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2024-09-29 11:31:58 作者: 姜若木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在他死後,鄭國發生內亂,從此衰落。

  鄭莊公以後,真正稱雄華夏,稱霸一方的是「春秋五霸」。歷史上,對於「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與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是齊桓公呂小白。齊國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兼有魚鹽之利,十分富饒,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是東方大國,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可說是東方強邦。

  齊桓公小白是齊僖公的庶子,齊襄公的弟弟。說到齊桓公的即位,還要從齊僖公說起。

  齊僖公有兩個生得貌美如花的女兒。大女兒嫁到衛國,後人稱為衛宣姜,二女兒則被稱為文姜。事情是從文姜這裡開始的。原來齊僖公的長子諸兒比文姜只大兩歲,是個酒色之徒。他與文姜是同父異母的兄妹,從小就一起在宮裡玩耍嬉戲。慢慢地,文姜長成了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諸兒也是玉樹臨風,兩人都已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這兄妹倆整天耳鬢廝磨,又都是放蕩的性格,加上齊僖公覺得兄妹兩人的親密,不過是相互關心而已,終鑄成了大錯,二人干出了違背人倫的事情。後來文姜嫁給了魯桓公,這兄妹兩人的苟且之事也就暫時被掩蓋了過去。齊僖公死後,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四年,魯桓公帶著夫人,也就是文姜來到齊國訪問。可沒想到這兄妹倆竟不顧大局,相互私通,結果被魯桓公撞了個正著。魯桓公大怒,為了照顧到兩國的面子,雖然沒有立即發怒,但已決定要處置文姜。文姜得知消息後就跑到哥哥齊襄公這裡求救。齊襄公一看事情已經敗露,乾脆來了個殺人滅口。他假裝設宴款待魯桓公,先將魯桓公灌醉,後又讓力士彭生將魯桓公抱上馬車,在車內將魯桓公攔腰拉拽致死。一國之君竟然莫名其妙地死在了齊國,魯國人馬上就提出了抗議,要求齊國給一個公道的說法,戰爭一觸即發。齊襄公為平息眾怒,向魯國人謝罪,將罪責都推到了彭生身上,將彭生殺死,再一次逃脫了懲罰。

  齊襄公的昏聵,使得齊國的政治混亂,綱紀鬆弛。這讓齊國的兩位賢臣看到了內亂的蹤影,他們就是鮑叔牙與管仲。鮑叔牙與管仲認為齊襄公的無道行為一定會引發動盪。為了保全齊國的社稷,兩位賢臣商定,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分別逃到了莒國和魯國。事情果然像鮑叔牙與管仲預料的那樣,公元前686年,公子無知發動叛亂,殺死了襄公,自立為君。不久,公子無知又被大臣除掉。鮑叔牙與管仲在國外聽到消息後,都想要輔佐自己的主上趕回齊國繼承君位。與莒國比,魯國距離齊國遠一些,為了能讓公子糾成功即位,管仲從魯國借來士兵,先行出發,在路上,管仲堵到了公子小白,拉弓就是一箭。隨著「嗖」的一聲,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裡。站在一邊的鮑叔牙臉都嚇白了。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就又回到魯國,帶上公子糾放心地返回齊國。可他卻不知道,那一箭並沒有射中公子小白,而是恰巧射中了他的帶鉤。等管仲來到齊國時,才發現在謀臣鮑叔牙的幫助下,小白早已奪得了君位,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之後,在乾時擊敗了魯國軍隊,迫使魯人處死公子糾,交出了管仲。齊桓公能夠成就霸業和他的心胸有很大關係。他並沒有報管仲的一箭之仇,而是接受了鮑叔牙的舉薦,任命管仲為相,輔佐自己治理國家,使齊國迅速崛起,踏上了爭霸的道路。

  管仲曾經經過商,因此非常了解社會狀況。他擔任齊相後,對齊國內政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為了改善齊國的經濟秩序,有效地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管仲整頓了地稅徵收,將國土根據田地土質的好壞與產量的多寡分成若干等級,然後按照等級的高低,徵收不同數量的田稅。二是為增強齊國的經濟及穩定社會秩序,管仲調整了行政管理辦法,將都城及其附近劃為二十一鄉,商工六鄉,士農十五鄉,使士、農、工、商「四民」各自定居,不雜處,不隨便遷徙和轉變職業。三是管仲規定士農十五鄉每鄉兩千戶,每戶必須出卒一人,共兩千人,五鄉需出士卒一萬人,組成一軍,十五鄉組成齊國的主要戰鬥力量——三軍。三軍將士,平時可從事農業生產,農閒時則需進行軍事訓練。這樣齊國就擁有了一支穩固的強大軍隊。管仲的這些舉措加強了齊國的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齊國的國力日益強大,齊桓公的霸業由此展開。

  

  齊桓公稱霸戰爭中的第一仗並不順利。齊魯兩國相鄰,同是山東地區的大國,所以齊國欲稱霸,就必然要與魯國發生爭執。再加上因魯國幫助公子糾即位,在乾時被齊國擊敗,由此齊魯兩國結仇,一場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齊桓公在位的第二年春天,齊桓公不聽管仲勸阻,拜鮑叔牙為大將,輕易率兵伐魯,由此爆發了齊魯長勺之戰。在長勺之戰中,齊強魯弱,但魯莊公面對強齊,起用了名不見經傳,卻足智多謀的曹劌,結果使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齊、魯兩國的軍隊在長勺擺開陣勢。魯國在軍事上雖處於劣勢,但魯莊公聽取了曹劌的意見,避免與齊軍的鋒芒交鋒,待齊軍三鼓,氣勢削弱後,魯軍「後發制人」,一鼓作氣,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齊桓公雖在長勺吃了敗仗,但並沒有傷及元氣。回國後,齊桓公向管仲認了錯,並聽取管仲的建議,在柯地與魯莊公會盟,同魯國講和休戰了。柯地會盟時,因魯國的曹劌勇劫齊桓公,齊國把乾時一戰中奪得的魯國土地也都歸還給了魯國。取得外部和平後,齊國整頓內政,發展生產,只用了三年時間,勢力變得更加強大。為了稱霸諸侯,齊桓公採用管仲的建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爭取主動,使得齊國南征北討的行為變得師出有名。齊國的國力雄厚,是齊國外交的基礎。在外交上齊桓公採取「輕其幣而重其禮」的政策,對服從自己的諸侯都以隆重的禮節相待,而不對他們徵收大量的貢物,將眾多的諸侯拉到了齊國的陣營中。公元前681年和公元前679年,齊桓公根據管仲的分析,以「尊王攘夷」為名,先後兩度與宋、陳、衛、鄭、蔡、邾等國分別會盟,訂立了盟約。盟約規定:尊重天子,扶助王室,共同抵禦外族,幫助弱小的和有困難的諸侯。通過盟約,齊桓公在東部地區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開始在諸侯政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664年,北方少數民族山戎侵燕,燕國向齊國告急。公元前663年,齊國的大軍到達燕國,而這時山戎在搶掠了一批壯丁、女子和財物後,早撤回到北疆地區。管仲說:「山戎詭詐,見我們來了,他們就先跑了,等我軍撤回,他們必定會回來,今天既然來了,就一定要為燕國徹底解決問題。」齊桓公也表示同意,於是大軍繼續前進。

  燕莊公聽後十分感激,要求帶領燕國的人馬作為前隊。齊桓公說:「貴國剛跟山戎苦戰,還是放在後隊吧。」

  燕莊公聽了更加尊重齊桓公,他激動地說:「離燕國八十里,有個無終國,跟我國一向很好。可以請無終國出兵幫助我們,這樣我們就有嚮導了。」齊桓公派使者帶著禮物去請求無終國的國君。無終國果然答應,派了一隊人馬趕來支援。有了無終國的幫助,齊桓公很快就擊敗了山戎。山戎王密盧率殘餘部民逃到孤竹國,想要借兵報仇。齊桓公和管仲經過分析後,果斷地決定乘勝追擊,再征孤竹國。三國聯軍繼續北上,在孤竹國附近碰到了山戎王密盧和孤竹國的大將黃花的聯軍,經過激戰後齊桓公取得勝利。當天齊桓公就地安營,打算休息一夜,第二天再攻孤竹國。誰知這天夜裡孤竹國大將黃花殺死了山戎王密盧,向齊桓公投降了。從黃花口中齊桓公得知,孤竹國國主答里呵已帶領部民逃往沙漠。第二天,齊桓公進了孤竹國,留燕莊公守城,自己率齊軍繼續追擊答里呵,黃花則作為嚮導在前頭帶路。齊軍走了一天的路程,走到一個叫迷谷的地方。在迷谷中,齊軍走了很久,可怎麼也走不出去。齊人去找降將黃花問路,黃花竟然也不見了!齊桓公和管仲這才知道是中了敵人的「苦肉計」。

  管仲看了一下四周的形勢,冷靜地說:「我聽說北方有個『旱海』,能讓人迷失方向,恐怕就是這裡,看來只能先撤回去了。」於是齊軍開始撤退,但依舊是走不出去。大軍久困迷谷,如果後路再被敵人偷襲,那可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了。就在這危急時刻,管仲猛然想到動物有認路識家的本領,便找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馬通人性,這幾匹老馬知道主人的意圖,它們還真就識途,領著大隊人馬出了迷谷,回到原來的路上。

  齊軍走出迷谷後,果然聽說燕國已被孤竹人擊敗的消息。於是齊桓公趁敵人還不清楚己方已走出迷谷的時候,對孤竹人發動了奇襲,經過一夜苦戰,滅亡了孤竹國。齊桓公平定山戎與孤竹國後,將這一帶五百多里的土地都分給了燕國,燕國從此也強大起來,到春秋後期變成了一個北方大國。

  齊桓公救助燕國,打敗山戎後,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明顯提高。齊桓公十五年,他的霸主地位在諸侯中得到了真正的確立。公元前660年,北狄侵犯衛國。衛懿公喜歡養仙鶴,不理國政,還把仙鶴分了等級,讓仙鶴享有大夫一樣的待遇。衛懿公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國人共憤。北狄殺來時,衛懿公驚慌失措,要集合軍隊,將士們不但不拿兵器,還和百姓們一起高呼:「您那麼喜歡仙鶴,我們算什麼,您還是吩咐鶴去上陣吧。」將士與百姓的怒吼聲驚醒了衛懿公,他此時才明白自己過去是多麼的愚蠢,可惜一切都已經太晚了。儘管他向百姓公開道歉了,儘管百姓也原諒了他,儘管他率領全軍身先士卒,與北狄進行了殊死搏殺,但衛國還是被攻破了,衛懿公在亂軍中被砍成了血肉模糊的一團。齊桓公得知衛國國破人亡的消息後,派大將公子無虧帶領一隊齊軍到達衛國,幫助衛國重新築城,立了個新君衛文公,保存了衛國的社稷。齊桓公救困扶危的行為,使其威信大增,得到了更多諸侯的擁護。

  就在齊國在中原地區確立霸主地位的同時,長江以南的楚國也在日益強大。楚國不斷北侵,將西周王朝時期分封在漢水一帶的諸侯國逐一兼併。為爭雄中原,楚國進一步向北擴張,將矛頭直指鄭國,直接威脅到中原諸侯各國的安全。公元前650年,齊桓公率齊、宋、陳、衛、鄭、許、曹等國的軍隊伐楚,楚國毫不示弱,出兵迎擊,齊楚兩軍對峙於陘。齊國派使者責問楚國為什麼不向周王進貢苞茅,以及西周昭王南征不歸的原因。楚國使者承認了己方應為沒有貢獻苞茅而負責,但對昭王南征的緣由則要齊國去向漢水詢問,同時表示,如果齊國想用武力壓服楚國,楚國一定會固守漢水天險,與之周旋到底。最後,齊楚雙方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撤軍。「召陵之盟」使齊桓公向楚國展示了中原諸侯群體的強大,遏制了楚國北進的勢頭,並鞏固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周王室發生內訌,齊桓公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後,是為周襄王。

  周襄王為報答齊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算是一份厚禮。齊桓公藉機在葵丘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連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參加,盟約申明:凡同盟的諸侯,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共修水利,互防水患,不准把鄰國作為傾瀉排洪的地方;鄰國有災荒時來買糧食,不應該禁止。齊桓公作為盟主,其霸主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葵丘之會」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遺憾的是,作為一代梟雄的齊桓公,在晚年卻寵信易牙等奸臣,以致引禍上身。易牙是一個為了攀附權貴無所不用的人。齊桓公稱霸中原後,開始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時間久了,什麼也吃不進去,總想尋找些刺激的口味。易牙摸透了齊桓公的心思,為了贏得齊桓公的信任,竟然殺死了自己的幼子,進獻給桓公食用。這時候,管仲已經有病在身,他在病榻中對齊桓公說:「沒有人不喜愛自己的兒子,易牙能忍心殺死自己的親骨肉來向你諂媚,這種人又怎麼會真心愛戴你呢?」

  齊桓公這時已經拜管仲為仲父,對管仲的話多少還是聽一些的,於是驅逐了易牙等人。但管仲死後,齊桓公在離開易牙的三年中吃什麼都覺得不是滋味,還是覺得易牙為自己做的飯菜好吃,就又把易牙重新找了回來。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生病,易牙等人趁機作亂,堵住宮門,在宮廷周圍築起高牆,斷絕了宮內與外界的聯繫,將齊桓公活活地餓死了。齊桓公臨死前,痛苦地說:「聖人真是有遠見啊!如果死去的人知道今天發生的事情,我死以後還有什麼臉去見仲父啊!」說完用衣裳蓋住臉死去了。

  齊桓公死後,兩個多月里,宮外沒有人知道消息,任屍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春秋第一霸主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實在讓人嘆息。齊國的霸主地位也隨著齊桓公的死亡宣告終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