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煮沸人生> 愛情是病嗎?

愛情是病嗎?

2024-09-28 17:53:51 作者: 李銀河

  近讀多麗絲·萊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天黑前的夏天》,小說寫的是一位四十五歲的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凱特遭遇中年危機,對自己的一生全面質疑。在經歷了完美的愛情、婚姻、生養了四個孩子的標準家庭主婦生涯之後,她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深刻的懷疑,嘗試了外出工作和不成功的婚外戀情以及離家單獨居住,思索自己的人生境況,可是,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歸家庭。她有個鄰居瑪麗,跟她雖然是形影不離的好友,生活姿態卻完全不同。她並不像凱特那樣在乎丈夫子女,總是打扮得很入時,情人不斷線。她從來不知道愛情為何物,婚後不久即與第三人發生婚外性關係,僅僅因為喜歡性。丈夫開始受不了她,離了婚,後復婚,最終就那麼接納了她。

  小說中對愛情的質疑很有意思。凱特有這樣的沉思和獨白:「愛情、責任、戀愛,還有失戀、有愛心、舉止得體、懂規矩。這些是病。是的,有時我覺得所有這些都是病。」「這很可能就是未來的性觀念,浪漫愛情、渴望想念、絕望情緒全被放逐到精神失常的過去。」

  小說提出的一個重要判斷是:浪漫愛情將進入過去式,它不僅是一件過時陳舊的事情,而且是精神失常的表現。這是未來人們的看法嗎?這是殘酷的事實嗎?

  凱特和瑪麗,兩個女人代表兩種觀念,兩種人生追求。前者是以愛為性,性愛結合;後者是以性為愛,有性無愛。前者一向受到謳歌,後者一向遭遇批判。但是從小說塑造的瑪麗這一形象來看,雖然筆墨不多,倒也真實可信。看來完全不懂愛情、不要愛情,只有性關係、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的人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也不一定就是很糟糕、很不幸的生活模式。在現實生活當中,浪漫愛情的發生率並不很高,大多數人過的就是瑪麗這樣的人生,難道就毫無價值或者必須受到貶低嗎?如果我們不看文學藝術作品,只看芸芸眾生的現實生活,就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只有性沒有愛的。如果我們把愛定義為一種迷戀的激情,那麼即使在那些發生了愛情的關係中,愛情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會轉變為既非迷戀也不激烈的柔和的親情和友情。

  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呢?它是真實存在的嗎?它真的如小說主人公所說的只是一種病態,是精神失常的表現嗎?

  首先,我認為世上的確存在著被叫作愛情的這樣一種迷戀的激情。它不僅存在於小說和影視作品當中,也確確實實在現實的凡夫俗子的生命之中發生過。在我對中國女性的情感和性的一項調查當中,發現了很多實例,當事人愛得神魂顛倒,死去活來,甚至有為愛自殺未遂的事例。在同性戀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愛情故事,除了愛情對象的性別與前一項研究不同,其他毫無二致。

  其次,愛情的確不是常態,而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現象,但是我不願稱它為病態或者精神失常。當人陷入迷戀的激情時,他的確偏離了清明冷靜的理智,他會美化對象,使愛的對象蒙上一層誇張的薄霧,自身也陷入一種微醺的狀態,陶醉其中。當愛情遭到阻礙或拒絕時,其喪失理智的程度更加凸顯,人的情緒失控,陷入瘋狂的痛苦之中。旁觀者冷眼看來,的確相當誇張、瘋狂,就像精神失常。但是這種激情確確實實發生在並無精神病史的普通人當中。

  最後,激情不會延續很長時間,會在關係延續了一段時間之後轉化為柔情,就像熊熊的烈火轉化為涓涓的小溪,愛情轉化為親情和友情。當然,有極少數人能夠在一生中常常處在愛情之中,但是只要愛情的定義是迷戀的激情,這個人的愛情對象絕對不會始終是一個人,而是一系列不同的人,在極端情況下,也許會出現同時愛兩個人的境況,無論如何,就是不會從一而終,因為對一個人可以有持續很長時間的激情,但是迷戀無論如何不會始終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只要理智恢復,就不會再沉迷了,除非始終沒有得到回應,那就是單戀了,也可以叫苦戀。如果一直得不到回應,愛情的喜劇會最終演化為悲劇,就像少年維特的結局。

  總之,愛情是人世間稀有的、寶貴的、最富於戲劇性的經驗,它不應當被視為病,但是它也絕非人生存的常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