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雍正繼位之謎
2024-09-29 11:49:47
作者: 姜若木
關於雍正的繼位,歷史上有三種說法:遺詔繼位說、改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至今歷史學家們還在考究、爭論不已。或許,這將是清歷 史上一個永遠不解之謎吧。
(一)遺詔繼位說
持此說者提出了三種根據: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1)雍正受到父皇康熙的信任,曾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
2)《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病重,召皇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等七位阿哥和尚書隆科多到御榻前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遺詔》為證。《康熙遺詔》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遺詔上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二)改詔篡位說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
1)胤禛雖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錯,讓他代為天壇祭天,但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詔讓他繼位。
2)康熙在臨終當天的遺詔是假的,既然將繼位大事告訴七位阿哥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向當事人——繼位者胤禛宣諭?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宣遺詔之事是無中生有,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
3)《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又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四子胤禛曾三次聞召到康熙床邊問安,但這三次召見,康熙都沒告訴他繼承皇位之事,這豈不是咄咄怪事?於是有的學者認為,這反倒證明康熙並沒有遺詔向七位皇子宣布由 胤禛繼位這件事。
4)康熙崩逝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個人單獨向胤禛宣布皇四子繼位的遺詔?而宣布康熙遺詔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雍正像弟都不在場?這也使得學者認為,康熙遺 詔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後,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不得進入大內,這又使人產生了「雍正政變」的疑問。
6)《康熙遺詔》自然在康熙去世前已經定稿並經康熙審定,按理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眾宣布,為什麼到十六日才公布?顯然這段記 載有偽造的嫌疑。
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康熙遺詔》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的諭詔加以修改而成的。
8)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以及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 似有「殺人滅口」之嫌。
在上述改詔繼位諸說中,主要是篡位說,認為雍正篡奪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胤禎的位,其理由是:(1)康熙意中的繼位者是十四子胤禎,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
2)康熙剛崩逝,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的說法。說是康熙臨終前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十四子胤禎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 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此傳聞,不是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詔, 那麼:
其一, 當時繁體字的「 於」 寫作「 於」 , 「 十」 字很難改成 「於」字。
其二,當時作為稱呼的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根本無法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詔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認為,康熙遺詔傳立「胤禎」(皇十四子原名),因「胤禛」與「胤禎」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
後將《玉牒》的名字更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這就是「玉牒易名」說。學術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致,有一種改法又認為,皇四子叫胤禛,皇十四子叫胤禎,雍正做了皇帝,便命十四弟改名允,以示 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胤禎繼位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
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位前康熙沒立「儲位」,因而不能不說雍正繼 位是「篡位」。
(三)無詔奪位說
基於雍正奉遺詔繼位,有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而雍正改詔篡位,真正有力的證據也顯得不足,於是有人認為雍正是無詔奪位。雍正登位,是因為他在皇位爭奪中取得了勝利,這場皇位爭奪鬥爭,或明或暗,或隱或現,前前後後40多年,結果,皇太子黨失敗,皇八子黨 也失敗,皇四阿哥黨勝利。
雍正繼位,是正取,還是逆取?歷史沒有留下記載,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正史再不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記載,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繼承的遺詔,也不會留下一鱗半爪暗示皇位繼承的文獻。
不過,從康熙去世雍正繼位開始,就出現了皇位出自篡奪的異聞傳說,為此雍正還親自撰寫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對各種流言進行 駁斥,想為自己洗刷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