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2024-09-29 11:40:00
作者: 姜若木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民族聯姻。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時期,史稱「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興盛富強的時候,許多小國甘願俯首稱臣。有的國家和民族,則通過聯姻的形式,以加強與唐朝之間的友好關係。
正當唐朝繁榮發展的時候,在西藏高原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吐蕃。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過著農耕和遊牧的生活。吐蕃人驍勇善戰,他們認為戰死是光榮的,誰要是臨陣逃跑,大家就拿一個狐狸尾巴掛在他的帽子上,嘲笑他像狐狸一樣膽小。吐蕃人的首領稱為「贊普」,意思是雄壯強悍的男子。
貞觀三年(629),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父親朗日倫贊統一了西藏各個部落。松贊干布出生於西藏高原的澤當,在他13歲的時候,吐蕃毗王族的殘部大搞分裂,爆發了叛亂,朗日倫贊被毒死了。年輕的松贊干布擔負起平定叛亂和反擊侵略的任務,他在中小貴族的幫助下,平定了叛亂,維護了吐蕃王朝的統一。他做了贊普後,把都城遷到邏些(現在的拉薩),制訂官制和法律,創立王田制度,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
這時候,正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松贊干布非常嚮往唐朝的文化,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貞觀八年(634),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長安訪問。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訪,從此,漢藏兩族關係越來越密切。
不久,松贊干布派使臣帶著豐盛的禮物到唐朝向皇室求婚,唐太宗沒有同意。使臣回到吐蕃,怕受到懲罰,編了一通假話,說:「剛到唐朝的時候,他們對我的歡迎非常隆重,同意將公主嫁給大王。後來吐谷渾王也來求婚,唐朝天子又不同意了。看來一定是吐谷渾王在中間說了壞話。」
松贊干布聽了非常生氣,馬上發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力量很小,哪裡是吐蕃的對手,剛一交鋒,就被打敗了。然後,松贊干布又派使臣帶著厚禮去長安,並且揚言:「我們是來接公主的,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們贊普,我們的軍隊隨後就到!」
唐太宗派吏部尚書侯君集帶兵討伐吐蕃。松贊干布驕傲輕敵,結果被打得大敗,收兵退回邏些。
松贊干布看到唐朝這樣強大,既害怕又佩服。貞觀十四年(640),他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贊帶著黃金5000兩、珍寶數百件,經過數千里的草原,再一次到長安求婚。
唐太宗有21個女兒,可算不少,但年齡大的已出嫁,年齡適宜的又不願去,因為吐蕃地處偏遠,氣候寒冷,又不是一個民族,生活習慣不一樣。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唐太宗有些犯難,他不願意強逼女兒遠嫁吐蕃。有一天,他對族弟江夏王李道宗說:「吐蕃國王來求婚,可我的女兒們卻不願去,她們不明白,這樁婚姻能抵十萬雄兵。」
李道宗回到府中把唐太宗這句話對女兒說了,不料,他女兒說道:「既然此樁婚姻如此重要,女兒去如何?」李道宗沒想到女兒會主動要求去,他捨不得她去,但以國事為重,還是稟報了唐太宗,唐太宗聞聽非常高興,封李道宗女兒為文成公主。
傳說正在此時,其他一些國家也派使臣來長安求婚,他們都帶著貴重的禮物,想要娶唐朝的公主。究竟把公主嫁給誰呢?唐太宗決定出幾個難題,考一考這些使臣,看誰聰明能幹,再做決定。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請到宮裡,拿出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束絲線,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能把絲線穿到明珠中間的孔,就將公主嫁給誰的國王。」原來,這顆明珠有兩個相通的珠孔,一個在旁邊,一個在正中,中間的孔彎彎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軟軟的絲線穿過去,非常困難。幾位使臣拿著絲線直發愁。祿東贊很快就想出一個辦法,他找到一隻螞蟻,用一條馬尾鬃拴在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到九曲明珠的孔內。然後不斷地向孔里吹氣。一會兒,這隻螞蟻便拖著鬃從另一端的孔中鑽了出來。祿東贊再把絲線接在馬尾鬃上,輕輕一拉,絲線就穿過了九曲明珠。
唐太宗見祿東贊這樣聰明,很高興。
接著,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難題,他讓人把使臣們帶到御馬場。御馬場左右兩個大圈,一邊是一百匹母馬,一邊是一百匹馬駒。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們的母子關係辨認出來。其他幾個使臣束手無策,只有祿東贊想出了辦法。他運用吐蕃人民在遊牧方面的豐富經驗,讓人暫時不給馬駒吃草和飲水。過了一天,他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了出來。只見母馬嘶叫,馬駒哀鳴,小馬駒一個個跑向自己的母親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就這樣被祿東贊辨認出來了。祿東贊懇求道:「馬的母子關係已經辨清,請陛下將公主嫁給我們的贊普。」唐太宗說:「還要再考一次,然後決定。」
當天夜裡,宮裡鐘鼓齊鳴,皇帝傳召各國使臣入宮——原來唐太宗是讓各國使者到宮裡看戲。其他幾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齊趕到宮裡。只有祿東贊想得周到,他因初到長安,路途不熟,怕回來的時候找不到路,就讓隨從帶著紅染料,在去皇宮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記號。看完戲,唐太宗說:「你們各尋歸路吧,誰能最先回到住處,就把公主許給誰的國王。」
祿東贊有記號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處。其他使臣由於不熟悉路,摸來摸去,直到天亮以後才找到住處。
經過三次考試,祿東贊都取得了勝利。唐太宗非常高興,心裡想:松贊干布的使臣都這樣聰明、機智,松贊干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他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
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的婚嫁當作一樁大事,首先在邊境建造了一座行宮,屆時作為文成公主一行休整所用。同時準備了豐厚的嫁妝,還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此外包括圖書、農作物種子、生活用品、各類工匠等。貞觀十五年(641)正月,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生父)為送親特使,率3000羽林軍護送文成公主離開長安,百姓主動相送,送行隊伍有20多里長。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以後,引起了吐蕃人民莫大的喜悅和興趣。為了減少公主在旅途中的勞累,他們在很多地方都準備了馬匹、氂牛、船隻、食物和飲水,以表示對公主的熱烈歡迎。文成公主一行路過百南巴(今青海省玉樹縣南部),見當地居民不會種莊稼,公主便讓隨行的農民教他們種大麥、燕麥;讓石匠在河上安裝水磨,百姓們非常感激,給文成公主立了一尊石像做紀念。
一路上,隨行的工匠還教會了各族人民栽桑養蠶、製作酥油等技術,走到哪裡,受到哪裡人民的歡迎。吐蕃王松贊干布親自率領大隊侍從和護衛人員,從邏些起程到青海去迎接。
唐太宗為文成公主一行預先在青海南部的河源修了一所負責接待的宮殿,一個多月後,公主到達河源,在河源附近的柏海,會見了前來迎接的松贊干布。他見公主舉止文雅、容貌俊美,高興得難以言表;文成公主見松贊干布英俊瀟灑、剽悍威武,也十分喜歡。兩人可謂一見傾心,天作之合。
松贊干布陪同文成公主進入國都邏些(今西藏拉薩)時,萬人空巷,夾道歡迎。松贊干布感到自豪和激動,為文成公主專門修建了小昭寺,將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供奉其中,一直保存到今天。當時,松贊干布以唐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了前來送行的江夏王李道宗,對唐太宗表示感謝,並請李道宗代向唐太宗問好。松贊干布陪文成公主到了邏些,他們從東北進邏些城,樂隊奏著歌曲,吐蕃人民穿著節日的服裝,爭著去看遠道而來的贊蒙(藏語王后的意思)。
松贊干布高興地說:「我們先輩沒有和上國通婚先例,今天我能娶大唐公主,實在榮幸。我要為公主建一座城,作為紀念,讓子孫萬代都知道。」他按照唐朝建築的風格,在邏些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宮室,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在文成公主進入吐蕃的道路上,吐蕃的很多地名與文成公主都聯繫起來。青海有一座日月山,是現在青藏公路必經之處,據說1300年前,當文成公主到達這兒時,她感到過了這座山,又是一重天,遠離家鄉的愁思未免觸景而生,唐太宗為了寬慰她,特地用黃金鑄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個,遠道送來,叫她帶在身邊,以免思念,從此這座山就命名為日月山。
青海還有一條倒淌河,這條河從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傳說文成公主從這條河開始,要棄轎騎馬,進入草原。她感到從此和家鄉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遠了,不禁痛哭失聲。公主這一哭感動了天地,結果使這裡發生「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現象。
文成公主到吐蕃,不僅帶去各種穀物、蔬菜種子,而且帶去了工藝品、藥材、茶葉及各種書籍。
在文成公主以前,吐蕃已經有了農業,但經營粗略簡單。唐朝先進生產技術傳入後,吐蕃出現了小塊農田,學會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
吐蕃的手工業,如釀酒、造紙、造墨、繅絲等都是唐朝漢族工匠直接幫助建立的。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曾協助吐蕃的婦女改進紡織技術,特別是在染色和圖案設計上,給吐蕃提供了很多改進。
過去吐蕃人都住帳篷,文成公主進藏後,上層人物都改住房屋。在衣著方面,吐蕃人穿的是氈裘,又笨又重。雙方和親以後,一部分人開始用綾羅綢緞。同時,用唐式石磨加工穀物,不僅省工,而且減少損耗,從而改善了人民生活。
吐蕃過去沒有文字,無論什麼事都用繩子打結,或在木頭上刻符號表示。文成公主勸松贊干布設法造字,於是,他指令柔扎布去研究,後來造出了30個字母和拼音文字,松贊干布認真學習新文字,並把這些字母刻在宮殿的石崖上,從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用吐蕃文釋譯唐朝的儒經和佛經,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文成公主入藏的時候,帶去了許多歷史、文學以及經書、佛經和有關醫藥、生產、工藝等方面的書籍,她還幫助吐蕃人推行曆法。當時,松贊干布不斷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唐朝許多有學問的人也被聘請到吐蕃掌管文書。唐朝還給吐蕃送去蠶種,派去養蠶、釀酒、制碾磨和造紙墨的工匠。先進的漢族文化傳入吐蕃,對吐蕃生產和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唐太宗去世以後,唐朝和吐蕃繼續保持著頻繁的來往和密切的關係。
文成公主是一位獻身於漢藏兩大民族友好團結偉大事業的優秀女性。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在吐蕃總共生活了40年。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表紀念。一些隨她前來的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為神明。
點 評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子下嫁番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就其態勢而言,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曲求全,以結好番邦;另一種則是國力強盛,威震四海,以和親安撫邊遠之邦,有賜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後者卻是趾高氣揚,宣展大國之姿,用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庶民。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是後一種和親情況的典範。
文成公主入藏,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世人稱頌的舉動。她主動請求入藏的勇氣也是值得人們欽佩的,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女性,也可以是說中國最早的女外交家,她對漢藏文化的交流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幫助藏族同胞發展經濟、開墾土地、興辦教育、創立文字……她的功績絲毫不亞於中國歷史上一些成功的男性。
文成公主入藏,安定了邊疆少數民族,使唐王朝在建立初期有了一個穩定的周邊政治環境,對唐王朝日後的強盛和發達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雖然在唐朝後期,吐蕃又連年對唐發動戰爭,但文成公主入藏對唐王朝的貢獻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
相關連結
松贊干布小傳
松贊干布(約617—650),西藏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像佛祖和大德高僧一樣為藏族人民所世代供奉。
松贊干布出生時,吐蕃王朝的都城還在雅魯藏布江南岸澤當,正是雄才大略的松贊干布成長以後,南征北戰,統一了高原上的各個部落,並建新都拉薩,帶領雅隆部落走向更為遼闊的天地,開闢了藏族歷史的新紀元。
由於他對藏族歷史的巨大貢獻,被後人尊稱為松贊干布,意為深沉寬厚、傑出能幹的男子。唐代的歷史書,稱他為「棄弄贊」。松贊干布3歲的時候,其父率兵滅掉了北方的蘇毗部落,初步統一了西藏高原,由一個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領一躍成為吐蕃各部的君主。松贊干布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嚴格的訓練,精通騎射、角力、擊劍,武藝出眾,又愛好民歌、善於吟詩,成為文武全才的王子。
唐貞觀三年(629),松贊干布13歲時,父親被人毒死。諸族一起舉兵叛變,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勢入侵,蘇毗舊貴族也在積極地進行「復國」
活動,紛紛向吐蕃進兵發難。松贊干布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重局勢下繼承了王位,成為吐蕃第32代贊普。他沉穩果敢,以強硬手段應對叛亂,經過3年征戰,終於穩定了局勢,再次恢復了吐蕃的統一。貞觀六年(632),松贊干布率部眾渡過雅魯藏布江,把都城遷到拉薩河畔的邏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薩。
重新統一吐蕃王朝之後,松贊干布迎娶了尼泊爾國尺尊公主,又向當時統治中原的、同樣雄才大略的唐朝皇帝李世民求親。
貞觀十五年(641),松贊干布25歲,唐朝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16歲的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在拉薩瑪布日山(今布達拉山)專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池和宮室。松贊干布的兩位妻子均來自佛法昌盛的尼泊爾和唐朝,兩位公主都信仰佛教,她們先後帶來了佛像、佛經、法物等到吐蕃。在公主們的影響下,松贊干布也接受了佛教。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分別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
松贊干布除了武功以外,尚有文治,最為人稱頌的是創製文字。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派出以吞彌桑布扎為首的16名貴族子弟到天竺(克什米爾)等地留學,創製了有30個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
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在34歲的盛年時於拉薩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