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晉風流> 一、桓玄與司馬道子之亂

一、桓玄與司馬道子之亂

2024-09-29 11:39:08 作者: 姜若木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是東晉桓溫少子。他性類桓溫,因得桓溫喜愛。桓溫臨終,命他繼嗣,襲爵南郡公,時年5歲。桓玄守喪3年,7歲時守喪期滿,此時謝安當政,桓溫原屬下文武佐吏在這樣的政治情況下都來向桓玄叔父桓沖告別。桓沖見到站在身邊的桓玄,一時感慨,撫摸著桓玄的頭對他說:「他們都是你家的故吏啊!」桓玄聞言痛哭,聲動左右,眾人無不驚異。

  數年後,桓玄長大成人,儀表堂堂,博學多才。因桓溫之亂,當時朝廷有所顧忌,朝臣也紛紛議論桓溫不臣之跡,桓玄兄弟因此遭到排擠,而不加重用。桓玄直到23歲,才被拜為太子洗馬。在東晉朝廷上做些無權的閒官而已。一次,桓玄去拜見琅邪王司馬道子。當時終日飲宴的司馬道子又在高飲,廳中賓客滿座。司馬道子此時已有醉意,見桓玄,突然大聲問眾人:「桓溫晚年反叛,是也不是?」桓玄一聽,頓時汗流浹背,拜伏於地,不敢起身。多虧此時的琅邪王驃騎長史謝重出面解圍,回答說:「已故宣武公廢昏立明,功過伊尹、霍光,今人議論種種,應有所識別。」司馬道子聽後,點頭稱是,桓玄這才得以解脫。

  不久,桓玄出補義興太守。一天,桓玄登高眺望震澤,憤懣嘆息說:「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此後,閒居江陵,優遊無事。荊州是桓氏發跡之地,桓氏兄弟子侄先後任荊州刺史數十年,故吏賓客遍布荊楚各地,根深葉茂,人多勢眾。其時的荊州刺史殷仲堪是一個玄學名士,資望不深,對桓玄也甚敬畏。一天,桓玄騎馬到刺史廳前,手持馬鞭在殷仲堪面前揮舞不停,擺出一副要刺殺的架勢。桓玄此舉,無疑是想驅逐殷仲堪。殷仲堪的中兵參軍劉邁見狀,出言譏刺說:「君的馬技有餘,而義理則不足。」桓玄不樂,轉身而回。殷仲堪知桓玄性格,等桓玄離去,怕桓玄刺殺劉邁,讓劉邁趕快回建康躲避。果然,桓玄派人來追殺,劉邁因殷仲堪才勉強逃脫。

  公元396年九月,晉孝武帝被張貴人殺死,太子司馬德宗即位。司馬道子專擅朝政,一天到晚喝得昏頭昏腦,不問政事,用王國寶與從弟王緒專權。一時間太原王氏威震內外,欲削弱藩鎮兵權,加強朝廷實力,消息傳出,內外騷動。王恭與殷仲堪、桓玄以誅王國寶為名共同起兵。司馬道子殺王國寶、王緒以釋眾怒,王恭遂罷兵。事後,桓玄趁機提出要做廣州刺史。司馬道子在這種情況下就任命他為假節、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兼廣州刺史。桓玄受命,卻不赴任,仍留居江陵,以待時機。

  第二年,兵鋒再起。王恭聯合豫州刺史庾楷,以討伐江州刺史王愉及譙王司馬尚之兄弟為名,再次起兵京口。桓玄、殷仲堪一齊響應,共推王恭為盟主。殷仲堪撥出五千軍馬給桓玄,命南郡相楊佺期與桓玄同為先鋒,自己率兵兩萬殿後,揮兵沿江東下,直達湓口,將王愉擒拿。隨後桓、楊乘勝直驅建康,大敗台軍於白石,又與楊佺期進軍橫江。此時,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收買了王恭的北府兵名將劉牢之。劉牢之倒戈,王恭、庾楷兵敗,王恭被殺,庾楷投奔了桓玄。其後,司馬道子採納桓沖之子桓修的建議,任命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桓修為荊州刺史,而貶黜了殷仲堪,改為廣州刺史。殷仲堪一聽詔命大為惱怒,立即催促桓玄、楊佺期進兵。桓玄、楊佺期得到好處,不願出兵。殷仲堪一氣之下回軍荊州,欲回江陵屠殺桓玄以及其他部將的家人。桓玄等大懼,迅速撤退,至尋陽趕上了殷仲堪。由於利害關係,桓玄、楊佺期、殷仲堪三人在尋陽重新結盟,推桓玄為盟主,共同約定,不接受朝廷詔命。而後,三人又聯名上書為王恭申冤,要求處死司馬尚之、劉牢之等人。司馬道子無奈,這才恢復了殷仲堪的荊州刺史。桓玄則在這次起兵中取得了江州。

  這樣桓玄想要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就必須兼併殷、楊。殷仲堪也同樣擔心桓玄,遂與楊佺期結為姻親。殷、楊二人聯合後,桓玄害怕被消滅,則立即上書朝廷,要求擴大都督區,壯大實力。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也想藉機挑撥三人間的矛盾,以期坐收漁翁之利,遂下令分楊佺期所督長沙、衡陽、湘東、零陵四郡歸桓玄管轄,又以玄兄桓偉取代楊佺期之兄楊廣為南蠻校尉。楊佺期接到詔書,即刻調集人馬,聲稱援救洛陽,暗中卻想聯合殷仲堪共擊桓玄。而殷仲堪卻另有心思,他畏懼楊佺期兄弟驍勇,難以對付,擔心桓玄一旦被滅,楊氏兄弟反加害自己,故極力予以阻止。楊佺期孤掌難鳴,只好偃旗息鼓。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隆安三年(399年),荊州發大水,殷仲堪為賑恤饑民,倉庫空竭。

  桓玄趁機出兵西上,慾火並殷、楊。首先襲取了囤積糧草的巴陵,繼而進兵楊口,敗殷仲堪之侄殷道護,隨後占領距江陵二十里的零口。殷仲堪急召楊佺期相救,但終因糧草奇缺而慘敗,雙雙為桓玄所殺。就這樣,桓玄完成了控制揚州上游的全部過程。此時,浙東一帶的農民起義正風起雲湧,朝廷忙於派兵鎮壓,無暇西顧。加之桓氏子弟布列朝野,勢力強大。

  於是桓玄隨即上表朝廷,求領荊、江二州刺史,朝廷無奈只得同意。此後,桓玄獨霸荊楚,廣樹心腹,自以為東晉天下三分有其二,於是躊躇滿志,使人替自己上禎祥、獻符瑞,有問鼎之心。

  公元401年,桓玄派人切斷長江航運,致使建康漕運不佳,公私匱乏,官軍士兵不得不以穀皮、橡子充飢,給司馬元顯造成嚴重困難。公元402年,司馬元顯以鎮北將軍劉牢之為前鋒都督,以前將軍譙王司馬尚之為後部,稱詔舉兵伐玄。官軍尚未出發,在朝中為太傅長史的桓玄堂兄桓石生,及時將消息通知給了桓玄。桓玄得知司馬元顯興師問罪,原打算固守江陵。長史卞范之獻計說:「公威名遠揚,謀略震動天下,如果兵臨京畿,恩威並施,則司馬元顯土崩瓦解之勢可翹首以待,怎麼能引敵入境而自削己勢呢?」桓玄聽後,留下桓偉守江陵,上表朝廷,率師沿江東下。

  司馬元顯聽說後,竟嚇得不敢用兵。而桓玄興兵本不甚得人心,自覺以下犯上,唯恐將士不為所用。及至兵過尋陽,不見司馬軍之蹤影,不禁大喜過望,沿路如入無人之境。兵抵姑孰,先敗譙王司馬尚之,隨後襄城太守司馬休之棄城而逃,兵屯冽州的劉牢之斂手歸降。於是,桓玄揮兵直驅建康城外的新亭,司馬元顯不戰自潰,棄船逃回京城,終為桓玄所擒。

  桓玄攻入建康後,殺了司馬元顯,譙王司馬尚之,尚之之弟恢之、允之及庾楷父子等人,下令流放司馬道子到安成郡,司馬道子未發,即被毒殺。而劉牢之的兵權也被解除。排除異己後,桓玄開始布置親信力量。任命桓偉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堂兄桓謙為左僕射,加中軍將軍,典掌選舉;桓修為右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桓石生為前將軍、江州刺史;心腹卞范之為丹陽尹,王謐為中書令、領軍將軍。同時改年號為大亨,自己辭去丞相之職,自署太尉,領平西將軍、豫州刺史,並給自己加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奏不名的殊禮。此時,桓玄想要篡位還要一個準備過程。於是他暫時出鎮建康的西南門戶姑孰,朝中大事都要向他請示報告,小事則由桓謙、卞范之處理。

  桓玄當權之初,為收攏人心,還能有所作為,政治頗有起色。他黜凡庸之輩,遠奸佞之臣,選用賢才,時局有所好轉。可好景不長,不久他就露出了原形。奢豪之態復萌,政令無常,朋黨互起。不久,一連串的打擊接踵而至。桓玄兄荊州刺史桓偉最受桓玄信賴,被視為左膀右臂,此時突然病死。桓偉一死,桓玄頓感孤危。不久,殷仲堪的餘黨復起。新野人庾仄合眾七千,起兵襄陽,南蠻校尉庾彬等人謀為內應,一同趕走了守將馮該。桓玄之侄桓亮便以討伐庾仄為名,乘亂起兵羅縣,自稱平南將軍、湘州刺史。這兩次事件雖很快被平定下去,但卻給桓玄以巨大的精神壓力。

  就在這樣的時刻,桓玄於公元403年十一月,派臨川王司馬寶逼晉安帝寫禪讓詔書,並奪取玉璽。十二月三日,桓玄即皇帝位於姑孰,改年號為永始。遷晉安帝於尋陽,封為平固王;追尊其父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立其妻劉氏為皇后,大封桓氏兄弟子侄為王,文武加官晉爵,完成了他篡國之舉。隨後桓玄遷居建康宮,修繕宮室,大興土木,催促嚴急,上下疲於奔命,朝野不得安寧。

  公元404年二月,建武將軍劉裕與何無忌、劉毅等在京口起兵聲討桓玄。三月,劉裕軍攻入建康,桓玄挾持晉安帝逃往江陵。五月,劉毅等部跟蹤追討,桓玄自江陵急率舟師兩萬東下,雙方大戰於武昌附近的崢嶸州。其時,桓玄所率將士數萬,對方不滿萬人,桓玄心無鬥志,竟然在座艦旁邊停了幾艘快船,以備敗逃,如此情形下,全軍鬥志自然也低落。劉毅乘風縱火,率軍奮勇出擊,以拼死之師克無力之軍,於是大獲全勝。桓玄命人燒毀輜重,連夜狼狽逃去。桓玄再度戰敗後,本想奔漢中,屯騎校尉毛修之誘桓玄入蜀。桓玄行至枚回州,遇益州參軍費恬等阻擊,益州督護馮遷抽刀將桓玄斬首。同時被殺的還有桓石康、桓修等人,桓升被執,斬於江陵城。桓玄死時36歲。桓玄篡晉,東晉門閥政治撥弄出了頹廢的尾聲。桓玄從稱帝到兵敗出逃,共經80天;而從稱帝到被殺,也不過是當了不到半年的皇帝。桓玄死後,其堂兄桓謙、桓石綏等人仍堅持抗爭達五六年之久,至公元410年才宣告全部失敗,桓氏家族也同時徹底覆滅。

  西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質護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