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華時代> 二、顧炎武與《日知錄》

二、顧炎武與《日知錄》

2024-09-29 11:49:19 作者: 姜若木

  顧炎武(1613—1682),江蘇崑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父親是個很有見識的人,認為讀書一定要研究實際。顧炎武受祖父的影響,從小就喜歡讀《資治通鑑》《史記》和《孫子兵法》等書,十分關心時事。後來他參加科舉,沒有考中,就乾脆放棄了科舉,轉為通讀歷史典籍,研究全國各地的地理和歷代名人奏章,開始編寫一本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天下郡  國利病書》。

  正當他用心治學的時候,明朝滅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紛紛起來組織抗清鬥爭。顧炎武和他的兩位好友也參加了保衛崑山的戰鬥,崑山軍民在跟清兵激戰21天後,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崑山城陷落的時候,顧炎武的生母被清兵砍斷了右臂。撫養他成長的嬸母(也是他的繼母)聽到清兵破城,就絕食自殺了,臨死前囑咐顧炎武誓死不受清朝俸祿,說完閉  上了眼睛。

  顧炎武安葬了繼母,準備離開家鄉投奔魯王,但還沒有動身,魯王政權就已經覆滅了。後來顧炎武隱姓埋名,在長江南北一帶奔走,想組織一支抗清的隊伍,但終因勢單力孤,沒有成功。

  當時,沿海和太湖一帶還有零星的抗清活動,清朝官府防備很嚴,如果發現有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進監獄。

  崑山有個地主叫葉方恆,想吞沒顧炎武家的田地,就買通顧家的僕人,舉報顧炎武「通海」,顧炎武於是被清政府抓進了監獄。一些朋友為了搭救他,去找在朝廷做官的錢謙益幫忙。錢謙益本來是南明弘光政權的禮部尚書,又是個出名的文學家。清兵南下時,他投降了清朝,名  聲不好。

  

  對於顧炎武的難處,錢謙益表示,只要顧炎武承認是他的學生,就願意保他出來。那位朋友知道顧炎武是不會這樣做的,於是就自作主張,假造了一張顧炎武的名帖,送給錢謙益求助。這件事後來讓顧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討回不可,朋友不肯,顧炎武就索性在大街上貼告示表白,聲明那張名帖是假的,弄得錢謙益十分尷尬。

  經過朋友們的多方奔走,顧炎武才被釋放出來。但葉方恆還不肯罷休,派人追蹤他。有一天,顧炎武在南京太平門外經過,遭到暴徒襲擊,頭部受重傷,幸虧有好心人救護,才脫離危險。顧炎武知道,自己在江南待不下去了,於是決定到北方去遊歷。他去北方遊歷有兩個目的,一是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勢,風俗民情;二是想找機會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  友,進行抗清活動。

  顧炎武在長途跋涉的艱苦環境中,仍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一路上,他用兩匹馬、四匹騾子馱著他的書籍,遇到關塞險要的地方,他就訪問當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裡的風土人情,如果跟他在書本上讀到的不一樣,就拿出書本核對,這樣,他的知識就更加豐富充實了。

  顧炎武從45歲起,用了20多年時間,在山東、山西、河北、江南各地來回奔走。他把一腔的苦悶傾注於學術研究中。旅途上,手不釋卷,在馬背上展卷低吟;旅館中挑燈圈點,勘察地形,尋找地名的沿革。其間,他完成了《營平二州史事》《山東考古錄》《冒平山水記》等一批重要  著作。

  晚年,他在陝西華陰定居下來。顧炎武讀書從小就有個習慣,有一點心得就用紙筆記下來,後來如果發現錯誤,又隨時修改,發現與古人議論重複的,就刪除去掉,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他從調查訪問得到的材料,編成了一本涉及政治、經濟、史地、文藝等內容極其廣泛的書,叫作《日  知錄》。

  這部書被公認為是極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在《日知錄》里,他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重要思想,認為社會的道德風氣敗壞,就是亡天下;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個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應負起責任。

  1679年,康熙命大學士熊賜履主持明史館修撰《明史》。顧炎武諳熟明史,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情。熊賜履自知很難勝任,便請顧炎武的外甥清朝重臣徐學乾從中斡旋,聘請顧炎武入館給予襄助。顧炎武不給任何人情面,再一次堅辭拒絕,非但自己不參加,而且規勸熊賜履也不要做這種違  心的屈筆之作。

  在康熙開設「博學鴻辭科」時,有人想推薦他應召博學鴻辭科,他寫信回答說:「我這個七十歲的老翁還巴望什麼呢?唯一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應召,我只能一死了之。」

  1682年正月初八,在山西曲沃,顧炎武在上馬時失足跌落下來,次日凌晨,這位傑出的學者辭世了,他簡單的行囊中除了未完成的手稿,沒有  留下任何其他東西。

  顧炎武是一位主張「經世取用」的思想家,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語言學家、音韻學家,又是一位具有濃厚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他一生著作宏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早已膾炙人口。他倡導的力戒空疏,注重實用的學風對後世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