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文治武功
2024-09-29 11:48:54
作者: 姜若木
皇太極時代,有人概括了他的文治武功,主要有八大項。
(一)革除弊政,調劑滿漢
努爾哈赤晚年,特別是進入遼河平原以後,實行了一些錯誤政策,比如,大量遷民,按丁編莊,清查糧食,強占田地,滿漢合居,殺戮諸生,遭到了遼東漢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漢人有的向飲水、食鹽中投毒,有的把豬毒死出售,有的攔路擊殺單獨出行的滿人,有組織的武裝暴 動也此起彼伏。
皇太極繼位後,對努爾哈赤的失誤之策,適時地做出了調整。
對漢族民眾,他提出了「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強調滿、蒙、漢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五味的關係,「調劑貴得其宜」。他制定的新漢民政策是: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於是漢民皆大歡喜,不再有逃跑的人。
對漢族官員,努爾哈赤原先的政策是漢官從屬於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員病死後,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皇太極廢除了這些政策,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 任官職。
皇太極重用漢官,范文程便是一個著名例子。皇太極每當議事,總問:「范章京知道嗎?」遇到奏事不當的地方,總是說:「為什麼不和范章京商量呢?」當大家說「范章京也這麼說」時,皇太極就認可了。
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宮裡進食,看著滿桌佳肴美食,想起了老父親, 鑲黃旗軍旗
停下筷子不吃飯。皇太極明白他的心思,馬上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了 范文程家裡。
後來,范文程做到了內秘書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的開始。
對漢族知識分子,皇太極認為:「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當時,大明朝有人才卻不能用,所以走向衰敗。皇太極感到,誰占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並發揮其聰明才智,誰就能戰勝對手。
努爾哈赤對明朝知識分子屠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倖存下來的約有300人,都淪為了八旗包衣下的奴僕。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的知識分子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這是後金科舉考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餘人。他們都被解除奴隸身份,獲得自由,得到獎賞。後來皇太極又舉行了一次考試,得中者228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這項舉措,反響極大,使皇太極「仁聲遠播」。
(二)族名滿洲,建號大清
皇太極做了兩件影響千古,史冊永存的事。
一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了中 華和世界的史冊上。
二是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禮,改國號「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這樣皇太極就有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了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
皇太極為什麼要改國號為「大清」呢?有一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對此不必深究。皇太極改國號,稱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僅是滿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漢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表明了他準備統一天下的雄心。
(三)完善君主專制體制
隨著後金社會的發展,皇太極改革並完善了政權機制。一是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又挾制大貝勒代善,廢除大汗同三大貝勒並坐制,改為皇太極「南面獨坐」,強化了君主政權;二是鞏固和完善了八旗制度,逐步設立了八旗漢軍,以管理漢軍及其眷屬的軍、政、民等事宜,並擴編了八旗蒙古,加強了對蒙古的統轄;三是創設了蒙古衙門,後改為理藩院,專門處理民族事務;四是仿效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了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君 主制政府的組織體制。
(四)造紅衣炮,創建炮兵
皇太極在經過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和北京之戰三次重大失敗之後,終於意識到自己失敗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最新式武器——紅衣大炮。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瀋陽造成,定名為「天佑 助威大將軍」。
從此,滿洲終於有了自己製造的紅衣大炮,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於是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重型新兵種——炮兵。這樣,明軍的紅衣大炮清軍也擁有了,而清軍的強大騎兵明軍沒有,皇太極在開拓疆 域的武力中更是如虎添翼。
(五)向東出兵,兩征朝鮮
天聰六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占領平壤,而後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定下「兄弟之盟」。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於是皇太極以此為藉口,在十二月第二次對朝鮮用兵,他親自統率清軍,直指朝鮮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保(zǒng)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李保請降,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舉行授降儀式,確立了大清同朝 鮮的「君臣之盟」。
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附明朝而不從清朝的立場;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三是解除 鑲黃旗甲冑
了進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六)向北用兵,征撫索倫
皇太極向北用兵,兵鋒直指黑龍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域,他的策略是:「懾之以兵,懷之以德。」
達斡爾頭人巴爾達奇居住在精奇里江(今結雅河)多科屯。皇太極將宗室女兒嫁給巴爾達齊,於是他成了皇太極的額駙(侄女婿)。不久,索倫部的許多首領相繼到瀋陽朝貢,表示歸順。
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發兵索倫,征討博穆博果爾。雙方在黑龍江上游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呼瑪爾(今呼瑪)等地遭遇,經過激戰,清軍獲勝,但損失很大。博穆博果爾率餘部北逃,皇太極採用「聲南擊北」的計謀,預先埋伏蒙古騎兵在其逃路上,最後將博穆博果爾擒獲。
皇太極征撫並用,以撫為主,終於使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廣闊地域歸屬於清朝。
(七)向西用兵,三征蒙古
明清時期,我國蒙古分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
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並同明朝定有共同抵禦後金的盟約。
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勢力強大,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明朝廷每年給林丹汗大量「歲賞」,使其同後金對抗。努爾哈赤時漠南蒙古東邊諸部多歸服後金,但察哈爾部成為漠南蒙古諸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
皇太極即位後,向西三次用兵,主要目標就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利用漠南蒙古諸部落的矛盾,同反對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落結盟,首次親統大軍進攻林丹汗,在敖木倫獲得勝利,俘獲11000餘人,後乘勝追擊到興安嶺才收兵。4年以後,皇太極再次率軍遠征林丹汗,長途奔襲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林丹汗聞訊,星夜逃遁。
皇太極遂回軍,在途中獲得明塞外民眾數萬人,牲畜10餘萬,隨後,察哈爾部分崩瓦解,林丹汗逃到青海打草灘,最後身體出痘病死。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又命多爾袞等統軍第三次征討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繼承人,其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據說這顆玉璽,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他死之後,玉璽失落,兩百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得到了這顆寶璽。後來寶璽就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極得到這「一統萬年之瑞」的玉璽,大喜過望,感到自己的統治終於得 到了上天的認可。
就這樣,為敵20餘年的察哈爾舉部投降,廣闊的漠南蒙古歸於清朝。
(八)向南用兵,屢入中原
皇太極向明朝用兵,五次大規模入塞,攻打北京,擄掠中州,陷落濟南,反映了他膽識、氣魄、謀略的雄奇,其中以用反間計除袁崇煥最為後 人稱道。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慘敗,不久憂鬱而死。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戰史上這場最慘痛的失敗,發誓要為父汗報仇,於是發動了寧錦之戰。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在寧遠、錦州又戰敗,這使他認識到:袁崇煥是他經山海關進入中原的「攔路虎」。不久,皇太極想到一計:繞道山海關,攻打北京,調動袁崇煥「勤王」,實施「反間計」,除掉袁崇煥。
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山海關,繞道內蒙古進攻北京城。這時袁崇煥被崇禎帝重新起用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在山海關巡視的時候,得到皇太極進攻京師的軍報,急忙點起九千騎兵,日夜兼馳,前來救援,保衛北京。
袁崇煥駐兵在北京廣渠門外,兵無糧,馬無草,白天作戰,夜間露宿。袁崇煥身先士卒,連獲廣渠門和左安門兩捷,北京轉危為安。這時皇太極便用《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干盜信使曹操中反間計的手法,設計 陷害袁崇煥。
第二天,皇太極告誡諸軍不要進攻,召鮑承先及副將高鴻中授之以秘計。明朝有個太監楊某,被後金軍俘虜後關在金營里,於是太監楊某聽見兩個看守他的金兵在外面小聲談話。一個金兵說:「今天撤兵,完全是皇 上的主意。」
另一個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前一個又接著說:「剛才我看見皇上一個人騎著馬向明營的方向急走,明營里也有兩個人向皇上走來,看見皇上,跟皇上說了很久才離去。
袁經略和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太監楊某假裝睡在旁邊竊聽,第二天,後金士兵又故意不慎讓楊某逃跑了,楊某回到崇禎帝身邊,便把這事告訴了崇禎,崇禎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聽了太監楊某的報告,信以為真,十分震怒,馬上命令袁崇煥進宮。袁崇煥到了宮裡,崇禎帝立刻喝令錦衣衛把袁崇煥捆綁起來,押進了 死囚大牢。
第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將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凌遲處死。據《明季北略》記載:袁崇煥受刑時,人們咬牙切齒,買從袁崇煥身上割下的肉下酒喝,喝一口,罵一聲。這個記載,雖未必可靠,但說明當時北京城上下都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誤認為袁崇煥「通敵」。事情一直到清朝修《明史》,在滿文檔案中看到當時的記載才真相大白。事過100多年後,袁崇煥的冤案才由乾隆帝給予平反。
皇太極用反間計使崇禎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中寫道:「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皇太極心機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實 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樣一代英傑,本來應該能夠創立更大的功業,但是,皇太極卻在52歲的盛年(1643年)突然辭世,他去世的當天,還在舉行政務活動。也許天不假年,使他無緣坐在紫禁城的寶座上,實現其終生為之奮鬥的定鼎燕 京的夢想。
點 評
愛新覺羅·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基,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皇太極的死,標誌著大清皇朝一個朝代的結束,也標誌著大清皇朝奠基工程的完結。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整整60年的奮爭,為後來清軍入關,統一 中原,奠定了基礎。
提事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