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華時代> 三、社會經濟的繁榮

三、社會經濟的繁榮

2024-09-29 11:50:07 作者: 姜若木

  乾隆時期,清王朝發展到了它的頂峰,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皇朝也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到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明朝崇禎時期,全國耕地最大面積是783.7萬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據不完全統計,耕地面積即已達到這個數字。到嘉慶十七年(1802年),又增加了7.77萬頃。人口方面,順治末年,全國人口統計還不到2000萬,而乾隆末年則達到了3億。國家賦稅收入,順治末年,國家發征銀2150萬兩,糧640多萬石;到乾隆末年,發征銀達2990多萬兩,糧食達  830多萬石。

  早先,糧食主要產地是東南的江浙地區,雍正、乾隆時期,「蘇湖(今太湖地區)熟,天下足」的局面,已被「湖廣熟,天下足」的局面所代替。湖南、四川、江西、湖北這些省份,畝產高時可達五六石甚至七石。長江以南,兩季稻已開始普遍有了。北方的河北、天津地區,也成了魚米之鄉。一向人煙稀少的川、陝、楚交界處的南方老林地區,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區,成千上萬的流民進入,開荒種糧,整個糧食  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增加了。江蘇的蘇、松、寧地區,浙江的湖州地區,到處桑樹成蔭,蔥鬱一片。棉花在宋元時從海南島傳入江南,到清乾隆年間,長江三角洲、沿海地區以及河南孟縣、內縣,河北保定地區,到處都是棉田。菸草在崇禎年間種於江浙一帶,康熙末年,北方已普遍種植,乾隆時期,人們已開始普遍吸用;山東濟寧城六家煙鋪,總有工人四千多名。

  糧食與經濟作物的增產,又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南京的緞機有三萬台,它們一般都由132個部件構成,所牽引的經線,一般都達到九千多根,多的甚至達到近二萬根。杭州的絲織品有絲錦、剪絨、綾、羅、紗、絹、綢、絲等許多品種,松江的棉織也有扣布、稀布、飛花布、梭布、斜紋布、藥斑布、紫花布、剪絨毯等繁多品種。陶瓷業,乾隆時期,瓷都景德鎮大小十多平方公里,匠工幾十萬,瓷窯二三百座。窯內分工也更加精細,有淘土、拉坯等十五六個工序,技藝更加精湛。礦業方面,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已有了13處(不含偷采的),雲南產銅,每年多達四萬餘斤;廣東的鐵爐,高者一丈七八尺,每爐每晝夜可出鐵12次,每次出鐵三百多斤。四川的鹽井,雍正八年(1730年)增至5939眼,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更是發展到8307眼,井深達幾十丈,甚至幾百丈,  鹽廠的分工也更精細。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更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乾隆時期,出現了經營匯兌、存款、信貸的票號商,這些票商具有巨額資金。此外,最富的商人,還有鹽商和行商,行商壟斷的資金多達幾千萬兩。

  

  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諺語,就出現在這一時期。當時,蘇州城的人口已不下50萬,加上郊區超過了一百萬餘。閶門之外,踹坊就有四五百處;盤門、葑門等處,也是萬家燈火。南京,乾隆時也發展到了四五十萬人,燈影里的秦淮河,槳聲不斷,歌舞昇平,茶樓酒館,歡聲不絕。廣州,當時被稱作「金山珠海,天子南庫」。在這裡,已有幾十個單位與外國貿易,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朝對西方國家的貿易,已超出二百四十多萬兩。乾隆年間,長江河岸的無錫、鎮江和漢口被人譽為「布碼頭」「銀碼頭」和「船碼頭」。當時,漢口已成為長江中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至於北京,那就更是全國貿易中心了,安定門外的「外館」、城內御河西岸的「里館」,隨  時迎送著全國各地的客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