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這個三國史很上頭> 三、以弱勝強,夷陵敗蜀

三、以弱勝強,夷陵敗蜀

2024-09-28 17:50:43 作者: 張大可等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立即發動了夷陵之戰,討伐孫吳,替關羽報仇,欲奪回荊州。劉備此舉,失去理智。趙雲曾勸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劉備聽不進去,孫權也怕兩線作戰於己不利,便遣使求和,劉備不從,親自帶領近十萬大軍從白帝順流而下殺向東吳。孫權求和不成,也起兵應敵,拜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率五萬兵西擊劉備。東吳戰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等都受陸遜節制。

  七月,劉備派吳班、馮習等率兵四萬擊破吳軍李異、劉阿等部,占領吳地秭歸、巫縣(今重慶巫山西北),留趙雲於江州(今重慶市)為後援,策應主力行動,自己率大軍順江而下。公元222年正月,蜀將吳班、陳式又率水軍屯據長江北岸的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一時間蜀軍勢不可當,吳國上下一片焦慮。面對蜀軍的強大攻勢和節節勝利,陸遜沒有被其聲勢所壓倒,也沒有因暫時的失敗而喪失信心。他從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出發,採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針,先讓一步,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將部隊撤至今湖北宜都市長江南岸的夷道和北岸的猇亭,把五六百里山區讓給蜀軍,完成了戰略退卻,待機全線反擊。

  

  陸遜戰略性質的大步後退,引起部下的不滿。老將韓當、徐盛等認為他怯敵,紛紛要求出擊,與蜀軍決戰。陸遜對部下求戰心切而不考慮全局的想法,一方面按劍施令「不可犯矣」,一方面陳述利害曉喻大義。他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以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三國志·陸遜傳》)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審時度勢、知己知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陸遜得兵法要旨,沉著冷靜排除干擾,穩健地按照自己的戰略行事,捕捉最佳的決戰時機。

  陸遜堅守不出,劉備屢攻不下,兩軍相持長達半年之久,蜀軍失去銳氣,弱點開始暴露出來。劉備把十萬大軍屯駐在從巫峽至夷陵的一百餘里的山地上,分散四十餘營,陸遜擔心劉備水陸俱下,這樣蜀軍居高臨下撲向荊州,在平川上打消耗戰,勝負難料。現在劉備把蜀軍屯在漫長的山谷間,無所作為,意氣沮喪。陸遜把反攻時刻定在了公元222年六月,正是暑勢之時,採用火攻,致使蜀軍全線崩潰,劉備也差點成了俘虜。這一仗,陸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