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錦繡天唐> 第七章 太平宰相房玄齡

第七章 太平宰相房玄齡

2024-09-29 11:40:03 作者: 姜若木

  每一個聖賢的君王身旁總是有一個得力的宰相在輔佐。

  貞觀四年(630),即唐太宗李世民稱帝第四年,房玄齡被提升為尚書左僕射,行使宰相職權,在其後的近20年中,他一直連任,直至70歲病逝。

  任職期間,房玄齡至忠至勤,成績卓著,堪稱能相。史書上寫道:「任總百司(總管政府中的各個衙門),日日夜夜地、謹慎虔誠地處理各類問題,盡心竭力,不讓一件事辦得不合理。」

  選拔人才,房玄齡十分謹慎。唐太宗曾經說過:「任免官吏是一件不可閃失的事,用對了一君子,就有許多君子慕名而來;若用一小人,許多小人也就會鑽營附和而來。」在這一點上,房玄齡對唐太宗極其讚賞。

  他知人善任,常向唐太宗推薦人才,委以重任。太子李治的府中有一位太子右衛率(主管太子的安全保衛),名叫李大亮,房玄齡很器重他,說他為人耿直,有西漢忠臣王陵、周勃的氣節,可以委以重任。不久,李大亮就被任命為房玄齡的副手。房玄齡在用人方面,既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責備,做到揚長避短。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他也寧缺毋濫,絕不做濫竽充數之事。如管理財政申報開支的部門,很長時間沒有人選,但房玄齡認為這個部門關係到「天下利害」,是「民力所系」的地方,「寧虛其位,而不以與人」。他這樣做,有時會招致別人說閒話,評論他在授權方面十分吝嗇。但他為了國家的利益,對於個人的聲譽,從不計較。

  對於朝廷上的一些瑣事,他事事一概過問,不僅定期審查吏治、司法的得失優劣,甚至連宮室的營造、武庫里的存儲數目,他都要一一過問。

  史書說他「事無巨細,咸當留意」,其認真負責的精神,著實古今罕見。

  在對李世民的進諫方面,他也做得很好,雖未能像魏徵那樣屢屢犯顏直諫,但也能坦率地陳述自己的意思。其實,魏徵對他也是很佩服的——魏徵曾經說過,在事必躬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方面,自己比不上房玄齡。一次,唐太宗忽然問左右大臣說:「自古開國的皇帝,把皇位傳給了子孫,為什麼經常出現變亂呢?」房玄齡直率地說:「那都是因為皇上寵愛子孫,而子孫生長深宮,自幼過慣了富貴的生活,不知人間疾苦,不懂國家安危,不能磨鍊意志、增長才幹的緣故。」

  

  唐太宗也有過不少失誤,如對高麗的戰爭,不但給高麗人民帶來了災難,也給本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多年的戰爭中,僅戰馬就損失了十之七八。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又要用兵高麗,當時房玄齡已重病臥床,聞知此事後,立即上書唐太宗,並對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安寧,各得其所,唯有東征高麗,必會成為國家的大患。我雖不久人世,但知而不言,也會死不瞑目。」唐太宗覽表以後,十分感動地說:「此人危篤至此,尚能憂我國家,實在是難得啊!」

  房玄齡心地赤誠,胸懷寬廣,團結同僚,容易與人共事,並且注意發揮別人的長處。如經他推薦的杜如晦,就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史書上稱他「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房玄齡就注意發揮他善於決斷的長處,每和太宗有所謀劃,都要等杜如晦前來定斷,用房玄齡的話來說,就是「非如晦莫能籌之」。而杜如晦的很多觀點,往往與房玄齡不謀而合。「房謀杜斷」,相互補充,他們兩人的密切合作,與勾心鬥角的官場習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成為古今的佳話。

  房玄齡像

  房玄齡從小就愛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因而在任職期間,他主持編纂了對各類圖書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晉書》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編寫。

  一次,唐太宗問房玄齡道:「為什麼歷史上修的本朝國史,都不讓皇帝本人看呢?我想看看你主持修的國史,不知是否可以?」房玄齡說:「國史應按事實而編修,這樣就必定會寫到皇帝不好的地方,有時還會加以抨擊,當然不能讓皇帝親眼看到。」唐太宗反覆解釋,說要看國史並無他意,只是為了鑑戒自己,房玄齡這才同意讓他看。

  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病危,太宗不斷派人探望,並親去慰問,房玄齡臨死前,與他握手敘別。房玄齡死時,「太宗對之流涕」,可見君臣感情之深。

  點 評

  在封建社會,人言官場險惡,官場如戰場,其實並不都是如此,主要應看處於什麼樣的朝代,碰上什麼樣的君主,更主要的還是自己的態度。

  以曹操之「奸」,尚有許多人忠誠於他,尚有許多人在他手下得以善始善終,何況侍奉別的君主呢?由此看來,封建社會的官場奸詐,宦海「三忌」,都是存在的,但也不是絕對無法規避的,至於如何趨利避害,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至於房玄齡,其善始善終的原因有三:一是早年投奔李世民,歷史清楚,無查不清的問題;二是他至忠至勤,李世民確實需要他;三是他雖握大權,但絕對構不成對李世民的威脅,多是辦理事務,為李世民提供諮詢,並無謀逆私利之心。有這三條,只要不是生於桀、紂之世,就能保全職位、性命;生逢明君,則可成就一番事業。

  宰相對於一朝一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縱觀中國歷史,哪一個聖賢的君王旁邊沒有一個得力的宰相在輔佐呢?早至周武王身邊的姜子牙、秦始皇身邊的李斯、近至三國時代劉備身邊的諸葛亮、宋神宗身邊的王安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唐太宗在唐朝初年之所以取得「貞觀之治」,和房玄齡的貢獻也是分不開的。

  相關連結

  房玄齡小傳

  房玄齡(579—648),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他博覽經史,能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總理朝政,太宗征高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才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謀杜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