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錦繡天唐> 三、洛陽決戰定乾坤

三、洛陽決戰定乾坤

2024-09-29 11:41:28 作者: 姜若木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軍隊抓住這個機會,派兵進攻史朝義。史朝義眼看唐軍節節勝利,一步步逼近洛陽,無奈之中只好把他的數萬精兵全部調出,在洛陽城郊擺下了陣勢,與唐軍決戰。唐軍幾次衝擊,都沒有成功。鎮西節度使馬璘決定親自出擊,突破敵陣。他獨自一個人馳上前去,猶如猛虎下山,左衝右突,東砍西殺,把敵人殺得東倒西歪,終於把敵陣沖開一個缺口,唐軍大隊人馬跟著奔騰而下,像山洪一樣席捲了過去,把叛軍殺得哭爹喊娘,狼狽不堪,爭先恐後地逃命。唐軍收復了洛陽,史朝義帶著剩下的幾百名騎兵逃回了叛軍的老窩范陽。留守范陽的叛軍將領和士兵,逐漸得也向朝廷投降。最後,史朝義身邊只剩下幾名騎兵,他帶了這幾名騎兵,想往北逃到奚和契丹的部落去。唐軍窮追不捨,史朝義最終走投無路,在一個叫溫泉柵的樹林中上吊自殺。唐軍把他的腦袋割下來,送到長安。

  將近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以唐王朝的勝利而告終。

  點 評

  「安史之亂」經過八年時間終於被平定。

  叛亂雖然平定了,可是,安祿山、史思明帶頭搞起來的分裂、割據勢力,不但沒有消滅,反而惡性膨脹起來。在後期消滅叛軍的過程中,很多新的割據勢力又冒出來,為唐王朝的統治又一次埋下了隱患。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中,唐王朝一直受這種勢力的擾亂和破壞,沒有辦法擺脫。

  唐王朝的另一個大的隱患就是宦官當權,這是唐朝後期急需解決而遲遲解決不了的問題,爭權奪利成了當時政治生活的主題。

  這兩大問題一直困擾著唐王朝此後的統治者,政治的混亂給老百姓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在這種情況下,又一次戰爭——農民起義爆發了,這都是後話。但從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長期困擾著唐王朝的統治。

  相關連結

  李光弼小傳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李光弼(708—764),唐朝著名將領,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族。自幼好學,善騎射,初任右衛郎,官至太尉兼侍中、天下兵馬副元帥,被封臨淮郡王。唐天寶十五年(756)初,他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率兵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在河北擊敗史思明。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兵十萬進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時,北都留守李光弼以不滿萬人之兵力,大敗蔡希德,殲其部眾七萬,守太原五十餘日,擊退史、蔡等軍,扭轉戰局。

  乾元二年(759)七月,李光弼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史思明突然渡河,攻打汴州(今河南開封),直逼洛陽,李光弼因兵力懸殊,丟棄洛陽,在地勢險要的河陽(今河南孟州南)駐守,威脅叛軍側翼,使其不敢西進。隨後伺機出戰,挫敗了叛軍對河陽三城的進攻,殲敵兩萬。

  上元二年(761),朝廷強令李光弼收復洛陽,他不得已而出兵,當時叛軍尚銳,加之大將僕固懷恩違反節度令,因而兵敗邙山(今洛陽北)。

  寶應元年(762),李光弼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曾參與鎮壓浙東袁晁起義軍。

  廣德二年(764),因懼宦官程元振陷害,李光弼不肯入朝,卒於徐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