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兩宋春秋> 三、仁厚的仁宗皇帝

三、仁厚的仁宗皇帝

2024-09-29 11:43:38 作者: 姜若木

  宋真宗死後,仁宗即位,這位仁宗皇帝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卻也算得上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仁宗恪守祖宗法度,他的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的長期對峙中沒有出色的表現,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性情溫厚,知人善任,為了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仁宗在位時期,朝廷上出現了一大批名臣。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即位時還年幼,由養母劉太后垂簾聽政。劉太后死後,仁宗才得以親政。

  雖然貴為皇帝,仁宗的飲食起居卻都非常簡樸,他平時就常穿著舊衣裳,宮中的陳設也很多年都不更換。有些大臣實在看不過去了,勸皇上弄些新的東西擺在宮中。仁宗說:「宮中所用的錢都是百姓膏血,哪能夠輕易浪費。」

  有一天早上起來,仁宗對親信的太監說,昨天夜裡餓了,睡不著,想吃烤羊腿,給我烤點兒來吃。那太監笑著說:「皇上為什麼昨晚不召我來辦這件事呢?」仁宗道:「宮裡想要什麼東西,下面就會形成慣例,假如晚上讓你去辦,以後大家知道我晚上喜歡吃烤羊,必定每晚都要預備,那得要殺多少羊啊,太過勞民傷財了。」左右近臣聽了,無不為之感動。

  又有一天,皇上見餐桌上有時鮮的蛤蜊,非常好吃,就高興地對侍從說:「今天的這道菜很不錯啊。從哪兒來的?多少錢一斤啊?」侍從見皇帝吃得高興,心裡也非常興奮,就回道:「這是海邊送來的呢。一次送來二十八枚,每枚值千錢。」仁宗一聽就不高興了,說:「我常告誡你們不要侈靡,我現在動一下筷子就得花那麼多錢,實在是吃不下去了。」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皇帝沒有幾個不好色的,仁宗也不例外,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皇帝而過度放縱。有個叫王德的大臣把一名美女送給皇上,仁宗很是受用。但很快就有大臣來勸諫了,這個人就是前朝宰相王旦的兒子王素,他懇請皇上應以國事為重,不要貪戀女色。仁宗皺著眉頭聽著,雖然很捨不得,最後還是咬著牙同意了送該女出宮。王素看皇上為難的樣子,就順勢說道:「皇上知錯也就是了,既然這名女子已經進宮,過幾天再送出去也為時不晚。」一聽這話,仁宗竟然流下眼淚,說:「我雖是帝王,人情也是和大家一樣的,她留在我身邊待久了,與我有了感情,我怎麼捨得趕她走啊。」

  仁宗善於納諫。名傳千古的包青天包拯就是仁宗的臣下,在他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經常犯顏直諫,有時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的臉上。但仁宗並不生氣,一面用宋仁宗像衣袖擦臉,一面還是接受了他的建議。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太過平庸了。

  這個張堯佐是仁宗寵妃張氏的伯父,仁宗就有點為難。最後他想了個變通的辦法,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沒想到包拯還是不同意。仁宗有些生氣,說:「你不要再說這個張堯佐了!節度使只是個粗官,你爭這個幹什麼?」包拯的回答非常不客氣:「節度使是太祖、太宗都曾經做過的官職,哪能說是粗官。」最終,這個張堯佐還是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後宮,對張貴妃說:「你呀,只知道節度使、節度使,你怎麼不知道那個包拯是御史啊?」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仁宗慶曆初年由范仲淹主持實施的「慶曆新政」更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先導。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也生活在仁宗時代。柳詞人好不容易通過了考試,但仁宗卻認為他不適合做官,御筆批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這個柳永順勢說自己是「奉旨填詞」,以此譏諷仁宗。

  柳永並沒有因此被殺頭,後來,柳永不再生仁宗的氣,還大唱「願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意為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宋仁宗的風采)這樣歌功頌德的詞句。

  關於仁宗的身世,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狸貓換太子」,說李氏和劉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工於心計的劉氏就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並污衊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而將劉氏立為皇后。後來李氏所生男嬰歷經波折終於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終於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氏相認,而劉太后則畏罪上吊死了。

  事實上,仁宗確實是李氏所生。這個李氏,本是劉氏的侍女,因為莊重寡言被真宗看中,從而選為嬪妃。真宗的后妃們曾經為他生過五個男孩,都先後夭折了,為此,真宗憂心如焚。李氏有身孕,真宗自然是非常高興,而李氏後來也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當然是喜出望外。不過,這個孩子生下來沒多久,就在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抱養,當成是自己的兒子。生母李氏懼怕劉後的權勢,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也不敢流露出半點不滿,生怕給自己和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022),十三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實際上在真宗晚年,劉皇后就已經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宰相丁謂等人對她也是俯耳聽命,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劉太后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的仁宗,直到劉太后去世,都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就是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才被公開。向仁宗訴說身世的極有可能是後宮中的楊太妃,她自仁宗幼年時期便一直照料他的飲食起居,仁宗對她極有感情,在宮中稱劉後為大娘娘,稱楊太妃為小娘娘。楊太妃心底下與劉太后有些不合,但劉太后在世時,她也不敢直說,而劉太后的去世,使朝中政治形勢發生逆轉,在這樣的環境下,她才敢告訴仁宗真相。

  此時,生母李氏已在明道元年時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其所受震驚可想而知。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和憤怒,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因為他擔心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被人害死的,想調查清楚再做處理。仁宗下令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氏非常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放下心來,下令撤去包圍劉宅的士兵,又到劉太后遺像前焚香,說:「從今以後,大娘娘平生不會被冤枉了。」

  其實,李氏死後是由劉太后下令厚葬的,還將她追封為宸妃,怕的就是萬一將來仁宗知道真相後,也可以保全劉氏一門的性命。雖然生母得以厚葬,但卻無法沖淡仁宗對李氏的愧疚,他決定給自己的母親生前沒能得到的名分。經過與大臣商議,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和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

  點 評

  真宗在位時,宋朝已經建國三十多年,太祖皇帝創下的祖宗之法開始露出弊端。

  揚州知州王禹偁就曾上書真宗直言冗兵、冗官及進士取人太多的危害。真宗即位半年後,從魯西到西安沿黃河兩岸的饑民、士兵發動了十多次暴動,可見到真宗時,宋朝社會矛盾開始激化。真宗在前期還有志於改革弊政,讓十五路轉運使輪流返京述職,詳盡報告他們在任期間興利除弊的成績,並授權他們考察地方官員的實際能力,以此決定其升免。他還派遣朝廷使者到各地決獄,訪民疾苦,並不時下詔減免地方賦稅、錢糧。

  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後,歲幣成為國家的負擔,而為掩蓋澶淵之盟的屈辱進行的天書封禪,更是耗財無數。但真宗畢竟還算不上過於昏庸,此時的宋朝,仍算得上是國力強盛。

  相關連結

  趙恆小傳

  趙恆(968—1022),太宗趙炅第三子。初名德昌,後晉封壽王,任開封府尹。宋聖道元年立為皇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太宗死,繼立為帝,次年改元咸平。景德元年遼國攻宋時,採納寇準建議,親赴澶州前線,挽回敗局,但終與遼訂立澶淵之盟,由宋朝上貢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換得遼軍撤走,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戰後為掩蓋澶淵之盟的屈辱,偽造天書下降,至泰山封禪,並改年號為「大中祥符」,率眾興建道觀,道教至此大盛於天下,耗財無數。在位二十五年,廟號真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