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一統秦天> 三、君主專制帝國的政治學說

三、君主專制帝國的政治學說

2024-09-29 11:35:31 作者: 姜若木

  通觀韓非的理論,實際上是一種君主專制帝國的政治學說。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強調君主本位的獨斷主義;二是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體制。

  

  1. 君主本位的獨斷主義

  韓非雜糅法、術、勢而形成的政治學說,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就是極度擴張君權,將君權放在一切之上,建立君主的獨裁統治。

  韓非在吸取申不害「術」思想的時候,同時吸收了其君主獨裁的主張,並把它大大加強了。《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引用申不害的話說:「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韓非對這幾句話非常欽佩,把它作為自己學說的一項基本原則。他說:「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勸獨斷也。」英明君主的治國原則,就在於申不害所說的「君主要獨斷」。

  由此,韓非發揮出一整套的尊君理論,以建立超越一切的君主絕對統治權。他認為,君主無論賢、愚、智、不肖,哪怕就是個昏主暴君,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甚至認為,堯禪位於舜,商湯、周武王伐桀、紂,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是天經地義的常道,堯、舜、湯、武違反了「君臣之義」。然而,對於堯、舜、湯、武悖逆「君臣之義」的行為,人們卻都加以讚譽,這是天下至今仍不能治理好的根源所在。韓非這些話本來是批評儒家稱頌堯、舜、湯、武的,但他所表露出的思想意識,卻比儒家更賣力地、更徹底地維護君君臣臣之義。

  《韓非子》中雖然也有類似反對君主「釋法而任智」(捨棄法律而任憑君主個人的才智)或「釋法用私」(捨棄法律而以個人的私慾行事)的言論,但韓非已非「以法為本」,而是以君主為本。在韓非眼裡,法律不過是帝王的工具而已。

  因為這個緣故,一部《韓非子》,談得最多的是術,而不是法。《外儲說右下》中說:「故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韓非將國家看作是君主的乘輦,將勢視為拉車的馬,而術則是駕馭馬車的方法。如果沒有術,不僅身體勞累,而且要出亂子;有了術,不僅身體逸樂,而且還能獲取帝國的功業。

  韓非還為帝王提供了一整套的馭臣之術。如,不要相信人。韓非認為:「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他反覆向君主進言:「依賴勢而不要依賴信,依賴術而不要依賴信。」他還要求君主抱著懷疑的態度,用種種方法,通過種種事情,窺測臣下的言行舉止。

  再如「告奸」。韓非認為,既然人人可疑,滿世界都充斥著奸邪,那就要廣置心腹,多設耳目。然而,這還不是最好的辦法。最有效的措施是讓天下的人彼此監督,互相檢舉揭發。如此互相懷疑,互相「告奸」,就能使君主調查一切。

  韓非的這套君主獨裁專制理論後來被嬴政身體力行,並在現實的政治統治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2. 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體制

  從君主本位的立場出發,韓非對未來國家的體製做了構想。韓非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的統一國家,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即是說,政事分散在四方,大權獨攬在中央。君主掌握綱要,四方的臣民都來效勞。

  為此,韓非要求君主獨攬大權,掌握包括立法權、賞罰權和組織人事權在內的一切重要權力。他反覆提醒君主:君臣之間無非是「君重爵祿,臣賣智力」的權力與利害關係,而不是什麼仁與忠的關係。所以,「君臣上下一日百戰」,只要條件具備,人臣都可能成為陽虎(春秋時魯國人,曾篡奪魯國政權)。

  在韓非看來,君主專制的主要危險來自大臣、重臣,甚至主母、後妻、子女、兄弟。這些人都覬覦著王位和王權。比如后妃、太子,可謂至親至愛了,但有時他們卻希望君主早死,因為他們擔心妻妾成群的君王會因愛的轉移而變換儲君,影響自己的利益。因此,君主對一切人都不能太信,只有全面地加以戒備才能免除禍患。

  韓非主張,君主要獨操裁製人臣生、殺、富、貴、貧、賤的六大權力,加強和突出自身的「至尊」「至貴」,並抑制大臣、重臣,將一切功德美名都戴在自己頭上。

  以上這些韓非關於強化君主專制的理論主張,基本上都體現在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之中。如:帝王獨擅權勢,集大權於一身。宰相權被分割、侵削,兵權則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中;絕對掌握宦官、大臣的生殺予奪大權等。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國家形態是從建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國家形式向中央集權的專制帝國轉化的時期。在這個轉型時期里,君主專制政治的形成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它成為調動這一段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槓桿。法家對於中國古代這一專制主義政治的形成貢獻最顯著。而生活在戰國末期的韓非,更是直接促成了秦始皇君主專制主義的政治策略,並進而對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起了催生的作用。

  不僅如此,在以後的兩千年中,韓非的理論還一直不斷地被人運用,成為指導中國古代政治活動的一種很重要的思想。如三國時諸葛亮就曾為後主劉禪親手抄寫申不害和韓非的著作,勸劉禪參酌取用,諸葛亮是想用權謀來救助劉禪過於仁忠寬厚的不足。劉備臨死前也告誡兒子說:「丞相替你抄謄申不害與韓非子的書,希望你好好揣摩,這對治國會很有幫助的。」

  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張居正,銳意改革,力圖國家富強,也都參酌運用了韓非的學說。近代的嚴復,也因感於當時外國列強硬將不平等的「二十一條」強加在中國人頭上,表示:「在今天要談救亡圖存的學說,我想只有申不害、韓非子的大致可用。」

  3. 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作為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韓非的學說有著嚴重的缺陷。比如以下幾點:

  (1)尊君抑民。韓非習慣於將人民放到君主和法律的對立面,主張對人民採取嚴刑,認為哀憐百姓會造成國家危亡。在韓非的眼中,人民似乎是不存在的。耕農時君主需要的是牛馬,戰爭時君主需要的是豺狼,防奸時君主需要的是鷹犬。對君主而言,人民不過是工具而已。

  (2)無限制地擴張君權。韓非以為應以君主的意志當作法令,而且是最高的法令。這就為君主隨心所欲、肆意妄為打開了方便之門。

  (3)提倡陰險殘酷的政治鬥爭。在韓非的筆下,完全沒有美、善的人生,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爾虞我詐,人人都變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個個處在勾心鬥角之中。從韓非的書袋裡,掏出的是數不盡的詭計、權術,用以幫助、開導與群臣「一日百戰」的君主。

  (4)片面強調嚴刑峻法,忽視道德的感化作用。這也是先秦法家的一個通病。

  (5)狹隘的功利主義。韓非只看見「當今爭於氣力」,他自己的一切努力也都是為了幫助「明主」在「爭於氣力」的角逐中贏取勝利。因而對法家以外的其他學說,只要於富國強兵一時沒有實效的,他都主張取消。他明確提出「以法為教」,以法作為教育的內容,成為赤裸裸的文化專制主義的代言人。

  韓非學說的這些缺陷,使得它既非維護地主階級政權長治久安的靈丹妙藥,又在具體的運用和操作中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以秦而論,雖然韓非的理論對秦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的發展和最終消滅六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繼續推行韓非的理論,加強對人民的嚴酷統治和殘酷剝削,卻又激化了階級矛盾,並助長了統治階級內部的互相殘殺,從而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秦的暴政和秦的迅速滅亡,顯然與韓非學說內在的理論缺陷有關。

  比如,秦朝統治者濫用民力與輕視民眾的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有關;秦始皇父子肆意極欲,為所欲為,並置法律於不顧,與將君權置於一切之上有關;統治集團中的內亂,與過於強調權術鬥爭有關;「焚書坑儒」,與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有關……

  因而,鑑於亡秦的教訓,從漢初開始,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和理論家不得不重建君主專制帝國的理論基礎。捨棄了先秦法家一味強調嚴刑峻法等消極因素,將儒家思想推向前台,形成一種「陽儒陰法」的統治模式。

  點 評

  韓非一生熱衷於謀國,一心研究治國的方略,以人性的陰暗面為基礎創建了他的政治學說。他為別人總結製造出了大量的權術、詭計,可他自己卻並不以權術和詭計混跡於世;他竭力為君主專制獨裁制度鼓吹、吶喊,卻最終被專制的君主隨意拋棄;他明知宣揚法、術具有生命危險,卻知難而上,不畏懼為國家的利益而招致禍害。他是一個遠見而明察的人,卻又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他的悲劇人生,令太史公司馬遷感慨萬千,因為韓非對「進說」的困難分析得那麼周詳完備,甚至寫出了《說難》這樣周密透徹的文章,但卻最終連自己也沒有逃脫「進說」的禍害。

  將軍俑頭像

  從九鼎遷秦到天下歸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