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殖民,胡蘿蔔加大棒
2024-05-05 09:40:04
作者: 清波凡人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就是在最近幾年之中,我大明帝國不但要廢除海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強海外貿易。」
「更為重要的是實施海外殖民政策,建立起海上的『絲綢之路』,把貿易做到大洋彼岸去。」
這番言辭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巨大,讓所有人聽得都目瞪口呆,雲山霧罩。
膽識與氣魄大得無邊無際,一般人連做夢都不敢想。
真的是神了。
就連被眾臣稱之為『國師』的姚廣孝,聞言也是微微皺起了眉頭。
對內增加耕地,增強農業生產,發展以農田水利為主的農林牧副漁業,還有絲綢、紡織業等手工業。
這的確是基本國策,道理也好理解。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消除海禁是為了與海外各島嶼國進行通商貿易。
這個也不難理解,前提是如何防止海盜,尤其是東瀛倭寇。
「徐公子,你說的海外殖民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怎麼做?意義何在?」
姚廣孝連發三問。
勤政殿裡面的十數人,只有他有資格詢問這些尖銳問題。
「殖民地概念通俗地講,就是『占領』兩字。」
「大明帝國派出軍隊去占領或控制另一個島嶼國,使之成為我們的大明領地,藩屬國,或附屬國等方式。」
「例如高麗目前只是大明的附屬國,屬鬆散型合作方式,每年上供,是大哥與小弟的關係,這個我並不稀罕。」
「我的觀點是直接成為大明帝國領地,或大明藩屬國這兩種緊密,半緊密性國家體制,由大明帝國進行全方位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控制。」
「理解了殖民概念之後,海外殖民就迎刃而解,那就是跨過浩瀚大海,占領帝國四周海疆的所有島嶼國。」
「這些島嶼的氣候、土壤和生存環境,比大明帝國貧瘠荒漠的西域、北疆,要強出太多。」
徐欽這番言語中肯,非常有誘惑力。
了解了氣候,雨水的本質之後,自然明白西域那些數千里無邊無際的沙漠,以及北疆的極度寒冷,對農耕文明到底是何等恐怖。
這裡除了夏原吉、楊士奇、解縉等南方士子之外,姚廣孝、朱高熾和鄭和等都去過塞外和西域,見聞過大自然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心懷畏懼。
不知者無畏。
若是沒有徐欽這一席話,楊士奇他們就不能領悟到,氣候和雨水的南北差異,對於耕地,那就是生死之差。
而徐欽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思考出『往海外開疆闢土』的想法,就不難理解。
「對於西域和漠北,帝國應採用『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以穩定和維持為主,不宜投入太多的人財物和精力,跟這些亡命之徒進行『貓和老鼠』的遊戲。」
「西域和漠北等地,光是投入沒什麼產出,而且還是無底洞,他能吞噬掉大明帝國的整個財政。」
「縱觀大明從洪武開始的北伐,朝廷哪一次不是傾全國之力,軍糧和戰備物資方面,打一次就得耗盡數年的國庫積蓄。」
「家底就這麼打沒了的。」
「請問,咱們建的大運河漕運,有多少是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胡蘿蔔加大棒』是個新詞。
但這次不用徐欽再深入解釋,大家聯想一下過去和現在,就知道就是『恩威並施,物質支持和軍事鎮壓並進。』
畢竟…塞外遊牧部落對中原帝國的入侵,千百年來像是天災,無論你怎麼打,他就是個『打不死的小強』。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說白了,經濟封鎖的結果,是讓這遊牧民族更加活不下去,他們就會發瘋。
只有在大明經濟實力強勁時,可以實行這種『胡蘿蔔加大棒』之策。
光是靠農業增產,而人口也在增加,國力總體增加那麼一點,一場戰爭也回到解放前。
廣大老百姓還是在貧困,饑寒交迫邊緣掙扎。
這就是中原帝國千百年來,無解的死循環。
「徐愛卿,『攤丁入畝、廢除徭役,同工同酬』是永樂朝的第一國策,這個經過數月試點,成績斐然,接下來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之策。」
「可你的『海外殖民擴張』之策,孤認為有諸多客觀條件限制。」
朱高熾坐直身子,開口道:
「海洋不同於陸地,咱們需要堅固的大船,經得起海上風浪的顛覆,還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這些開支不少哦,目前以現有國庫,只怕三年之內,無法解決。」
太子這番話,得到所有人的點頭認同。
尤其是戶部夏原吉。
徐欽咧嘴淺笑,目光堅定地說道:
「稟太子殿下,這無論是海外貿易,還是海外殖民,我們必須要建立起自己的強大海軍,成為海上霸主。」
「建立強大海軍,當然離不開戰艦,而巨型戰艦,至少吃水量要有三千至五千料的那種。」
「艦船要長達三四十餘丈,船最寬位置近十丈,主桅高丈七八丈,而且是多桅式帆船。」
眾人一聽驚愕,「這麼大的寶船,可能嗎?」
面對眾人疑惑的目光,鄭和站立起來回答道:
「昨日徐大人專程到龍江寶船廠巡視,我們跟指揮司匠工把頭地進行了討論,初步認為可行,就是造價昂貴。」
「我算是聽明白了,歸根結底還是銀兩問題。」
夏原吉是個苦逼的守財奴。
以至於一聽到銀兩,都會條件反射得渾身雞皮疙瘩。
他聽罷苦笑道:
「徐大人請先說說吧,這筆龐大的造船費用,從何而來?」
這方面徐欽早已胸有成竹,他仍然是淺淺一笑,雲淡風輕地說道:
「解決經費問題,不是什麼難事,不外乎上中下三策,諸位想先聽哪個?」
解縉這個書呆子開口搶先道:
「咱們當然先聽上策!」
這估計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的習慣思維。
但優良成果,往往跟風險成正比。
一個所謂的上策,實施起來往往困難或風險,比中、下策要大出許多。
這是自然法則,也是公平合理的。
「可以在這裡說一下,但本人事先有個聲明。」
「無論上策、中策,還是下策,我們在這裡就事論事,只是探究、暢想,絕非謬論故說,更不是別有用心地針對人群,請大家切不可私底下傳言出去。」
徐欽臉容一斂,鄭重其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