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守漢中,不負劉備重任
2024-09-28 17:48:16
作者: 張大可等
劉備寓居荊州,招募賢士之時,魏延即心嚮往之,赤壁大戰後,成為劉備的將領。劉備入蜀,魏延率部曲跟隨,奪關斬將,立下戰功,升為牙門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得漢中,稱漢中王,將遷治成都,要選拔一員大將鎮守漢中。漢中乃蜀之北大門,有「益州咽喉」之稱,「若無漢中則無蜀矣」(《三國志·楊洪傳》)。因此,鎮守漢中的責任僅次於荊州的關羽。眾軍議論,以為「必在張飛」,而張飛也認為非己莫屬。豈知劉備力排眾議,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總攝漢中地區的軍政事務。這一決定出人意料,「一軍皆驚」,全軍上下對魏延刮目相看。劉備即將離開漢中,大會朝臣。在會上他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作何打算?」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之兵來犯,請為大王拒之;若遣偏將率十萬之眾而至,請為大王吞之!」這回答擲地作金聲,劉備聽了拍手稱善,而在場的文武官員「咸壯其言」。
魏延不負劉備重託,在獨任北方防務中,採用《周易》所載的「重門」之法,創立「圍守」禦敵,對保衛漢中做出極有成效的貢獻。他在漢中一線依地勢築起一座座土圍為營寨,各圍積糧屯兵。「敵若來攻」,各圍即出城,並且相互救援,「使不得入」。這些錯落棋布的圍寨,在延熙七年(244)曹爽攻漢中時發揮了作用。當時,曹爽率軍十萬攻蜀,漢中守軍不滿三萬,敵眾我寡,諸將驚惶。有人主張撤圍守,退保漢、樂二城(今陝西勉縣和城固),王平卻主張利用諸圍拒守,以待援軍。結果,「王平捍衛曹爽,皆承此制」,獲得成功(《三國志·姜維傳》)。姜維主持蜀國軍務時,以為諸圍錯守,「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三國志·姜維傳》),放敵入漢中,待其疲乏後擊之,因而撤圍守。對此舉,後人評論:「外戶不守而卻屯以引敵,且欲俟其退而搏之,真開門揖盜之見。」還有人認為這是蜀國滅亡的原因,說:「維之失計,漢之所以亡,良然。」(《三國志·姜維傳》注引)蜀亡與撤圍守的關係如何,姑且不論,魏延置圍守禦敵的作用之大,於此可見一斑。
在漢中創置圍守,表現了魏延不凡的才幹。劉備稱帝時,他升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又晉爵,封都亭侯。