紀澤與俄國交涉,俄方百般要挾,左宗棠為向俄國表明志在收回伊犁的決心,命士兵抬著自己的棺材行軍,他在哈密安營紮寨,做好武力解決的姿態。俄國人知道左宗棠不好惹,也不敢輕易訴諸武力,這有力地支持了曾紀澤的外交鬥爭。1881年,中俄兩國簽訂了《伊犁條約》,中國終於收回伊犁。但因俄強清弱,清政府還是讓俄國割走了霍爾斯河以西的大片領土和北疆的一部分地區。俄國還蠻橫地勒索了九百萬盧布的賠款,擴大了在我國西部地區的通商權利,當然,這已不是左宗棠力所能及的事了。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來到北京,被任命為大學士、軍機大臣。由於左宗棠性情耿直,不喜歡官場上那一套虛假應酬,不久左宗棠又被外調出京做他的封疆大吏,擔任兩江總督。

  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海軍先後向台灣的基隆和福建的馬尾軍港(在福州市東)發起攻擊,駐守基隆的清軍官兵在著名將領劉銘傳的率領下,奮起還擊,打退了敵軍。但在馬尾戰役中,由於守將何如璋和張佩綸在戰前的頭晚得到李鴻章的電報說,與法軍的議和已有進展,便放鬆了備戰,結果倉促應戰,導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三天之後,即1884年8月25日,清廷正式對法宣戰。

  1884年9月,左宗棠奉命赴福建督師,指揮閩海戰役。他到防地後,見備戰鬆弛,非常著急,晝夜奔波,加緊備戰。將士們一看左大人身先士卒,決心抗法,全軍士氣大振,連打了幾個勝仗。

  1885年春節來臨,將士們都想消消停停過個好年。但左宗棠早已料敵在先,說:「洋鬼子早了解了咱中國過年的風俗與他們的聖誕節不相上下,所以他們一定會鑽這個空子,趁我們歡歡樂樂過年之際,攻我不備。

  今年都免過年吧,跟我出擊,我親自充當先鋒。」

  正在這時,福建總督楊昌漫與將軍穆圖善前來向左宗棠拜年,聽說中堂大人要親臨前線,紛紛勸說他不要去。此時,左宗棠已73歲,然而他鬥志卻絲毫未減,訓斥二人說:「我不去打,洋鬼子如何害怕?怕,是因為打怕的。你們二位是高官,不肯出去打仗,我去打!」

  楊、穆二人見左宗棠執意上前線,也不敢再勸阻,只好吐吐舌頭打道回府。左宗棠一處一處檢查布防,做好了迎戰準備。法國果然在過年這天來突襲廈門,出動了大批艦隊,但艦隊駛到中途便調頭返航,因為法軍偵察快艇已探知廈門的清軍早有準備,還了解到左宗棠也在前線督戰。左宗棠的威名,法國人早已耳聞,知道這是個不怕死、不好惹的硬茬子,所以  法軍便退避三舍了。

  1885年3月,清軍與越南軍民聯合作戰,在諒山、鎮南關等地大勝法軍,中法之戰以法國失敗而告終。然後,1885年6月,李鴻章在與法國的談判中,卻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在福州戍邊的左宗棠得到和約文本,氣得手直顫抖,竟無法讀下去,大罵道:「李鴻章啊!李鴻  章!你這個賣國賊!」

  罵著罵著,他突然面如白紙,手腳發軟,猛然從嘴裡噴出一口鮮血,昏倒在地。1885年7月,左宗棠滿懷遺恨逝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