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晉末的北府兵
2024-09-29 11:39:11
作者: 姜若木
在東晉的歷史上有一支影響東晉興衰的重要軍事力量,這就是北府兵。北府兵為郗鑒南渡後所創,本是駐守在徐、兗,護衛建康的重要軍事力量。當時王敦、蘇峻相繼叛亂,由於建康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護衛,上游叛亂者動輒下都,直接威脅到了東晉朝廷的存在。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郗鑒組織廣陵、京口及其左近定居的北方流民,建北府重鎮。此後北府兵伴隨著東晉內外政治的變化,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間曾被撤銷,而後又重建。
從咸和三年(329年)到太和四年(369年)這40年的時間裡,北府一直被郗鑒及其後人控制。這一時期的北府兵是一支門閥世族部隊,雖偶爾也被用於對外戰爭,但主要的作用是維持幾家當權世族力量的平衡,支持建康朝廷的門閥政治,消除已形成的和潛在的軍事叛亂,從而穩定東晉政局。但北府兵的這一作用於桓溫反叛時,逼走郗愔後而告結束。
桓溫叛亂平息後,謝氏輔政,又重建北府。北府兵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謝氏重建北府兵後,在淝水之戰前,北府兵參與淮南、淮北的戰爭,由謝玄指揮。淝水之戰中,謝石受其兄謝安之遣,以將軍、假節、征討大都督,統率兄子謝玄、謝琰以及豫州刺史桓伊等軍應戰,從而大破前秦。淝水之戰後,謝安開始組織北伐,謝玄為前鋒都督。淝水之戰後不及兩年,謝安為躲避皇帝和宗室的壓力,離京師外駐廣陵,親自指揮北伐。
在這一階段,約十年的時間裡,北府兵馳騁疆場,縱橫南北,其中最重要的將領是出身謝氏豫州軍府的劉牢之,而指揮權則在謝氏家族手中。此時北府兵的作用主要是從事外戰。但同時,北府兵也起著支持建康政權,維持政局穩定的作用。
謝安離京後三年,謝玄又退居會稽,以疾病為藉口卸北府之任,讓出北府兵權。就這樣,謝氏面對晉室與宗王的壓力,在毫不反抗的情況下放棄了相權和兵權。謝氏這種做法的本意是為了在保全自己家族利益的同時,平衡各門閥世族與晉室以及宗王之間的關係,避免發生內亂。但謝氏離開中樞的結果是相權完全歸於宗室司馬道子之手,而北府兵逐漸解體。
自謝玄卸北府之任後,北府將帥分散於淮北、淮南各州郡及其他軍府,不再自成系統,更不能合力應戰。
太元十二年(387年)正月,謝玄自彭城南返會稽,讓出了兵權。此後,皇室與宗室都想掌握北府。但在謝玄北伐的過程中,北府兵將也隨之北上,而謝玄南返後,北府兵將卻多滯留在北方。這樣無論是皇室還是宗室,想要真正掌握遠鎮在外的北府兵都很難,只是空有形式,並無實質而已。朝廷先是派宿將朱序監兗青二州軍事、二州刺史,接替謝玄。而朱序雖為桓溫舊部,將門出身,資望甚深,但與北府卻沒有多少歷史關係,難以節度指揮留駐淮南、淮北的謝氏舊部。
結果只在任四五個月,朱序就於太元十三年四月轉赴雍州,戍洛陽。
兗、青二州,朝廷則改派譙王司馬恬繼任。司馬恬是宗室勛望,才能兼備,為孝武帝親信。孝武帝用司馬恬,除防備荊州外,也有削減司馬道子力量的用意。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譙王司馬恬也起不了實際控制遠在北方的北府諸將的作用,所以改鎮京口,打算在京口重新配置力量,以護衛建康。司馬道子知譙王恬據守京口,為維護他自己的勢力,他於第二年七月用自己的親信、太原王忱出刺荊州鎮江陵,取得了上游。可不久,譙王司馬恬病死,孝武帝又乘機以皇后兄、太原王恭接替了司馬恬的位置。王恭與孝武帝關係之密切,遠勝於譙王恬。這樣,孝武帝就牢牢地控制住了京口。
孝武帝被張貴妃突然殺害,這使形勢為之大變。司馬道子獨攬朝政,而被孝武帝派往京口的王恭一下子失去了穩固的政治實力。為了保存自己,對抗司馬道子,王恭只好以其獨有的身份倚重北府。為了籌劃討伐王國寶,王恭以北府宿將劉牢之為府司馬,引他還駐京口以為援助。與劉牢之同還京口的北府將,還有晉陵人孫無終等,而劉裕當時正是孫無終軍中的司馬。於是長期被置於邊裔的北府將紛紛率部南返,分投京口與建康,參與到了東晉末年的江左內爭之中。
京口由於有了還駐的北府兵,又恢復了對建康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劉牢之雖引所部北府兵歸於王恭麾下,但王恭並無徐州刺史之名,也未授平北將軍一類軍號,所以他在名義上並不能直接指揮北府,只有倚靠劉牢之才能自存,才具有震懾作用。此時劉牢之所統率的北府兵也仍然是一支為門閥政治所用的軍隊而已。但不久,情況又有了變化。司馬元顯收買了劉牢之,答應由劉牢之取代王恭的地位。劉牢之遂投靠司馬元顯,導致王恭兵敗被殺。事後劉牢之果然取代了王恭的地位,由王恭府司馬上升為都督數州諸軍事。劉牢之身份的改變,表明在這場角逐中,北府兵擺脫了世族控制而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這是北府兵一次具有歷史性的轉變。
居位後的劉牢之也並不能自如地運用其北府統帥的權力。《劉牢之傳》中說:「牢之本自小將,一朝據恭位,眾情不悅,乃樹用腹心徐謙之等以自強。」因此,劉牢之想要控制北府還要有一個過程。此時的北府兵雖在軍事上取得了獨立性,但其政治方向並不明確,行動無準則。劉牢之為維持自己的地位,在門閥政治的鬥爭中投機,朝秦暮楚,時而投靠司馬氏,時而倒向桓玄。最後,劉牢之完全失敗,窮途自縊,其所率北府的高級將領,皆被桓玄斬殺。
劉牢之的失敗並不是北府的終結。桓玄行篡位之事時,劉裕利用京口的條件,於公元404年重興北府之師。此時的北府已非劉牢之時之北府。
除劉裕本人確曾為北府孫無終司馬、劉牢之參軍外,其他與劉裕共義的劉毅、何無忌、魏詠之、檀憑之、孟昶、諸葛長民等人並不是那些當年有疆場功勳的北府將領,他們與昔日的北府沒有直接關係。此時的北府兵已完全是一支次等世族的武裝。劉裕統率這支武裝摧毀了以桓玄篡晉形式出現的門閥世族統治,剷平了由另一些次等世族領導西晉·甘露元年青瓷熊燈的農民反抗鬥爭,又在取得了多次的外戰勝利後,終於代晉自立。至此,北府之師轉化為劉宋的皇權,中國歷史上的門閥政治也基本上宣告結束。在其後的南朝時期,門閥世族雖仍然存在,並起著一定的政治作用,但已不是起決定性的政治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