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玄奘取經,弘揚佛法
2024-09-29 11:40:07
作者: 姜若木
研究學問需要有玄奘一樣追本求源的精神。玄奘不僅是一個高僧,更是一個學者。
《西遊記》問世以來,「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那些神奇的故事都是虛構的,只是唐僧確有其人,他就是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譯家、探險家和佛學大師。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因為他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世人也叫他唐三藏。他的父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哥哥也在洛陽淨土寺當和尚。玄奘時常到淨土寺玩耍,13歲那年,受剃度做了和尚。從此以後,他就和哥哥常在一起誦讀佛經。他很聰明,而且廢寢忘食地研究經典,他15歲的時候,不但能背誦《涅槃經》,而且還能講解。隋末唐初,他到四川研究佛經,那時候,許多精通佛典的高僧都集中在四川成都一帶,玄奘和他的哥哥到了成都空慧寺,向大法師們請教,學問大有長進。
玄奘為了繼續深造,毅然離開哥哥,隻身一人沿長江東下,到達荊州,在天皇寺和僧眾研究半年經典,然後又北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訪問各地著名的高僧,鑽研各家的學說。玄奘仍不滿足,他學得越深,疑問越多,他發現國內佛經不但譯本缺乏,已有的譯本譯文也有很多差錯。
為了了解經典的真義,尋求佛教的究竟,他決心到佛教「聖地」求法。於是,玄奘又回到長安,向外國人學習天竺語,籌集旅費,作出國的準備。
當時中國的西部地區還在突厥的控制下,凡是出國的人,必須政府批准,發給過所(護照)才能起身。玄奘雖然提出申請,但尚未批准,可是,他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貞觀元年(627)八月,他跟隨一些商人由長安出發,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走到甘肅南部,快到玉門關(唐朝邊境的最後一道關卡)的時候,玄奘騎的馬死了,跟隨他的兩個小和尚也跑了,後來官府的差役又追了上來,玄奘躲在客店裡,不知如何是好,瓜州的州官李昌拿著追捕文走了進來,問道:「師父就是玄奘吧?」玄奘猶豫了一下,沒有回答。李昌說:「師父如說實話,弟子可以給您想個辦法。」玄奘見李昌態度誠懇,就說出了自己的名字。李昌讚嘆道:「師父決心取經,研究佛法,真了不起,我一定盡力幫助。」說完便撕碎了追捕文書說:「師父趕快走吧,天黑就出不了關了。」玄奘又驚又喜,趕緊離開客店,奔向玉門關。
玄奘在瓜州,結識了西域的石槃陀,並請他當嚮導,又得到瓜州老人送給他的一匹瘦馬。這匹馬雖然瘦,但是它曾經往返伊吾10餘次,認識道路。
他從瓜州出發,走了50多里,繞過玉門關,一天中午,來到第一座烽火台。他正在馬旁喝水,突然飛來一箭,過了一會兒,又是一箭。玄奘急忙朝著烽火台大喊:「我是長安來的和尚,要到西天取經,請你們不要射箭。」守衛烽火台的官兵弄清了玄奘的來歷,都很敬佩,送他過了烽火台。到了第四座烽火台,烽官還留他住了一夜,給他準備了乾糧和清水,並且囑咐說:「第五烽烽官很壞,萬一被他發現,性命難保,請師父繞道走吧!」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過了烽火台以後,他又奔向野馬泉,開始進入莫賀延磧。這時嚮導已經跑掉,在這800里的沙漠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玄奘只有伴著自己的影子前進。走了兩天,他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找不著野馬泉,心裡十分焦急,身體也很疲倦。他拿起皮囊準備飲水,一時心慌失手,把一皮囊水傾倒在了沙漠裡。他懊悔極了,於是調轉馬頭往回走,走了一段路他忽然想:「我自己發誓,若不到達印度,決不往東走一步,現在我寧可西行而死,決不東歸而生。」於是又繼續向西前進。他在沙漠中走了5天4夜,一滴水未曾入口,頭兩天只覺得口乾舌燥,後來全身焦躁,嘴唇出血,呼吸困難,頭暈目眩。同時,馬也不能走了,最後人和馬倒在沙漠裡,昏了過去,這一天的半夜,他被一陣涼風吹醒,漸漸有了精神,馬也站了起來了。玄奘勉強走了幾里路,發現前面綠油油一片草地。到了那裡,還發現有清澈的泉水。玄奘非常高興,休息一天,把皮囊裝滿了水,又繼續走了兩天路,才離開沙漠,到達伊吾國境。
玄奘在伊吾國住了十餘天,後來又到高昌。高昌王本是漢人,也是一個佛教徒,王妃大臣也前來禮拜,並請玄奘講經。高昌王很尊敬玄奘,苦苦請求他留下來說法,答應給優厚的酬勞。玄奘說:「我遠遊是為求佛,現在被大王阻留,大王只留住我的身體,卻留不住我的精神。」高昌王還是不讓他走,他一連三天不吃不喝,到了第四天,高昌王深受感動,答應送他西行,並且送給他衣物、乾糧、挑夫和30匹馬,還給沿途各國寫信,請他們保護這位遠行的高僧。
此後,玄奘又翻山越嶺,整整走了一年,貞觀三年(628)夏天才到天竺。在這裡,他看到許多高大的鴕鳥,看到150尺高的石像和1000多尺長的石刻臥佛像,還看到成群的巨象往來運輸。他幾次橫渡恆河,遍訪佛教史上的古蹟。他訪問了伽耶城,那裡有一棵5丈多高的菩提樹,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經在這棵樹下苦修,他到了佛經中所說的西天靈山,參訪了釋迦牟尼說法的地址。這些實地的考察,使玄奘對佛經的理解更深入了。
後來,他到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那玄奘像爛陀寺是印度全國最大的寺院,也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常年有僧徒數萬人。主持這個寺院的,是戒賢法師,已經100多歲了,是當時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學者。玄奘到寺院的那天,1000多和尚捧著香、鮮花迎接來自大唐的客人。年過百歲的戒賢法師早已不講學了,但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特地收玄奘為弟子,重開講壇,用15個月的時間,給玄奘講了最難懂的《瑜伽經》。玄奘在寺里待了5年,把寺內所藏各類經典都讀了一遍,並隨時向戒賢法師及寺內高僧質疑問難,通曉了經典真義,但他仍不滿足,辭別了戒賢法師又到南印度去遊學。
在以後的六年裡,玄奘走遍了全印度大小百餘座寺廟,後來又回到那爛陀寺。戒賢法師令玄奘擔任講座,為全寺僧眾宣講《大乘經》。當時有一個婆羅門,寫了十餘條理論,掛在那爛陀寺門口,並且狂妄地宣稱:「如果有人駁倒我一條,我甘願把頭割下來認錯。」很長時間沒有人敢出來駁斥他。玄奘請戒賢法師等作證人,和那個婆羅門辯論。辯論到最後,那個婆羅門不得不低頭認輸,請求照約辦理。玄奘說:「和尚不殺人,你跟著我當個傭人吧。」
玄奘在印度宣講《大乘經》對印度各地影響巨大。戒日王和國王鳩摩羅,都很仰慕玄奘。他們特派使者聘請玄奘,並以兩國國王的名義通知全國,在曲女城召開全印佛教大會,聆聽唐僧玄奘講經。公元642年,大會正式開始,參加大會的有當時印度的18個國家的國王,精通大、小乘經的高僧3000餘人,那爛陀寺的僧眾2000餘人以及婆羅門等2000餘人。這是全印度文化名人的大聚會,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盛會。
玄奘任大會主講,宣講的主要內容是《大乘經》,同時他又寫了一本《破惡見論》,懸掛在會場內外,向與會者公布自己的觀點。但是,公布以後,從早到晚,沒有人敢站出來辯論。這次大會開了18天,大家恭聽玄奘的議論,始終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意見。散會那天,各國國王拿出許多金錢送給玄奘,玄奘分文不取,全送給貧苦百姓。從此以後,印度佛教界公認玄奘是佛學的最高權威,名揚印度全境。
戒日王一再誠懇地挽留玄奘留在印度。還有一個國王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來,願意為他建100所寺院。但是,玄奘在印度留學15年中,無時無刻不在想念祖國,他決心回國。臨走的那天,戒日王以及當地的印度朋友,揮淚送了他幾十里路。
公元645年初,玄奘帶著650多部佛教書籍,經由西域,回到大唐的都城長安。玄奘當年出國是違犯禁令偷偷出去的,現在,唐太宗知道了他的全部情況,很佩服玄奘的頑強精神,特地派宰相房玄齡等去迎接他。長安市民在朱雀大街開了歡迎大會,長安城裡人山人海,路兩旁擺著香案和鮮花,鑼鼓音樂,此起彼伏,長安的僧尼數萬人,排著隊,把玄奘帶來的經卷佛典安置到弘福寺。
玄奘到長安朝見唐太宗,介紹了他旅途的所見所聞和西域、天竺各國的風土人情。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他勸玄奘還俗,幫助他治理國政,玄奘婉言謝絕了。
不久,玄奘開始了翻譯佛經的工作。他每天五更起床,三更才睡,19年間,共譯出74部佛經,1335卷,1300多萬字。他的譯文流暢優美,忠於原意。有些專用名詞,例如「印度」,就是他翻譯確定下來的。
長期艱苦的翻譯工作耗盡了玄奘的精力,唐麟德元年(664)二月,這位偉大的佛學家和傑出的翻譯家在長安郊外的玉華寺圓寂了。
玄奘生前還和辯機和尚共同編寫了《大唐西域記》。這部書記載了包括今天我國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情況、名勝古蹟和城市風光等,是研究這些國家和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材料。現在《大唐西域記》已經被譯成許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玄奘還把中國的古代文化傳到西域各國,他曾把道教經典著作《老子》譯成梵文傳入印度。玄奘是中國和印度人民友誼的傳播者,他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點 評
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傑出的人物。在他們身上,體現著崇高和偉大的精神,他們樹立的風範,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欽佩。他們的品格,始終值得我們學習。
玄奘作為一位佛教高僧,一位大翻譯家,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他為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尤其是中印之間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今天,玄奘取經的故事,不僅為中國老百姓所熟知,在印度也廣為傳誦。玄奘的名字,被寫進了印度的教科書。在印度那爛陀寺舊址,建有玄奘紀念堂。玄奘的名字將永遠被人們所紀念。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
他對學問追本求源的精神充分體現了唐王朝對文化發展的重視和當時學術研究的良好風氣,他的這種精神,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唐王朝佛教文化的大發展,也促進了佛教藝術的大發展,燦爛悠久的敦煌莫高窟、四川的樂山大佛等許多優秀的佛教藝術品都興建於唐朝。
相關連結
玄奘小傳
玄奘(602—664),原姓陳,名褘(huī ),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洛州緱氏(今河南省偃師市緱氏)人。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他是佛教法相宗創始人。
玄奘法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不僅是我國佛教界享有崇高聲望的大師,而且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翻譯家。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所寫的「唐僧取經」的「唐僧」,指的就是他。雖然《西遊記》是以玄奘法師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為背景的神話故事,但是事實上,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冒險的、勇於克服困難的、在溝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貢獻的一個人。
他的祖父陳康,在齊朝是國子監博士。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一生不做官,很為當時人所景仰。玄奘法師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玄奘法師的體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親,而眉目疏朗、相貌端嚴。他自幼聰明絕頂,悟性極高,深得父親的鐘愛。在八九歲時,就開始攻讀古代的經典。平時在家裡埋頭用功,不大出來與其他兒童玩耍,就算外邊鼓樂喧天、歌舞動地,他也難得出來一次看熱鬧。
中國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大為流行,玄奘法師生在結束了南北朝統治的隋代,出家為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陳素,法名長捷,就是在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當時洛陽有四個道場,其中有不少佛學名家。他這位哥哥對弟弟的學業極為關切,常約他到道場學習佛經,因此就引起玄奘法師出家的念頭。
隨著對佛法不斷的鑽研學習,激起了他更加濃厚的興趣和更加遠大的志向,最終成就了他去天竺國學習佛法經典的壯舉,成為一代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