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二次變法
2024-09-29 11:34:06
作者: 姜若木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衛鞅為「大良造」,此為秦爵第十六級,相當於丞相兼將軍。隨即衛鞅又開始了第二次變法,進一步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進行改革。其內容主要有:
1. 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衛鞅下令廢除了西周以來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開掘井田的「都疆阡陌」。所謂「都疆」,就是指各級貴族所占有的井田界限,這些界限是用土堆、溝地、樹木等連接而成的。所謂「阡陌」,就是井田中間與灌溉渠道相應的縱橫道路。同時,允許地主和自耕農占有土地,允許土地買賣,按土地多少抽稅。
2. 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的官僚機構衛鞅將許多鄉、邑、聚(村落)合併為縣,建置341個縣,並設了縣令、縣丞和縣尉。縣令是一縣之長,縣丞掌管民政,縣尉掌管軍事。他們都由國君直接任免。此舉將全國的政權、兵權都集中到了朝廷,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3. 統一度量衡,頒布標準器
衛鞅製造了統一的標準量衡器,發至全國各地,標準尺約合今0.23米,標準升約合今0.2千克。
4. 按戶按人口征賦
衛鞅規定按人口征賦,並嚴懲隱瞞戶口的「匿戶」,以限制官僚地主豢養食客的數目。
同時又規定,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必須分家另立戶口,否則要加倍征賦。這是為了確立和鼓勵一夫一婦為單位的個體小家庭經濟,加快開墾荒地,擴大農業生產,提高勞動效益,並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從此以後,「田租」(土地稅)和「戶賦」(人頭稅)就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兩種重要的賦稅制度。
5. 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國的西南和西北部原是少數民族居住區,後來秦又統一了其中不少地方,因而秦人保留了較多戎、狄族的風俗。衛鞅認為這些落後的習俗對統一中原極為不利,便提出移風易俗,按照中原的風俗改革秦國落後的習俗,如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同居一室等。
跪射俑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6. 遷都咸陽,以適應向東發展的需要衛鞅的第二次變法,進一步剝奪了舊貴族的特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對衛鞅恨之入骨,欲置衛鞅於死地,但礙於秦孝公,一時無可奈何。秦孝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39年),有個叫趙良的人,代表「宗室貴戚」去見衛鞅,開始趙良勸說衛鞅讓位,繼而又勸衛鞅放棄酷刑,並公開誹謗秦國變法改製取得的成就。在被衛鞅駁斥後,趙良又為一些受過懲罰的舊貴族鳴冤叫屈,並警告衛鞅必須立即廢除新政,否則死亡之期就不遠了。但衛鞅毫不動心,義無反顧。
在衛鞅對內實施變法的同時,秦軍對外也積極展開軍事活動,並取得了節節勝利。尤其是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孝公聽從了衛鞅的計謀,一舉擊潰魏國公子昴率領的精銳部隊,迫使魏惠王將以前從秦國掠去的河西地區歸還給秦國。遭此失利,一度趾高氣揚的魏國轉走下坡路。孝公論功行賞,提升衛鞅為列侯,並把於商(今河南內鄉、陝西商州一帶)之間的15個邑封給他作屬地。於是後人據此稱衛鞅為商鞅、商君。
商鞅的新法實施十多年後,秦國民眾非常歡悅,路不拾遺,山里沒有盜賊,家家富裕,人人豐衣足食。百姓敢於為國家而戰,不敢為個人而爭鬥。因此,鄉村城鎮非常安定。秦國當初訴說新法不當的人又轉說新法的好處。對此商鞅卻說:「這些都是擾亂教化的人。」
於是這些讚揚改革的人都被遷移到邊遠城邑,從此以後,百姓沒有人敢議論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